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河北美术学院的英语口语课程建设组,在探讨大学英语的教学方面,我们负责方向为英语口语课程建设,将自己的课程建设定位为“1+2+3”行动,随着建设课程的推进和改良,有很多收获。本文拟将近一年来的经验总结成文,以在高校英语教学方面进行方法上的探究和改革。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口语课程;“1+2+3”实践
自2015年我校在外语教学方面实施教学改革及研究以来,外语教研室实施针对艺术类学生的课程建设,匆忙而又有收获。我们一直将自己的口语课程建设定位为“1+2+3行动”。即,一个宗旨:实践实用。两个课堂:教室内,教室外。三个层次:单词-句子-意群。
具体含义是:根据我们的调研,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是艺术类院校学生,有着强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首要的是实用为第一位,那些号称要通过语言了解文化、提升所谓人文素养的高大上的口号和宣传,我们认为是一种虚伪和自大。不但非英语专业如此,即使在国内外国语学院专业学习英语的学生,我们也不认为所有的都能达到所谓通过语言了解异国文化的宣称。所以我们不求高大上,只要实效。我们的定位就是“实用”,让学生能开口交流开口说话。
在2015-2017年,我们进行了考察活动4次,并且确定了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计划。在2016年3月份实施了教改并取得初步进展,虽有不足,但比起之前的英语教与学,学生评价正面居多。专科课程组口语方向负责人刘山峰、主讲教师王亚琼共2次校级观摩课、教学研究活动有记录的18次,教研活动记录详实,体现具体的教学安排或改进措施,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在2015年11月份,课程组刘山峰老师获得全国“世纪之星”第十六界外语演讲大赛教师组三等奖。学生王莹莹、蔡文分别获得全国“世纪之星”第十六界外语演讲大赛学生组三等奖,这些是我们辛苦培育的结果。另外今年2016年4月份,又有7名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我们的课题组论文《文化光环下的习语翻译》获得国家出版总署《速读》杂志教研成果一等奖并发表。
自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负责参加学校毕业典礼外宾接待口语翻译活动、与法国新闻社外宾进行口语文化交流在教学大纲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上,指導思想明确,能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教学大纲的修订要符合该课程的实际发展需求,迎合社会人才需求,内容应尽可能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大纲修订,体现大纲修订前、后变化,并有修订、变化、结果分析,分析详细、深入。教学内容设计能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因材施教、教书育人效果明显。我们按照课程实际,建立了11个qq群及微信群,随时发布信息,并且自己录音发上平台,配合互动、辅导、答疑等各教学环节。课程负责人刘山峰参加每年的校级公开课(8月份),分别取得了一等奖(2016年)、二等奖(2017年)的成绩。
在课题组的资料库建立上,我们课程组自己出资,购置了近1000册相关图书作为课程建设的资料库。从中摘选精品材料作为辅助教材,并且从多种媒体渠道选材,形成了立体化教材体系。开阔思路,推荐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配备了丰富的与课程教学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能及时更新、充实,满足教学需要;
我们每月至少听课两次,并认真做好了听课记录;我们还进行了校内外讲座4次。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不但带去了知识,还宣传了学校,扩大了学校知名度。在即将进行的学校汇演中,以口语为底色的英语情景剧将是一个亮点。
第一,中国英语教育理念存在英本主义的误区。
我们英语教育的理念有问题,教学目标、现行教材等也有问题,接触语言的频度、教辅资料、民营辅导学校、测试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理念的问题是什么呢?目前英语教育存在着国际上称之为英本主义的误区。英本主义要求在英语学习中按照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学习问路、看病、点菜等这些与人际交往有关系的话题。按照英本主义追求的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以英美人的行为举止作为参照,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要模仿英语国家人的行为举止。这种理念是英语教育的一个误区,对交际教育思想的理解偏差使得教材内容出现问题。
我们这么多年都在实行所谓交际语言教学,交际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学习英语是为了交际,是为了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往,这个理解有很大的问题。以真实性为例,我曾到一个农村去,教材上要求学生写的周末活动是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到业余辅导班去学跆拳道、到动物园去看野生动物等,要设计这样所谓的真实性的活动。但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周末是下河捞鱼、上山挖竹笋等,这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所以这样一种教材的内容,这样一种教学目标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学习英语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对大多数城市孩子来说也面临相似的问题,我最近到一个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那里的经济可以跟上海和北京相比,但是那些孩子仍然感觉到教材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为什么?因为教材中很少有外国人想谈论的话题,学生学到的语言在与外国人真正交流时很少能用得上。我深感这些教学内容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很多表达方法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当学生真正需要与外国人交流时,学到的东西实际上用不上。所以我们建立了自己的资料库。
我们要求教材所学的内容使学生言之有物。我们教育界应该对这个问题加以反思。现在大多数的教材内容,比如说问路、购物、快餐点选食品、谈论天气等,往往是为了移民到英语国家,或者说为了到英语国家学习的学生而设计的。所以,我们课题组认为,我们现在的教学用了很多时间,却学习那些实际上在中国的环境下很难用到的内容。所以根据这个现实,我们联系我们艺术院校的实际,组建了资料库,学习艺术类的一些英语,比如《世界博物馆》的中英文版。
第二,英语考试导向存在问题。
现在的考试、教辅图书、培训学校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让学生写一个野营计划,但多少学生能真正有机会用英语谈论野营的问题呢?再比如说,现在的考试往往考一些人为制造出来的区别,其中有些甚至连英美人都不知道怎么区别。比如说twice和two times的区别;比如说大写的“可乐”可以加S,还是小写的“可乐”可以加S。这样学习英语什么时候能学好呢? 针对现在对交际语言教学的理解偏差,我们认为,交际语言教学在70、80年代刚刚流行的时候,就有另外一种观点,即所谓的真实性、所谓的语言功能并不一定是要仿照英美国家的生活环境和了解他们的习俗,而要作为学科,也就是subject-oriented approach(学科教学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引起当时世界外语教学界的重视,现在这种问题显现了出来。这就是我们提到的很多教学内容让农村的孩子觉得很困难,让城市的孩子学了之后觉得没有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如国际教育权威Widdowson所认为,外语教学可以和学校的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起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这就是真正的交际,这就是真正的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使用,而不是作为一种习惯用法来学习。
学生真实的世界就是他们的学校,就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学校里学生学习艺术这些根据孩子的经验来设计的课程,同时外语与这些学科建立起联系,那么也就和外部的世界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认为学校的外语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进行学科的实战教学。
第三,很多人认为会日常英语对话,然后查英汉字典,记住部分语文、数学、科学的单词,就能掌握学科英语,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查英汉字典本身就是一种“英汉互译”式的学习误区,在孩子脑子里,还没有建立一种用英语想英语,用英语表达英语的思维习惯。学英语本身不是做学问,语言是一种工具,学科英语的学习必须基于一定的场景,将英语思、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实现让孩子自然而然习得,并运用好英语。
而真正的学科英语,就是让英语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英语学习,还有数学、科学等课程的学习,就像学习母语那样去学习英语,除了日常沟通,还能用英文来思维。将英语作为专业工作语言,无障碍地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讨论深奥的数学、科学等领域的话题,甚至完成全英文的学术项目。我们进行的英语改革就是在这样的理论支撑下,在对外志愿教学项目的英语课堂上让对口学校的学生用英语去学习语文、数学、科学等科目,从而让英语思维有一个培养的过程,从而循序渐进地进步,形成用学科思维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更好更快地跟国际化接轨。
第四,现在不但大学英语教学内部,包括社会上有些机构也在强调教学科英语,用英语去學一些数学、科学的英文单词。
其实,判断真伪学科英语,关键是看其所学知识是否成体系,老师是否在培养孩子的英语思维。几个零散的单词,没有成体系的课程,知识点不能实现在知识网内联系运用,不算是真正的学科英语。在各类知名大学和外企的面试中,能否用英文流利表达对专业领域的独到见解,是否具有纯英文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才是打动面试考官的关键所在。孩子对接高等院校的学科英语教育,养成国际化人才必备的工作技能,应对国际化职场的竞争,不是几个学科英语单词能应付的。
学科英语不仅仅训练和培训外教老师上课的学科思维教学体系,为了给与孩子们一个很充分的学科英语的互动环境和交流氛围,还首度引进“同伴互动学习”理念,通过课堂上的同伴指导、同伴示范、同伴竞争、同伴合作的形式帮助孩子在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样的课堂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孩子能得到老师足够的关注。第二,有利于语言知识的演练,有效地把课堂知识通过应用进行巩固和内化。第三,观摩同伴,让语言学习中“更正性反馈”发挥很好的作用。观摩同伴在很多研究中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观摩同伴的过程中,如果同伴出了错误,就会发生语言学习中称为更正性反馈,孩子在不自觉中就能避免自己犯错误。这样的同伴互动学习模式跟学科英语思维相辅相成,让孩子们的学习效果更好。
目前学科教育的弱点则在于课时少、合格教师少、接触语言的频度不高等这些问题。在现在中国的情况下,用英语来学其他的学科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现实难题的出路。表面上看起来两种语言是像海上的冰山一样,是两个不同的山头,但是实际上在水下,它们的概念是一样的。对照到英语当中,比如说“诚实”,在英语中和汉语中的概念是相同的。所以有了母语的这些概念,那么他在学习另外一种语言的时候只不过是变换一种语音、发音、语法,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容易。进行学科的融合是英语教育的可行途径,但是需要具备一些条件,比如说,需要有合格的教师、适当的教材,学生还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第五,高校教师,尤其是艺术类院校的教师应针对学生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
与英语教学中“听、说、读、译”四方面比较,“写”涉及更加特殊、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并制约着写作教学任务的开展,认清和排除这些因素是写作教学提高的前提和保障。而如何通过英语写作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念,这在当前艺术类院校英语教育领域内,还是一个新问题。文章试图探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美育功能的实现问题,对这些情感因素及其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美育在18世纪,由德国美学家席勒提出。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别无其他途径”。他认为美育可以达到人的自由,实现人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广义的审美教育常被归类为感性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对人的感性能力的滋养与陶冶,使人形成对生活的审美态度。
课堂应是欢乐的海洋,学生在这欢乐的海洋上心理进人最佳的联想状态,最佳认识和最佳行为准备状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情操,同时也为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基础。展现英语教师的教态美要实现关育教育,首先要增强外语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教态要亲切自然,端庄人方,衣着得体,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关的愉悦,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一个美的氛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劳动效率”。
如果英语教育要想真正的改革,还要对测试进行改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在准备测试改革的项目,通过对各地命题者的培训来改变中国的考试,改变中国考试的目标,改变中国考试的内容。我们课程组愿意作为英语教育界先行者继续探索。
作者简介:
刘山峰(1979-),男,河北石家庄人,翻译硕士,河北美术学院外语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流、英语教学、口译翻译及实践。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口语课程;“1+2+3”实践
自2015年我校在外语教学方面实施教学改革及研究以来,外语教研室实施针对艺术类学生的课程建设,匆忙而又有收获。我们一直将自己的口语课程建设定位为“1+2+3行动”。即,一个宗旨:实践实用。两个课堂:教室内,教室外。三个层次:单词-句子-意群。
具体含义是:根据我们的调研,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是艺术类院校学生,有着强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首要的是实用为第一位,那些号称要通过语言了解文化、提升所谓人文素养的高大上的口号和宣传,我们认为是一种虚伪和自大。不但非英语专业如此,即使在国内外国语学院专业学习英语的学生,我们也不认为所有的都能达到所谓通过语言了解异国文化的宣称。所以我们不求高大上,只要实效。我们的定位就是“实用”,让学生能开口交流开口说话。
在2015-2017年,我们进行了考察活动4次,并且确定了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计划。在2016年3月份实施了教改并取得初步进展,虽有不足,但比起之前的英语教与学,学生评价正面居多。专科课程组口语方向负责人刘山峰、主讲教师王亚琼共2次校级观摩课、教学研究活动有记录的18次,教研活动记录详实,体现具体的教学安排或改进措施,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在2015年11月份,课程组刘山峰老师获得全国“世纪之星”第十六界外语演讲大赛教师组三等奖。学生王莹莹、蔡文分别获得全国“世纪之星”第十六界外语演讲大赛学生组三等奖,这些是我们辛苦培育的结果。另外今年2016年4月份,又有7名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我们的课题组论文《文化光环下的习语翻译》获得国家出版总署《速读》杂志教研成果一等奖并发表。
自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负责参加学校毕业典礼外宾接待口语翻译活动、与法国新闻社外宾进行口语文化交流在教学大纲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上,指導思想明确,能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教学大纲的修订要符合该课程的实际发展需求,迎合社会人才需求,内容应尽可能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大纲修订,体现大纲修订前、后变化,并有修订、变化、结果分析,分析详细、深入。教学内容设计能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因材施教、教书育人效果明显。我们按照课程实际,建立了11个qq群及微信群,随时发布信息,并且自己录音发上平台,配合互动、辅导、答疑等各教学环节。课程负责人刘山峰参加每年的校级公开课(8月份),分别取得了一等奖(2016年)、二等奖(2017年)的成绩。
在课题组的资料库建立上,我们课程组自己出资,购置了近1000册相关图书作为课程建设的资料库。从中摘选精品材料作为辅助教材,并且从多种媒体渠道选材,形成了立体化教材体系。开阔思路,推荐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配备了丰富的与课程教学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能及时更新、充实,满足教学需要;
我们每月至少听课两次,并认真做好了听课记录;我们还进行了校内外讲座4次。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不但带去了知识,还宣传了学校,扩大了学校知名度。在即将进行的学校汇演中,以口语为底色的英语情景剧将是一个亮点。
第一,中国英语教育理念存在英本主义的误区。
我们英语教育的理念有问题,教学目标、现行教材等也有问题,接触语言的频度、教辅资料、民营辅导学校、测试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理念的问题是什么呢?目前英语教育存在着国际上称之为英本主义的误区。英本主义要求在英语学习中按照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学习问路、看病、点菜等这些与人际交往有关系的话题。按照英本主义追求的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以英美人的行为举止作为参照,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要模仿英语国家人的行为举止。这种理念是英语教育的一个误区,对交际教育思想的理解偏差使得教材内容出现问题。
我们这么多年都在实行所谓交际语言教学,交际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学习英语是为了交际,是为了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往,这个理解有很大的问题。以真实性为例,我曾到一个农村去,教材上要求学生写的周末活动是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到业余辅导班去学跆拳道、到动物园去看野生动物等,要设计这样所谓的真实性的活动。但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周末是下河捞鱼、上山挖竹笋等,这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所以这样一种教材的内容,这样一种教学目标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学习英语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对大多数城市孩子来说也面临相似的问题,我最近到一个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那里的经济可以跟上海和北京相比,但是那些孩子仍然感觉到教材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为什么?因为教材中很少有外国人想谈论的话题,学生学到的语言在与外国人真正交流时很少能用得上。我深感这些教学内容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很多表达方法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当学生真正需要与外国人交流时,学到的东西实际上用不上。所以我们建立了自己的资料库。
我们要求教材所学的内容使学生言之有物。我们教育界应该对这个问题加以反思。现在大多数的教材内容,比如说问路、购物、快餐点选食品、谈论天气等,往往是为了移民到英语国家,或者说为了到英语国家学习的学生而设计的。所以,我们课题组认为,我们现在的教学用了很多时间,却学习那些实际上在中国的环境下很难用到的内容。所以根据这个现实,我们联系我们艺术院校的实际,组建了资料库,学习艺术类的一些英语,比如《世界博物馆》的中英文版。
第二,英语考试导向存在问题。
现在的考试、教辅图书、培训学校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让学生写一个野营计划,但多少学生能真正有机会用英语谈论野营的问题呢?再比如说,现在的考试往往考一些人为制造出来的区别,其中有些甚至连英美人都不知道怎么区别。比如说twice和two times的区别;比如说大写的“可乐”可以加S,还是小写的“可乐”可以加S。这样学习英语什么时候能学好呢? 针对现在对交际语言教学的理解偏差,我们认为,交际语言教学在70、80年代刚刚流行的时候,就有另外一种观点,即所谓的真实性、所谓的语言功能并不一定是要仿照英美国家的生活环境和了解他们的习俗,而要作为学科,也就是subject-oriented approach(学科教学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引起当时世界外语教学界的重视,现在这种问题显现了出来。这就是我们提到的很多教学内容让农村的孩子觉得很困难,让城市的孩子学了之后觉得没有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如国际教育权威Widdowson所认为,外语教学可以和学校的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起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这就是真正的交际,这就是真正的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使用,而不是作为一种习惯用法来学习。
学生真实的世界就是他们的学校,就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学校里学生学习艺术这些根据孩子的经验来设计的课程,同时外语与这些学科建立起联系,那么也就和外部的世界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认为学校的外语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进行学科的实战教学。
第三,很多人认为会日常英语对话,然后查英汉字典,记住部分语文、数学、科学的单词,就能掌握学科英语,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查英汉字典本身就是一种“英汉互译”式的学习误区,在孩子脑子里,还没有建立一种用英语想英语,用英语表达英语的思维习惯。学英语本身不是做学问,语言是一种工具,学科英语的学习必须基于一定的场景,将英语思、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实现让孩子自然而然习得,并运用好英语。
而真正的学科英语,就是让英语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英语学习,还有数学、科学等课程的学习,就像学习母语那样去学习英语,除了日常沟通,还能用英文来思维。将英语作为专业工作语言,无障碍地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讨论深奥的数学、科学等领域的话题,甚至完成全英文的学术项目。我们进行的英语改革就是在这样的理论支撑下,在对外志愿教学项目的英语课堂上让对口学校的学生用英语去学习语文、数学、科学等科目,从而让英语思维有一个培养的过程,从而循序渐进地进步,形成用学科思维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更好更快地跟国际化接轨。
第四,现在不但大学英语教学内部,包括社会上有些机构也在强调教学科英语,用英语去學一些数学、科学的英文单词。
其实,判断真伪学科英语,关键是看其所学知识是否成体系,老师是否在培养孩子的英语思维。几个零散的单词,没有成体系的课程,知识点不能实现在知识网内联系运用,不算是真正的学科英语。在各类知名大学和外企的面试中,能否用英文流利表达对专业领域的独到见解,是否具有纯英文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才是打动面试考官的关键所在。孩子对接高等院校的学科英语教育,养成国际化人才必备的工作技能,应对国际化职场的竞争,不是几个学科英语单词能应付的。
学科英语不仅仅训练和培训外教老师上课的学科思维教学体系,为了给与孩子们一个很充分的学科英语的互动环境和交流氛围,还首度引进“同伴互动学习”理念,通过课堂上的同伴指导、同伴示范、同伴竞争、同伴合作的形式帮助孩子在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样的课堂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孩子能得到老师足够的关注。第二,有利于语言知识的演练,有效地把课堂知识通过应用进行巩固和内化。第三,观摩同伴,让语言学习中“更正性反馈”发挥很好的作用。观摩同伴在很多研究中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观摩同伴的过程中,如果同伴出了错误,就会发生语言学习中称为更正性反馈,孩子在不自觉中就能避免自己犯错误。这样的同伴互动学习模式跟学科英语思维相辅相成,让孩子们的学习效果更好。
目前学科教育的弱点则在于课时少、合格教师少、接触语言的频度不高等这些问题。在现在中国的情况下,用英语来学其他的学科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现实难题的出路。表面上看起来两种语言是像海上的冰山一样,是两个不同的山头,但是实际上在水下,它们的概念是一样的。对照到英语当中,比如说“诚实”,在英语中和汉语中的概念是相同的。所以有了母语的这些概念,那么他在学习另外一种语言的时候只不过是变换一种语音、发音、语法,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容易。进行学科的融合是英语教育的可行途径,但是需要具备一些条件,比如说,需要有合格的教师、适当的教材,学生还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第五,高校教师,尤其是艺术类院校的教师应针对学生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
与英语教学中“听、说、读、译”四方面比较,“写”涉及更加特殊、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并制约着写作教学任务的开展,认清和排除这些因素是写作教学提高的前提和保障。而如何通过英语写作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念,这在当前艺术类院校英语教育领域内,还是一个新问题。文章试图探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美育功能的实现问题,对这些情感因素及其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美育在18世纪,由德国美学家席勒提出。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别无其他途径”。他认为美育可以达到人的自由,实现人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广义的审美教育常被归类为感性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对人的感性能力的滋养与陶冶,使人形成对生活的审美态度。
课堂应是欢乐的海洋,学生在这欢乐的海洋上心理进人最佳的联想状态,最佳认识和最佳行为准备状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情操,同时也为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基础。展现英语教师的教态美要实现关育教育,首先要增强外语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教态要亲切自然,端庄人方,衣着得体,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关的愉悦,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一个美的氛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劳动效率”。
如果英语教育要想真正的改革,还要对测试进行改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在准备测试改革的项目,通过对各地命题者的培训来改变中国的考试,改变中国考试的目标,改变中国考试的内容。我们课程组愿意作为英语教育界先行者继续探索。
作者简介:
刘山峰(1979-),男,河北石家庄人,翻译硕士,河北美术学院外语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流、英语教学、口译翻译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