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人文学科的基础课。由于语言学习输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存在差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教学中一个严峻的挑战。本研究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质量的教学理念定位、典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实践路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人文学科的基础课。少数民族地区的古代文学教学不仅肩负着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重任,而且肩负着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特殊使命,该课程的特殊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语言差异、学习输入等原因,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这已成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学习情境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在学习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途径:教学观念的目标意识、教学内容的典型化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优势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古代文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民族小学和中学的基础教育阶段起就接受纯母语教育抑或侧重接受母语教育,只是将汉语文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这部分学生是大学古代文学教学的难点,但不具有普遍性。另一种则在普通小学和中学与汉族学生一起接受普通话和标准化汉字授课,这部分当中,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甚至高于汉族学生的平均水平,表明接受程度不一定与民族背景有关。在这两种情况之中,学生所获得的困难主要是由于语言的差异、知识的积累、与学习有关的经验和能力以及对学习的投入时限等原因。其中,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母语不是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具有不同的知识体系、情感思维以及文化心理。第二,现代汉语与中国古代汉语的差异。普通小学和中学使用现代汉语教学,学生有了基本的学习基础,但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语言思维模式。在现代汉语中,思维和表达是一种日常习惯,但古代文学作品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场域和语境中,时代的差距和语境的缺乏给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带来了学习困难。语言差异的存在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了障碍,但值得注意的是,语言差异是一把双刃剑,障碍不能被无限夸大。大多数障碍都是在口头接受和书面表达方面,然而,因为少数民族学生通常具有不同的双语生活经历和学习背景,所以在口头接受和书面表达发面具有语感优势,因而这方面的障碍相对容易克服。其次,古代文学作品有悠久的传承历史、丰富的内容以及与现代意识不同的思维方式,少数民族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背景有助于发现和体验这种丰富,有助于加深阅读和学习。
作品的分析是古代文学教学的基础,是提升古代文学教学质量唯一而可靠的途径。然而,一个能打动学生进行深度分析的教学工作需要得到学生相关知识和技能基础的有力支持。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并不均衡,通过对课程的基本概念进行不同程度的讲解,可使少数民族学生获得基本素养和基础识字。由于母语背景的不同,各族学生在理论、经验、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在学习输入方面因材施教。学习输入是一个积极而丰富的学习心理状态,由于语言差异、知识结构和技能准备等客观因素引起学习阻碍,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入时限显然不足,进而陷入学习倦怠的困境,这与少数民族的热情性格不一致,针对学习投入时限不够的现状,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鼓励和引导。
二、提升教学效果的实践路径
(一)教学目标意识的强化
古代文学课程是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促进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为其他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及社会科学的学习打基础。针对教学及学习投入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在教学层面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及趣味意识,即教学应以培养人文情操为目标,为适应需求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少數民族地区高校应加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在毕业后,可以直接达到社会就业市场的要求,提高职业选择概率。因此,坚持教学理念层面的目标意识是必要和可行的。
(二)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经典化优化
所谓古典化教学内容,是指运用具有一定的阅读价值、丰富的内涵、代表性意义的经典作品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发挥其示范作用。教学内容的甄选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现实要求。如作为教材的“古代文选”基本上是流传已久的优秀作品,如果全部拿来解读,不但课时不允许,而且教学效果还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具备文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发掘作品的发展线索和价值判断,从许多文学作品中选出能够帮助学生夯实文学功底,发展情感和审美能力的经典中的经典作品。在基础教育阶段进入学生阅读视域的作品通常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是教学内容经典化和规范化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这部分作品的门槛不是很高,它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基础,少数民族学生现有的阅读基础、语言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容易克服,缺乏知识基础和技能的学生不会因为困难而放弃,进而可搭建一个课堂对话的平台。其次,丰富的内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共同接受学习的可能性,从中发现新知识而不沉迷窠臼,使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获得灵感、提高思考能力,激发更持久的学习兴趣。
(三)进行针对化教学
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为实现学习目标提供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了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要尊重不同,专门制作教学方案,并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为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优势,形成集聚效应,使学生能够充分进入学习状态。具体方法如下:首先,细读文本。古代文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解读古典作品,细读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作为一种解释方法,文本细读在尊重差异和激活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优势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其次,开展大声阅读、记忆、积累经验、培养兴趣等阅读和实践活动。总之,学生阅读作品并进入一个优良的阅读状态是古代文学教学的基础,没有阅读,就没有深度和有效的教学。古代古典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文言文等具有不同程度的节奏美。通过阅读和记忆,学生可吸收到不同的韵律美并感受和体验作品的独特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的及意义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优势进行了分析,其次,提出了提升古典文学学习效果的实践路径,希望本文的研究对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古典文学教学效率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岳振国.论民族院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4(03):85-89.
[2]白俊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特质及其教学策略[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28(03):132-134+148.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人文学科的基础课。少数民族地区的古代文学教学不仅肩负着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重任,而且肩负着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特殊使命,该课程的特殊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语言差异、学习输入等原因,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这已成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学习情境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在学习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途径:教学观念的目标意识、教学内容的典型化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优势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古代文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民族小学和中学的基础教育阶段起就接受纯母语教育抑或侧重接受母语教育,只是将汉语文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这部分学生是大学古代文学教学的难点,但不具有普遍性。另一种则在普通小学和中学与汉族学生一起接受普通话和标准化汉字授课,这部分当中,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甚至高于汉族学生的平均水平,表明接受程度不一定与民族背景有关。在这两种情况之中,学生所获得的困难主要是由于语言的差异、知识的积累、与学习有关的经验和能力以及对学习的投入时限等原因。其中,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母语不是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具有不同的知识体系、情感思维以及文化心理。第二,现代汉语与中国古代汉语的差异。普通小学和中学使用现代汉语教学,学生有了基本的学习基础,但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语言思维模式。在现代汉语中,思维和表达是一种日常习惯,但古代文学作品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场域和语境中,时代的差距和语境的缺乏给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带来了学习困难。语言差异的存在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了障碍,但值得注意的是,语言差异是一把双刃剑,障碍不能被无限夸大。大多数障碍都是在口头接受和书面表达方面,然而,因为少数民族学生通常具有不同的双语生活经历和学习背景,所以在口头接受和书面表达发面具有语感优势,因而这方面的障碍相对容易克服。其次,古代文学作品有悠久的传承历史、丰富的内容以及与现代意识不同的思维方式,少数民族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背景有助于发现和体验这种丰富,有助于加深阅读和学习。
作品的分析是古代文学教学的基础,是提升古代文学教学质量唯一而可靠的途径。然而,一个能打动学生进行深度分析的教学工作需要得到学生相关知识和技能基础的有力支持。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并不均衡,通过对课程的基本概念进行不同程度的讲解,可使少数民族学生获得基本素养和基础识字。由于母语背景的不同,各族学生在理论、经验、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在学习输入方面因材施教。学习输入是一个积极而丰富的学习心理状态,由于语言差异、知识结构和技能准备等客观因素引起学习阻碍,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入时限显然不足,进而陷入学习倦怠的困境,这与少数民族的热情性格不一致,针对学习投入时限不够的现状,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鼓励和引导。
二、提升教学效果的实践路径
(一)教学目标意识的强化
古代文学课程是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促进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为其他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及社会科学的学习打基础。针对教学及学习投入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在教学层面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及趣味意识,即教学应以培养人文情操为目标,为适应需求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少數民族地区高校应加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在毕业后,可以直接达到社会就业市场的要求,提高职业选择概率。因此,坚持教学理念层面的目标意识是必要和可行的。
(二)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经典化优化
所谓古典化教学内容,是指运用具有一定的阅读价值、丰富的内涵、代表性意义的经典作品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发挥其示范作用。教学内容的甄选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现实要求。如作为教材的“古代文选”基本上是流传已久的优秀作品,如果全部拿来解读,不但课时不允许,而且教学效果还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具备文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发掘作品的发展线索和价值判断,从许多文学作品中选出能够帮助学生夯实文学功底,发展情感和审美能力的经典中的经典作品。在基础教育阶段进入学生阅读视域的作品通常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是教学内容经典化和规范化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这部分作品的门槛不是很高,它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基础,少数民族学生现有的阅读基础、语言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容易克服,缺乏知识基础和技能的学生不会因为困难而放弃,进而可搭建一个课堂对话的平台。其次,丰富的内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共同接受学习的可能性,从中发现新知识而不沉迷窠臼,使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获得灵感、提高思考能力,激发更持久的学习兴趣。
(三)进行针对化教学
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为实现学习目标提供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了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要尊重不同,专门制作教学方案,并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为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优势,形成集聚效应,使学生能够充分进入学习状态。具体方法如下:首先,细读文本。古代文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解读古典作品,细读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作为一种解释方法,文本细读在尊重差异和激活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优势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其次,开展大声阅读、记忆、积累经验、培养兴趣等阅读和实践活动。总之,学生阅读作品并进入一个优良的阅读状态是古代文学教学的基础,没有阅读,就没有深度和有效的教学。古代古典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文言文等具有不同程度的节奏美。通过阅读和记忆,学生可吸收到不同的韵律美并感受和体验作品的独特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的及意义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优势进行了分析,其次,提出了提升古典文学学习效果的实践路径,希望本文的研究对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古典文学教学效率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岳振国.论民族院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4(03):85-89.
[2]白俊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特质及其教学策略[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28(03):132-13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