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要想学生提高阅读的能力,首先就要抓住文章重点段、句或词,巧断文体;其次根据文体知识,进行反复的阅读训练。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技巧;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阅读技巧的学习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我从教语文教学十多年了,感到最头痛的是复习课。在初中语文的总复习阶段,一篇篇课外文章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甚至使有些学生因此而失去学习语文的热情和信心,所以阅读教学不容忽视。孔子的因材施教、庖丁解牛的故事,都启示我们做事要有方法。语文阅读也有规律可循,我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抓住文章重点段、句或词,巧断文体
特别是九年级的语文阅读复习,文章形式多种多样,要想学懂一篇文章,首先要弄懂它是哪类文体,然后再用相关的文体知识来解答有关的问题。而判断文体有以下的方法:
(一)看文章题目
如吴晗的《谈骨气》、左传的《曹刿论战》、朱自清的《春》、欧·享利的《麦琪的礼物》、鲁迅的《孔乙己》。学生只要根据题目,就能判断那些是发表作者自己的议论的;那些是写人的;那些是记事的。然后再根据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就可以判断它们属于那种文体,到最后找出规律:题目含有“议”“论”“谈”“说”“评”之类词语的文章多为议论文;以人名或主谓短语作题目的文章多为记叙文;以实物(建筑物)作题目的、或某个学科知识作题目的多为说明文。
(二)看文章内容
有些题目不能判断文体的,那么我们就要结合课文内容来判断。如角山荣的《灰姑娘的时钟》,单从题目看,它是记叙文,但文章从“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中娓娓道来,提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灰姑娘是如何知道时间这一问题的,这属于议论文。总的来说,阅读教学第一步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判断文章是哪一类文体。
二﹑根据文体知识,进行阅读训练
初中阶段的实用文体有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只要学生能掌握这三类的文体知识,再将文体知识溶入到阅读文章中去,那么就能将阅读的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明晰化。
(一)说明文阅读
阅读说明文应重点分析下列问题:⑴说明的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⑵说明顺序;⑶说明方法;⑷说明语言。这类文体的重点在于解释事理,介绍知识,文中没有过多的引申、联系内容,在进行阅读训练的答题时只要认真从文中搜集有关的信息,准确率就比较高,现在就逐一说明一下以上几个问题在使用时的方法和技巧。
1.说明对象的确立。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就是文章要论述的对象,阐述的的中心问题。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死海不死》《看云识天气》。一般实物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就是某个实物。实物说明文的内容具体、直观;事理说明文的内容比较抽象,部分内容不好理解,根据这个特征也可以给说明文分类。
2.说明顺序的判定。说明顺序常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是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也就是按照事物的发展时间先后安排顺序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是按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写的;空间顺序判断较易,在文章中有标志性的方位名词,比如“上、下、东、西、前、后”等。最后是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就是逻辑顺序,具体为“总——分”关系,“总——分——总”关系,“分——总”关系,由原因到结果等。这些具体分类一般不作解释,学生只需感知文章材料的内在关系之后,判断出逻辑顺序即可。
3.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什么事物的特点,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的准确性,重视具有修饰性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留心关联词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二)议论文的阅读
分析议论文抓住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要素即可。
阅读议论文,先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的位置有时在开头,即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提出;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这时,在论点之前往往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到底”等总结性的词;有时论点出现在文章的中间;如《想和做》这篇文章的论点在第五段才提出的;有时文章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如《论求知 》。不过,还有的议论文没有明确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要我们自己进行概括。
议论文的论据常见的有两种: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
论证方法要根据论据类型、论述的角度来分析。如果论据是叙述一个人的事迹,那么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例证法;如果引用名人名言的、俗语、格言等,则为引证法;如果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论证中心论点,则为喻证法;如果用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或道理来论证中心论点的,则为对比论证等等。
(三)记叙文阅读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中,记叙文阅读是最难的。
记叙文家庭成员众多,除了我们所说的学生习作中的一般典型的记叙文外,凡是记人叙事的文章均可算作记叙文。比如:小说、消息、通讯稿、报告文学、书信、日记、游记、散文等等均属记叙文。阅读记叙文,我们要抓住它的特点来进行。如小说是一种复杂的记叙文,最便于考查学生记叙的阅读能力,因此是中考常见的阅读考试题型之一。阅读它,我们应抓住三要素来进行:人物的形象、情节、环境。人物形象可以通过(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描写来反映。情节分为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只要把握住高潮部分,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而高潮部分的特征是最能引起人心的波动。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容易判断,它的作用是:创造环境氛围;突出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显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句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欢快的心情。社会环境的作用是:显示社会背景。
初中阶段重点训练学生的集体阅读能力,只要抓住各类记叙文的不同特点多加训练,学生就能掌握记叙文这种文体。
三﹑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阅读和训练
优秀的文章有层次清晰的特点。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恰到好处的使用过渡词、句、段。这正是我们理解文章的契机。过渡词往往点明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例如“第一”“首先”“总之”“因此”等。且与“第一”相呼应的肯定有“第二”“第三”;与“首先”呼应的肯定有“其次”;“总之”“因此”之类的词语能表明段与段之间是总分,因果关系等。搞清楚了这些关系,对把握文章的中心大有益处。利用这种方法读文章,捕捉的信息更快,更准确,因为文章的过渡句、过渡段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文章的提纲。如《怀疑与学问》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学者要会疑”这一中心论点。第六段开头用了一个过渡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第一分句总结二至六段的内容,第二分句就是第六段的中心句。这个递进复句具体指出了怀疑对学问的作用,因此它是文章的两个分论点。第六段是文章最后一段。由此我们也可以判断出这篇文章的结构特征:总——分。只要理解文章,完成阅读题就较容易了。若能把过渡词、句、段的理解与课文标题理解相结合,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们教师改变教学观念,相信自己,并坚持练习,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参考文献】
[1] :刘诗伟. 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海龙. 阅读教学论[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 :史春华. 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技巧;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阅读技巧的学习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我从教语文教学十多年了,感到最头痛的是复习课。在初中语文的总复习阶段,一篇篇课外文章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甚至使有些学生因此而失去学习语文的热情和信心,所以阅读教学不容忽视。孔子的因材施教、庖丁解牛的故事,都启示我们做事要有方法。语文阅读也有规律可循,我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抓住文章重点段、句或词,巧断文体
特别是九年级的语文阅读复习,文章形式多种多样,要想学懂一篇文章,首先要弄懂它是哪类文体,然后再用相关的文体知识来解答有关的问题。而判断文体有以下的方法:
(一)看文章题目
如吴晗的《谈骨气》、左传的《曹刿论战》、朱自清的《春》、欧·享利的《麦琪的礼物》、鲁迅的《孔乙己》。学生只要根据题目,就能判断那些是发表作者自己的议论的;那些是写人的;那些是记事的。然后再根据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就可以判断它们属于那种文体,到最后找出规律:题目含有“议”“论”“谈”“说”“评”之类词语的文章多为议论文;以人名或主谓短语作题目的文章多为记叙文;以实物(建筑物)作题目的、或某个学科知识作题目的多为说明文。
(二)看文章内容
有些题目不能判断文体的,那么我们就要结合课文内容来判断。如角山荣的《灰姑娘的时钟》,单从题目看,它是记叙文,但文章从“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中娓娓道来,提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灰姑娘是如何知道时间这一问题的,这属于议论文。总的来说,阅读教学第一步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判断文章是哪一类文体。
二﹑根据文体知识,进行阅读训练
初中阶段的实用文体有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只要学生能掌握这三类的文体知识,再将文体知识溶入到阅读文章中去,那么就能将阅读的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明晰化。
(一)说明文阅读
阅读说明文应重点分析下列问题:⑴说明的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⑵说明顺序;⑶说明方法;⑷说明语言。这类文体的重点在于解释事理,介绍知识,文中没有过多的引申、联系内容,在进行阅读训练的答题时只要认真从文中搜集有关的信息,准确率就比较高,现在就逐一说明一下以上几个问题在使用时的方法和技巧。
1.说明对象的确立。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就是文章要论述的对象,阐述的的中心问题。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死海不死》《看云识天气》。一般实物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就是某个实物。实物说明文的内容具体、直观;事理说明文的内容比较抽象,部分内容不好理解,根据这个特征也可以给说明文分类。
2.说明顺序的判定。说明顺序常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是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也就是按照事物的发展时间先后安排顺序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是按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写的;空间顺序判断较易,在文章中有标志性的方位名词,比如“上、下、东、西、前、后”等。最后是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就是逻辑顺序,具体为“总——分”关系,“总——分——总”关系,“分——总”关系,由原因到结果等。这些具体分类一般不作解释,学生只需感知文章材料的内在关系之后,判断出逻辑顺序即可。
3.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什么事物的特点,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的准确性,重视具有修饰性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留心关联词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二)议论文的阅读
分析议论文抓住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要素即可。
阅读议论文,先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的位置有时在开头,即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提出;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这时,在论点之前往往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到底”等总结性的词;有时论点出现在文章的中间;如《想和做》这篇文章的论点在第五段才提出的;有时文章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如《论求知 》。不过,还有的议论文没有明确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要我们自己进行概括。
议论文的论据常见的有两种: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
论证方法要根据论据类型、论述的角度来分析。如果论据是叙述一个人的事迹,那么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例证法;如果引用名人名言的、俗语、格言等,则为引证法;如果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论证中心论点,则为喻证法;如果用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或道理来论证中心论点的,则为对比论证等等。
(三)记叙文阅读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中,记叙文阅读是最难的。
记叙文家庭成员众多,除了我们所说的学生习作中的一般典型的记叙文外,凡是记人叙事的文章均可算作记叙文。比如:小说、消息、通讯稿、报告文学、书信、日记、游记、散文等等均属记叙文。阅读记叙文,我们要抓住它的特点来进行。如小说是一种复杂的记叙文,最便于考查学生记叙的阅读能力,因此是中考常见的阅读考试题型之一。阅读它,我们应抓住三要素来进行:人物的形象、情节、环境。人物形象可以通过(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描写来反映。情节分为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只要把握住高潮部分,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而高潮部分的特征是最能引起人心的波动。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容易判断,它的作用是:创造环境氛围;突出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显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句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欢快的心情。社会环境的作用是:显示社会背景。
初中阶段重点训练学生的集体阅读能力,只要抓住各类记叙文的不同特点多加训练,学生就能掌握记叙文这种文体。
三﹑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阅读和训练
优秀的文章有层次清晰的特点。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恰到好处的使用过渡词、句、段。这正是我们理解文章的契机。过渡词往往点明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例如“第一”“首先”“总之”“因此”等。且与“第一”相呼应的肯定有“第二”“第三”;与“首先”呼应的肯定有“其次”;“总之”“因此”之类的词语能表明段与段之间是总分,因果关系等。搞清楚了这些关系,对把握文章的中心大有益处。利用这种方法读文章,捕捉的信息更快,更准确,因为文章的过渡句、过渡段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文章的提纲。如《怀疑与学问》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学者要会疑”这一中心论点。第六段开头用了一个过渡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第一分句总结二至六段的内容,第二分句就是第六段的中心句。这个递进复句具体指出了怀疑对学问的作用,因此它是文章的两个分论点。第六段是文章最后一段。由此我们也可以判断出这篇文章的结构特征:总——分。只要理解文章,完成阅读题就较容易了。若能把过渡词、句、段的理解与课文标题理解相结合,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们教师改变教学观念,相信自己,并坚持练习,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参考文献】
[1] :刘诗伟. 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海龙. 阅读教学论[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 :史春华. 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