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创作源头:音乐课堂的智慧选择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rzhouwe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音乐课堂,普遍以关注教法为主,教师的关注点大多放在执教者是“怎么教”的,若教师能换一个视角,多从“教什么”来思考,将重心放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对把握好一节课主线的作用更大。那究竟要教些什么呢?笔者认为,要先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追寻他创作的活水源头,这样才能理解他创作的音乐,并把音乐中的每一个细节准确地传递给学生。
  一、转换一个视角,体会创作意图
  翻开音乐课本,“教什么”似乎显而易见,其实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音乐课程中没有明显呈现,教学参考中也没有确定的教学内容,仅有教学建议下的一条思路设计提示。到底怎么确定教学内容呢?其实教学内容就藏在歌曲的每一个个音符和节奏里,只有细心挖掘才能看见、看准、看透。一段旋律,只要略懂乐谱的人都能大致唱出,但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并不仅限于简单的会唱,而是读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明白编写者的用心。
  《捉泥鳅》是一首富有浓郁田园风格及生活情趣的台湾校园歌谣,展示了一幅动人的田间嬉戏图。旋律在逐渐变化中层层递进,推向高潮,生动地描绘出孩童田间嬉戏的形象。在教参里只有这几句介绍,再观乐谱也只有短短六个乐句,“教什么”似乎很模糊。先看歌词“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而现在的孩子多生活在城市里,早已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没有捉过泥鳅,也不知道为什么在夏天雨后容易捉到泥鳅,所以教学的重点不是“怎么教”——用什么样的方式教会学生们演唱这首歌曲,而是“教什么”——让学生体验到田园生活的快乐,感受到创作者的匠心独运。
  再看歌曲最后一个乐句:“小牛的哥哥/带着他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从谱面上可以看到反复记号需要演唱两遍(见图1),而这简单的重复里蕴含着创作者的想法和意图。第一遍是小牛告诉哥哥想去捉泥鳅的事实,反复以后更加强烈地表达了小牛想去捉泥鳅的愿望,心情由“想去”变成了“乞求”,这情绪的细微差异就被一个简单的表情记号交代了,由此这个记号似乎就不是那么简单机械了,如果不在这记号处做片刻停留,岂不是辜负了一道美丽的教学风景?而这样的知识其实就隐藏在教学内容之中,但往往容易被一句简单的“让我们根据反复记号,唱两遍”一带而过。
  二、转变一个观念,让“难点”不再难
  在确定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接下来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苏少版三年级上册的《树叶儿飘飘》一课,乐曲里出现了切分节奏,学生掌握起来有难度。对此,有的教师千方百计地站在教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放慢速度读,解释切分节奏的时值,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另一位教师则是站在创作者写作歌曲的角度,从作者采用切分节奏的原因入手引导学生掌握切分节奏。她先让学生读歌词内容,而在切分节奏的歌词处刻意强调:“这片树叶是怎么飘的?是X XX X X树叶儿飘飘,荡到天空(拿树叶动作往下),还是X XXXX树叶儿飘飘,荡到天空(撒树叶动作往上)?”这位教师不仅让学生耳听节奏,更让学生亲眼见到树叶是怎么飘动的,引导学生明白创作者就是在写作的时候联想到了树叶飞舞时的样子才将切分运用到节奏中去的,切分节奏的出现改变了树叶飞舞的状态,让歌曲有了生命力。如此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轻松高效地解决了重难点。
  一样的重难点可以有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表面上是“怎么教”的区别,其实第二位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更多考虑了作曲家为什么这样创作,将难点节奏同小树叶的飘落相联系,引导学生直观地对比和分析节奏,以加深对节奏的体验和认识。这样既教会了节奏,又丰富了音乐内涵。这种启发式的课堂会培养出越来越有创造力的学生,他们如果以后有机会参与创作,也会把这样的灵感带入作品中。
  三、转化一个经验,发现拍号中的秘密
  在教学时,很多教师从教学经验出发,会给学生们提出类似于这样的问题:“这段音乐是几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速度怎么样?”很多学生在教师一次次的训练中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节拍的动作。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这些要素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可为什么在特定的乐曲里要用特定的拍号、速度呢?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设计未免让音乐失去了意义。
  以一年级的《雁儿飞》一课为例,最常见的教法是请学生听音乐,找出歌曲的强拍,判断歌曲的拍号和速度,或者直接出示三拍子的节拍:3/4 X XX ︳和强弱规律:● ○ ○ ,让学生跟读。这样按部就班的教法自然没有错误,但学生很难体验到音乐学习的乐趣。一位音乐名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这样引导学生:“孩子们,你们见过美丽的大雁吗?谁能模仿大雁飞舞时的样子?”简单一句话立刻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教师接着播放伴奏:“大雁们,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吧。” 学生们仔细聆听音乐,都有模有样地学着大雁的样子。有个别学生快速“扇动着翅膀”,对此,教师立刻发问:“有的孩子飞舞得很快,他是大雁吗?”学生快速做出正确判断:快速扇动翅膀的是蝴蝶,大雁应该是慢慢飞行。通过对比告诉学生:作曲家是非常有智慧的,他在写这首歌的时候和你们有同样的感受,所以他根据大雁飞舞时的状态给出了音乐的速度,不是 “小蝴蝶”一样快速,而是“大雁”飞舞时的中速,拍号也不是活泼的二拍子,而是优美的三拍子。通过总结,学生马上关注到歌曲的音乐要素,而且每个学生都从体验中学习到音乐知识,也收获了快乐。通过转化原有的经验,从创作者的角度探究现实生活中的东西,才能更接近现实, 更升华书本知识。
  四、結语
  其实,音乐课本中所写的教学内容毕竟是很有限的,更多的知识和体验,是需要慢慢挖掘的。作为音乐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唱几首歌,而是要带给学生远超教材局限的见识。如果能站在创作者的角度用心琢磨,将他们内心真实想表达的情感、巧思拿出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里面蕴含的情趣,感受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这样的教学才会更加有意义。因此,作为音乐教师,要深入挖掘知识内容,理解创作者的所思所想,准确对作品里每一个细节做出思辨和凝练,并用智慧的方式,把那些看不见的知识变得清晰透彻,让学生看得见、学得会、记得清,最终学有所得,得有所用。
  (责任编辑 张慧籽)
其他文献
选择贵阳市乌当区典型杜鹃Rhododendron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群落数量分析法等方法,对其不同杜鹃群丛的植物组成、结构、重要值、α多样性分析进行分析.结
徐名印,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主任,初中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临沂市教学能手。多年来致力于语文学习规律的探索和课堂教学改革,主张以学为主,注重学法指导,当堂达标;读通,读懂,读透,读得,读文读人,读文学文;立足于仿,起步于学,读仿结合,以读促写,在学写中学会写作。2006年、2008年辅导2位选手参加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均获济宁片区一等奖第一名。主持完成了多项省、市级教育科学
为了提高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无损检测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竹笋硬度的精度,研究了雷竹笋硬度光谱检测模型的优化方法。首先对雷竹笋原始光谱进行正态变量变换(SNV),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