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雕塑公园所具有的公共空间特性,构成了一个以局部服从总体,雕塑服从环境,以人、作品与所处环境为相互关联的﹑统一共生的整体。本文对雕塑公园的环境特征、视觉特征、主题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并从场地与视觉分析入手,充分理解空间与背景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材质与色彩,以实现雕塑公园设计作品、环境与主题文化的熔融一体。
【关键词】 雕塑公园;设计分析;特征;空间;背景
1.引言
雕塑公园最早源于西方的“Open Air Museum”,最初以扩充雕塑展陈空间为目的。随着近代户外雕塑展览的举办,为实现这些临时性作品的永久收藏,人们开始考虑怎样对室外雕塑的集中摆放及空间布局进行合理安排,使雕塑与场地能够相互协调、相得益彰,提升雕塑与环境的整体艺术表现力。
目前国外的雕塑公园可大体分为两种类型,“Sculpture Park”和“Sculpture Garden”。二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前者指一些面积较大,除雕塑以外以自然生态为主要特色的雕塑集中摆放场所。后者则公园面积一般比前者小,多围绕博物馆建筑的四周建成,以补充室内展陈空间的不足,设计思路模拟室内展览的效果對场地进行改造和扩充。
我国的雕塑公园起步较晚,从1990年起随着雕塑展览、比赛、创作等活动的开展,由主办方出资,将作品移植到合适的场地组建起的雕塑公园逐渐增多。但由于缺少整体策划和设计,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如急功近利、重复建设、作品与环境不协调等问题。如何兴建具有典型特征的雕塑公园,处理雕塑作品与场地环境的合理关系,营造城市新景观,使其成为城市的标志和时代的象征,均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文对雕塑公园的创作和设计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2.雕塑公园的特征
雕塑公园的特征可以从环境特征、视觉特征、主题特征等方面去理解。
2.1环境特征
一般而言,雕塑公园应强调和表现雕塑作品与其所在环境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如果忽略所在场地环境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即使一个融入多件优秀雕塑作品的公园也算不上一个好的雕塑公园,也可能是不合格或是很糟糕的雕塑公园。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提到:“艺术家不应该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放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这就是说,特定的雕塑作品必须从属于特定的空间环境特征。
雕塑公园所具有的公共性因素,构成了一个以局部服从总体,雕塑服从环境,以人、作品与所处环境为相互关联的﹑统一共生的整体。因此,雕塑公园内的雕塑与背景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形式,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要素,并同其它构成要素之间相辅相成。
2.2视觉特征
户外放置的雕塑作品通常尺度较大,其主要特点是有着比较开阔的自然空间,作品的背景可以是植物、墙体或者是天空、海洋。无论是城市中心小型的雕塑主题环境还是郊区大尺度的雕塑公园,都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创作和观赏丰富耐看的雕塑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雕塑、空间与视线的关系。我们在拍摄建筑作品时不断调整观赏者与对象的空间视角和距离,以寻求最佳的视觉关系;这种视觉规律也适用于雕塑与空间的关系。在实际观赏中,不同视距和视角可产生不同的观赏效果,既有远观平视的雕塑与环境的融合,又有近观仰视的雕塑天空剪影。
2.3主题特征
相对于单纯的雕塑和单纯的公园,作为面状空间文化集合体,雕塑公园往往被赋予承载和表现该地区及时代文化主题的重任,其包含的信息量和主题文化性都超过大型城市雕塑。雕塑公园作为群体性、休闲性的文化集合体,不仅能够给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增添不少情趣,还能够提升整个地区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雕塑艺术自身具有永久性、大众性和展示性等功能,因此雕塑公园应该根据本地区的主题文化特征来确定其性质和形态,与城市的整体风格相协调,注重其文化的定位,使其包含的主题内涵能够走向公众,令公众理解艺术家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使艺术和文化的熏陶直指人心,从而提升全社会的艺术审美水平,形成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
3.雕塑公园的设计分析
雕塑公园的设计首先需要从场地与视觉分析入手,充分理解空间与背景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材质与色彩,实现雕塑、环境与主题文化的熔融一体。
3.1场地与视觉分析
3.1.1场地分析
雕塑公园的场地选择可能需要从两方面考虑:
①自然环境属性,即雕塑公园所在的自然环境类型,草地、缓坡或森林、湖滨等,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影响到雕塑的尺度和形态,也影响到作品的主题与风格。
②社会学属性,即雕塑公园建设在博物馆内外﹑大学校园,还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或自然风景区等,场地的社会属性除了对其艺术特色产生影响之外,也决定了雕塑公园的主题和使用功能。
3.1.2视觉分析
雕塑公园作为室外展陈与室内展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同样需要满足雕塑作品观赏的视觉条件,不同的是室内外空间尺度、光线的差别和背景的迥异,使雕塑公园的设计更具备环境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自然环境中的雕塑并非传统的案架上雕塑的等比例放大,雕塑尺寸的大小应根据雕塑所表达的主题、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因素来确定。雕塑公园中的雕塑需要符合人最易接纳的距离和尺度,尺度过小则与室外空阔环境悬殊,因此大于人体平均身高1-2倍尺寸的作品,既适宜户外摆放,也便于人们近距离的观摩,不会由于尺度超大而产生畏惧、压抑感。
3.2空间与背景分析
户外雕塑作品及观赏效果与所处的空间环境成为一个整体,雕塑的放置与其所衬托的背景密不可分。
3.2.1空间分析
雕塑公园空间分析的目标是处理好雕塑作品与场地空间的关系,既包括公园整体空间的组织,又蕴含雕塑作品与空间环境的关系。空间是为雕塑展示服务的,尤其是永久收藏的雕塑,更需要通过空间环境的烘托以展现其无法取代的艺术价值。空间分析主要是从空间的尺度、质感和形态入手,探讨雕塑与空间适宜的、匹配的关系。 首先,雕塑的尺寸需与空间的大小相适应,还要满足人们视觉观赏和活动条件。其次,空间的形体也很重要,或圆或方,或规则或自由多变,影响到雕塑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再次,雕塑公园空间的质感与城市空间迥异,如何与雕塑作品的质感和形态相匹配,宜从雕塑与空间的整体关系考虑。
3.2.2背景分析
雕塑公园内雕塑作品的展陈与室内雕塑相仿,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独立式的,周围空间流动,可以从不同方向欣赏;另一种是倚靠于垂直界面,墙体、植物、水幕形成展示背景,雕塑观赏有确定的方向感。
雕塑公园的背景分析与雕塑类型、展陈方式和视觉条件有关,与场地环境相关的森林、山坡、天空、水景等都可能成为其背景。公园内地形与植物形成大多数雕塑作品的背景,处理好自然性的背景材料有利于衬托不同材质和色彩的雕塑,增强其整体表现力。
3.3材质与色彩分析
雕塑公园设计在选址、场地、空间、背景分析之后,还需要考虑雕塑本体的材质、色彩与公园环境的关系。
3.3.1材质分析
材料是雕塑家表达自身创作理念的媒介。雕塑公园的最大特点是构成户外环境的自然性、丰富性与复杂性。自然性材料是主导性材料,雕塑的材质选择不仅需要考虑主体内容的表达和表现,而且要考虑雕塑主体材质与特殊背景之间的相互对比、衬托和融合的关系。雕塑材质的运用,最重要的是赋予材料以生命,能够与环境进行对话。当代户外雕塑材质常见的有石材、钢材、玻璃、塑料等,包括两种以上材料的组合。
3.3.2色彩分析
无论是何种材质的雕塑都希望在雕塑公园的空间中居于重要的位置,这也是雕塑公园作为户外展陈场地的主题所要求的。雕塑公园如果能很好地处理雕塑色彩与周围环境色彩的关系,不仅会为雕塑增色,而且还能营造一种优美的视觉氛围。公园环境色随季节而变化,大面积色彩与季相密切相关。雕塑欲突出于所在环境,一方面需要位于开阔的场地,特殊的位置,避免湮没在大面积环境色中,另一方面雕塑本体色彩需突出其色相、明度和饱和度,强化与环境色的对比,起到统率整体空间的作用。
4.结语
雕塑公园设计最重要的问题是雕塑展示与公园环境的结合。创造一个适合展陈、欣赏的背景空间是重要的目标。论文从场地与视觉、空间与背景、材质与色彩等六个方面对雕塑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将艺术的感性认识和设计分析的理性思考紧密结合,借鉴国外雕塑公园发展的经验,期盼中国当前雕塑公园的设计能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之上,这对于如何建设高品质雕塑公园有着深远的意义。
參考文献:
[1]陶宇.雕塑公园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2]洪泉,唐慧超.论雕塑公园的发展[J].北京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
[3][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1
[4]季峰.中国城市雕塑:语义、语境及当代内涵[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08
【关键词】 雕塑公园;设计分析;特征;空间;背景
1.引言
雕塑公园最早源于西方的“Open Air Museum”,最初以扩充雕塑展陈空间为目的。随着近代户外雕塑展览的举办,为实现这些临时性作品的永久收藏,人们开始考虑怎样对室外雕塑的集中摆放及空间布局进行合理安排,使雕塑与场地能够相互协调、相得益彰,提升雕塑与环境的整体艺术表现力。
目前国外的雕塑公园可大体分为两种类型,“Sculpture Park”和“Sculpture Garden”。二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前者指一些面积较大,除雕塑以外以自然生态为主要特色的雕塑集中摆放场所。后者则公园面积一般比前者小,多围绕博物馆建筑的四周建成,以补充室内展陈空间的不足,设计思路模拟室内展览的效果對场地进行改造和扩充。
我国的雕塑公园起步较晚,从1990年起随着雕塑展览、比赛、创作等活动的开展,由主办方出资,将作品移植到合适的场地组建起的雕塑公园逐渐增多。但由于缺少整体策划和设计,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如急功近利、重复建设、作品与环境不协调等问题。如何兴建具有典型特征的雕塑公园,处理雕塑作品与场地环境的合理关系,营造城市新景观,使其成为城市的标志和时代的象征,均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文对雕塑公园的创作和设计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2.雕塑公园的特征
雕塑公园的特征可以从环境特征、视觉特征、主题特征等方面去理解。
2.1环境特征
一般而言,雕塑公园应强调和表现雕塑作品与其所在环境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如果忽略所在场地环境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即使一个融入多件优秀雕塑作品的公园也算不上一个好的雕塑公园,也可能是不合格或是很糟糕的雕塑公园。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提到:“艺术家不应该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放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这就是说,特定的雕塑作品必须从属于特定的空间环境特征。
雕塑公园所具有的公共性因素,构成了一个以局部服从总体,雕塑服从环境,以人、作品与所处环境为相互关联的﹑统一共生的整体。因此,雕塑公园内的雕塑与背景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形式,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要素,并同其它构成要素之间相辅相成。
2.2视觉特征
户外放置的雕塑作品通常尺度较大,其主要特点是有着比较开阔的自然空间,作品的背景可以是植物、墙体或者是天空、海洋。无论是城市中心小型的雕塑主题环境还是郊区大尺度的雕塑公园,都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创作和观赏丰富耐看的雕塑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雕塑、空间与视线的关系。我们在拍摄建筑作品时不断调整观赏者与对象的空间视角和距离,以寻求最佳的视觉关系;这种视觉规律也适用于雕塑与空间的关系。在实际观赏中,不同视距和视角可产生不同的观赏效果,既有远观平视的雕塑与环境的融合,又有近观仰视的雕塑天空剪影。
2.3主题特征
相对于单纯的雕塑和单纯的公园,作为面状空间文化集合体,雕塑公园往往被赋予承载和表现该地区及时代文化主题的重任,其包含的信息量和主题文化性都超过大型城市雕塑。雕塑公园作为群体性、休闲性的文化集合体,不仅能够给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增添不少情趣,还能够提升整个地区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雕塑艺术自身具有永久性、大众性和展示性等功能,因此雕塑公园应该根据本地区的主题文化特征来确定其性质和形态,与城市的整体风格相协调,注重其文化的定位,使其包含的主题内涵能够走向公众,令公众理解艺术家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使艺术和文化的熏陶直指人心,从而提升全社会的艺术审美水平,形成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
3.雕塑公园的设计分析
雕塑公园的设计首先需要从场地与视觉分析入手,充分理解空间与背景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材质与色彩,实现雕塑、环境与主题文化的熔融一体。
3.1场地与视觉分析
3.1.1场地分析
雕塑公园的场地选择可能需要从两方面考虑:
①自然环境属性,即雕塑公园所在的自然环境类型,草地、缓坡或森林、湖滨等,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影响到雕塑的尺度和形态,也影响到作品的主题与风格。
②社会学属性,即雕塑公园建设在博物馆内外﹑大学校园,还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或自然风景区等,场地的社会属性除了对其艺术特色产生影响之外,也决定了雕塑公园的主题和使用功能。
3.1.2视觉分析
雕塑公园作为室外展陈与室内展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同样需要满足雕塑作品观赏的视觉条件,不同的是室内外空间尺度、光线的差别和背景的迥异,使雕塑公园的设计更具备环境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自然环境中的雕塑并非传统的案架上雕塑的等比例放大,雕塑尺寸的大小应根据雕塑所表达的主题、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因素来确定。雕塑公园中的雕塑需要符合人最易接纳的距离和尺度,尺度过小则与室外空阔环境悬殊,因此大于人体平均身高1-2倍尺寸的作品,既适宜户外摆放,也便于人们近距离的观摩,不会由于尺度超大而产生畏惧、压抑感。
3.2空间与背景分析
户外雕塑作品及观赏效果与所处的空间环境成为一个整体,雕塑的放置与其所衬托的背景密不可分。
3.2.1空间分析
雕塑公园空间分析的目标是处理好雕塑作品与场地空间的关系,既包括公园整体空间的组织,又蕴含雕塑作品与空间环境的关系。空间是为雕塑展示服务的,尤其是永久收藏的雕塑,更需要通过空间环境的烘托以展现其无法取代的艺术价值。空间分析主要是从空间的尺度、质感和形态入手,探讨雕塑与空间适宜的、匹配的关系。 首先,雕塑的尺寸需与空间的大小相适应,还要满足人们视觉观赏和活动条件。其次,空间的形体也很重要,或圆或方,或规则或自由多变,影响到雕塑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再次,雕塑公园空间的质感与城市空间迥异,如何与雕塑作品的质感和形态相匹配,宜从雕塑与空间的整体关系考虑。
3.2.2背景分析
雕塑公园内雕塑作品的展陈与室内雕塑相仿,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独立式的,周围空间流动,可以从不同方向欣赏;另一种是倚靠于垂直界面,墙体、植物、水幕形成展示背景,雕塑观赏有确定的方向感。
雕塑公园的背景分析与雕塑类型、展陈方式和视觉条件有关,与场地环境相关的森林、山坡、天空、水景等都可能成为其背景。公园内地形与植物形成大多数雕塑作品的背景,处理好自然性的背景材料有利于衬托不同材质和色彩的雕塑,增强其整体表现力。
3.3材质与色彩分析
雕塑公园设计在选址、场地、空间、背景分析之后,还需要考虑雕塑本体的材质、色彩与公园环境的关系。
3.3.1材质分析
材料是雕塑家表达自身创作理念的媒介。雕塑公园的最大特点是构成户外环境的自然性、丰富性与复杂性。自然性材料是主导性材料,雕塑的材质选择不仅需要考虑主体内容的表达和表现,而且要考虑雕塑主体材质与特殊背景之间的相互对比、衬托和融合的关系。雕塑材质的运用,最重要的是赋予材料以生命,能够与环境进行对话。当代户外雕塑材质常见的有石材、钢材、玻璃、塑料等,包括两种以上材料的组合。
3.3.2色彩分析
无论是何种材质的雕塑都希望在雕塑公园的空间中居于重要的位置,这也是雕塑公园作为户外展陈场地的主题所要求的。雕塑公园如果能很好地处理雕塑色彩与周围环境色彩的关系,不仅会为雕塑增色,而且还能营造一种优美的视觉氛围。公园环境色随季节而变化,大面积色彩与季相密切相关。雕塑欲突出于所在环境,一方面需要位于开阔的场地,特殊的位置,避免湮没在大面积环境色中,另一方面雕塑本体色彩需突出其色相、明度和饱和度,强化与环境色的对比,起到统率整体空间的作用。
4.结语
雕塑公园设计最重要的问题是雕塑展示与公园环境的结合。创造一个适合展陈、欣赏的背景空间是重要的目标。论文从场地与视觉、空间与背景、材质与色彩等六个方面对雕塑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将艺术的感性认识和设计分析的理性思考紧密结合,借鉴国外雕塑公园发展的经验,期盼中国当前雕塑公园的设计能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之上,这对于如何建设高品质雕塑公园有着深远的意义。
參考文献:
[1]陶宇.雕塑公园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2]洪泉,唐慧超.论雕塑公园的发展[J].北京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
[3][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1
[4]季峰.中国城市雕塑:语义、语境及当代内涵[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