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在政府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改革的深化,还存在职能转变不到位,组织结构不尽合理,权力运行缺乏监督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症下药,政府体制改革必须切实转变职能,同时加快地方政府大部门制改革的步伐和层级政府间关系的完善,并且须建立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和平台。
关键词 政府体制改革 问题 对策
一、职能转变问题,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共存
我国已经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政府职能系统的综合,更是以一系列政府职能和制度导向为保障的市场与公众利益相协调发展的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政府的作用,尤其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
(一)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做“减法”,又做“加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经济发展中要减少对微观领域的直接干预,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一方面降低政府管制微观经济活动的范围和门槛,减少行政性的审批,将市场能解决的问题交由市场,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要从总体上把握国民经济发展动态制定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从宏观上引导国民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并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尤其是技术监管、质量监管等,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坚决杜绝类似食品、药品等安全问题的发生。
(二)弱化行政职能,突出公共服务职能
弱化行政职能要求政府要有收权和放权意识,传统的用权力干预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方式早已不合时宜,必须放弃“权力压倒一切”的观念,顺应市场、社会的发展规律,做发展的规划者和协调者;突出公共服务职能则要求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有实际行动。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是前提条件,在多区域、多层次、多幅度的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方面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还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供公共服务,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所提倡的工商企业管理方法和技术是值得借鉴和推行的。
二、组织结构问题,地方大部门制改革滞后、各级政府间关系未理顺
近些年来,每次政府体制改革总是大部制改革先行,大部门制改革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大部门制改革不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通过部门整合、资源重组,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下的公共需要,综合形成职能有机统一的部门职能体系。但大部制改革每每中央先行,地方的大部制改革却跟不上步伐即使有地方也在着手进行改革但存在很多问题,改革的整体性亟待加强。合理的行政层级体系是国家行政权力顺畅运行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中央提出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推进县财省管,但由于“省直管县”改革仍处在探索阶段,是否具备整体统一的操作性还不能盖棺定论,因此还需积极探索可行的措施来促进层级间政府关系的完善。
(一)全力推进地方大部门制改革,合理配置地方政府决策、执行、监督权
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推行大部制更具有迫切性。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决策、执行与监督职能不分现象明显。要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探索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行政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改革过程中重视以下三点:一是依法合理划分各类行政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二是减少决策部门的微观事务,通过执行机构的管理自主化实现更高的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效能和效率三是强化内、外部监督。
(二)理顺政府间行政层级关系,完善中央地方间组织结构
在优化组织层级结构上要从调适中央与地方权责关系入手,实现合理集权与分权为着眼点。中央地方权责关系调整的原则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有机契合。为此,中央政府要继续向地方政府下放该放的权力,使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享有更多的自主权,省级政府应该赋予它所辖下各级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权,特别是下放一部分事权和财权,而在权力下放的过程中,要注意权责一致,要坚持权力、义务、责任和利益的统一。同时中央又要集中一定的宏观调控权,运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国家宏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正常运转。
三、权力运行问题,权力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近年来“天价烟”“天价酒”“房叔”“表叔”等权力腐败案件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破坏了政府形象。这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对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很好地解决,政府威信、公信力等均会受到影响,而且政府与群众的关系、社会的凝聚力、老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都不会得到有效提升,其结果就是改革、发展达不到预期目标。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或平台是当务之急,形成民众参与的有效的监督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提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人民监督权力。这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的根本之策。一方面,加强实行行政管理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制度,及时纠正和制止违法的和不当的行政行为,当前的“八项规定”等均是着眼于这一点。另一方面需完善行政体制外部的监督机制。行政体制外部监督主要包括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监督的积极作用,运用公民的权利来制约公共权力是现代监督制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平台成为公众参与政治和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审视中国的法制进程、监督政府的不当行为、改变官民利益博弈的格局等等,所以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巨大优势,实现对国家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参考文献:
[1]王君琦.行政体制改革面临哪些难题[N]. 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12.
[2]陈振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国政府改革与治理的新趋势透视[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4).
[3]赵延民.浅谈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J].唐都学刊,2009,25(2).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关键词 政府体制改革 问题 对策
一、职能转变问题,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共存
我国已经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政府职能系统的综合,更是以一系列政府职能和制度导向为保障的市场与公众利益相协调发展的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政府的作用,尤其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
(一)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做“减法”,又做“加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经济发展中要减少对微观领域的直接干预,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一方面降低政府管制微观经济活动的范围和门槛,减少行政性的审批,将市场能解决的问题交由市场,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要从总体上把握国民经济发展动态制定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从宏观上引导国民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并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尤其是技术监管、质量监管等,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坚决杜绝类似食品、药品等安全问题的发生。
(二)弱化行政职能,突出公共服务职能
弱化行政职能要求政府要有收权和放权意识,传统的用权力干预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方式早已不合时宜,必须放弃“权力压倒一切”的观念,顺应市场、社会的发展规律,做发展的规划者和协调者;突出公共服务职能则要求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有实际行动。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是前提条件,在多区域、多层次、多幅度的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方面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还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供公共服务,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所提倡的工商企业管理方法和技术是值得借鉴和推行的。
二、组织结构问题,地方大部门制改革滞后、各级政府间关系未理顺
近些年来,每次政府体制改革总是大部制改革先行,大部门制改革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大部门制改革不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通过部门整合、资源重组,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下的公共需要,综合形成职能有机统一的部门职能体系。但大部制改革每每中央先行,地方的大部制改革却跟不上步伐即使有地方也在着手进行改革但存在很多问题,改革的整体性亟待加强。合理的行政层级体系是国家行政权力顺畅运行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中央提出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推进县财省管,但由于“省直管县”改革仍处在探索阶段,是否具备整体统一的操作性还不能盖棺定论,因此还需积极探索可行的措施来促进层级间政府关系的完善。
(一)全力推进地方大部门制改革,合理配置地方政府决策、执行、监督权
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推行大部制更具有迫切性。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决策、执行与监督职能不分现象明显。要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探索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行政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改革过程中重视以下三点:一是依法合理划分各类行政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二是减少决策部门的微观事务,通过执行机构的管理自主化实现更高的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效能和效率三是强化内、外部监督。
(二)理顺政府间行政层级关系,完善中央地方间组织结构
在优化组织层级结构上要从调适中央与地方权责关系入手,实现合理集权与分权为着眼点。中央地方权责关系调整的原则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有机契合。为此,中央政府要继续向地方政府下放该放的权力,使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享有更多的自主权,省级政府应该赋予它所辖下各级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权,特别是下放一部分事权和财权,而在权力下放的过程中,要注意权责一致,要坚持权力、义务、责任和利益的统一。同时中央又要集中一定的宏观调控权,运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国家宏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正常运转。
三、权力运行问题,权力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近年来“天价烟”“天价酒”“房叔”“表叔”等权力腐败案件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破坏了政府形象。这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对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很好地解决,政府威信、公信力等均会受到影响,而且政府与群众的关系、社会的凝聚力、老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都不会得到有效提升,其结果就是改革、发展达不到预期目标。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或平台是当务之急,形成民众参与的有效的监督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提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人民监督权力。这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的根本之策。一方面,加强实行行政管理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制度,及时纠正和制止违法的和不当的行政行为,当前的“八项规定”等均是着眼于这一点。另一方面需完善行政体制外部的监督机制。行政体制外部监督主要包括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监督的积极作用,运用公民的权利来制约公共权力是现代监督制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平台成为公众参与政治和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审视中国的法制进程、监督政府的不当行为、改变官民利益博弈的格局等等,所以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巨大优势,实现对国家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参考文献:
[1]王君琦.行政体制改革面临哪些难题[N]. 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12.
[2]陈振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国政府改革与治理的新趋势透视[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4).
[3]赵延民.浅谈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J].唐都学刊,2009,25(2).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