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农村教育的发展瓶颈的主要矛盾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情况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超编。有调查数据显示,农村中小学严重超编配置教师,但实际上是“标准超编”与“现实不足”,农村教师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工作量过大。为保证农村地区有足够的教师,应推行农村教师数量保障的综合改革,采用“基本编 机动编”的方式进行农村教师编制配置。教师编制应贴合农村教育实际,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
教育困难重重,逐步缩小解决
农村教师编制问题是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关键。近年来,农村教育有很大的改善和改進,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不断改善,但农村和城市教育水平的差距从某些角度上还在不断拉大,特别是贫困和偏远地区的中小学里,教师队伍“下不去、留不住”,农村教师流失的问题很严重。
农村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数量严重不足,学科结构性缺编严重,“超编缺人”现象在地处农村山区的中小学十分突出。所以,从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到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城乡统一,国家政策仍有改进拓展空间。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和成班率偏低,按城乡统一的标准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调查发现,农村学龄人口的主动流出与自然减少,导致一些农村学校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调,部分农村教师绝对数量出现富余,但又出现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虽然这些年通过新增编制、提高待遇等方式补充了很多教师,相当程度上缓解了乡镇及县城以上学校教师数量的短缺,但村小和教学点的情况没有根本缓解。
认真剖析原因,对症下药探索
教师数量不足、任务压力繁重。“标准上超编”“现实中不足”状况的原因归结为编制制定过程中,对学生数量的核算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年级跨度和班级跨度,进而导致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学校规模越小教师工作量越大。农村教师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工作量过大,教师群体的亚健康状态在很多农村学校都很普遍。
各个方面困难,难保教育质量。偏远地区农村教师在交通、住房等方面均存在诸多困难,无法让教师安心工作。受教师编制限制,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一些老问题仍未解决;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总体偏低。
切合农村实际,解决编制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趋势加剧,势必导致农村地区学龄人口的持续下降,农村地区大量分布小规模学校的局面将长期存在。现行农村教师编制测算方式已无法适应农村教育需求,教师编制标准调整已箭在弦上。
推行数量保障综合改革 鼓励和引导教师由城市向农村、由师资富余学校向紧缺学校、由强势学校向薄弱学校的合理流动,实现农村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为保证农村地区有足够的教师,应推行农村教师数量保障的综合改革,采用‘基本编 机动编’的方式来进行农村教师编制配置。各地应按照科学化的编制测算数据对每所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学校的教师编制进行调整,补齐缺少的教师编制数。教师的“机动编”的政策设计,教师编制不应是一劳永逸的。可以留出一部分机动编制,用于激励、奖励在农村长期从教的优秀聘用教师。
建立地区从教激勵制度 建议单独设立农村学校名师岗位,给予在农村学校工作的优秀教师崇高的荣誉和更高的待遇,吸引一批优秀教师在农村学校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同时,广东省四会市在创教育强镇和教育均衡评估后,积极推进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给从事教育工作的大中专师范毕业生免除大学学费,对教育的极大投入和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对当地的教育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加强领导轮岗教师交流 领导轮岗和教师交流,这项缩小区域、校际教育发展水平差距的交流轮岗政策在具体执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配套措施缺位,部分区县敷衍政策,甚至有区县抵制或架空政策,政策执行不力;第二,部分城镇学校选择表现不佳的教师,有的甚至将支教或交流作为惩罚手段,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第三,流入学校对交流流岗教师管理乏力,交流轮岗教师工作态度消极,反而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消极影响;第四,交流轮岗周期一般为一年,教师、学生难以适应。建议有效结合教师的初次配置与二次配置政策,初次配置强调均衡,二次配置试行全员双向交流轮岗;将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与其业绩考核、职业生涯发展挂钩;制定交流轮岗校长教师工作评价标准,强化流入校管理权限;依据教师层次和学科特点,丰富交流形式,骨干教师主要负责指导流入校教研和教学,一般教师负责正常教学活动,小学科教师采取“巡回走教”;充分考虑薄弱校、农村学校对教师的学科与数量需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增加农村教师岗位津贴、补贴力度,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增强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
建立农村教师增量机制 加快农村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灵活多元的农村教师增量机制,要根据教学点教学班级的设置多少、学科的开设、教学的实际需求来配置老师,不能城乡一致和不分教学班级的多少一概而论。
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 财政单列支出农村教师津补贴,增加农村教师岗位津贴,财政给予教师一定的住房补贴。四会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保证了教师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收入“两相当”,教师队伍稳定,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力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发展,教育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教育困难重重,逐步缩小解决
农村教师编制问题是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关键。近年来,农村教育有很大的改善和改進,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不断改善,但农村和城市教育水平的差距从某些角度上还在不断拉大,特别是贫困和偏远地区的中小学里,教师队伍“下不去、留不住”,农村教师流失的问题很严重。
农村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数量严重不足,学科结构性缺编严重,“超编缺人”现象在地处农村山区的中小学十分突出。所以,从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到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城乡统一,国家政策仍有改进拓展空间。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和成班率偏低,按城乡统一的标准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调查发现,农村学龄人口的主动流出与自然减少,导致一些农村学校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调,部分农村教师绝对数量出现富余,但又出现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虽然这些年通过新增编制、提高待遇等方式补充了很多教师,相当程度上缓解了乡镇及县城以上学校教师数量的短缺,但村小和教学点的情况没有根本缓解。
认真剖析原因,对症下药探索
教师数量不足、任务压力繁重。“标准上超编”“现实中不足”状况的原因归结为编制制定过程中,对学生数量的核算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年级跨度和班级跨度,进而导致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学校规模越小教师工作量越大。农村教师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工作量过大,教师群体的亚健康状态在很多农村学校都很普遍。
各个方面困难,难保教育质量。偏远地区农村教师在交通、住房等方面均存在诸多困难,无法让教师安心工作。受教师编制限制,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一些老问题仍未解决;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总体偏低。
切合农村实际,解决编制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趋势加剧,势必导致农村地区学龄人口的持续下降,农村地区大量分布小规模学校的局面将长期存在。现行农村教师编制测算方式已无法适应农村教育需求,教师编制标准调整已箭在弦上。
推行数量保障综合改革 鼓励和引导教师由城市向农村、由师资富余学校向紧缺学校、由强势学校向薄弱学校的合理流动,实现农村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为保证农村地区有足够的教师,应推行农村教师数量保障的综合改革,采用‘基本编 机动编’的方式来进行农村教师编制配置。各地应按照科学化的编制测算数据对每所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学校的教师编制进行调整,补齐缺少的教师编制数。教师的“机动编”的政策设计,教师编制不应是一劳永逸的。可以留出一部分机动编制,用于激励、奖励在农村长期从教的优秀聘用教师。
建立地区从教激勵制度 建议单独设立农村学校名师岗位,给予在农村学校工作的优秀教师崇高的荣誉和更高的待遇,吸引一批优秀教师在农村学校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同时,广东省四会市在创教育强镇和教育均衡评估后,积极推进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给从事教育工作的大中专师范毕业生免除大学学费,对教育的极大投入和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对当地的教育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加强领导轮岗教师交流 领导轮岗和教师交流,这项缩小区域、校际教育发展水平差距的交流轮岗政策在具体执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配套措施缺位,部分区县敷衍政策,甚至有区县抵制或架空政策,政策执行不力;第二,部分城镇学校选择表现不佳的教师,有的甚至将支教或交流作为惩罚手段,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第三,流入学校对交流流岗教师管理乏力,交流轮岗教师工作态度消极,反而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消极影响;第四,交流轮岗周期一般为一年,教师、学生难以适应。建议有效结合教师的初次配置与二次配置政策,初次配置强调均衡,二次配置试行全员双向交流轮岗;将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与其业绩考核、职业生涯发展挂钩;制定交流轮岗校长教师工作评价标准,强化流入校管理权限;依据教师层次和学科特点,丰富交流形式,骨干教师主要负责指导流入校教研和教学,一般教师负责正常教学活动,小学科教师采取“巡回走教”;充分考虑薄弱校、农村学校对教师的学科与数量需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增加农村教师岗位津贴、补贴力度,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增强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
建立农村教师增量机制 加快农村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灵活多元的农村教师增量机制,要根据教学点教学班级的设置多少、学科的开设、教学的实际需求来配置老师,不能城乡一致和不分教学班级的多少一概而论。
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 财政单列支出农村教师津补贴,增加农村教师岗位津贴,财政给予教师一定的住房补贴。四会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保证了教师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收入“两相当”,教师队伍稳定,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力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发展,教育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