端粒酶抑制剂联合化疗对胃癌的作用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Jia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端粒酶抑制剂对动物在体肿瘤的治疗价值及端粒酶抑制剂能否增加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端粒酶抑制剂[齐多夫啶(AZT)/(kg·d)]联合化疗药5-氟尿嘧啶(5-Fu)治疗BALB/c小鼠移植性胃癌(SGC-7901),观察其对抑瘤率、肿瘤端粒酶的表达及其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5-Fu、AZT、5-Fu+AZT抑瘤率分别为11.65%、28.15%、42.75%,5-Fu、AZT均能抑制肿瘤生长(P<0.05),并且AZT与5-Fu联用明显优于两者单独使用(P<0.05).末端标记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7.17±0.34)%、(19.35±1.23)%、(23.49±2.41)%,流式细胞分析示其凋亡率分别为(9.38±3.16)%、(17.34±2.04)%、(25.74±1.07)%.肿瘤端粒酶活性检测显示各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42.75%、37.50%、12.50%,与对照组87.50%对比,5-Fu、AZT均有减少肿瘤端粒酶活性的作用(P<0.05),且AZT与5-Fu具有协同作用.结论 5-Fu及AZT均能抑制小鼠胃癌SGC7901细胞的生长及降低其端粒酶活性、诱导细胞凋亡,AZT与5-Fu联用有相加作用,抑制端粒酶活性是癌症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其他文献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途径、多步骤的过程.锯齿状腺瘤(serrated adenomas)可能是一种与传统腺瘤(管状、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不同类型的结直肠癌癌前状态,而近年来受到关注.人们一直认为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是结直肠非肿瘤性病变,但是近年在临床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支持增生性息肉可能是一条新的结直肠癌发生发展途径的早期阶段,即"增生性息肉-锯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