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处理得好的课堂,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巧妙设计和教学的灵活掌控,学生的主体体现在主动获取知识和对知识认识过程的积极参与。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让教学的内容、过程与方法精彩生成,是高效课堂和素质教育赋予教学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研究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掌握预设与生成的技巧一定会成就精彩的课堂。本文以一节公开课为例,介绍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巧设比较、巧设障碍和巧设提问,生成学习任务的方法与技巧。
信息技术教学,一般会采用演示教学法,先由教师演示,再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尽管能够学会操作,但印象不深,课堂也不会精彩。上学期,笔者在教研组中上了一节《修饰文章》的信息技术公开课,《修饰文章》是Word中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文字与段落的设置。这个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让小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其实是不容易的,就算是经过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在运用时也并不规范,如有许多人常会出现用空格让标题居中,用空格键实现首行缩进等不规范行为。至于行距的设置中倍行距与数值的区别根本不作思考。作为公开课,我总觉得平铺直叙式的教学欠缺点什么,于是决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并试图在任务的生成上做一点文章。
● 巧设比较,生成任务
必要的教学情境是生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方式,结合学校各班正在更新《新芽作文》版面布置的实际,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老师有两篇作文需要输入电脑并打印出来,张贴在作文园地中。就请两位同学打好了作文,现在想请大家说一说你对哪位同学打印的作文稿比较满意,对于不满意的你能给出建议吗?
随后我出示了两篇打印好的作文:一篇是只录入了文字,没有经过设置的作文稿,一篇是文字录入后又做了相应的文字和段落设置。显然,通过对两篇作文稿直观的比较,学生都会对设置过的作文表示满意,也会发现没有设置过的作文稿存在的不足。通过对不足稿件的修改建议,自然地呈现出了学习的任务。我归纳了建议内容并形成板书,其实就是点出了学生下一步需要完成的任务,接着引导学生运用菜单和工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下发文章,让学生先尝试,并通过选择学生演示进行回授。
这样的设计巧妙地将教师要布置的学习任务通过学生之口说了出来,并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产生了学习的动机,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接受了学习任务。
设置一定的对比情境,将教学任务隐含其中,通过比较分析,引出或让学生自主产生完成某种任务或进行某种尝试的想法,这样的设计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巧设障碍,生成任务
文字的设置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利用格式工具栏中的相应工具完成操作,但我在准备的材料中事先做了手脚,将其中一个段落行间距设置成了固定值,学生在将文字增大后会显得拥挤,也不能完整显示,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时候我提问到:设置文字大小、字体后你觉得这篇文章编排得美吗?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学生指出:“最后一段行与行比较挤”,“有些字的上部残缺了”。
“那想不想让文字不挤,头部不残缺呢?”“你觉得应当设置些什么呢?”
我引导学生认识“行距”并指出这些与段落设置有关,让学生在菜单或工具中找一找,什么地方有设置段落,设置段落除了能设置行距外还能设置什么?同时将板书补充完整。接着让学生尝试,同桌可以交流、讨论,学生也可以上讲台来进行演示。最后集体讲解行距设置中单倍或多倍行距与固定值的不同,让学生理解刚才文字缺少头部是因为行距设置的固定值小于文字大小的值。另外,对首行缩进与居中的方法进一步演示讲解,指出并纠正用空格键实现首行缩进和文字居中的错误。
之所以要在教学中人为地设置障碍,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将学新知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尝试。学习的动机有时是从困难中来的,设置一个小小的障碍,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动机,何乐而不为呢?
● 巧设提问,生成任务
预设并不局限于当节课,有时候也可以为下一节课进行预设,这样可能会让教学内容更完整、更系统,这种预设常常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本节课我在最后小结时提出了如下的问题:“一篇经过文字设置和段落设置的文章比原来好看多了,如果现在就将文章打出来贴到新芽园地,你真的满意吗?是否可以将文稿变得更完美呢?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呢?”我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点明“下一节课我们还会学习一些美化文稿的其他方法”,从而为下一节课《插入图片》做了预设。
成功的课堂是师生智慧的碰撞,良好的愿望不一定有理想的结果,合理的生成,必须要有巧妙的设计为基础,教师只有善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才能让课堂呈现无限的精彩。
信息技术教学,一般会采用演示教学法,先由教师演示,再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尽管能够学会操作,但印象不深,课堂也不会精彩。上学期,笔者在教研组中上了一节《修饰文章》的信息技术公开课,《修饰文章》是Word中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文字与段落的设置。这个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让小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其实是不容易的,就算是经过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在运用时也并不规范,如有许多人常会出现用空格让标题居中,用空格键实现首行缩进等不规范行为。至于行距的设置中倍行距与数值的区别根本不作思考。作为公开课,我总觉得平铺直叙式的教学欠缺点什么,于是决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并试图在任务的生成上做一点文章。
● 巧设比较,生成任务
必要的教学情境是生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方式,结合学校各班正在更新《新芽作文》版面布置的实际,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老师有两篇作文需要输入电脑并打印出来,张贴在作文园地中。就请两位同学打好了作文,现在想请大家说一说你对哪位同学打印的作文稿比较满意,对于不满意的你能给出建议吗?
随后我出示了两篇打印好的作文:一篇是只录入了文字,没有经过设置的作文稿,一篇是文字录入后又做了相应的文字和段落设置。显然,通过对两篇作文稿直观的比较,学生都会对设置过的作文表示满意,也会发现没有设置过的作文稿存在的不足。通过对不足稿件的修改建议,自然地呈现出了学习的任务。我归纳了建议内容并形成板书,其实就是点出了学生下一步需要完成的任务,接着引导学生运用菜单和工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下发文章,让学生先尝试,并通过选择学生演示进行回授。
这样的设计巧妙地将教师要布置的学习任务通过学生之口说了出来,并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产生了学习的动机,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接受了学习任务。
设置一定的对比情境,将教学任务隐含其中,通过比较分析,引出或让学生自主产生完成某种任务或进行某种尝试的想法,这样的设计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巧设障碍,生成任务
文字的设置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利用格式工具栏中的相应工具完成操作,但我在准备的材料中事先做了手脚,将其中一个段落行间距设置成了固定值,学生在将文字增大后会显得拥挤,也不能完整显示,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时候我提问到:设置文字大小、字体后你觉得这篇文章编排得美吗?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学生指出:“最后一段行与行比较挤”,“有些字的上部残缺了”。
“那想不想让文字不挤,头部不残缺呢?”“你觉得应当设置些什么呢?”
我引导学生认识“行距”并指出这些与段落设置有关,让学生在菜单或工具中找一找,什么地方有设置段落,设置段落除了能设置行距外还能设置什么?同时将板书补充完整。接着让学生尝试,同桌可以交流、讨论,学生也可以上讲台来进行演示。最后集体讲解行距设置中单倍或多倍行距与固定值的不同,让学生理解刚才文字缺少头部是因为行距设置的固定值小于文字大小的值。另外,对首行缩进与居中的方法进一步演示讲解,指出并纠正用空格键实现首行缩进和文字居中的错误。
之所以要在教学中人为地设置障碍,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将学新知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尝试。学习的动机有时是从困难中来的,设置一个小小的障碍,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动机,何乐而不为呢?
● 巧设提问,生成任务
预设并不局限于当节课,有时候也可以为下一节课进行预设,这样可能会让教学内容更完整、更系统,这种预设常常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本节课我在最后小结时提出了如下的问题:“一篇经过文字设置和段落设置的文章比原来好看多了,如果现在就将文章打出来贴到新芽园地,你真的满意吗?是否可以将文稿变得更完美呢?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呢?”我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点明“下一节课我们还会学习一些美化文稿的其他方法”,从而为下一节课《插入图片》做了预设。
成功的课堂是师生智慧的碰撞,良好的愿望不一定有理想的结果,合理的生成,必须要有巧妙的设计为基础,教师只有善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才能让课堂呈现无限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