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体教学过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设计情境、积极体验、讨论分享、总结反思、学以致用,能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家长、学校、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各高校也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注重学生亲身体验、相互交流、总结反思和学以致用的体验式教学却被教师们广泛运用,并深受学生的欢迎。体验式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中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你”关系,而不是单纯的“传达—接受”关系。它打破了形式单一、老师占主导地位和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形式,即“填鸭式”教学,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注重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积极开展体验活动、团体活动、情景表演、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的应用,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也有心理活动的体验和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无论是从理论还是现实,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它是现代学习观和教学论的必然要求。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不能单纯归结为对人类间接知识的认识过程,而应彰显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建构性和交往性,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想学、会学、学得好、会用。现代教学论要求以人为本,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他们的关系是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体验式教学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参与,以学生体验为中心,这与现代学习观和现代教学论在观点上一致。
(2)由于高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呈现出学习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缺乏自觉性、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并且对传统的枯燥理论说教更易于感到反感。体验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注重亲身经历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对于喜欢动手实践的高职学生来说,它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体验式教学注重知、情、行的统一,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相吻合。“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体验式的活动课。教学中,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并能用行动去实践,让学生得到心理锻炼和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系列过程也正是知、情、行统一的具体体现。
三、体验式教学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具体运用
本门课程作为必修课针对大一新生开设,选用的教材是左妮红教授主编的《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训练》,总共分为十三个主题,其中初识心理健康、认识心理障碍与心理咨询、环境适应心理训练、自我意识心理训练和人际交往心理训练五个主题为必修。每个主题都是由心理故事、心理知识、心理训练和心理自测四个部分组成,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虽然教材生动直观、通俗易懂,但是要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离不开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的运用。
(1)设计情境。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合理设计趣味化、生活化、现实性、问题性情境。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现实存在的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心理活动的乐趣,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自由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人际交往心理训练》章节,可以设计角色对换的相关情境,让同学们分别扮演两种不同角色,展现各自的处理方式,从而感悟到在人际交往中换位思考的重要作用。
(2)积极体验。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把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运用案例、情景表演、角色扮演、团体活动等手段,将学生引导进入教师提前准备的预设情境中,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在亲历的过程中进行理解与感悟。在“自我意识心理训练”教学活动中,运用“戴高帽”的游戏,5~6人组成一个小组,轮流自我介绍和相互评价,让同学们在游戏中通过亲身体验发掘自己的优点,获得自我肯定,认同自己、接纳自己。
(3)讨论分享。一般先是围绕老师布置的讨论主题在小组内成员自由讨论并分享,每个成员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想。同时,在交流分享过程中,各成员之间又可以相互借鉴,帮忙发现各自的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讨论分享后,还可由组长代表小组在班上进行分享,最后老师再进行点评和总结。具体运用到“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就是通过分享有教育意义的、发生在校园中的现实案例,再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同学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了解他人的做法,以此学会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讨论问题的现实性和实用性,更加容易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4)总结反思,学以致用。体验式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与讨论分享,从中有许多收获和感悟,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启迪,对每个学生来说丰富了自身经验。当学生把观点分享之后,面对的是一些零散的信息,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反思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归纳和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对学生今后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不仅要求老师做好学生体验活动的总结引导,更需要学生自己将活动参与、交流和分享中收获的知识和感悟内化,在实践中深化课堂上感悟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家长、学校、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各高校也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注重学生亲身体验、相互交流、总结反思和学以致用的体验式教学却被教师们广泛运用,并深受学生的欢迎。体验式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中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你”关系,而不是单纯的“传达—接受”关系。它打破了形式单一、老师占主导地位和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形式,即“填鸭式”教学,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注重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积极开展体验活动、团体活动、情景表演、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的应用,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也有心理活动的体验和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无论是从理论还是现实,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它是现代学习观和教学论的必然要求。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不能单纯归结为对人类间接知识的认识过程,而应彰显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建构性和交往性,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想学、会学、学得好、会用。现代教学论要求以人为本,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他们的关系是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体验式教学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参与,以学生体验为中心,这与现代学习观和现代教学论在观点上一致。
(2)由于高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呈现出学习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缺乏自觉性、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并且对传统的枯燥理论说教更易于感到反感。体验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注重亲身经历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对于喜欢动手实践的高职学生来说,它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体验式教学注重知、情、行的统一,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相吻合。“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体验式的活动课。教学中,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并能用行动去实践,让学生得到心理锻炼和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系列过程也正是知、情、行统一的具体体现。
三、体验式教学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具体运用
本门课程作为必修课针对大一新生开设,选用的教材是左妮红教授主编的《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训练》,总共分为十三个主题,其中初识心理健康、认识心理障碍与心理咨询、环境适应心理训练、自我意识心理训练和人际交往心理训练五个主题为必修。每个主题都是由心理故事、心理知识、心理训练和心理自测四个部分组成,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虽然教材生动直观、通俗易懂,但是要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离不开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的运用。
(1)设计情境。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合理设计趣味化、生活化、现实性、问题性情境。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现实存在的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心理活动的乐趣,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自由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人际交往心理训练》章节,可以设计角色对换的相关情境,让同学们分别扮演两种不同角色,展现各自的处理方式,从而感悟到在人际交往中换位思考的重要作用。
(2)积极体验。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把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运用案例、情景表演、角色扮演、团体活动等手段,将学生引导进入教师提前准备的预设情境中,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在亲历的过程中进行理解与感悟。在“自我意识心理训练”教学活动中,运用“戴高帽”的游戏,5~6人组成一个小组,轮流自我介绍和相互评价,让同学们在游戏中通过亲身体验发掘自己的优点,获得自我肯定,认同自己、接纳自己。
(3)讨论分享。一般先是围绕老师布置的讨论主题在小组内成员自由讨论并分享,每个成员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想。同时,在交流分享过程中,各成员之间又可以相互借鉴,帮忙发现各自的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讨论分享后,还可由组长代表小组在班上进行分享,最后老师再进行点评和总结。具体运用到“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就是通过分享有教育意义的、发生在校园中的现实案例,再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同学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了解他人的做法,以此学会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讨论问题的现实性和实用性,更加容易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4)总结反思,学以致用。体验式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与讨论分享,从中有许多收获和感悟,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启迪,对每个学生来说丰富了自身经验。当学生把观点分享之后,面对的是一些零散的信息,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反思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归纳和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对学生今后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不仅要求老师做好学生体验活动的总结引导,更需要学生自己将活动参与、交流和分享中收获的知识和感悟内化,在实践中深化课堂上感悟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