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换个角度看,晚清的历史就是禁烟、又屡禁不绝的历史。这中间不仅仅是道德高低的较量,而是现实、经济民生与利益同时裹挟在内的一潭混水,不是一句好或者坏能够概括的。
在高层政治生活中,雍正以来洋烟一直是个话题。从道光以后,洋烟成为一个严肃的公开的政治话题。在道德与现实之间,官员们来回滚刀板。当我们可以平静地回顾这段往事时,会发现鸦片与国际贸易的变化、中国国内经济、官吏生存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
道光年间朝廷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禁烟大讨论。朝廷并不是一刀切地准备禁止鸦片,事实上,在道德的洁癖、体制的尊严与源源不断的税收之间,道光帝并非毫无动摇。否则,他不会允许一场长达两年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最终沦为官员之间的相互攻讦。最后阻断禁烟这一道德偏好的是英国人的枪炮,而不是连篇累牍的奏章。
1836年5月17日,曾任广东按察使的太常寺卿许乃济提出,禁止鸦片、中断鸦片贸易徒劳无功,严厉的禁烟只会在人民中间散播恐慌气氛,“内河匪徒,冒充官差,以搜查鸦片为名,乘机抢劫”。
1838年(道光十八年)6月2日,颇具道德感、以挽回颓势自命的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了一道奏折。这中间的奏折就没停过,只不过黄爵滋的比较出名。他不但主张严禁鸦片,还想处死吸食者。在此期间,道光帝共收到29份议复回奏,8份支持处死吸食者,其他主张重点打击鸦片进口地广州和走私贩子。1838年7月10日,黄爵滋的朋友林则徐的禁烟奏章获得道光帝青睐,他连续19次被召见。
如果林则徐禁烟后清廷打了胜仗,驱逐了洋人,那么皇帝做主,把鸦片一禁了之,从此天下太平。关键是,鸦片战争连战连败,从这个时候起,中国就不可能回到上国朝廷抚柔万邦的幻象中。于是,烟禁还是不禁,就一直是个问题萦绕着所有人。
二
每次朝廷遭遇财政困难,对“洋烟”征税的意见就不绝于耳,征税就意味着给洋烟打开合法化之路。
十九世纪中期,传统的田赋、盐税和关税外,朝廷增加了两种重要的收入来源。1854年以后成立的外国人管理的帝国海关正式规定向对外贸易征收关税,并把收入上缴给北京政府,不归地方各省掌握。第二种税制是厘金税,原本是各省官员为了筹资镇压太平军而设立的。作为向通过运河的粮食征收的内地过境税,到1862年,它几乎适用于一切商品,并且差不多各省都已征收。
有两位开明绅士何启、胡礼恒,在文章里非常实际地写道:“今中国所急者财用,而厘税之入,以鸦片为大宗。洋药进口厘税六百万两,土药厘税名虽二百二十余万两,而实则二千余万两。是合洋药土药而计,每年值二千六百余万两。国家之利赖在此,官府之调剂在此,若舍此项,则补救无从,此所以禁烟之举,近年缄默无言也”。完全禁烟一度成为迂腐之论。
实际上,当时大规模讨论禁烟与弛禁的人,绝不是一些腐儒,我们也无法以爱国与卖国来对待这些讨论。如果说何启、刘坤一等人卖国,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进出口关税与厘金对帝国财政如此重要,以至于一些人出于道德感与民族感情,不断呼吁禁烟,而在实际需要时,又希望“以毒攻毒”,用土烟打败洋烟,不流入外人之手。
李鸿章主张强国富民,不可能对鸦片持同情态度。但从现实的角度,他主张弛禁,以土烟驱逐洋烟。在这一点上,他竟然与宿敌左宗棠取得了令人惊奇的一致意见。1874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弛禁,当时从民间到高官,一部分人形成了共识,就两句话:与其让洋烟祸害国民,还不如通过重税先把洋烟挤出去,鼓励自种土烟,让部分百姓可以借此获得合法收入,最终达到禁烟的目的。
再过30年,郑观应、王韬、孙中山等社会精英,都加入了弛禁的队伍。1894年孙中山《上李傅相书》指出:近年知道要让英国禁烟太难,去年劝家乡农民试种罂粟,制成烟土,气味比印度“公土”还要好。一旦推广,可以尽夺印度烟土的利益,到时英国人自然禁种;印度停种后,我们自己再厉行禁止。“劝种罂粟实禁鸦片之权舆也。”这就是典型的“以毒攻毒”思路。
李鸿章没有见孙中山,但对郑观应、王韬的观点不会不了解,他的弛禁说,几乎是后两者观点的翻版。这些弛禁派希望与英国、印度达成协议,逐渐减少进口量,没有实现的可能,而他们主张以土烟驱逐洋烟的观点,因为与现实契合,落地成果好到不可思议。
说起来,比较早提出用土烟驱逐洋烟的是林则徐。
经历了鸦片战争,1847年,林则徐已调任陕西巡抚。林则徐认为,如果本土鸦片“胜于洋贩”,百姓自然都会乐意购买本国鸦片吸食,不再购买洋烟,这样白银只在本国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其实,早在1833年,为了应对鸦片输入导致的财政上的巨大损失,林则徐就建议中国自己种植罂粟生产鸦片。
三
鴉片不仅关系到朝廷财政收支,关系到农民生活,鸦片这个钱袋里,更有着各级官吏甚至皇帝的巨大利益。
清廷的治则原则是,商业利益服从国家的政治利益。但在私下里,清朝历代皇帝都把广州贸易视为个人利益的重要来源。
嘉庆年间(1796—1821 年),广州每年应交皇室的关税余额为855,000 两银子,此款比帝国境内二十一个海关征税的全部余额(银2,261,000 两)的三分之一还多。
既然鸦片利润极高,禁烟时收租放行就是一门好生意,而弛禁时搜刮同样是一门好生意。这就形成了鸦片走私者和当地的官吏们分肥,形成官兵捉强盗的游戏,强盗必须要捉,但不能使劲捉,否则官兵的致富之路也就堵上了。
政府的道德感在清末接近灭亡时复苏,不过,由于上述原因,鸦片从没有被铲除干净,民国同样不可能,虽然民国政府着力禁烟,但他们的统治区域只有长三角地区狭小的一块,不可能对云南、四川、甘肃、内蒙、陕西进行整治。真正鸦片的禁绝是在1949年以后,以政府的强权进行。农村的经济模式一变再变,农民没有了自己的土地,鸦片也就没有了附着的根基。
(摘自金融时报网)
在高层政治生活中,雍正以来洋烟一直是个话题。从道光以后,洋烟成为一个严肃的公开的政治话题。在道德与现实之间,官员们来回滚刀板。当我们可以平静地回顾这段往事时,会发现鸦片与国际贸易的变化、中国国内经济、官吏生存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
道光年间朝廷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禁烟大讨论。朝廷并不是一刀切地准备禁止鸦片,事实上,在道德的洁癖、体制的尊严与源源不断的税收之间,道光帝并非毫无动摇。否则,他不会允许一场长达两年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最终沦为官员之间的相互攻讦。最后阻断禁烟这一道德偏好的是英国人的枪炮,而不是连篇累牍的奏章。
1836年5月17日,曾任广东按察使的太常寺卿许乃济提出,禁止鸦片、中断鸦片贸易徒劳无功,严厉的禁烟只会在人民中间散播恐慌气氛,“内河匪徒,冒充官差,以搜查鸦片为名,乘机抢劫”。
1838年(道光十八年)6月2日,颇具道德感、以挽回颓势自命的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了一道奏折。这中间的奏折就没停过,只不过黄爵滋的比较出名。他不但主张严禁鸦片,还想处死吸食者。在此期间,道光帝共收到29份议复回奏,8份支持处死吸食者,其他主张重点打击鸦片进口地广州和走私贩子。1838年7月10日,黄爵滋的朋友林则徐的禁烟奏章获得道光帝青睐,他连续19次被召见。
如果林则徐禁烟后清廷打了胜仗,驱逐了洋人,那么皇帝做主,把鸦片一禁了之,从此天下太平。关键是,鸦片战争连战连败,从这个时候起,中国就不可能回到上国朝廷抚柔万邦的幻象中。于是,烟禁还是不禁,就一直是个问题萦绕着所有人。
二
每次朝廷遭遇财政困难,对“洋烟”征税的意见就不绝于耳,征税就意味着给洋烟打开合法化之路。
十九世纪中期,传统的田赋、盐税和关税外,朝廷增加了两种重要的收入来源。1854年以后成立的外国人管理的帝国海关正式规定向对外贸易征收关税,并把收入上缴给北京政府,不归地方各省掌握。第二种税制是厘金税,原本是各省官员为了筹资镇压太平军而设立的。作为向通过运河的粮食征收的内地过境税,到1862年,它几乎适用于一切商品,并且差不多各省都已征收。
有两位开明绅士何启、胡礼恒,在文章里非常实际地写道:“今中国所急者财用,而厘税之入,以鸦片为大宗。洋药进口厘税六百万两,土药厘税名虽二百二十余万两,而实则二千余万两。是合洋药土药而计,每年值二千六百余万两。国家之利赖在此,官府之调剂在此,若舍此项,则补救无从,此所以禁烟之举,近年缄默无言也”。完全禁烟一度成为迂腐之论。
实际上,当时大规模讨论禁烟与弛禁的人,绝不是一些腐儒,我们也无法以爱国与卖国来对待这些讨论。如果说何启、刘坤一等人卖国,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进出口关税与厘金对帝国财政如此重要,以至于一些人出于道德感与民族感情,不断呼吁禁烟,而在实际需要时,又希望“以毒攻毒”,用土烟打败洋烟,不流入外人之手。
李鸿章主张强国富民,不可能对鸦片持同情态度。但从现实的角度,他主张弛禁,以土烟驱逐洋烟。在这一点上,他竟然与宿敌左宗棠取得了令人惊奇的一致意见。1874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弛禁,当时从民间到高官,一部分人形成了共识,就两句话:与其让洋烟祸害国民,还不如通过重税先把洋烟挤出去,鼓励自种土烟,让部分百姓可以借此获得合法收入,最终达到禁烟的目的。
再过30年,郑观应、王韬、孙中山等社会精英,都加入了弛禁的队伍。1894年孙中山《上李傅相书》指出:近年知道要让英国禁烟太难,去年劝家乡农民试种罂粟,制成烟土,气味比印度“公土”还要好。一旦推广,可以尽夺印度烟土的利益,到时英国人自然禁种;印度停种后,我们自己再厉行禁止。“劝种罂粟实禁鸦片之权舆也。”这就是典型的“以毒攻毒”思路。
李鸿章没有见孙中山,但对郑观应、王韬的观点不会不了解,他的弛禁说,几乎是后两者观点的翻版。这些弛禁派希望与英国、印度达成协议,逐渐减少进口量,没有实现的可能,而他们主张以土烟驱逐洋烟的观点,因为与现实契合,落地成果好到不可思议。
说起来,比较早提出用土烟驱逐洋烟的是林则徐。
经历了鸦片战争,1847年,林则徐已调任陕西巡抚。林则徐认为,如果本土鸦片“胜于洋贩”,百姓自然都会乐意购买本国鸦片吸食,不再购买洋烟,这样白银只在本国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其实,早在1833年,为了应对鸦片输入导致的财政上的巨大损失,林则徐就建议中国自己种植罂粟生产鸦片。
三
鴉片不仅关系到朝廷财政收支,关系到农民生活,鸦片这个钱袋里,更有着各级官吏甚至皇帝的巨大利益。
清廷的治则原则是,商业利益服从国家的政治利益。但在私下里,清朝历代皇帝都把广州贸易视为个人利益的重要来源。
嘉庆年间(1796—1821 年),广州每年应交皇室的关税余额为855,000 两银子,此款比帝国境内二十一个海关征税的全部余额(银2,261,000 两)的三分之一还多。
既然鸦片利润极高,禁烟时收租放行就是一门好生意,而弛禁时搜刮同样是一门好生意。这就形成了鸦片走私者和当地的官吏们分肥,形成官兵捉强盗的游戏,强盗必须要捉,但不能使劲捉,否则官兵的致富之路也就堵上了。
政府的道德感在清末接近灭亡时复苏,不过,由于上述原因,鸦片从没有被铲除干净,民国同样不可能,虽然民国政府着力禁烟,但他们的统治区域只有长三角地区狭小的一块,不可能对云南、四川、甘肃、内蒙、陕西进行整治。真正鸦片的禁绝是在1949年以后,以政府的强权进行。农村的经济模式一变再变,农民没有了自己的土地,鸦片也就没有了附着的根基。
(摘自金融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