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uo2009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仁政德治的民本精神、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等,具有强调人的核心地位,追求和谐的价值目标,运用礼教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特点。
  [关键词]传统人文精神;天人合一;和而不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83 — 02
  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化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思想体系,以人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等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普遍意识,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财富。
  一、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传统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讲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包含诸多要素,主要是根据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与此相对应的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仁政德治的民本精神、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
  (一)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传统人文精神以“天人合一”作为哲学思考的立足点,主张遵循天道和人道,“天人合一”思想提倡自然万物是人类存身立命的基础,破坏自然就是等同于自毁家园。但它把“人”作为整个自然界的核心来考虑的,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应该效法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仁爱、友善与和谐,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追求平等的社会理想,培养真善美合一的自然情怀,将人生的意义和最高理想都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是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也是传统人文思想的最重要内容。因此,儒学以“仁”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道德体系,包括从个人修养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后来,儒家将仁、义并称,“仁义”是内在的约束,“礼”是外在的规范,儒家特别推崇“礼”,他们以“仁义”作为“礼”的精髓和实质,更加强调“礼”作为社会伦理规范对个体道德情感的塑造作用,儒家的这种价值取向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贵德、尚义、明礼渗透到社会生活之中。
  (二)仁政德治的民本精神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农业立国的,强调农业生产,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几千年来以民为贵思想贯穿在农业生产之中,《左传》中说:“夫民,神之主也。”这一思想,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发展,使民为贵的执政理念成了评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基本尺度,也是评价百姓是否拥有基本权利和实现自己政治生活愿望的一个基本标准。所以,“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精神还表现在政治上所倡导的‘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儒家主张“仁政”,反对暴政,指出民心不可抗拒。提倡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同时要安抚百姓,必须给予百姓生活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条件。
  传统人文精神重视道德修养,强调以德治国,其核心就是礼治,礼是治国的根本,“德治”思想中,君王要修德养性,官吏也要修德养性,只有执政者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才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引导百姓向善,才能维持社会稳定和谐。历代统治者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上非常注重考察个人品德,这种品德全部集中在“内圣外王”方面,也就是让官吏做个有道德的人,为统治者服务。在古代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官吏从政的出发点,又是个人修德养性、实现人生目标的落脚点。
  (三)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可以用一个“和”字准确表述,古人所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国际之间和谐的理想境界,都离不开“和”的规定或寓意。“和而不同”认为,事物总是在千差万别中协调发展,所以在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始终把和谐作为尺度。古人将这种尺度和文化价值,运用到礼法哲学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逐渐合流,以及对外来文化积极因素的吸收和借鉴,体现了中华民族包容的文化品格。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诸子百家之说兴起后,儒家对“和”的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即侧重从社会人事方面展开“和”的应用,将关注点集中在人际关系上,将协调与化解矛盾来求得平衡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于是“和”就同“中”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和”观念,被儒家奉为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则,使“和”的观念有一个可掌握的“尺度”,“中和观”也成了儒家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和集中体现。儒家“中和观”中的“和”,具有和谐、协调、和合的性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中和”作为根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完整统一,它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风骨,影响着中华民族心理、民族习俗和民族性格。
  二、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宗法制和君主专制结合的政治形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政治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决定了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传统人文精神除了具备人文精神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备了自身的独特品格和鲜明的中国特色。特别是形成了传统人文精神三个主要特点: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和谐是传统人文精神追求的价值目标、礼教是伦理道德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
  (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处于核心地位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古人主张尊重自然的同时强调个人意识。正如程颐所说“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们对“天文”往往表现出尊重态度,而在“人文”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智慧,远离“天文”而追求“人文”,主张“人”是主体的人、社会的人,人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传统人文精神大部分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都来自“人文”,如《尚书·泰誓》中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人合一’思想所含的社会价值,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已深深嵌入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中,并形成一整套的社会价值体系,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特点产生了直接深远的影响。”【18】29传统人文精神在社会发展中,强调以人为本。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把人从自然界中明确的区分出来,也强调了人在自然中的核心地位,“人”才是自觉的人或者是有自我意识的人,在社会关系中才有人的地位和作用,如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一焉”,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都是主张人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其理想人格的追求方面就可以实现立功、立德、立言。在很多的历史文献中,都能看到古人对人的理解、价值和作用的阐述,对人在自然界中主体地位的肯定。
其他文献
公私合作制是指多方参与、结构复杂、并在政府监管下商业化运营基础设施,主要是公用事业的一种制度安排.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零星尝试利用非政府投资发展市政
幸福作为关键词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不断进行追问的永恒话题,在哲学意义上,幸福建构理论更是作为西方哲学史上若干哲学家的议题之一。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作为哲学史上里程碑式
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它要求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辨证统一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在坚持和发展我们党
为研究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仔虾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盐度适应性,作者分别实验分析了盐度突变和渐变对其累积存活率、摄食率和掘穴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仔虾盐度
道德品质培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需要。公民道德品质培育依赖于个体自身条件,同个性心理特征紧密相关,同时又是社会教育、环境影响和个人实践相互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