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化选择及创作目的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早期的代表作,写于1930年,小说所写的是民国初年湘西边区的一座小山城里的爱情悲剧故事。尽管民国初年的荣峒山城交通闭塞,固守着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秩序,保留着古朴的民风习俗,但是在那里却也经历过清朝的暴政和民众的反抗。加上茶峒与外界亦常有“水陆商务”的交往,决不可能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可《边城》中的各类人物无论贫富,几乎人人都善良正直,忽略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别。例如,对王团总的描写,除了写他以“一座碾坊”作陪嫁的引诱之外,几乎未曾触及他一点的卑污心理。
作者为什么会在那样一种纷乱之中,还会有这样一份“闲情雅致”呢?作者是希望通过这种和平、宁静的有着原始民风的特殊的人生形式,“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的人生形式”的描写来与外界那种动乱、喧闹,无秩序地堕落的人的生活状态相对照。对湘西边界里完美人性的赞美与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对外界社会的一种否定。在两相对照中,呼唤全民族的醒悟,寄托着作者对重塑全民族性格的期待。作者对故乡自然美、人情美和乡民原始生命力的礼赞,表明他站在乡村中国立场上来看待整个中国进入现代文明的痛苦历程。作者所信奉的人生哲学就是自然人性理想。即一种未经现代文明玷污,未受世俗礼法约束的自在状态的人性。从两相比较中。也可以看出沈从文由此作出了全现代人吃惊的文化选择:对文明社会所引以为自豪的“秩序”和“美”极为反感,而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和粗糙朴实的灵魂却非常向往。这种反文明反理性的文化选择不可能不引起人们的困惑乃至误解。但如果我们把这种文化选择还原于20世纪初历史文化的氛围中,还原于理性与人性的原始冲突时,就会感到沈从文的文化选择隐含着非常深广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当今人类面临着的普遍性困惑。湘西人身上注入了民族原始文化的因子。表现出朴素勤劳、善良等优美的人性,而现代文明里的现代人则混乱、堕落无秩序。作者的好恶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希望通过对湘西人身上完美人性的讴歌。在现代这样一个社会里,呼唤完美人性的复归,重塑民族的性格。
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透露着和谐的人性
沈从文在明确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及创作目的之后,大量地写作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的人和事,极力表现这种近乎世外桃源的环境里所显示出来的完美人性。其中尤其以《边城》为代表。他对湘西的人,湘西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对生活在底层的人如船夫、水手、士兵、农民甚至妓女等特别熟悉。在作品中,沈从文以深邃的艺术洞察力,庄重地恢复了他们的天性与尊严。但是。他对生活中的美,人生的爱,对人性的揭示并没有仅仅滞留在表层的同情怜悯和慈悲上,而是从事物矛盾冲突中,从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中,从人物隐秘的底层心理活动的真实中去寻觅、思考和艺术的再现。“人事能燃起我感情的太多了。我的写作就是颂扬一切与我同在的人类美丽与智慧……我想到的是用我的作品去拥抱世界,占有这一世纪所有青年的心。”沈从文先生确实在燃烧自己,照亮人间的美和爱。他创作的40多部小说,使读者接触到另一种人生,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样式,从而深切地感受到人间的美好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沈从文先生对生活在底层的家乡人民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在作品中,他们有着淳朴、善良、重义轻利的美德。在众多人物之间复杂关系中,无论是翠翠、老船夫、天保、傩送,或是杨马兵等乡邻朋居,老船夫五十年如一日,“无论晴雨必守船头”,从不离开岗位。每次渡船他决不收人家额外的渡钱。不得已收下一枚铜子时便给人送上一小束烟叶。10多年来,他苦心地养育着外孙女翠翠,担心她的未来。翠翠是她那可怜的母亲交给他的,翠翠大了,他得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他关心翠翠的婚事,但从不强迫包办。他在为翠翠的婚事奔走中,受到别人的误会,更显出他那忠厚淳朴的性格。天保兄弟俩虽出身小康之家,但从小养成刻苦耐劳的好习性。在处理婚事上不为豪富的碾坊陪嫁所引诱,却看中穷船夫的外孙女,甘愿做老船公的接班人。纯洁的爱情打破了财势门第的传统偏见,这种性格是很可贵的。按照茶峒人的规矩,两人同时爱上一个女子应该来一次流血的争斗解决矛盾。可是兄弟俩都能克制自己,宁愿成他人之美而把爱情的痛苦深深地埋在心底。表现了自我牺牲的谦让美德。至于那个杨马兵。他年轻时牵了匹马到渠溪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总不理会。可是当老船夫死后,他却“成为这孤独的唯一靠山”。他安慰照顾翠翠。甚至为了她的幸福可以拿着镰刀拼命,表现出助人为乐的侠义性格。
船总顺顺在当地是个有名气的人物。家庭富裕,家业兴旺,可以说是一个家产比较大的地主。他却并没有给人高高在上、仰望其首的高贵之感。他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几乎和每个人的关系都很好。这个洒脱大方的人。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因船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战士、游学文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船总与老船夫他们之间并不感觉有阶级之分,他们之间有着普通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当老船夫生活上有困难的时候,顺顺派人送来柴米、油盐等,就像几十年的老朋友一样,相互照顾、理解,充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人物隐秘的心理活动中,同样展示出了人物完美的人性,其中尤以老船夫为代表。10多年来,翠翠的母亲追随那个军人去后,他苦心地养育着外孙女翠翠。担心警她的未来,他有时便躺到门外岩石上,对着星星想她的心事。他以为死应该是快到了的,正因为翠翠人长大了,证明自己真正老了,无论如何,得让翠翠有个着落。翠翠既是她那可怜母亲交把她的,翠翠长大了,他也得把她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须什么样的方不委屈她?他时刻关心翠翠的婚事,关心翠翠未来的幸福。翠翠的事成了他最大的心事,他把翠翠的事看得比自己的事重要得多,从不让她受到半点委屈。
祖父开始时误会了翠翠的心事,竭力支持大老天保与翠翠的结合。但当后来明白了翠翠喜欢的是二老之后。又多次到顺顺家打听消息。一次在船上遇见中寨的人,听说二老准备娶王团总的女儿,接受那碾坊,回家之后便躺在床上害起了心病。可他并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翠翠,生怕她受不了。为了弄个清楚,老船夫便带着病还未好的身体再次到城中打听消息。可是船总在大老遇险之后,认为这件事与老船夫有关,于是对老船夫的态度便冷淡了许多。老船夫被船总一个闷拳打倒后,还想说两句话,但船总却不让他再有说话的机会,把他拉出到牌桌边去。老船夫遭到船总冷遇,犹如当头一棒,心里痛苦极了。他觉得对不起翠翠,对不起翠翠死去的娘,不能为翠翠找到合适的人家,无法使翠翠未来幸福。既自责自己无用又可怜翠翠,内心极度忧伤、愁苦。然而他并没有把自己所受到的委屈告诉翠翠,而是独自承受着痛苦,因为他不想让翠翠也受到委屈。不想让翠翠绝望,不想让翠翠伤心。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里,老船夫带着深深 的歉意和久久的遗憾悄然离开了人世。
三、凄美的男女爱情和牧歌情调
在沈从文的全部创作中,最引人感兴趣的便是其中对男女关系的描写和作品中透出的牧歌情调。对他来说,男女关系最能体现出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全与缺憾。从性角度出发,沈从文描写了一种理想的男女关系,它的生存地便在湘西乡下的山水间。在《边城》中所描写的便是湘西边区的一坐小山城里的爱情悲剧。
在山城茶峒。年进七旬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靠替人渡船谋生。掌水码头的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船总有意让老大娶翠翠。要老二娶那个带。一座崭新碾坊陪嫁“的王团总的女儿,可是翠翠在端午节赛龙舟时就爱上了彪壮健美的傩送。为了解决谁娶翠翠这个矛盾,兄弟俩约定向翠翠轮流唱歌。来一个竞赛。结果天保自觉唱不过弟弟便自动退让,决心离开茶峒,后在途中失事淹死了。傩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的理会,又被逼着接受那座碾坊,从此下落不明。老船夫一直为翠翠的婚事日夜操心。他向船总打听傩送的消息。不受对方理会。在回家的夜里,电闪雷鸣,舟塔倒塌,老船夫离开了人间,丢下了孤苦的外孙女。翠翠接替了渡船的工作。带着一颗“酸酸的心”默默地等待着“也许永远不会回来”的心上人。
小说中着力描写的是主人公翠翠,作者对她的美好性格作了生动的描写。这个没有经过任何都市鄙俗污染的山乡少女,天真活泼,像“一只小兽物”乖巧伶俐。像“山头黄鹿”。作者写她情窦初开的性格特征则更为动人。当遇到傩送以后,她心中萌发了对异性的爱恋,憧憬着朦胧的未来,做着甜蜜的美梦。“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歌声。有软有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面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翠翠在梦里见到了自己的心上人在为自己唱着优美的山歌。她的心,在一切荒唐的事情上驰骋。她从这份隐秘里,便常常得到有惊有喜的兴奋。她把燃起的爱苗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忍着隐痛默默地期待着心上人的归来。可是大老天保也深深地爱上了翠翠,也希望成为船夫的接班人,殊不知翠翠并不喜欢大老,在大老和二老之间,她果断地拒绝了大老。因为她知道自己不爱他,她依然固守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会回来”的心上人。这种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的美好性格,是令人难忘的。可是社会对这样善良的人都是那么冷酷。翠翠的母亲,当年为了追求爱的幸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今翠翠又重演着这场悲剧。
在恋爱的另一方男主人公那里,大老和二老同样具有对爱情的美好品质。兄弟两人同时爱上了翠翠,却没有反目成仇,而是公开竞争,他们都愿意为翠翠未来的幸福承担责任。傩送为了表达自己对翠翠的真心。在山头上唱了整整一夜的山歌。最后,为了逃避家庭为自己安排的婚姻,为表达自己对翠翠的真心,对爱情的忠贞,他和他自己的父亲吵了一架之后。毅然离开了家,去孤独地守卫着一份真情。
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人物不是美与善的化身。温柔天真的翠翠、她的殉情的双亲,侠骨柔肠的外祖父、豪爽慷慨的顺顺,都具有作家所向往的“人性”美。还有那一对爱情上竞争的对手,相互也毫无忌妒、怨恨之心:傩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场的陪嫁,而选择了渡船。天保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这里没有邪恶、贪欲、忌妒,人人都那么和善、诚挚、自足、豪侠重义、古道热肠。
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憾人心的就是其中所展现的人性美。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在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这是个有着特殊生活色彩的地区,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均已失望的情况下,作者便从其他地方寻找使民族恢复生机的“少年血性汤”。他在偏远的少数民族那里发现了野蛮却强悍、卑微却真挚的性格,在似乎不文明的生活中发现了人性的美,那一桩桩动人的甚至有点“欧化气味”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是作家梦幻里一个个极乐世界的象征。沈从文的《边城》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所应具有的品质和特性的向往,在当时的文坛主题取向上独树一帜。使他的作品充满了自然美和“人性”美。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早期的代表作,写于1930年,小说所写的是民国初年湘西边区的一座小山城里的爱情悲剧故事。尽管民国初年的荣峒山城交通闭塞,固守着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秩序,保留着古朴的民风习俗,但是在那里却也经历过清朝的暴政和民众的反抗。加上茶峒与外界亦常有“水陆商务”的交往,决不可能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可《边城》中的各类人物无论贫富,几乎人人都善良正直,忽略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别。例如,对王团总的描写,除了写他以“一座碾坊”作陪嫁的引诱之外,几乎未曾触及他一点的卑污心理。
作者为什么会在那样一种纷乱之中,还会有这样一份“闲情雅致”呢?作者是希望通过这种和平、宁静的有着原始民风的特殊的人生形式,“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的人生形式”的描写来与外界那种动乱、喧闹,无秩序地堕落的人的生活状态相对照。对湘西边界里完美人性的赞美与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对外界社会的一种否定。在两相对照中,呼唤全民族的醒悟,寄托着作者对重塑全民族性格的期待。作者对故乡自然美、人情美和乡民原始生命力的礼赞,表明他站在乡村中国立场上来看待整个中国进入现代文明的痛苦历程。作者所信奉的人生哲学就是自然人性理想。即一种未经现代文明玷污,未受世俗礼法约束的自在状态的人性。从两相比较中。也可以看出沈从文由此作出了全现代人吃惊的文化选择:对文明社会所引以为自豪的“秩序”和“美”极为反感,而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和粗糙朴实的灵魂却非常向往。这种反文明反理性的文化选择不可能不引起人们的困惑乃至误解。但如果我们把这种文化选择还原于20世纪初历史文化的氛围中,还原于理性与人性的原始冲突时,就会感到沈从文的文化选择隐含着非常深广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当今人类面临着的普遍性困惑。湘西人身上注入了民族原始文化的因子。表现出朴素勤劳、善良等优美的人性,而现代文明里的现代人则混乱、堕落无秩序。作者的好恶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希望通过对湘西人身上完美人性的讴歌。在现代这样一个社会里,呼唤完美人性的复归,重塑民族的性格。
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透露着和谐的人性
沈从文在明确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及创作目的之后,大量地写作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的人和事,极力表现这种近乎世外桃源的环境里所显示出来的完美人性。其中尤其以《边城》为代表。他对湘西的人,湘西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对生活在底层的人如船夫、水手、士兵、农民甚至妓女等特别熟悉。在作品中,沈从文以深邃的艺术洞察力,庄重地恢复了他们的天性与尊严。但是。他对生活中的美,人生的爱,对人性的揭示并没有仅仅滞留在表层的同情怜悯和慈悲上,而是从事物矛盾冲突中,从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中,从人物隐秘的底层心理活动的真实中去寻觅、思考和艺术的再现。“人事能燃起我感情的太多了。我的写作就是颂扬一切与我同在的人类美丽与智慧……我想到的是用我的作品去拥抱世界,占有这一世纪所有青年的心。”沈从文先生确实在燃烧自己,照亮人间的美和爱。他创作的40多部小说,使读者接触到另一种人生,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样式,从而深切地感受到人间的美好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沈从文先生对生活在底层的家乡人民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在作品中,他们有着淳朴、善良、重义轻利的美德。在众多人物之间复杂关系中,无论是翠翠、老船夫、天保、傩送,或是杨马兵等乡邻朋居,老船夫五十年如一日,“无论晴雨必守船头”,从不离开岗位。每次渡船他决不收人家额外的渡钱。不得已收下一枚铜子时便给人送上一小束烟叶。10多年来,他苦心地养育着外孙女翠翠,担心她的未来。翠翠是她那可怜的母亲交给他的,翠翠大了,他得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他关心翠翠的婚事,但从不强迫包办。他在为翠翠的婚事奔走中,受到别人的误会,更显出他那忠厚淳朴的性格。天保兄弟俩虽出身小康之家,但从小养成刻苦耐劳的好习性。在处理婚事上不为豪富的碾坊陪嫁所引诱,却看中穷船夫的外孙女,甘愿做老船公的接班人。纯洁的爱情打破了财势门第的传统偏见,这种性格是很可贵的。按照茶峒人的规矩,两人同时爱上一个女子应该来一次流血的争斗解决矛盾。可是兄弟俩都能克制自己,宁愿成他人之美而把爱情的痛苦深深地埋在心底。表现了自我牺牲的谦让美德。至于那个杨马兵。他年轻时牵了匹马到渠溪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总不理会。可是当老船夫死后,他却“成为这孤独的唯一靠山”。他安慰照顾翠翠。甚至为了她的幸福可以拿着镰刀拼命,表现出助人为乐的侠义性格。
船总顺顺在当地是个有名气的人物。家庭富裕,家业兴旺,可以说是一个家产比较大的地主。他却并没有给人高高在上、仰望其首的高贵之感。他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几乎和每个人的关系都很好。这个洒脱大方的人。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因船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战士、游学文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船总与老船夫他们之间并不感觉有阶级之分,他们之间有着普通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当老船夫生活上有困难的时候,顺顺派人送来柴米、油盐等,就像几十年的老朋友一样,相互照顾、理解,充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人物隐秘的心理活动中,同样展示出了人物完美的人性,其中尤以老船夫为代表。10多年来,翠翠的母亲追随那个军人去后,他苦心地养育着外孙女翠翠。担心警她的未来,他有时便躺到门外岩石上,对着星星想她的心事。他以为死应该是快到了的,正因为翠翠人长大了,证明自己真正老了,无论如何,得让翠翠有个着落。翠翠既是她那可怜母亲交把她的,翠翠长大了,他也得把她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须什么样的方不委屈她?他时刻关心翠翠的婚事,关心翠翠未来的幸福。翠翠的事成了他最大的心事,他把翠翠的事看得比自己的事重要得多,从不让她受到半点委屈。
祖父开始时误会了翠翠的心事,竭力支持大老天保与翠翠的结合。但当后来明白了翠翠喜欢的是二老之后。又多次到顺顺家打听消息。一次在船上遇见中寨的人,听说二老准备娶王团总的女儿,接受那碾坊,回家之后便躺在床上害起了心病。可他并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翠翠,生怕她受不了。为了弄个清楚,老船夫便带着病还未好的身体再次到城中打听消息。可是船总在大老遇险之后,认为这件事与老船夫有关,于是对老船夫的态度便冷淡了许多。老船夫被船总一个闷拳打倒后,还想说两句话,但船总却不让他再有说话的机会,把他拉出到牌桌边去。老船夫遭到船总冷遇,犹如当头一棒,心里痛苦极了。他觉得对不起翠翠,对不起翠翠死去的娘,不能为翠翠找到合适的人家,无法使翠翠未来幸福。既自责自己无用又可怜翠翠,内心极度忧伤、愁苦。然而他并没有把自己所受到的委屈告诉翠翠,而是独自承受着痛苦,因为他不想让翠翠也受到委屈。不想让翠翠绝望,不想让翠翠伤心。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里,老船夫带着深深 的歉意和久久的遗憾悄然离开了人世。
三、凄美的男女爱情和牧歌情调
在沈从文的全部创作中,最引人感兴趣的便是其中对男女关系的描写和作品中透出的牧歌情调。对他来说,男女关系最能体现出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全与缺憾。从性角度出发,沈从文描写了一种理想的男女关系,它的生存地便在湘西乡下的山水间。在《边城》中所描写的便是湘西边区的一坐小山城里的爱情悲剧。
在山城茶峒。年进七旬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靠替人渡船谋生。掌水码头的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船总有意让老大娶翠翠。要老二娶那个带。一座崭新碾坊陪嫁“的王团总的女儿,可是翠翠在端午节赛龙舟时就爱上了彪壮健美的傩送。为了解决谁娶翠翠这个矛盾,兄弟俩约定向翠翠轮流唱歌。来一个竞赛。结果天保自觉唱不过弟弟便自动退让,决心离开茶峒,后在途中失事淹死了。傩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的理会,又被逼着接受那座碾坊,从此下落不明。老船夫一直为翠翠的婚事日夜操心。他向船总打听傩送的消息。不受对方理会。在回家的夜里,电闪雷鸣,舟塔倒塌,老船夫离开了人间,丢下了孤苦的外孙女。翠翠接替了渡船的工作。带着一颗“酸酸的心”默默地等待着“也许永远不会回来”的心上人。
小说中着力描写的是主人公翠翠,作者对她的美好性格作了生动的描写。这个没有经过任何都市鄙俗污染的山乡少女,天真活泼,像“一只小兽物”乖巧伶俐。像“山头黄鹿”。作者写她情窦初开的性格特征则更为动人。当遇到傩送以后,她心中萌发了对异性的爱恋,憧憬着朦胧的未来,做着甜蜜的美梦。“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歌声。有软有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面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翠翠在梦里见到了自己的心上人在为自己唱着优美的山歌。她的心,在一切荒唐的事情上驰骋。她从这份隐秘里,便常常得到有惊有喜的兴奋。她把燃起的爱苗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忍着隐痛默默地期待着心上人的归来。可是大老天保也深深地爱上了翠翠,也希望成为船夫的接班人,殊不知翠翠并不喜欢大老,在大老和二老之间,她果断地拒绝了大老。因为她知道自己不爱他,她依然固守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会回来”的心上人。这种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的美好性格,是令人难忘的。可是社会对这样善良的人都是那么冷酷。翠翠的母亲,当年为了追求爱的幸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今翠翠又重演着这场悲剧。
在恋爱的另一方男主人公那里,大老和二老同样具有对爱情的美好品质。兄弟两人同时爱上了翠翠,却没有反目成仇,而是公开竞争,他们都愿意为翠翠未来的幸福承担责任。傩送为了表达自己对翠翠的真心。在山头上唱了整整一夜的山歌。最后,为了逃避家庭为自己安排的婚姻,为表达自己对翠翠的真心,对爱情的忠贞,他和他自己的父亲吵了一架之后。毅然离开了家,去孤独地守卫着一份真情。
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人物不是美与善的化身。温柔天真的翠翠、她的殉情的双亲,侠骨柔肠的外祖父、豪爽慷慨的顺顺,都具有作家所向往的“人性”美。还有那一对爱情上竞争的对手,相互也毫无忌妒、怨恨之心:傩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场的陪嫁,而选择了渡船。天保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这里没有邪恶、贪欲、忌妒,人人都那么和善、诚挚、自足、豪侠重义、古道热肠。
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憾人心的就是其中所展现的人性美。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在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这是个有着特殊生活色彩的地区,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均已失望的情况下,作者便从其他地方寻找使民族恢复生机的“少年血性汤”。他在偏远的少数民族那里发现了野蛮却强悍、卑微却真挚的性格,在似乎不文明的生活中发现了人性的美,那一桩桩动人的甚至有点“欧化气味”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是作家梦幻里一个个极乐世界的象征。沈从文的《边城》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所应具有的品质和特性的向往,在当时的文坛主题取向上独树一帜。使他的作品充满了自然美和“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