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约瑟夫?海勒的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中的不确定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cher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约瑟夫·海勒是美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其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充分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不确定性”。笔者通过对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中情节的不确定性、人物的不确定性与语言的不确定性的研究,揭示了其短篇小说中独具匠心的情节结构设计、人物形象描绘和语言的“话语游戏”,从而为约瑟夫·海勒的短篇小说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关键词:《我不再爱你》;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
  作者简介:蒲雅慧(1994.11-),女,西北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1、《我不再爱你》的故事梗概
  《我不再爱你》描写的是安妮和她的军人丈夫在日常琐事上产生摩擦而后又和好如初的故事。安妮反复强调即将有客人到来,任性的丈夫却几乎裸体地赖在沙发上,声称只有妻子端来一大杯啤酒,才肯起身着装候客。妻子反复劝说无效后,便离开了家。丈夫以为妻子生气回娘家了,慌忙起身梳洗穿衣,甚至还给岳母打了电话要求告知妻子抵达娘家后立即和自己联系。这时客人如约而至,对女主人不在家相当失望。就在两位朋友告辞准备离开时,门铃响了,女主人安妮端着一大杯啤酒回来了。故事围绕着夫妇的日常生活状况和身处世界的混乱而展开,看似无聊,实则向读者传递着一种不确定性:面对混乱荒谬而毫无理性、变化莫测而难以认知的客观世界,人们感到的只有无能为力和一种深深的绝望。
  2、《我不再爱你》中的不确定性
  2.1情节的不确定性
  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其中,“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后现代主义作家把情节的不确定性视为小说创作的基本要素。后现代主义作家抛弃小说叙事的逻辑性、连贯性而代之以混乱无章、模糊复杂的结构。这种未定性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我不再爱你》中,情节的不确定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该短篇小说的一开始便是“她站在房间中央……极力压抑着这股怒火”,没有交代安妮和她丈夫在家里的争吵原因、他们之间以前的感情状况,就这样在没有任何铺垫的前提下展开了故事情节。这种“空白”导致了整个文本的不确定性。其次,小说中的情节都是有两人谈论的话题而发展起来,作者离经叛道,构筑了一种迷宫一般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拨开层层迷雾探索到主人公婚姻的本质问题。最后,安妮因为感到自己对这段婚姻的无能为力,愤而离开家。故事看似到了快落幕的时候,结局呼之欲出。在他们的朋友哈里和伊迪丝到他们家做客时,情节却向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安妮回到了家,愤怒和暴躁随即转换成了“羞涩忸怩地笑了”。故事的结尾,也是故事的高潮:安妮和丈夫重归于好。至于安妮为什么改变了心意,作者没有给出详细的解说,读者始终无法确切地对事件持有肯定。
  2.2人物的不确定性
  人物是小说构成的核心要素。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更多的虚幻性、变化性、破碎性和不确定性。读者难以从中找到框架,确立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性格发展,也难以将人物与情节紧密联系起来。人物的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小说不确定性的另一大特征。
  安妮和她的丈夫虽是《我不再爱你》中的主人公,但作者对他们的背景介绍却是少之又少。首先是安妮的丈夫,作者并不着意刻画人物性格,沒有详尽地对他做出外表叙述和性格描绘。他的经历是模糊不清的,性格更是让人捉摸不透。读者只能根据作者的叙述推测出他是一位军人,“梦想着生活中甜美而虚幻的梦想”,“只想做自己想做的”除此再没有更多关于他个人信息的详尽描述。在和安妮粗暴地说话后,“他开始变得残忍起来,虽然他自己也鄙夷这一点”,在完全摸透安妮的心思后,又开始“有点得意洋洋”。
  安妮的人物形象更是让人捉摸不透。她喜欢把东西料理得妥妥帖帖;她在受不了丈夫后离家出走,却又莫名地改变了心意,随即与丈夫重归于好。这种对主人公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刻画,体现出安妮内心世界的无所适从和支离破碎。
  2.3主题的不确定性
  后现代是一个告别整体、告别确定性、统一性的时代,后现代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上有意识打破了特定的艺术边界,他们强调的是最新创作的随意性、即兴性和拼凑性,并重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参与和创造。
  《我不再爱你》通过描述安妮和她丈夫这对年轻夫妇的生活片断以及他们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为和语言,读者看到的只是语言的碎片、想象和狂欢。
  3、结论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折射出后现代时代背景下人们精神状态,这种不确定性原则赋予了后现代文学颠覆性的表达方式和新鲜的生命力。小说《我不再爱你》中各种话题和心理情境构建天马行空、混乱不堪,反映出当时社会背景条件下人们的精神状态、对情感联结与亲密关系之间沟通的无能为力之感。约瑟夫·海勒的这篇小说从情节的不确定性、人物的不确定性、主题的不确定性三个方面彰显出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体现了海勒独特新颖的短篇小说创作艺术。
  参考文献:
  [1]陈世丹:《论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写作原则》,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66页。
  [2]邢兵兵;王祖友:《论〈从黎明到黄昏〉中的不确定性》,载《世界文学评论》2015年第1期,第60页。
  [3]曾艳兵:《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载《台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3页。
  [4]胡全生:《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确定性管窥》,载 《求索》2006年第2期,第173页。
  [5]约瑟夫·海勒:《得过且过》,郭国良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其他文献
摘 要:童话更多的来说是一种虚构,不同于摒弃理想化的据实描写。童话故事中的美满,正是对现实不满的体现。它并非脱离于现实而存在,恰恰是现实的侧面描写,相对于现实,反映了现实。故事题材取于实际生活,但故事描写的十分纯真,故事情节幻想程度更深,寄托了人们在现实中无法获得的快乐。  关键词:童话;幻想;现实;梦境  作者简介:吕明华(1992-),女,汉族,河南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课题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名称:新时期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资源优化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JG16DB165;名称:基于就业力的英语专业课程资源重组与整合研究,项目编号:JG2016ZD0007。  摘 要:本文通过荣格的原型理论向我们提供分析马琳人物形象的新视角。本文着重从荣格重要的四个原型角度去分析马琳这一人物形象,分别是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还有自性这四
摘 要:韩国在产业化时期,很多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这些离农农民在韩国城市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民仍然被视作社会底层人民,并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给农村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当时的以离农农民为题材的小说真实再现了他们“城市梦”的幻灭。本文重点探讨韩国产业化时期离农农民题材小说。  关键词:韩国;产业化时期;离农农民;小说  作者简介:许昕(1986-),女,吉林今年长春人,吉林工
曾经的自行车王国,我们印象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一个磨之不去的印象就是骑着自行车的上班一族,铃声响起一片,人潮如海浪汹涌,那是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  贾樟柯的《站台》海报上,三个人骑着一辆单车,王宏伟饰演的崔明亮倒坐在后座上,眼神中有那个时代的迷惘,和张静初在《孔雀》中的意气风发恰成对照。  2000年,王小帅拍摄了《十七岁的单车》,像是一个时代的挽歌,又像是对意大利导演德·西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