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在小学阶段是他们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小学数学老师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养成自己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这样会有利于以后的学习。文章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进行了探讨,希望给老师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创造性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105-01
小学阶段学生刚来到学校上课,现在是他们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时刻。课程改革在不断进行,老师也要推行素质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与时俱进,不守旧,能够打破传统的束缚,通过自己的努力,开辟出创造性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也能够从老师的教学行为中得到启发,不断进行创造,给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学习首先是从质疑开始的,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对事情的好奇心也比较重,另外每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会,也不可能是万能的。谁都有可能出错,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敢于让学生们提出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从好奇心开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好习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放下自己的架子,让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老师的合理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变为学生问,老师引导同学们找到答案这种方式。这样才能够标新立异。对于科学的研究也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小学生他们非常喜欢问为什么,老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说,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如果老师单纯的告诉他们零不能做除数,而没有给他们讲为什么,这样学生心里始终存在疑问,但是老师发现他们有疑问,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途径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创新。
在一堂课最开始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节课能够顺利讲下去。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在一节课上不可能全部时间都集中注意听老师讲课,所以老师要尽可能的吸引小学生,不断挖掘教材的特点,创造出合理的教学情景,让同学们被老师吸引。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结合小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进行。比如说在讲图形的时候,老师首先问同学们喜欢看什么样的动画片?然后学生们会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接着老师给同学们演示相关的动作。让四个小动物举行骑自行车比赛,四个小动物骑的自行车车轮的形状各不相同,有方形的,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学生们会被不同形状的自行车车轮吸引过去。那么这四个小动物骑不一样的自行车比赛的结果也不一样。同学们会猜测哪个小动物得第一名?哪个小动物得最后一名?让同学们观看了结果以后,老师再合理的对同学们引导,给同学们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这种导入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也很想自己去试一试,看看比赛的结果是什么样的,这样帮助学生们开启了探索的旅程,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再比如学习偶数的时候,老师给同学们列举几个偶数的数,让同学们观察这些数的最后一位有什么特点。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会发现个位数上的数都是2的倍数,那么这些数都能够被2整除,它们都是偶数。同理,能够被3整除的数也有自己的特点。老师不是告诉学生们哪个数能被3整除,而是告诉学生们其中的规律,让学生们看到数以后也能够一眼认出来,能不能被3整除。
2 培养学生的手脑结合能力
数学需要动手,也需要动脑,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学生手脑结合起来才能学好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他们具有手脑结合的思想,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主动去探索,这样他们能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比如说,在计算图形面积的时候,老师可以从已知的图形引导学生们寻求未知图形的面积,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时候,老师可以从長方形的面积入手。拿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与之对应的三角形,让同学们观察两个图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这时候同学们想自己拿起剪刀来的试一试,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同学们就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公式里有一个1/2。
3.总结
总而言之,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让学生们从多个角度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同学们知道怎样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促进他们的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 赵映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学习习惯[J].云南教育,2012(4):75.
[2] 王典.谈小学数学教学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J].现代教育科学,2010(3):94-96.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创造性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105-01
小学阶段学生刚来到学校上课,现在是他们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时刻。课程改革在不断进行,老师也要推行素质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与时俱进,不守旧,能够打破传统的束缚,通过自己的努力,开辟出创造性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也能够从老师的教学行为中得到启发,不断进行创造,给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学习首先是从质疑开始的,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对事情的好奇心也比较重,另外每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会,也不可能是万能的。谁都有可能出错,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敢于让学生们提出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从好奇心开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好习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放下自己的架子,让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老师的合理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变为学生问,老师引导同学们找到答案这种方式。这样才能够标新立异。对于科学的研究也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小学生他们非常喜欢问为什么,老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说,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如果老师单纯的告诉他们零不能做除数,而没有给他们讲为什么,这样学生心里始终存在疑问,但是老师发现他们有疑问,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途径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创新。
在一堂课最开始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节课能够顺利讲下去。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在一节课上不可能全部时间都集中注意听老师讲课,所以老师要尽可能的吸引小学生,不断挖掘教材的特点,创造出合理的教学情景,让同学们被老师吸引。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结合小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进行。比如说在讲图形的时候,老师首先问同学们喜欢看什么样的动画片?然后学生们会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接着老师给同学们演示相关的动作。让四个小动物举行骑自行车比赛,四个小动物骑的自行车车轮的形状各不相同,有方形的,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学生们会被不同形状的自行车车轮吸引过去。那么这四个小动物骑不一样的自行车比赛的结果也不一样。同学们会猜测哪个小动物得第一名?哪个小动物得最后一名?让同学们观看了结果以后,老师再合理的对同学们引导,给同学们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这种导入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也很想自己去试一试,看看比赛的结果是什么样的,这样帮助学生们开启了探索的旅程,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再比如学习偶数的时候,老师给同学们列举几个偶数的数,让同学们观察这些数的最后一位有什么特点。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会发现个位数上的数都是2的倍数,那么这些数都能够被2整除,它们都是偶数。同理,能够被3整除的数也有自己的特点。老师不是告诉学生们哪个数能被3整除,而是告诉学生们其中的规律,让学生们看到数以后也能够一眼认出来,能不能被3整除。
2 培养学生的手脑结合能力
数学需要动手,也需要动脑,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学生手脑结合起来才能学好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他们具有手脑结合的思想,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主动去探索,这样他们能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比如说,在计算图形面积的时候,老师可以从已知的图形引导学生们寻求未知图形的面积,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时候,老师可以从長方形的面积入手。拿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与之对应的三角形,让同学们观察两个图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这时候同学们想自己拿起剪刀来的试一试,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同学们就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公式里有一个1/2。
3.总结
总而言之,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让学生们从多个角度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同学们知道怎样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促进他们的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 赵映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学习习惯[J].云南教育,2012(4):75.
[2] 王典.谈小学数学教学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J].现代教育科学,2010(3):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