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新闻评论的写作如果不带任何感情,只是干巴巴地堆积一些概念、罗列一些教条,很难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新闻评论既要“达理”,同时也要“通情”。有情有理,入情入理,爱憎好恶之情倾于笔端,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增强新闻评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运用比喻是新闻评论表达感情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如诗人艾青所说:“比喻的作用,在于使一切无生命的东西活起来,而且赋予思想感情。”新闻评论运用喻体形象来承载感情,往往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有时候比直接表达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新闻评论借助比喻可表达作者赞美的情感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下,实际生活中不断涌现的许多新人新事值得赞扬,许多新风尚值得提倡。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新闻评论,自然应该反映社会的主流方向,对社会发展中涌现的一些好的事物和现象大力宣扬和赞美,以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的奋斗精神。评论作者在宣扬这些积极向上的思想、风尚和精神面貌时,自然而然会联想到一些美好的事物,寄托并表达自己的赞誉之情。例如2001年10月25日《文汇报》刊发的《事实再次诠释“新闻自由”》里的“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处于新兴、上升时期提出的一个伟大的口号。应该承认,这是人类思想精神之苑里绽放的一朵绚丽奇葩”。在这里,用“精神之苑里绽放的一朵绚丽奇葩”来比喻新闻自由,表达了作者对新闻自由推动人类进步的赞誉之情。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最好的骏马适合于最好的骑手,最好的语言适合最好的思想。所以,人们希望在新闻评论中也能看到一两句精彩的话。例如发表于1982年10月11日《体育报》上的《赛场成败与英雄本色》一文,这篇评论中的“胜与败却有两重性:胜利的美酒固然香甜,但畅饮无度可以致醉;失利的苦果虽然难咽,但细细咀嚼,倒也有开胃提神的作用”。这几句话,比喻恰到好处,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是全文中的思想概括。运用比喻令全篇增辉生色,又让人在美的享受中获得教益。再如1996年2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的评论《但愿百姓俱饱暖》中有“温暖,可以催发生机,温暖是生命之源,能够生出万般气象。‘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新春伊始,万物复苏,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向千家万户送去党的方针政策的温暖,岂不像春风化雨,滋润着人民的心田?岂不像春光和煦,催发亿万生机?”这里文章将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送温暖,比喻为滋润心田的春风、春雨,比喻为催发万物的春天的温暖,十分贴切,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者对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新闻评论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社会上一些积极向上的美好现象和事物,在理性评论的同时,融情入理,以情动人,才能收到良好的表达和宣传效果。但是对任何事物的赞美都有一个度,过犹不及。在新闻评论传达的理性信息面前,受众不应是应弹而倒的靶子,而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自身的判断和感悟。因此,在新闻评论中恰当地运用比喻表达赞美之情,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附在形象上,让读者受到感染,从而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新闻评论借助比喻可表达作者的憎恶之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积极美好的一面,也有消极阴暗的一面。对于一些社会的痼疾,对于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憎之、恨之是人之常情。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明确表明作者的是非观点,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评论者在对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或现象作出评论时,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强烈的憎恶之情。而借助比喻表达憎恶之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在2001年9月26日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后,新华社刊发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文中,在描述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时,作者写道:他们同群众的关系比喻成“油水关系”和“水火关系”。三言两语,将官僚主义的嘴脸刻画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这组文章,高屋建瓴,主题重大,与其他表达感情的方式相比,运用比喻往往更容易让读者受到感染,从而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作者选取现实生活中人们痛恨的事物作为喻体材料,设喻抒情,形象生动。读者在领悟这形象化的喻体材料的内涵时,很自然地受到感染。所以,运用比喻表达作者的憎恶之情,比直接表达更有内涵和张力。在运用比喻表达作者憎恶之情时,要考虑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程度。评论者在对事物作出正确、全面、透彻的分析之后,要根据事物和现象的客观情况,选择意义恰当、程度适中的喻体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三、新闻评论借助比喻可产生讽刺艺术
什么是讽刺?鲁迅说:“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讽刺是运用讽刺的笔法描写一些敌对的事物或落后的现象,有时兼用夸张手法,从而达到揭露、贬斥、鞭挞的强烈效果。讽刺常和比喻连用,由此可见,运用比喻是取得讽刺效果的一种重要艺术方法。评论文章尤其是小言论和杂文,常常针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阴暗面进行揭露和批评。由于比喻讽刺的写实性和战斗性,自然成为一些评论者抨击腐朽事物、揭露消极落后现象的一个主要表现手法。评论中运用比喻进行讽刺,所取喻体与讽刺对象之间有某些恰似点,这些恰似点恰恰是讽刺对象的痼疾和要害。1989年2月14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关于中学教师贺斌“渴望公正”的报道。这位教师一心一意研究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却屡屡遭到上司的压制。同年4月14日该报刊登了《研究一下“冒犯学”——致大惑不解的贺斌》书信体的新闻评论。这篇评论别出心裁地以隐喻的形式,以正话反说的反讽手法,对压制人才的现象进行了辛辣的抨击。作者把“冒犯”分为四种:一是不与上司保持一致,二是不俯首称臣,三是不夹着尾巴做人,四是不会“感情投资”。然后分析说贺斌受到不公正待遇不能怪领导,而只能怪自己不懂“冒犯学”。这种正话反说,把那种嫉贤妒能、心术不正者的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这篇评论形式新颖,结构独特,使人觉得亲切,给人以新鲜的感觉,较好地体现了新闻评论中的反讽艺术。再如邹韬奋1933年3月18日的《生活》周刊中鲁迅在《论讽刺》中说:“其实,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东西,即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一些新闻评论运用比喻讽刺手法,一方面使讽刺对象有所畏惧,另一方面让读者心神领会,点头赞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正是因为比喻讽刺的重要作用,一旦运用失当,其破坏作用也是很大的。所以,评论作者在运用时,要分清对象,选用恰当的讽刺性比喻材料,使比喻讽刺与新闻评论所讲之理丝丝入扣地融合在一起。
四、新闻评论借助比喻可产生幽默艺术
幽默和讽刺并不是同一概念,讽刺展现的是锐利的锋芒,而幽默能让人会心地微笑。带点幽默感的讽刺,寓庄于谐,作品的思想往往展示得更加自由、充分。在新闻评论的议论说理中,比喻幽默手法的恰当运用常常产生出奇制胜的美学效果。一些优秀的新闻评论文章,除了形象化之外,还很有理趣,往往借助比喻把某个抽象的道理讲得幽默生动、妙趣横生,除了思想上给人启迪外,还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比如,有的评论用“见了兔子打枪,见了老虎烧香”比喻一些人欺下溜上,用“头痛用棒敲,眼痛抹辣椒”比喻措施失当。这些比喻都具有很强的幽默感,内涵丰富。比喻幽默作为一种修辞和表现手法,让读者忍俊不禁之后引发对于生活的沉重思考,其审美价值是很高的。但是,并不是新闻评论在论述任何问题时都能用比喻幽默手法。一般说来,比喻幽默在那些讽谏性的杂文和小言论中比较常用,而那些政策性强、格调庄严的大言论中则应该慎用。另外,新闻评论在运用比喻幽默时,除了注意其对象及题材的限制外,还要注意比喻要贴近,讽喻要把握好分寸。
新闻评论以严密的抽象思维为主要表现形式。它在析事论理时,尽管要借助形象穿插比喻,但是形象的穿插是为了讲明道理。新闻评论中的形象必须以明理为目的。对于评论作者来说,再炽烈的情感也需要以理智为指导,只是在获得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比喻驰骋联想,激发情感,使新闻评论文章情理交织、形象生动,不但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还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基金项目:周口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新闻写作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J200821)
参考文献:
1.艾青:《诗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鲁迅:《鲁迅杂文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为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副教授)
编校:杨彩霞
一、新闻评论借助比喻可表达作者赞美的情感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下,实际生活中不断涌现的许多新人新事值得赞扬,许多新风尚值得提倡。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新闻评论,自然应该反映社会的主流方向,对社会发展中涌现的一些好的事物和现象大力宣扬和赞美,以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的奋斗精神。评论作者在宣扬这些积极向上的思想、风尚和精神面貌时,自然而然会联想到一些美好的事物,寄托并表达自己的赞誉之情。例如2001年10月25日《文汇报》刊发的《事实再次诠释“新闻自由”》里的“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处于新兴、上升时期提出的一个伟大的口号。应该承认,这是人类思想精神之苑里绽放的一朵绚丽奇葩”。在这里,用“精神之苑里绽放的一朵绚丽奇葩”来比喻新闻自由,表达了作者对新闻自由推动人类进步的赞誉之情。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最好的骏马适合于最好的骑手,最好的语言适合最好的思想。所以,人们希望在新闻评论中也能看到一两句精彩的话。例如发表于1982年10月11日《体育报》上的《赛场成败与英雄本色》一文,这篇评论中的“胜与败却有两重性:胜利的美酒固然香甜,但畅饮无度可以致醉;失利的苦果虽然难咽,但细细咀嚼,倒也有开胃提神的作用”。这几句话,比喻恰到好处,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是全文中的思想概括。运用比喻令全篇增辉生色,又让人在美的享受中获得教益。再如1996年2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的评论《但愿百姓俱饱暖》中有“温暖,可以催发生机,温暖是生命之源,能够生出万般气象。‘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新春伊始,万物复苏,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向千家万户送去党的方针政策的温暖,岂不像春风化雨,滋润着人民的心田?岂不像春光和煦,催发亿万生机?”这里文章将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送温暖,比喻为滋润心田的春风、春雨,比喻为催发万物的春天的温暖,十分贴切,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者对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新闻评论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社会上一些积极向上的美好现象和事物,在理性评论的同时,融情入理,以情动人,才能收到良好的表达和宣传效果。但是对任何事物的赞美都有一个度,过犹不及。在新闻评论传达的理性信息面前,受众不应是应弹而倒的靶子,而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自身的判断和感悟。因此,在新闻评论中恰当地运用比喻表达赞美之情,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附在形象上,让读者受到感染,从而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新闻评论借助比喻可表达作者的憎恶之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积极美好的一面,也有消极阴暗的一面。对于一些社会的痼疾,对于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憎之、恨之是人之常情。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明确表明作者的是非观点,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评论者在对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或现象作出评论时,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强烈的憎恶之情。而借助比喻表达憎恶之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在2001年9月26日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后,新华社刊发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文中,在描述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时,作者写道:他们同群众的关系比喻成“油水关系”和“水火关系”。三言两语,将官僚主义的嘴脸刻画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这组文章,高屋建瓴,主题重大,与其他表达感情的方式相比,运用比喻往往更容易让读者受到感染,从而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作者选取现实生活中人们痛恨的事物作为喻体材料,设喻抒情,形象生动。读者在领悟这形象化的喻体材料的内涵时,很自然地受到感染。所以,运用比喻表达作者的憎恶之情,比直接表达更有内涵和张力。在运用比喻表达作者憎恶之情时,要考虑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程度。评论者在对事物作出正确、全面、透彻的分析之后,要根据事物和现象的客观情况,选择意义恰当、程度适中的喻体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三、新闻评论借助比喻可产生讽刺艺术
什么是讽刺?鲁迅说:“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讽刺是运用讽刺的笔法描写一些敌对的事物或落后的现象,有时兼用夸张手法,从而达到揭露、贬斥、鞭挞的强烈效果。讽刺常和比喻连用,由此可见,运用比喻是取得讽刺效果的一种重要艺术方法。评论文章尤其是小言论和杂文,常常针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阴暗面进行揭露和批评。由于比喻讽刺的写实性和战斗性,自然成为一些评论者抨击腐朽事物、揭露消极落后现象的一个主要表现手法。评论中运用比喻进行讽刺,所取喻体与讽刺对象之间有某些恰似点,这些恰似点恰恰是讽刺对象的痼疾和要害。1989年2月14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关于中学教师贺斌“渴望公正”的报道。这位教师一心一意研究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却屡屡遭到上司的压制。同年4月14日该报刊登了《研究一下“冒犯学”——致大惑不解的贺斌》书信体的新闻评论。这篇评论别出心裁地以隐喻的形式,以正话反说的反讽手法,对压制人才的现象进行了辛辣的抨击。作者把“冒犯”分为四种:一是不与上司保持一致,二是不俯首称臣,三是不夹着尾巴做人,四是不会“感情投资”。然后分析说贺斌受到不公正待遇不能怪领导,而只能怪自己不懂“冒犯学”。这种正话反说,把那种嫉贤妒能、心术不正者的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这篇评论形式新颖,结构独特,使人觉得亲切,给人以新鲜的感觉,较好地体现了新闻评论中的反讽艺术。再如邹韬奋1933年3月18日的《生活》周刊中鲁迅在《论讽刺》中说:“其实,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东西,即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一些新闻评论运用比喻讽刺手法,一方面使讽刺对象有所畏惧,另一方面让读者心神领会,点头赞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正是因为比喻讽刺的重要作用,一旦运用失当,其破坏作用也是很大的。所以,评论作者在运用时,要分清对象,选用恰当的讽刺性比喻材料,使比喻讽刺与新闻评论所讲之理丝丝入扣地融合在一起。
四、新闻评论借助比喻可产生幽默艺术
幽默和讽刺并不是同一概念,讽刺展现的是锐利的锋芒,而幽默能让人会心地微笑。带点幽默感的讽刺,寓庄于谐,作品的思想往往展示得更加自由、充分。在新闻评论的议论说理中,比喻幽默手法的恰当运用常常产生出奇制胜的美学效果。一些优秀的新闻评论文章,除了形象化之外,还很有理趣,往往借助比喻把某个抽象的道理讲得幽默生动、妙趣横生,除了思想上给人启迪外,还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比如,有的评论用“见了兔子打枪,见了老虎烧香”比喻一些人欺下溜上,用“头痛用棒敲,眼痛抹辣椒”比喻措施失当。这些比喻都具有很强的幽默感,内涵丰富。比喻幽默作为一种修辞和表现手法,让读者忍俊不禁之后引发对于生活的沉重思考,其审美价值是很高的。但是,并不是新闻评论在论述任何问题时都能用比喻幽默手法。一般说来,比喻幽默在那些讽谏性的杂文和小言论中比较常用,而那些政策性强、格调庄严的大言论中则应该慎用。另外,新闻评论在运用比喻幽默时,除了注意其对象及题材的限制外,还要注意比喻要贴近,讽喻要把握好分寸。
新闻评论以严密的抽象思维为主要表现形式。它在析事论理时,尽管要借助形象穿插比喻,但是形象的穿插是为了讲明道理。新闻评论中的形象必须以明理为目的。对于评论作者来说,再炽烈的情感也需要以理智为指导,只是在获得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比喻驰骋联想,激发情感,使新闻评论文章情理交织、形象生动,不但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还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基金项目:周口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新闻写作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J200821)
参考文献:
1.艾青:《诗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鲁迅:《鲁迅杂文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为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副教授)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