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域文化走入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学习中,要积极地开发与利用地域文化,促进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鲜活、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对生长在本地方的青少年具有重要、独特的教育价值,也是开展语文学习的绝好的课程资源。为此,我根据语文教学特点以及惠州地区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家乡文化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文化氛围中。
  
  一、多维化、层次化构建学习目标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具一格的个体,他们在兴趣、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及特长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育中开展客家文化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养水平及兴趣程度,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充分尊重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学习要求。我把学习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 了解。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虽然生长在惠州,但对自己身边的文化、文学现象都不太关心,就算留意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被问及客家传统文化时,不少学生以为客家最出名的就是客家酿豆腐和山歌了。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把学习的首要目标定位在普及上,只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有所了解,有所感悟,有所认识。
  2. 掌握。在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强化他们的文化、文学熏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涵养他们的家园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探究。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自主选择切入点、实践点,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以期达到更高的能力要求。
  
  二、精心筛选学习内容,有效进行合作、探究
  
  课堂是教学的重要阵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借客家文化丰富语文教学,有三种途径:
  1. 在课堂中渗透客家文化教育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创设出与教材相适应的情境气氛,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起求知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苏州园林,源远流长,近的四五百年,远的上千年,闻名全国,誉满世界。作者叶圣陶从欣赏者的角度用高度概括的语言,综合说明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篇说明文结构清晰,语言严密而生动,是了解我国园林艺术的好教材。为此,我联想到了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云南“一颗印”,共称我国最有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之一的梅州客家围龙屋。它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传统的屋式,有着奇特的结构和合理的布局,是“世界建筑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我利用多媒体,安排课前五分钟的艺术欣赏,播放《客家围龙屋》片段,让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了解、欣赏客家围龙屋。这既有助于课堂气氛的酝酿,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苏州园林》的学习中来,又能通过对比,了解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以此丰富学生们建筑方面的文化知识,提高其艺术欣赏水平。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积极将课堂讨论与身边的客家文化联系起来,努力拓展讨论的空间,丰富讨论的内容。例如,在学习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时,引出苏东坡曾寓居惠州三年以及其对惠州的贡献,进而介绍与苏东坡有关的名胜、典故、民俗等;从《云南的歌会》中引出对客家山歌的介绍。 此外,我们还举行惠州名人作品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进行朗诵;举行“我与客家文化”征文活动……
  2. 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生通过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集体活动。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要让他们自主选题,自主筹划活动方案,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我设计了一个专题《走进惠州》,将全班分为方言组、民俗组、美食组、名胜组、名人组5个大组。每组选出2名组长,组长确定每位成员各自承担的资料收集任务,如分别收集图片、影像、文字等,让成员利用课余时间,从网络上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经过各个小组讨论交流,对资料进行整合,教师再引导整理,完成介绍惠州的专题幻灯片。最后利用两个课时让组长组织成员展示学习成果,方言组从方言属性、惠州民谣、客家山歌三方面介绍;民俗组介绍婚嫁礼俗、节日礼俗两方面;美食组介绍惠州特产小吃、饮食习惯、东江三宝三方面;名胜组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惠州十景三方面作介绍;名人组介绍历史名人及主要成就。
  在学习总结中,我还融入了中考题型。因为近几年,中考综合性学习更多的是结合了本土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如我结合民俗文化,设计这样的题型:
  为了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和 传统文化的了解,某校开展了一次以传统节日为专题的调查探究活动。假定你是被调查对象之一,请协助完成以下问卷。
  (1)从下列节日中找出我国传统节日,并注明其具体时间(示例节日除外): 重阳节、元宵节、母亲节、清明节、国庆节、中秋节、愚人节、感恩节、端午节。
  (2)请任选一个传统节日,写出相关的一句诗,或一幅对联,或一条俗语。
  (3)春节和圣诞节,你更喜欢过哪个节日?为什么?
  (4)面对部分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对传统节日愈来愈淡漠的情况,一些学者提出了“保卫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张。对保护传统节日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请写出一条。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去搜集信息,探究问题,深入生活,了解社会,突破了书本与课堂的局限,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个体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他们用心灵与自然对话、与人物对话、与诗文对话、与古迹对话,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培养了热爱家乡文化的感情,全面提高了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黄日暖
其他文献
第一次,我听到小新的名字,是在教一年级数学的张老师的口中。  那天在办公室,张老师一脸喜悦和兴奋地说:“今天上课我教12-7=( )-6,我教学生要先算出12减7等于5,再用6来加5,就得出结果了。这时,我见到小新上课又不认真了,不抬头看黑板板书,只看着这题发愣。我有点生气,就让他来讲这题该如何做。小新说:6比7小1,要让两边相等,就要填一个比12小1的数,所以要填11。”办公室的老师都笑了,啧啧
今年女儿3周岁了,整天活蹦乱跳的,充满着运动的细胞。但回想起她一周岁时学走路的情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当她走得那样不稳,我的心揪得紧紧的。有几步她差点要倒下了,我紧张得赶紧要去扶她,丈夫却使劲不让我这样做。等她艰难地走完,我赶紧冲过去,把她抱在怀里,嘴里不停地说:“吓死妈妈了。”丈夫责怪我:“你要鼓励她呀,不要说吓死吓死了,你应该说宝宝真乖,真勇敢,真好,还要使劲鼓掌拍手。”后来,女儿走路的时候,
在一个母亲节的前夕,我指导一个四年级的女学生小芸参加镇举行的演讲比赛。赛前,小芸还在反复地练习,也许是紧张,她的鼻头早已渗出细细的汗珠,我让她先休息片刻,就在她休息的间隙里,她突然很认真地看着我,怯生生地问我:“老师,我们镇没有花店,我买不到康乃馨。如果今天我能取得第一名,老师能不能替我买两朵?我的妈妈不知康乃馨长什么样的。”迎着她真诚的目光,听着她这样温馨的请求,我不加思索地答应了。眼前这个年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