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形势的风云万变,高校的思政教育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方向。虽从方法和形式上取得较大突破,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应有效发挥课堂教学在融入思政教育的主心骨角色,从课程内容的选取、师资队伍的锻造、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等多方面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 思政教育 融入策略
引言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具有严谨怀疑精神及可塑性较强的群体,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指引关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影响着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而思政教育正是引领大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及道德规范、提升思想素质的法宝。思政教育使得大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以清醒、严谨的思想武装头脑,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认可较高,符合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思政教育意义重大。近年来,思政教育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方法上都取得较大的突破,其效果也较为显著。但由于当下国际形势发展日新月异,国内也已经和正在历经各种改革,种种新形势给思政教育提出新要求,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当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还存在诸如思想层面上淡漠、理论脱离实践等各种不一而足的问题。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掌握技能、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应有效发挥其潜移默化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心骨角色。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精神主要强调应加强和提升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未来接班人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思想政治水平。毋庸置疑,这与我国科教兴国及人才兴国的战略目标是无缝接轨的。近年来各大高校在探索如何落实中央发布的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举措上取得较大进步,总体上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改观。但其仍在存在不容忽视的、影响思政教育系统工程的瓶颈问题亟需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一)思想上不重视
部分高校的学生未能认清思政教育对于指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进而影响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的战略意义,未能从内心上真正接受思政教育,对思政教育采取较为淡漠的态度。事实上,还存在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思政教育的知识掌握不充分。思想上的漠视导致无法有效规划思政教育具体工作的开展,未能形成系统的组织规范,在具体工作开展呈现零散与片面性,缺乏必要的实践基地,资源有限,导致思政教育效果不佳,无法保证学生受到系统且长期的规范熏陶。
(二)理论严重脱离实践
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局限于书本,严重脱离实践,知行不合一。思政教育显得尤为空洞,一味地理论说教而未能教会学生如何将理论转换为生产力的本领和能力,未能传授学生如何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无法胜任多元文化、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此缺乏实践支撑的理论必然引起学生的反胃,无从依附而导致目的落空。
二、发挥课堂教学在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心骨作用
(一)课堂教学的作用
在当前传统模式下,虽然精英教育、少数人的教育等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也相继面世,但课堂仍是学生汲取知识、掌握技能的主阵地,也是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具有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如针对性强,成本低廉,能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授课方式也较灵活,其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尤为显著。[1]具体体现为:一是课堂教学能围绕学生个性及心理特点,有效针对学生需求开展教学;二是课堂教学容易开展,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占据重要领地,形式灵活,对学生关注重视的话题教师可适当多讲解,能及时解决学生心中困惑及所遇困难,增进师生良性互动,培养学生擅于思考与勤于实践检验的能力和习惯,课堂教学是一项有意注意的活动,目的性较强,因而其实效性也较佳。三是课堂教学能有效发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吸收知识的主要渠道来自于教师的传授,其可感,具较大可信度。教师优良的品格、广博的知识体系及敬业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学生,其身体力行也在润物细无声中教诲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
(二)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相通性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在思政教育占据主阵地的领地,发挥课堂的优势正是当下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工程的有效出路,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思政教育系统中的“统帅”,该课程涵盖了先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有效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学生优秀的素质理念及贯彻认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部分,有助于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及分析形势,准确把握党的方针路线,坚定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业。
大学语文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也是举重若轻。任何优秀的作品无一不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大学语文在增强大学生文化素养同时,也塑造其正确价值理念,激发学生拳拳爱国之心,潜移默化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2]
哲学社会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具有明确的意识性,提供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人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武器。其扮演的角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相通的,应有效发挥哲学社会课程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之导航作用。
三、课堂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锻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思政课堂的主体资源,是按照思政教育的具体课程要求,实际担负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政素质、具体开展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攀登知识高峰、获取不同知识认知的组织者及具体实施者,在学生成长成才中扮演重要引路者和导航者的关键角色,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及道德水平的重要保证,师资水平的提高是我们需长期牢牢把握、关注的重大课题。思政教育教师在全部思政教育实践主体资源中的地位举重若轻、重中之重,是实践的一线工作者,是思政教育系统工程的根本力量,关乎思政教育的成败,务必高度重视对思政教育师资水平的深入锻造。一名优秀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仅应当拥有广博的科学知识、掌握系统的思政知识体系、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孜孜不倦的探索意识,还应当具有敬业奉献的精神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以情动人、以理晓人,才能积极投身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伟大教育事业,急学生所急,思学生所思,才能潜移默化影响、改造学生。其不仅重视学生书本知识的纳取,更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文情怀、道德品质及完美人格。一言以蔽之,一名优秀的思政教师不仅要知悉如何“教学”,更要懂得如何“育人”,而且这个过程是持久的、有始有终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 (二)科学编排教材及课堂教学内容
教材的科学编写及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选取是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只有切实围绕学生的个性及心理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有的放矢地编写教材、选取教学内容才能赢得学生的青睐,赢得学生的认可与重视,继而才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潮,其教学预期才可达到。教材内容应当精心编写,而教学内容不应当是空洞乏味的,而应当是“接地气”的,不应当是一味说教,而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接轨,其应当能有效解决实际操作困难的,或能实效性提供方法论的。
另外在课程具体教学当中,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哲学社会课程、大学语文等多门课程在引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系统性作用。首先是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特别是形势与教育课的主心骨作用,要从思想高度上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深刻认识该课程的学科地位和课程教学目标。思想政治课程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统帅作用,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得大学生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奋发有为、务实进取、更为强烈的竞争意识,且抱有正确的主流价值理念、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持有较高的认可度,因此高校应当有意识地增加其课时总量及学分设置,以直接或间接引起学生关注。二是深入认识哲学社会课程担负的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角色。与自然科学更直接转化为生产技术与生产力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规律中也不可或缺,其通过为人类提供正确可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供应”人文支撑及精神力量,旨在推动人类认识和改变社会、促进社会不断朝前发展,故其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也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高校应深刻认识哲学社会课程在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意义,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这门课程,力求实现该门课程在以正确的理论武装社会主义建设未来接班人的头脑、以科学的理念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炬者的中坚作用。再者,也要注重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及增强学生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其思政水平的重要职责。[3]最后是要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门课程共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贯彻思政教育于各个环节始终,保证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地联系新情况新形势而传授大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及科学精神,实现课堂教学不但成本低廉,容易开展,且效果显著,在润物细无声中长期、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觉悟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合理创新教学方式及方法
实践证明,合适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更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接受,知识的传授不是单一流程的灌溉,而是应实现传授者与受教者的良性互动,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而感染学生,才能达到教与学的水乳交融,其教学效果才显现。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见仁见智地发挥各自掌握的教学法宝,创新教学方式及方法,多种教学方式及方法左右逢源、穿插适用,避开应试教育的弊端,灵活实行素质教育。教师可采取专题方式来扩展系统教学,合理安排有序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接轨,实现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技术的无缝对接,发挥各自优势,增强理论教学和问题探讨及社会实践的衔接,灵活切换多种教学方式,如始终贯穿抛出问题、焦点争锋、答疑、引导、辩论、解惑、实地考察、专题报告等各种形式,紧密围绕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普遍关注、市场经济秩序构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关注前瞻性、战略性及全局性的重大课题,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得思政教育课程能与时俱进地为学生提供可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发学生热爱思考、擅长思考,形成一套系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转换为解决问题的现实武器,以不败之地立足于风云万变、竞争激烈的当下社会,真正成为兴旺中华民族的弄潮儿。语
参考文献
[1]李焕生.弘扬民族诗学精华、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民族传统下的高职思政课堂教学改革[J].语文建设,2012(02).
[2]孙新建.关于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探讨[J].语文建设,2014(07).
[3]田春园.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融于大学语文教学中[J].语文建设,2014(07).
关键词:课堂教学 思政教育 融入策略
引言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具有严谨怀疑精神及可塑性较强的群体,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指引关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影响着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而思政教育正是引领大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及道德规范、提升思想素质的法宝。思政教育使得大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以清醒、严谨的思想武装头脑,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认可较高,符合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思政教育意义重大。近年来,思政教育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方法上都取得较大的突破,其效果也较为显著。但由于当下国际形势发展日新月异,国内也已经和正在历经各种改革,种种新形势给思政教育提出新要求,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当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还存在诸如思想层面上淡漠、理论脱离实践等各种不一而足的问题。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掌握技能、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应有效发挥其潜移默化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心骨角色。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精神主要强调应加强和提升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未来接班人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思想政治水平。毋庸置疑,这与我国科教兴国及人才兴国的战略目标是无缝接轨的。近年来各大高校在探索如何落实中央发布的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举措上取得较大进步,总体上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改观。但其仍在存在不容忽视的、影响思政教育系统工程的瓶颈问题亟需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一)思想上不重视
部分高校的学生未能认清思政教育对于指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进而影响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的战略意义,未能从内心上真正接受思政教育,对思政教育采取较为淡漠的态度。事实上,还存在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思政教育的知识掌握不充分。思想上的漠视导致无法有效规划思政教育具体工作的开展,未能形成系统的组织规范,在具体工作开展呈现零散与片面性,缺乏必要的实践基地,资源有限,导致思政教育效果不佳,无法保证学生受到系统且长期的规范熏陶。
(二)理论严重脱离实践
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局限于书本,严重脱离实践,知行不合一。思政教育显得尤为空洞,一味地理论说教而未能教会学生如何将理论转换为生产力的本领和能力,未能传授学生如何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无法胜任多元文化、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此缺乏实践支撑的理论必然引起学生的反胃,无从依附而导致目的落空。
二、发挥课堂教学在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心骨作用
(一)课堂教学的作用
在当前传统模式下,虽然精英教育、少数人的教育等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也相继面世,但课堂仍是学生汲取知识、掌握技能的主阵地,也是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具有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如针对性强,成本低廉,能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授课方式也较灵活,其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尤为显著。[1]具体体现为:一是课堂教学能围绕学生个性及心理特点,有效针对学生需求开展教学;二是课堂教学容易开展,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占据重要领地,形式灵活,对学生关注重视的话题教师可适当多讲解,能及时解决学生心中困惑及所遇困难,增进师生良性互动,培养学生擅于思考与勤于实践检验的能力和习惯,课堂教学是一项有意注意的活动,目的性较强,因而其实效性也较佳。三是课堂教学能有效发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吸收知识的主要渠道来自于教师的传授,其可感,具较大可信度。教师优良的品格、广博的知识体系及敬业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学生,其身体力行也在润物细无声中教诲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
(二)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相通性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在思政教育占据主阵地的领地,发挥课堂的优势正是当下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工程的有效出路,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思政教育系统中的“统帅”,该课程涵盖了先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有效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学生优秀的素质理念及贯彻认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部分,有助于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及分析形势,准确把握党的方针路线,坚定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业。
大学语文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也是举重若轻。任何优秀的作品无一不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大学语文在增强大学生文化素养同时,也塑造其正确价值理念,激发学生拳拳爱国之心,潜移默化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2]
哲学社会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具有明确的意识性,提供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人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武器。其扮演的角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相通的,应有效发挥哲学社会课程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之导航作用。
三、课堂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锻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思政课堂的主体资源,是按照思政教育的具体课程要求,实际担负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政素质、具体开展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攀登知识高峰、获取不同知识认知的组织者及具体实施者,在学生成长成才中扮演重要引路者和导航者的关键角色,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及道德水平的重要保证,师资水平的提高是我们需长期牢牢把握、关注的重大课题。思政教育教师在全部思政教育实践主体资源中的地位举重若轻、重中之重,是实践的一线工作者,是思政教育系统工程的根本力量,关乎思政教育的成败,务必高度重视对思政教育师资水平的深入锻造。一名优秀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仅应当拥有广博的科学知识、掌握系统的思政知识体系、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孜孜不倦的探索意识,还应当具有敬业奉献的精神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以情动人、以理晓人,才能积极投身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伟大教育事业,急学生所急,思学生所思,才能潜移默化影响、改造学生。其不仅重视学生书本知识的纳取,更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文情怀、道德品质及完美人格。一言以蔽之,一名优秀的思政教师不仅要知悉如何“教学”,更要懂得如何“育人”,而且这个过程是持久的、有始有终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 (二)科学编排教材及课堂教学内容
教材的科学编写及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选取是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只有切实围绕学生的个性及心理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有的放矢地编写教材、选取教学内容才能赢得学生的青睐,赢得学生的认可与重视,继而才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潮,其教学预期才可达到。教材内容应当精心编写,而教学内容不应当是空洞乏味的,而应当是“接地气”的,不应当是一味说教,而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接轨,其应当能有效解决实际操作困难的,或能实效性提供方法论的。
另外在课程具体教学当中,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哲学社会课程、大学语文等多门课程在引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系统性作用。首先是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特别是形势与教育课的主心骨作用,要从思想高度上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深刻认识该课程的学科地位和课程教学目标。思想政治课程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统帅作用,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得大学生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奋发有为、务实进取、更为强烈的竞争意识,且抱有正确的主流价值理念、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持有较高的认可度,因此高校应当有意识地增加其课时总量及学分设置,以直接或间接引起学生关注。二是深入认识哲学社会课程担负的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角色。与自然科学更直接转化为生产技术与生产力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规律中也不可或缺,其通过为人类提供正确可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供应”人文支撑及精神力量,旨在推动人类认识和改变社会、促进社会不断朝前发展,故其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也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高校应深刻认识哲学社会课程在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意义,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这门课程,力求实现该门课程在以正确的理论武装社会主义建设未来接班人的头脑、以科学的理念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炬者的中坚作用。再者,也要注重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及增强学生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其思政水平的重要职责。[3]最后是要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门课程共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贯彻思政教育于各个环节始终,保证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地联系新情况新形势而传授大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及科学精神,实现课堂教学不但成本低廉,容易开展,且效果显著,在润物细无声中长期、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觉悟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合理创新教学方式及方法
实践证明,合适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更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接受,知识的传授不是单一流程的灌溉,而是应实现传授者与受教者的良性互动,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而感染学生,才能达到教与学的水乳交融,其教学效果才显现。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见仁见智地发挥各自掌握的教学法宝,创新教学方式及方法,多种教学方式及方法左右逢源、穿插适用,避开应试教育的弊端,灵活实行素质教育。教师可采取专题方式来扩展系统教学,合理安排有序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接轨,实现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技术的无缝对接,发挥各自优势,增强理论教学和问题探讨及社会实践的衔接,灵活切换多种教学方式,如始终贯穿抛出问题、焦点争锋、答疑、引导、辩论、解惑、实地考察、专题报告等各种形式,紧密围绕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普遍关注、市场经济秩序构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关注前瞻性、战略性及全局性的重大课题,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得思政教育课程能与时俱进地为学生提供可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发学生热爱思考、擅长思考,形成一套系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转换为解决问题的现实武器,以不败之地立足于风云万变、竞争激烈的当下社会,真正成为兴旺中华民族的弄潮儿。语
参考文献
[1]李焕生.弘扬民族诗学精华、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民族传统下的高职思政课堂教学改革[J].语文建设,2012(02).
[2]孙新建.关于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探讨[J].语文建设,2014(07).
[3]田春园.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融于大学语文教学中[J].语文建设,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