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zhe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教学作为一项极具艺术审美气息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贯彻的不仅仅是技法层面的讲解与提升,要想深入地引导学生自内向外地认识美术、了解美术、鉴赏美术,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美术时透过作品知道它所传承的精髓与蕴含的文化,使之在创作美术时可以融入更多的内容,充盈作品质量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与审美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传统文化;审美意识;实施策略
  美术作为目前已知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世界上已经有了很长一段历史。美术作品具有三个重要的组成结构,分别为画工、内容以及创作时间。对于中学生的美术教学而言,美术教学的方向不应集结在作画技巧上,而是让学生了解美术,为日后的精进做好铺垫,因此,美术的理论性知识的普及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美术的理论知识与传统文化元素渊源深厚,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目的
  (一) 通过艺术不分国界的独有特性去平衡学生对国际传统文化差异的认知。传统文化与历史有着密切的关联,特别随着世界的接轨与网络的开放,不同国界的人在交流时,文化的差异可以有效地起到介绍彼此国家传统文化的功能,也能通过网络回归原始,去面对面点对点地了解曾经的传统文化,但是这些了解的渠道都不是建立在艺术上的,是带有个人色彩及兴趣的局限性探索,而这就导致了传统文化了解的不平衡。崇尚西方文化的人会将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用在了解西方传統文化上,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相对的,画地为牢,带有个人色彩的只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其文化视角也更为狭隘。然而,尽管各个国家有着不同值得了解与学习的传统文化,却对艺术与美的追求是一样的,真正热爱美术的艺术家从不会因传统文化的差异而对艺术作品而有所偏见,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保护,这种原始的、由内而外的对艺术的崇敬让众多历史名画没有在战争中被销毁,使得今日尚存,依然可以继续讲述并传载着它背后的故事。因此,在艺术不分国界的独有特性下去渗透传统文化元素,更具说服力,也更具感染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毫无偏见地去充盈对各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从而受到教育与影响。
  (二) 完善美术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美术的综合能力。新课改政策的落实使得美术课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画能力是美术教学的核心,其中不乏一些“照猫画虎”教学理念,学生无法从中得到美的启示,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也得不到强化,只能进行浅层面的临摹与创作,这显然不符合艺术的学习方针,美术的精华也无从体现。虽然理论性鉴赏课程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早已存在,但也只是蜻蜓点水,一闪而过,教师在介绍画作的时候也极少以渗透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去进行讲解。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均受到了影响,难以全面地发挥。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首先教师要去了解作品中的文化元素,这对教师的能力也是一种提升,在制定渗透策略上,使得整体课程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提升,课程内容更丰富,知识点也更多,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然成为最大的受益人,在作画训练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双重磨砺下,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强化,无疑是一种双赢。
  二、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实施方法
  (一) 选择合理的素材去渗透传统文化。虽然教材中的多数美术作品都有传统文化可追溯,然而考虑到课程时间的有限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观察,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优化,选择一些传统文化浓厚的作品作为讲解案例,而不是对每一个美术作品都去生搬硬套,譬如一些画面感并不是很强,内容结构较为空洞直白的美术作品,过于牵强地将其向传统文化靠拢,需要逾越很多潜在的知识点,无法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不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会对这种教学模式产生反感。
  (二) 重视传统文化的讲述技巧的艺术性与趣味性。通过作品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虽有画作作为参照依据,但依然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的文字语言去支撑与诠释,很多美术教师在讲解艺术作品的传统文化时,将一堂美术课变成了一节历史课。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应贯彻的方式为“不扭曲历史但要不同于《历史》”,即以艺术为出发点去引领学生认识并了解在历史课学不到的东西,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叠。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应从它鲜明的艺术特色中去介绍传统文化,首先是它所描绘的内容,透过画幅中的市井、人物、服饰、行为、身份地位、文字、商品、行业等去讲解北宋时期的艺术文化。其次是它的结构,特别是它独有的似“走马观花”的作画视角,更是当时的创作文化典型蜕变。整幅画作繁而不乱,细节刻画分明,画中的人、事、物以及结构的疏、繁、动、聚不仅将当时的生活动态充分表现,更是体现了画师敏锐的观察力与组织能力,画作与作画者本身均可作为典型的传统文化元素。最后,从技法方面去渗透文化元素,即北宋时期存在的艺术创作手法及风格。
  在历史课本与美术教材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相同的作品,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油画艺术作品,法国是浪漫与艺术的发源地,透过该时期的画作表现内容,教师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去讲解法国的传统文化,如凡尔赛皇宫的建筑、贵族们的服饰与生活、对玫瑰的热爱、玛丽皇后的人生悲剧以及在社会动乱时期,艺术者们依然选择拿起画笔用艺术浪漫的表现形式去将这些残酷历史文化记载,这些流传至今的历史名画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惹人深思,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去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三、 结束语
  美术自古以来就是表现艺术及体现艺术的代表性方式之一,在每一个国家都有很多闻名的美术创作,它们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们独有的欣赏价值上,其背后蕴藏的历史价值与文化记载使这些美术作品成了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历史与传统文化存在的见证,它充分地体现了一个时期独有的文化魅力,更能透过美术作品的诠释手法去解锁当时艺术创作者的心态与对当时文化的评价。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多的是让学生在艺术的传统文化元素中获得良好的人文修养,将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元素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雒刚.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12):248.
  作者简介:王文福,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审美为核心”,强调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特别是美育实施是音乐教育的突出目标任务。敏锐把握音乐素材,是深度渗透音乐美育的“魂”;活泼灵动音乐讲堂,是全面实施音乐美育的“纲”;合作学习音乐主题,是持续推进音乐美育的“目”。  关键词:音乐课堂;审美教育;实施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音乐教学活动是一个感受、参与、创造“美”的过程。小学
母题拓展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母题相关或相似的一系列复杂问题,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一道母题为载体,从源头上能够彻底解决多个或多类疑难问题,让学生高效 、快乐的学
篮球比赛中,突破是持球者在各种情况下通过运球来超越对手的防守,它是进攻中重要的攻击手段,是得分的前奏。要超越对手并摆脱对手的控制,则需要持球者有足够快的移动速度,而
摘 要:随着高中教育新课改的实施不断加深,教学部所颁发的《高中美术教育指导纲要》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审美素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渗入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现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着重培养的重要价值意义。因此,对于高中学生的美术教育具有十分现实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现阶段高中美术教学渗入中国传统文化正处于初期阶段,实际教学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问题,需要有效加以解决。本文通过简单阐述高中  美术教育渗入中国传统文化
目的探讨钙囊素(S100A1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5例新鲜大肠癌及其癌旁组织中S100A11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59例大肠癌及26例癌旁组织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众所周知,音乐教育要从学生成长 、发展的早期开始.也就是说,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对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这里的给予充分的重视不仅是指教师要积极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高中音乐教学也在不断地发展中。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高中流行音乐慢慢进入到高中音乐教学体系中。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流行音乐作品是有魅力并受他们喜爱的。将流行音乐应用于高中音乐教学活动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多元文化;流行音乐;音乐教学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日益密切,这也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创新化,也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美术课堂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塑造。特别是处于身心刚刚发展起步的小学生来说,对于小学生美术课堂中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最好方式。本文对小学美术课堂中动手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进行论述而后结合笔者实际教学,提出增
This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s of cinnamon acid treatments on the respiratory rate and related enzymes activity in the seedling roots of Malus hupehensis Reh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