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趋势下政府调控专业设置功能的发挥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76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教育的市场化虽然给高等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但同时也容易引起学校之间无序竞争等问题。在专业设置中政府应当切实发挥好宏观调控的作用,采取有力措施,消解市场化的负面影响,促进学校、专业的特色、和谐发展。
  关键词: 高校专业设置 政府 调控功能
  
  现代大学不可能身处于与社会割裂之地,当全球化的经济浪潮袭来,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随着市场对高等教育的渐强介入,市场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的市场化要求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招生就业、专业课程设置、融资创收等教学运行和管理;同时也要求政府减弱对高等教育的干预与控制。高等教育的市场化虽然要求政府给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但这并非意味着要完全摒弃政府的管理与调节。市场不是万能的,有着其天生的缺陷,完全无政府的管理会加剧高校行为的功利性而忽视社会公益性,会导致高校发展的同质化而引起无序竞争的恶果,而强有力的政府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市场的负面作用。所以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的干预与调节、大学的自主发展和市场三者之间达到平衡与制约的状态。政府的适度管理和调控是促进高校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特别是在我国这样的市场化进程还不完全的国家里,市场化进程还需要法制的秩序加以保障,才能避免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更加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1]当前,在高校专业设置方面,政府的调控功能应着重发挥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缓和专业发展快与慢的矛盾
  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还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都决定了高校必须面对竞争的市场,接受市场的调节。市场的调节要求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应就业需要,但是高校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始终不能达到同一。在大学里,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周期一般为4年,少数专业为5年,专业设置不可能朝令夕改,而社会经济在一个专业人才培养周期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专业设置的调整不能真正跟上市场产业结构调整的节奏,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是不争的事实,也是难以改变的事实。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不能改变,这时就需要高校、政府、市场三角关系中的政府出面,寻求缩小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差距的措施,尽可能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人才需求“供求”关系平衡,防止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之间出现较大偏差。
  1.建立人才需求监测预警制度。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建立监测预警组织机构。其工作内容是收集本地区最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信息、其他地区高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的最新信息等,同时亦包括对中央相关部委发展战略及相关社会经济政策调整和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最新信息的收集,对所有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预测本地区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供求关系,提出预警报告。[2]对增速过慢的专业建设给予扶持和引导;对增速过快的专业及时发出预警,避免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结构性余缺所造成的资源浪费。(2)健全人才预测的社会参与机制。吸收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部门参与人才需求预测,调查了解与专业开设相对应的行业发展现状、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与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适应性等。不同视角和观点的碰撞,有益于从市场需要、专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多个视角来考虑问题,更充分地发挥政府进行人才监测和预警的功能。
  2.进一步引导高校拓宽专业口径。拓宽专业口径可以令学生在学科内的基础学习中获得更为宽广的基础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再选择专业模块,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完成其个体素质的塑造,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宽口径招生和培养模式的着眼点也在于学生日后的就业,将专业方向的选择时间推后两到三年,使人才培养专业与社会需求贴近,不致产生较大的脱节。
  二、缓和专业发展冷与热的矛盾
  市场化行为的增多会助长大学在办学过程中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大学行为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这种功利主义倾向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的主要表现是跟风上马一些与学校传统难以整合的低成本收益大的时髦专业,课程设置越来越商业化、实用化,而一些社会需要的基础和艰苦行业类专业出现萎缩。从表面上看,这种现象满足了眼前的社会需求,但这种专业设置争相趋热避冷的风潮势必导致高校专业设置趋同,这不仅会使一段时期内出现某行业人才骤然饱和的状况,而且容易造成人才培养规格雷同,使人才千面一律,丧失特色,使高校教育机制创新能力降低,教育资源浪费,[3]人才培养规格更加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
  高校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除了需要关注它的实时效益之外,更对科学进步和社会的未来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高校的教学活动在考虑到现实利益的同时,更应着眼于长远发展。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应当包含社会当前最急需的专业,也应该包括近期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还应该包含一些能够对未来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基础性或前沿学科的专业。[4]如果大学沿着在市场化行为影响下所形成的功利主义走向发展,将难以胜任开拓未来的重任。如何处理好适应市场与遵循学术传统、现实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是高校自身的问题,政府也有当然的责任把握好政策导向。当前政府能够采取的措施如下:
  1.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政府应在加强宏观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地区专业建设的重点,加强对本地区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的引导,努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各类学科专业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支撑,既能适应市场需求又能发挥规模效益的学科专业布局结构。避免高校盲目争上热门专业,从而导致学科专业整体发展的低速度和低效益,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积极引导高等学校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完善学科专业发展规划,避免重复投资和趋同竞争,[5]力图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特色凸显的良性发展态势。
  2.在统筹考虑当前需求与未来需求、市场需求与科学技术发展长远需求、地区需求与国家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支持高校数、理、化、生、文、史、哲等基础学科专业的发展,支持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质、矿业、石油天然气、核工业等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专业的发展;鼓励传统优势专业进行创新,在学科专业发展中加入新兴知识和技术,提升传统学科专业的知识内涵;与其他学科专业进行交叉和融合,增强自身的发展潜力,催生新兴、交叉、复合等专业产生。
  三、调和专业发展质与量的矛盾
  市场化关注短利、无序竞争的弱点导致高校专业布点数大量扩增,一些不具备足够数量的师资、仪器设备、实验室等条件的专业也匆匆上马。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办学使教学质量、学生素质日渐下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产生了疑虑,社会各界愈来愈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专业办学质量联系起来,在设置专业的时候,不仅应当考虑到该专业是否为市场所需要,而且应当考虑到是否有可靠的专业办学质量保证。
  优化的专业结构只有在可靠的专业办学质量这一前提下才有意义。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以专业的审批和评估实现对专业设置的全程监控,可以保证高等教育有序竞争和高质量。
  1.严格新专业审批。严格新专业报批程序,规范高校专业设置行为。谨慎考量专业设置重复率,避免高校只注重眼前利益,低水平重复办学。
  2.逐步建立完善的专业评估机制。严格新专业的审批只是质量保障的起点,对已有专业的周期性评估则可以实现对专业办学质量的连续监控。可以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引入中介力量参与评估,提高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和公正度。在评估过程中,质量不合格的专业将被要求整改或停办,以退场机制淘汰办学质量不高的专业。
  3.将教育资源和资金的分配与专业评估的成绩挂钩,激励高校关注办学质量。以评估结果作为资源再分配的依据,引导高校关注专业建设,根据自身学科的优势创办有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自己的目标,实现差别化竞争,而不是盲目上新专业。
  4.以发布信息的方式将各类专业的评估结果予以公布,定期对本地区内的高等教育情况进行调研,并形成政策报告在网上公布,使学生随时了解专业设置情况和发展质量,以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来淘汰低质量专业。[6]
  总之,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政府应当对高校专业设置进行适度管理和调控,促进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管理有机结合,这样既能保证高校充满竞争活力、专业结构多样化,又能保障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和专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鹿立,周德绿.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产业需求对接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
  [3]冯皓.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错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4]杨山.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依据[J].教育评论,2008,(1).
  [5]丁晓昌.积极探索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
  [6]旋天颖.美国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对大学专业设置的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6,(9).
其他文献
复合型产絮菌F2-F6利用秸秆纤维素发酵液作为底物时,接种产絮菌之前必须进行高压灭菌处理。复合型产絮菌对发酵液中的N、Ca和Mg营养利用率高。发酵液中C/N比失衡不利于絮凝剂生
分别采用两种联苯型二酐单体,对称结构的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s-BPDA)以及不对称结构的2,3,3’,4’-联苯四甲酸二酐(a-BPDA)与含氟芳香族二胺1,4-双(4’-氨基-2’-三
以竹屑为原料,研究了KOH活化法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制备工艺。分别考察了浸渍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等工艺参数对产品吸附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能的活化机理。在所研究的实验
三刺激值计算是求取各种色度量的基础。采用三刺激值的基本定义及其计算方法推导得到了色纯度为(0.33,0.33)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LED)所需要的红、绿、蓝三基色的最佳亮度配比
毛巾织机与普通织机的不同关键在于毛圈机构或称起毛机构。当前国产毛巾织机都是有梭织机,自动化水平不高。产品品种单一,生产效率偏低,资源消耗大。同时也使得我国的毛巾织造技
介绍了自准水平激光仪的光学系统,并就激光器以及光学系统进行了剖析与设计.由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激光仪利用此光学系统,在激光光束到望远镜发射物镜的距离为Z02=150m的
介绍了上海市河道底泥处置的现状,并对彭越浦河道底泥的化学成分、粒径分布进行了测定.介绍了利用该底泥、生活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和粘结剂制备陶粒的生产工艺.测定了所制备
介绍了基于www的远程教学系统<操作系统CAI课件>的总体结构,提出了构建于基本课件模块基础上的智能代理的结构模型.该智能代理结构由教学代理、界面代理和课件通讯代理三个模
利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MPCVD)技术,以丙酮为碳源,用二甲基二硫和三氧化二硼作掺杂源,在硅衬底上制备了硼与硫共掺杂的金刚石薄膜.用俄歇谱分析金刚石薄膜中硫的含量,
摘 要: 不可译性长期以来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语言的杂化也是当今社会较为普遍的现象。本文介绍了不可译性和语言杂化的概念,分析了不可译性及语言杂化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语言不可译性的对策。  关键词: 翻译 不可译性 语言杂化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也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人类社会的各种语言,都在某种程度上与本地文化紧密相连,在不同地域的民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