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节礼貌展现的是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和行为品质。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是具有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时刻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中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对此教师应提高礼仪修养水平,发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引领作用,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教师礼仪 引领 学生成长
一、教师礼仪
(一)礼仪的基本含义。
儒家认为,礼是人类自别与禽兽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1]271);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是统治秩序;是国家典制;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约定俗成的方式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内容[2]5。在现实生活中礼仪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礼仪无处不在。可以说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礼仪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外交礼仪六大方面。礼仪主要表现在举止文明、动作优雅、姿态潇洒、手势得当、表情自然、仪表端庄等[2]5。
(二)教师礼仪。
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上应有的风度与气质,是教师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一种极其重要并极具教育价值的教育力量。
“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学识,更要在人格、品行、仪容仪表等方面有较高的修养水平,才能以较大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产生有益影响。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师既是人类先进文化知识与文明的传递者,又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者,更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能否提高,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2]5。
二、教师礼仪与学生成长
(一)教师礼仪举止对学生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说得好:“教师礼仪具有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和深远性,现代人形象至上,形象是金,非常重视礼仪和外交,而教师基本礼仪的修养在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际交往中,由语言决定的部分只有20%,而另外80%则由人的动作、姿势、体态等所决定的。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安认为:一个信息的传递=7%语言 38%声音 55%形体[3]60。此研究结果说明形体在信息传递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每一个细微的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姿势,一颦一笑,都不能随意,都要体现出教师应有的礼仪修养。
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是其具有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时刻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亲其师,信其道”。那么,良好的礼仪修养具备重要的教育价值,直接影响学生修养、品格的形成。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还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品格的重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学识,更要“身正”,这在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更重要的是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染、熏陶并规范学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让学生从高尚的人格魅力中得到熏陶。康德在《论教育》中这样说道:“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布鲁纳也有过这样的结论:教师是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4]合格的教师其身一定要“正”,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担负起少年儿童成长的“向导”。一名合格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待人有礼、举止文明、仪表端庄、朴素大方、可为生楷模之人。[5]29
(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学习特点与教师礼仪。
1.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师礼仪
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呈现出从初期开始不断发展的特点,特别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他们不仅迎来了身高、体重、体型和机能等一系列生理发育变化,而且面临更加深刻的心理发展变化,在认知、情绪社会性和人格等方面,都在经历迅速的变化。处于身心发展“暴风骤雨期”或“第二断乳期”的青少年对外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有了更多自主选择和反应,这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挑战的时期。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与安排,不愿事事都听从父母安排,且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中学生都觉得难与父母沟通,也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且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他们情绪情感表现得极为不稳定,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引起了他们心理上的不适应,产生激荡情绪,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则被埋在心底。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理解,就会出现压抑、焦虑与抑郁心理。
由于青春期的学生有以上特点,因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才渴望能有自身修养水平较高的教师答疑解惑,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指引方向。在这段特殊时期,他们往往更容易接纳老师的思想,听从老师的意见,更相信老师,以老师为榜样。那么提高教师修养水平成为引导青少年学生人生正确方向的必然要求。
2.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与教师礼仪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学习理论,对人的观察行为做出了比较全面客观的解释。他认为,人的学习活动主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审视他人所接受的强化,把示范作为媒介的模仿活动。班杜拉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观察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他认为,行为习得或形成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且,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习得的[6]33。 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为人师表”是贯穿于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中的,同时反映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如何加强教师的礼仪修养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在一些教师当中,背离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文明现象也时有发生,以致社会对教师形象产生了很多非议。随着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发展,提高教师礼仪和素质修养势在必行。提高教师礼仪修养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是一项大工程,不但要从思想上加以高度重视,而且要切实融入教育实践中。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优秀的文化武装人,强化教师注重礼仪修养的意识。
《礼记·冠义》中有这样一段话:“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1]271礼是修身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它教给人们道德规范知识,并培养人们的礼仪行为。学会尊礼好礼,对于促进每个人道德品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我们树立了“礼”的典范,他对“礼”非常重视,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的意义非常重大。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的礼仪修养对学生的品格修养有很大影响力,这关系着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前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礼仪思想,无疑对今天教师礼仪的养成起着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学校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师礼仪修养培养中的作用进行阐释和解读,使教师能够在学习中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并且能够从自身出发,对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加以学习和运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使其在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升礼仪修养水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通过与这些积极因素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讲究礼仪的典范,进而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不断提升对教师礼仪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外化于行,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以丰富的形式锻炼人,拓展教师学习礼仪素养的途径。
教师礼仪的培养不可居于一隅,要采取多种形式,分类指导。不同的阶段教师面临的任务有所差异,培养的形式应因“实”而异。现任在职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可定期开设礼仪课程,或不定期开展礼仪培训,聘请礼仪专家做报告,对教师的个人形象、服饰、语言、师生关系礼仪等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礼仪的专业水平;还可举办各种礼仪竞赛、演讲等活动,提高教师礼仪修养,使教师礼仪修养自然地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
对于在校师范生,应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以提高师范生的礼仪修养水平,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学校对这门课程应足够重视,这将影响教师礼仪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学校应该通过形成机制促进师范生教师礼仪的养成。
(三)以良好的氛围感染人,营造教师形成礼仪素养的环境。
古人云:“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明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身处不同的环境,会养成不同的行为习惯。在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会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侵袭,使个人的行为与社会的整体要求保持一致,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文明礼仪素质。“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重视教育环境的典型。但是良好环境的营造不是靠个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全社会集体参与,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创新机制,综合运用教育、舆论、法律等手段,使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同努力,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让弘扬社会主义文明礼仪,倡导优良行为习惯成为一种风尚。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做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可使教师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重视礼仪的信心。
四、结语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常用。”我们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就是要让他们拥有文明和美的心灵,使之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的好习惯。教师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良好的教育教学礼仪不仅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也会留下印记,甚至对其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节礼貌展现的是一个人的道德情操、行为品质,懂礼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礼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基本的要求,这正是当代人所必备的基本道德品德。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道德的重要性。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礼”,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得以发扬光大。为此,学校应加强礼仪教育,教师要重视礼仪育人,通过礼仪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愿青少年学生以礼立人,以礼行天下。
参考文献:
[1]梁鸣,编选.礼记[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03.
[2]李美莲.乌海市初中教师礼仪修养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3]张岩.教师良好课堂礼仪让教育增值[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4).
[4]李敏诚.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浅议初中班级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5]王齐.教师的礼仪修养对学生品格修养的影响[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6]边玉芳.学习即模仿——班杜拉的榜样学习实验[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
[7]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教师礼仪 引领 学生成长
一、教师礼仪
(一)礼仪的基本含义。
儒家认为,礼是人类自别与禽兽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1]271);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是统治秩序;是国家典制;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约定俗成的方式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内容[2]5。在现实生活中礼仪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礼仪无处不在。可以说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礼仪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外交礼仪六大方面。礼仪主要表现在举止文明、动作优雅、姿态潇洒、手势得当、表情自然、仪表端庄等[2]5。
(二)教师礼仪。
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上应有的风度与气质,是教师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一种极其重要并极具教育价值的教育力量。
“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学识,更要在人格、品行、仪容仪表等方面有较高的修养水平,才能以较大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产生有益影响。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师既是人类先进文化知识与文明的传递者,又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者,更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能否提高,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2]5。
二、教师礼仪与学生成长
(一)教师礼仪举止对学生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说得好:“教师礼仪具有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和深远性,现代人形象至上,形象是金,非常重视礼仪和外交,而教师基本礼仪的修养在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际交往中,由语言决定的部分只有20%,而另外80%则由人的动作、姿势、体态等所决定的。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安认为:一个信息的传递=7%语言 38%声音 55%形体[3]60。此研究结果说明形体在信息传递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每一个细微的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姿势,一颦一笑,都不能随意,都要体现出教师应有的礼仪修养。
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是其具有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时刻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亲其师,信其道”。那么,良好的礼仪修养具备重要的教育价值,直接影响学生修养、品格的形成。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还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品格的重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学识,更要“身正”,这在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更重要的是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染、熏陶并规范学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让学生从高尚的人格魅力中得到熏陶。康德在《论教育》中这样说道:“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布鲁纳也有过这样的结论:教师是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4]合格的教师其身一定要“正”,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担负起少年儿童成长的“向导”。一名合格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待人有礼、举止文明、仪表端庄、朴素大方、可为生楷模之人。[5]29
(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学习特点与教师礼仪。
1.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师礼仪
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呈现出从初期开始不断发展的特点,特别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他们不仅迎来了身高、体重、体型和机能等一系列生理发育变化,而且面临更加深刻的心理发展变化,在认知、情绪社会性和人格等方面,都在经历迅速的变化。处于身心发展“暴风骤雨期”或“第二断乳期”的青少年对外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有了更多自主选择和反应,这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挑战的时期。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与安排,不愿事事都听从父母安排,且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中学生都觉得难与父母沟通,也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且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他们情绪情感表现得极为不稳定,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引起了他们心理上的不适应,产生激荡情绪,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则被埋在心底。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理解,就会出现压抑、焦虑与抑郁心理。
由于青春期的学生有以上特点,因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才渴望能有自身修养水平较高的教师答疑解惑,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指引方向。在这段特殊时期,他们往往更容易接纳老师的思想,听从老师的意见,更相信老师,以老师为榜样。那么提高教师修养水平成为引导青少年学生人生正确方向的必然要求。
2.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与教师礼仪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学习理论,对人的观察行为做出了比较全面客观的解释。他认为,人的学习活动主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审视他人所接受的强化,把示范作为媒介的模仿活动。班杜拉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观察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他认为,行为习得或形成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且,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习得的[6]33。 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为人师表”是贯穿于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中的,同时反映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如何加强教师的礼仪修养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在一些教师当中,背离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文明现象也时有发生,以致社会对教师形象产生了很多非议。随着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发展,提高教师礼仪和素质修养势在必行。提高教师礼仪修养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是一项大工程,不但要从思想上加以高度重视,而且要切实融入教育实践中。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优秀的文化武装人,强化教师注重礼仪修养的意识。
《礼记·冠义》中有这样一段话:“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1]271礼是修身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它教给人们道德规范知识,并培养人们的礼仪行为。学会尊礼好礼,对于促进每个人道德品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我们树立了“礼”的典范,他对“礼”非常重视,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的意义非常重大。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的礼仪修养对学生的品格修养有很大影响力,这关系着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前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礼仪思想,无疑对今天教师礼仪的养成起着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学校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师礼仪修养培养中的作用进行阐释和解读,使教师能够在学习中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并且能够从自身出发,对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加以学习和运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使其在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升礼仪修养水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通过与这些积极因素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讲究礼仪的典范,进而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不断提升对教师礼仪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外化于行,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以丰富的形式锻炼人,拓展教师学习礼仪素养的途径。
教师礼仪的培养不可居于一隅,要采取多种形式,分类指导。不同的阶段教师面临的任务有所差异,培养的形式应因“实”而异。现任在职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可定期开设礼仪课程,或不定期开展礼仪培训,聘请礼仪专家做报告,对教师的个人形象、服饰、语言、师生关系礼仪等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礼仪的专业水平;还可举办各种礼仪竞赛、演讲等活动,提高教师礼仪修养,使教师礼仪修养自然地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
对于在校师范生,应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以提高师范生的礼仪修养水平,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学校对这门课程应足够重视,这将影响教师礼仪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学校应该通过形成机制促进师范生教师礼仪的养成。
(三)以良好的氛围感染人,营造教师形成礼仪素养的环境。
古人云:“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明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身处不同的环境,会养成不同的行为习惯。在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会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侵袭,使个人的行为与社会的整体要求保持一致,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文明礼仪素质。“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重视教育环境的典型。但是良好环境的营造不是靠个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全社会集体参与,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创新机制,综合运用教育、舆论、法律等手段,使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同努力,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让弘扬社会主义文明礼仪,倡导优良行为习惯成为一种风尚。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做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可使教师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重视礼仪的信心。
四、结语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常用。”我们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就是要让他们拥有文明和美的心灵,使之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的好习惯。教师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良好的教育教学礼仪不仅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也会留下印记,甚至对其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节礼貌展现的是一个人的道德情操、行为品质,懂礼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礼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基本的要求,这正是当代人所必备的基本道德品德。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道德的重要性。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礼”,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得以发扬光大。为此,学校应加强礼仪教育,教师要重视礼仪育人,通过礼仪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愿青少年学生以礼立人,以礼行天下。
参考文献:
[1]梁鸣,编选.礼记[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03.
[2]李美莲.乌海市初中教师礼仪修养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3]张岩.教师良好课堂礼仪让教育增值[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4).
[4]李敏诚.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浅议初中班级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5]王齐.教师的礼仪修养对学生品格修养的影响[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6]边玉芳.学习即模仿——班杜拉的榜样学习实验[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
[7]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