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人云亦云,并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达到激活创新思维,形成乐于探究、乐于创新的意识,下面浅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经验点滴:
一、坚持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我常用生活中的正反故事,经验教训等实例给学生讲预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视预习。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做到:读通课文,粗知大意;借助工具书及身边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句意、段意;不理解的词、句、段作上记号;粗知作者写作意图。通过长期自主预习习惯的养成,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敏捷,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如在讲授《陶罐和铁罐》一文时,由于学生预习充分,有学生提出不明白“奚落”、“流逝”、“傲慢”等词的词意时,就有学生或解释、或举例阐述;有学生读错字音时,就有学生耐心纠正;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陶罐受到奚落时,不据理力争?”“几千年后,为什么陶罐还在,铁罐却不在了?”等疑问时,就有学生在互相讨论后骄傲地答复。课堂上老师及时表扬、赞赏、激励,使学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提前预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自学的习惯与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创设轻松民主的自主探究氛围
教学中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应该平等地进行对话。教师不应该用简单、粗暴、强制、生硬的言语去打击学生的学习欲望,而应用幽默、激励、赞赏的言语去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由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压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新知。
例如:在教学中,当学生们在课堂上因为紧张朗读不流利而着急时,我会微笑着鼓励他:“别急,老师今天早上听见你读得最棒,你能行!对吗?”当有学生在朗读课文中出现漏字现象时,我会笑眯眯地说:“你读得最好!不过有些调皮的字宝宝总喜欢和你捉迷藏!孩子,你怎么粗心得把字宝宝的名字读漏了呢?”当有学生学了新知而忘了旧知时,我会故作生气地瞪大眼睛说:“唉,孩子,忘了老师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中讲过风的作用呀!”
三、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疑点、难点、困惑点在哪里,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许多无效的、无意义的环节,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让学生自主地质疑问难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的心理引导学生提问,或者老师装作不懂向学生诚恳求教,学生会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采用以旧引新,巧设疑问等形式,创设师与生,生与生的探究交流。
如在讲授《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的课前导入时,由轻松到迷乱的音乐中,通过孩子们的野外畅游迷路导入新课,设置悬念“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你会怎么办?”进入情境后让学生自主读文,寻找答案。找到答案后,有学生提出“辨别大树的密与稀,要站多远?”“雪地里没有沟渠怎么办?”“迷路后书上的办法都用不上怎么办?”学生间激烈的讨论强化了感性认识,激起了求知欲望,学生形成敢想、敢说、敢评;想说、想学、乐学的欲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的角度,认识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自主发展,探究学习,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生方式,提高学习能力,真正地感受到了学习活动的乐趣。
一、坚持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我常用生活中的正反故事,经验教训等实例给学生讲预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视预习。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做到:读通课文,粗知大意;借助工具书及身边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句意、段意;不理解的词、句、段作上记号;粗知作者写作意图。通过长期自主预习习惯的养成,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敏捷,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如在讲授《陶罐和铁罐》一文时,由于学生预习充分,有学生提出不明白“奚落”、“流逝”、“傲慢”等词的词意时,就有学生或解释、或举例阐述;有学生读错字音时,就有学生耐心纠正;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陶罐受到奚落时,不据理力争?”“几千年后,为什么陶罐还在,铁罐却不在了?”等疑问时,就有学生在互相讨论后骄傲地答复。课堂上老师及时表扬、赞赏、激励,使学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提前预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自学的习惯与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创设轻松民主的自主探究氛围
教学中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应该平等地进行对话。教师不应该用简单、粗暴、强制、生硬的言语去打击学生的学习欲望,而应用幽默、激励、赞赏的言语去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由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压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新知。
例如:在教学中,当学生们在课堂上因为紧张朗读不流利而着急时,我会微笑着鼓励他:“别急,老师今天早上听见你读得最棒,你能行!对吗?”当有学生在朗读课文中出现漏字现象时,我会笑眯眯地说:“你读得最好!不过有些调皮的字宝宝总喜欢和你捉迷藏!孩子,你怎么粗心得把字宝宝的名字读漏了呢?”当有学生学了新知而忘了旧知时,我会故作生气地瞪大眼睛说:“唉,孩子,忘了老师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中讲过风的作用呀!”
三、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疑点、难点、困惑点在哪里,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许多无效的、无意义的环节,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让学生自主地质疑问难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的心理引导学生提问,或者老师装作不懂向学生诚恳求教,学生会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采用以旧引新,巧设疑问等形式,创设师与生,生与生的探究交流。
如在讲授《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的课前导入时,由轻松到迷乱的音乐中,通过孩子们的野外畅游迷路导入新课,设置悬念“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你会怎么办?”进入情境后让学生自主读文,寻找答案。找到答案后,有学生提出“辨别大树的密与稀,要站多远?”“雪地里没有沟渠怎么办?”“迷路后书上的办法都用不上怎么办?”学生间激烈的讨论强化了感性认识,激起了求知欲望,学生形成敢想、敢说、敢评;想说、想学、乐学的欲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的角度,认识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自主发展,探究学习,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生方式,提高学习能力,真正地感受到了学习活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