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国初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一整套以严格的计划经济模式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并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一元化价值观。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价值观也开始发生从一元到多元的变化。十八大报告提出二十四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等各个层面代表了整个社会、国家、民族普遍的共同的价值追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也应该从国家、社会、个人等几个层面着手,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讨
一、综述
1949年建国后, 在文化领域里主要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占领思想的阵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所以建立这样的领导权,必须对非无产阶级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主张进行清理,由此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文艺作品、学术著作,通过宣传部门的传播和国民教育体系对一代人的教化,建立起来了一整套以严格的计划经济模式、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单一化的意识形态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并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一元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个人利益绝对服从整体的利益,表现出浓烈的革命理想化色彩。
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国人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冲击,一元的价值观念也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就主体(一个人、社会、国家、民族)而言,它的道德价值观趋向,无论处在哪个极端,都是不健康的,因为人的本性应该在理想和现实、道德和功利、为人和为己、个人和集体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即既能满足个人的正当欲求,又能保证整个社会良性循环的平衡点。一些社会现象正在证明,一元化价值观已经处在衰落之中,现实迫切需要新的价值表述。
二、十八大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有一系列的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断。1997年,十五大报告对文化问题设专章论述,第一次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高度提出,要从总体高度上认识并提升这块亟待发展的短板。十六大,首次提出,文化建设不仅要从国内总体的高度认识,还要从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高度认识其战略意义。十七大中提出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作为经济大国正在迅速崛起,对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认可,即今天的文化建设不再是局部问题,而是大国复兴,大国崛起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深层次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的问题。十七大报告之后,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地位和认识越来越深入。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但是,由于理论色彩过于浓厚,怎么样“接地气”,跟普通民众怎样推广,怎样传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十八大报告,坚持了从十七大以来一系列关于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论断。把核心价值观放在文化建设的中心位置和首要位置。提出了一系列简明扼要的、凝练的,便于践行和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二十四个字,“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集体、个人层面上代表了今天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普遍的共同价值追求。这十二个词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内涵,有待于我们继续去挖掘,去丰富,去发展。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求我们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说明,它是一个依然开放的体系,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不断地去丰富和发展。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高速发展,尤其是在文化领域,经过了多元文化发展格局之后,越来越需要一种意识和精神,来指引整个国家前进的方向。而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提供的就是这种精神和方向,我们中心的目标、共同的愿景是什么,我们的劲往哪里使,心往哪里想,人心往哪里凝聚,它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对于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是至关重要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新的论述,包含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必须同时兼顾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
(一)从国家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关键抓手是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已有160多年历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为培育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客观前提和丰富内涵。其主要路径是建立主流价值形态与民间伦理规范的对接通道,适时依靠新媒体的巨大力量。” 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主流价值,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支配和支撑作用,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和遵循。因此,有必要把主流价值形态的阶级属性和价值诉求融入到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诉求中,打通代表社会价值尺度的主流价值和代表民间价值尺度的社会规范之间的价值共识通路,让代表国家意志的核心价值观“接上地气”,成为全民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
另外,从国家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从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从法制法规、经济政策、文化传播形式、生态观念等全局高度,从引领社会风尚的角度,在制度制定执行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从社会层面看,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要素和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主流价值,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支配和支撑作用,应该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和遵循。比如,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一代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所以,结合国民教育体系弘扬价值观,这方面国外有许多成熟的经验。把核心价值理念写入中小学课本,再结合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积极寻找适合青少年核心价值理念培育的路径;再如,对于中老年人,要结合年龄特点,看到老一辈革命家的爱国精神,发挥老年人在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桥梁作用。另外,还要合理运用新媒体,积极宣传正能量,而不是一直纠缠于“扶不扶”等一些无谓的口水战。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将这一信条奉为圭臬,并在实践上努力将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循序推进,发扬光大。
(三)从个人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贯穿了我国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集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全面的系统性。贯穿了我国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比如,结合公民个人素质教育,结合大学生走入社会前就业教育,结合部队理论学习,结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等宣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路径,不仅要兼顾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共同的价值追求,确立这三者价值目标的统一,凝聚了国家发展目标、社会价值导向、个体行为准则的基本目标,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的最大愿望,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关注不同层面主体的价值愿望,也要关注不同层面主体的价值追求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理论版2012.11.17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讨
一、综述
1949年建国后, 在文化领域里主要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占领思想的阵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所以建立这样的领导权,必须对非无产阶级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主张进行清理,由此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文艺作品、学术著作,通过宣传部门的传播和国民教育体系对一代人的教化,建立起来了一整套以严格的计划经济模式、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单一化的意识形态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并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一元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个人利益绝对服从整体的利益,表现出浓烈的革命理想化色彩。
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国人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冲击,一元的价值观念也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就主体(一个人、社会、国家、民族)而言,它的道德价值观趋向,无论处在哪个极端,都是不健康的,因为人的本性应该在理想和现实、道德和功利、为人和为己、个人和集体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即既能满足个人的正当欲求,又能保证整个社会良性循环的平衡点。一些社会现象正在证明,一元化价值观已经处在衰落之中,现实迫切需要新的价值表述。
二、十八大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有一系列的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断。1997年,十五大报告对文化问题设专章论述,第一次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高度提出,要从总体高度上认识并提升这块亟待发展的短板。十六大,首次提出,文化建设不仅要从国内总体的高度认识,还要从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高度认识其战略意义。十七大中提出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作为经济大国正在迅速崛起,对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认可,即今天的文化建设不再是局部问题,而是大国复兴,大国崛起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深层次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的问题。十七大报告之后,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地位和认识越来越深入。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但是,由于理论色彩过于浓厚,怎么样“接地气”,跟普通民众怎样推广,怎样传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十八大报告,坚持了从十七大以来一系列关于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论断。把核心价值观放在文化建设的中心位置和首要位置。提出了一系列简明扼要的、凝练的,便于践行和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二十四个字,“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集体、个人层面上代表了今天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普遍的共同价值追求。这十二个词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内涵,有待于我们继续去挖掘,去丰富,去发展。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求我们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说明,它是一个依然开放的体系,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不断地去丰富和发展。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高速发展,尤其是在文化领域,经过了多元文化发展格局之后,越来越需要一种意识和精神,来指引整个国家前进的方向。而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提供的就是这种精神和方向,我们中心的目标、共同的愿景是什么,我们的劲往哪里使,心往哪里想,人心往哪里凝聚,它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对于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是至关重要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新的论述,包含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必须同时兼顾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
(一)从国家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关键抓手是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已有160多年历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为培育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客观前提和丰富内涵。其主要路径是建立主流价值形态与民间伦理规范的对接通道,适时依靠新媒体的巨大力量。” 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主流价值,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支配和支撑作用,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和遵循。因此,有必要把主流价值形态的阶级属性和价值诉求融入到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诉求中,打通代表社会价值尺度的主流价值和代表民间价值尺度的社会规范之间的价值共识通路,让代表国家意志的核心价值观“接上地气”,成为全民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
另外,从国家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从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从法制法规、经济政策、文化传播形式、生态观念等全局高度,从引领社会风尚的角度,在制度制定执行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从社会层面看,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要素和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主流价值,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支配和支撑作用,应该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和遵循。比如,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一代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所以,结合国民教育体系弘扬价值观,这方面国外有许多成熟的经验。把核心价值理念写入中小学课本,再结合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积极寻找适合青少年核心价值理念培育的路径;再如,对于中老年人,要结合年龄特点,看到老一辈革命家的爱国精神,发挥老年人在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桥梁作用。另外,还要合理运用新媒体,积极宣传正能量,而不是一直纠缠于“扶不扶”等一些无谓的口水战。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将这一信条奉为圭臬,并在实践上努力将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循序推进,发扬光大。
(三)从个人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贯穿了我国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集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全面的系统性。贯穿了我国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比如,结合公民个人素质教育,结合大学生走入社会前就业教育,结合部队理论学习,结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等宣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路径,不仅要兼顾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共同的价值追求,确立这三者价值目标的统一,凝聚了国家发展目标、社会价值导向、个体行为准则的基本目标,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的最大愿望,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关注不同层面主体的价值愿望,也要关注不同层面主体的价值追求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理论版201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