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皎白如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记事,宁同鱼网时。
西汉初年,蚕丝工匠们正忙着将蚕茧煮烂制成丝绵,发现有残絮遗留在席子上,晾晒后形成一层丝绵薄膜,可以用于书写。
东汉时期,蔡伦总结前人经验,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材料,改进造纸术,大大提高了纸张的产量与质量。
纸,华丽登场。
说起纸的出现,还是有点姗姗来迟。上古时期,祖先们结绳记事,大事打个大结,小事就打个小结,带着一种随心所欲和漫不经心的可爱态度。随着人在蒙昧中开化,某些动物坚硬的外壳成了时髦且珍贵的文字载体,只是那些龟壳啊、兽骨啊毕竟有限,就像西方中世纪使用的羊皮纸一样,乌龟和羊是最可怜的动物了,据说当时有位虔诚的基督信徒把《圣经》工工整整抄到羊皮纸上,那造价顶当时好几个豪华庄园,因此殒命的羊估计都能绕地球小半圈了吧。再说中国的甲骨,一片龟壳就能容纳那么几个字,肯定不方便,于是历史又为人们提供了竹子。聪明的广大劳动人民发现竹子劈开后可以用来写字,于是制成了“竹简”,这倒因此创造出不少成语:罄竹难书、韦编三绝、学富五车等。要我说,“学富五车”倒不是反映那人有多少“学问”,而是说竹简能容纳的文字量太少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终于把蔡伦带到了世界,造纸术影响世界至今,并且肯定会影响更久的。纸,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借用生物学中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普适观点来看,“纸”经过了历史的淘洗,环境的选择,最终留了下来,洁白的纸,成了人们纯洁感情的寄托。文人墨客在纸上题寫下无数诗句,有了纸,我们得以有幸阅读到《诗经》的重章叠句,音韵和谐;我们才能体会屈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忠贞;我们才能了解汉末建安初,焦仲卿刘兰芝凄美的爱情故事;我们才能至今吟诵着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我们才能体味李白的清新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慰藉。有了纸,陶渊明的山水情结浮现在我们眼前;有了纸,四大名著得以创作与流传,孙悟空的嫉恶如仇,武松的侠肝义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林黛玉的凄婉悲伤都是那么清晰可感,如在眼前。更有不少艺术家留下了旷世名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包括西方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每件作品都以纯洁的纸为载体,书写或描绘着我们自己。
参观博物馆,纸张史料是让我最感到心惊的。一张张泛黄打皱的纸,静静地躺在那里,无言地诉说着。时间流逝,过去的人、事自然一同离开,只有一张张纸,或记载着历史,或只是带着那个时代的陈旧气息,留了下来。纵使早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纸留了下来,这是某个人或某个时代曾经在历史长河的一隅存在过的凭证。望着陈列柜中放着的某位名人的手稿,我仿佛看见了若干年前他也曾伏在那张纸上的情景,那一瞬间,我看见了历史,看见了时间在纸上流动。
现在是21世纪,纸张一路从西汉陪人类走过了两千多年,我相信,更准确的是说“我希望”,它能陪人走得更久。纸已经不年轻了,现今社会,网络电子科技不断发展,网页上的信息是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纸张却被人们不断抛弃、遗忘,曾经的“学富五车”,如今不过是笑谈,电子书逐渐成了人们阅读的主要内容,也许以后再也没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事情出现了;发一条微信即可,谁还会费那么大的劲儿去写信呢?但我总希望纸张能陪我再久,再久一点,哪怕人们面对冰冷的屏幕时忘记了你的存在,哪怕面对着如今制作精良、洁白无瑕的你时忘记了你从棉絮渔网一步步传承过来的探索的艰辛。我还是希望你能再陪我久一些,让我能在心灵干涸、孤寂之时,还有可以聊以自慰,细细品味的精神食粮;能让我与古人对话,与历史对话,闻着墨香,触着可感的纸张,轻轻摩挲,看时间流转,品纸间情结。
你虽已两千岁有余,但当我望着你的时候,时间好像倒流回蔡伦初见你的那一刻,忆昔也曾是少年。
西汉初年,蚕丝工匠们正忙着将蚕茧煮烂制成丝绵,发现有残絮遗留在席子上,晾晒后形成一层丝绵薄膜,可以用于书写。
东汉时期,蔡伦总结前人经验,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材料,改进造纸术,大大提高了纸张的产量与质量。
纸,华丽登场。
说起纸的出现,还是有点姗姗来迟。上古时期,祖先们结绳记事,大事打个大结,小事就打个小结,带着一种随心所欲和漫不经心的可爱态度。随着人在蒙昧中开化,某些动物坚硬的外壳成了时髦且珍贵的文字载体,只是那些龟壳啊、兽骨啊毕竟有限,就像西方中世纪使用的羊皮纸一样,乌龟和羊是最可怜的动物了,据说当时有位虔诚的基督信徒把《圣经》工工整整抄到羊皮纸上,那造价顶当时好几个豪华庄园,因此殒命的羊估计都能绕地球小半圈了吧。再说中国的甲骨,一片龟壳就能容纳那么几个字,肯定不方便,于是历史又为人们提供了竹子。聪明的广大劳动人民发现竹子劈开后可以用来写字,于是制成了“竹简”,这倒因此创造出不少成语:罄竹难书、韦编三绝、学富五车等。要我说,“学富五车”倒不是反映那人有多少“学问”,而是说竹简能容纳的文字量太少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终于把蔡伦带到了世界,造纸术影响世界至今,并且肯定会影响更久的。纸,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借用生物学中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普适观点来看,“纸”经过了历史的淘洗,环境的选择,最终留了下来,洁白的纸,成了人们纯洁感情的寄托。文人墨客在纸上题寫下无数诗句,有了纸,我们得以有幸阅读到《诗经》的重章叠句,音韵和谐;我们才能体会屈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忠贞;我们才能了解汉末建安初,焦仲卿刘兰芝凄美的爱情故事;我们才能至今吟诵着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我们才能体味李白的清新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慰藉。有了纸,陶渊明的山水情结浮现在我们眼前;有了纸,四大名著得以创作与流传,孙悟空的嫉恶如仇,武松的侠肝义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林黛玉的凄婉悲伤都是那么清晰可感,如在眼前。更有不少艺术家留下了旷世名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包括西方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每件作品都以纯洁的纸为载体,书写或描绘着我们自己。
参观博物馆,纸张史料是让我最感到心惊的。一张张泛黄打皱的纸,静静地躺在那里,无言地诉说着。时间流逝,过去的人、事自然一同离开,只有一张张纸,或记载着历史,或只是带着那个时代的陈旧气息,留了下来。纵使早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纸留了下来,这是某个人或某个时代曾经在历史长河的一隅存在过的凭证。望着陈列柜中放着的某位名人的手稿,我仿佛看见了若干年前他也曾伏在那张纸上的情景,那一瞬间,我看见了历史,看见了时间在纸上流动。
现在是21世纪,纸张一路从西汉陪人类走过了两千多年,我相信,更准确的是说“我希望”,它能陪人走得更久。纸已经不年轻了,现今社会,网络电子科技不断发展,网页上的信息是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纸张却被人们不断抛弃、遗忘,曾经的“学富五车”,如今不过是笑谈,电子书逐渐成了人们阅读的主要内容,也许以后再也没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事情出现了;发一条微信即可,谁还会费那么大的劲儿去写信呢?但我总希望纸张能陪我再久,再久一点,哪怕人们面对冰冷的屏幕时忘记了你的存在,哪怕面对着如今制作精良、洁白无瑕的你时忘记了你从棉絮渔网一步步传承过来的探索的艰辛。我还是希望你能再陪我久一些,让我能在心灵干涸、孤寂之时,还有可以聊以自慰,细细品味的精神食粮;能让我与古人对话,与历史对话,闻着墨香,触着可感的纸张,轻轻摩挲,看时间流转,品纸间情结。
你虽已两千岁有余,但当我望着你的时候,时间好像倒流回蔡伦初见你的那一刻,忆昔也曾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