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登记制度下民事诉讼起诉条件的重构

来源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ole_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起诉是首要环节,但我国民事诉讼起诉难的问题一直存在,诉讼高阶化成为常态。这一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我国立案登记制度下,起诉条件与诉讼要件定义模糊所导致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制度上着手,推进我国立案登记制度改革刻不容缓。与此同时,法官面临着法院的考核的压力,当事人诉讼成本标准不明确等问题也值得深思。本文就现存问题,对立案登记制度下民事诉讼起诉条件进行全面的调研,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对我国民事诉讼起诉中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立案登记;民俗诉讼;起诉条件
  我国《诉讼法》明确规定,当事人起诉,必须满足如下条件:1.与案件有直接有利害关系的原告包括公民法人或组织。2.明确的被告。3.构成诉讼请求的事实和理由。4.符合法院的主管的范围。5.符号法院的管辖范围。不仅如此法院还会对原告的起诉情节是否合理等予以审查,这一系列的条件就造成了我国民事诉讼起诉难的问题。而在现实中,由于当事人在起诉问题上常常与法官或者法院存在认知上的不同,有部分案件因不满足起诉条件而被法院受理。
  一、立案登记制度下民事诉讼问题分析
  毫无疑问,立案登记制度对于民事诉讼来说是一大进步。无论是从保护诉讼人的诉讼权,还是针对法院不立案、不审理诉讼,延缓诉讼,抬高起诉门槛等问题效果都非常明显。 但是,在各级法院全面执行法官职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实行立案登记制度将大大增加审判压力,这不得不使我们充分重视起来。同时,如何回应公众对解决“起诉难”的期望,应该成为立案登记制度改革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民事诉讼法中没有关于登记备案的法律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了民事诉讼领域中注册制度的实施,但它并没有改变起诉条件。可以看出,在实际诉讼过程中,我国民事诉讼的条件存在以下问题:
  (一)起诉条件与起诉权之间的关系失调
  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律规范将诉讼人的诉权与特定的诉讼权等同起来,起诉权自然是提炼的诉讼权之一,受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约束。换句话说,判断起诉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需要依靠起诉条件来判断。在经过实质审查后,法院认为行使一定的诉权符合起诉的要求时,才可以进入起诉程序。但是,把起诉条件作为判断当事人诉权是否正当的准绳本就不具有合理性,更不要说法院对起诉条件进行实质性审查的必要性了。首先,诉权与诉讼权是不相同的。诉权是发起和继续诉讼的权利,而诉讼权是针对诉讼程序,这两种权利“天差地别”,但是用后者的评判标准去判断前者却成了一种现象。
  另外,面对审判自我主义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事实,构建诉权对司法权的制约机制应成为深化司法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必须从诉权的基本内涵出发,将行使起诉权的界限确定为诉权的最基本形式,然后设定合理的起诉条件,并非反其道而行之。最后,在案件备案和受理程序或审判程序中对诉讼人的起诉进行实质性审查,将在当事人的程序保护强度上产生重大差异。在审判程序中,当事方可以通过口头辩论充分参与诉讼某要素是否符合法律要求的实质审查,程序利益将得到充分尊重。在立案过程中,过分追求对当事人的起诉进行实质审查将降低当事人的程序利益。
  (二)起诉条件无法应对诉讼权的合法性
  在民事诉讼法中,起诉条件的设定面临道德困境,因为它与现代诉讼的多价值目标不符,即如何解决保护诉讼人诉讼权与规范滥用诉讼和诉讼欺诈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如下:首先,从公共利益诉讼的范围出发,通过“直接利益”理论为原告设定限制并排除个人公民,是否足以保护司法救济的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此外,随着城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越來越多样化,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参杂起来的诉讼案件也越来越多,这种时候法院如何确定原告的起诉资格可能不仅会影响案件司法正义的体现,同时也可能导致滥用诉权的定义不明确,滥用诉权的范围扩大等问题。其次,现行立案登记制度的“程序管理”和“诉讼服务”特征削弱了被告的要求,并且对多个或无序列出的被告的行为缺乏有效的问责制,这可能会给原告留下空白 滥用诉讼。第三,起诉的现有条件要求原告的起诉有明确的事实和理由,旨在促进法院的审判和被告的辩护,这是合法的。但是,在起诉条件既包含表面内容又包含实质内容的前提下,法院实际上在司法实践中滥用了这些条件。
  二、起诉条件的重构策略研究
  要解决我国民事诉讼现场问题,应从民事诉讼的基本概念入手,在诉讼受理阶段和诉讼阶段兼顾保护诉讼人诉讼权,减少滥用诉权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民事案件立案复审制度的预期功能应该是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方便公众诉讼。
  人们应该认识到,保护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是我国案件立案受理制度的应有之义。维护诉讼权和诉讼人的实体权应优先于保护行使司法权力的需要。具体而言,应在立案登记标准化,注册要求和诉讼要求体系的构建以及诉讼费用标准和支持体系的改进方面进行优化。
  (一)制定清晰的立案登记标准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在收到当事人的起诉后,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复核:第一,法院对起诉条件是否符合规定进行正式审查,而不是过分强调当事人的诉讼是否符合法定形式,对符合诉讼条件的起诉进行立案登记。第二,对于无法当场判断是否符合法律要求的诉讼,法院应当予以受理,并出具书面证明书,说明收到起诉的日期,并决定是否在7天内进行立案。对于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人,应在7天内做出不予受理的裁决,并说明不予受理的明确和具体原因;对于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人,法院应当首先进行登记和立案。第三,如果当场确定需要补充材料,法院应一次解释并指示当事各方补充材料,并在补充材料后的7天内决定是否提起诉讼。第四,法院在提起诉讼后,如果发现不符合诉讼要求或者属于《民事诉讼法》条规定的情形,法院裁定驳回诉讼。其中,登记要求的关键是当事人的特殊性和诉讼请求的特殊性。前者要求法院审查当事方记录的事项,例如涉及当事方及其法定代表人的诉讼能力。如果在没有此类记录的情况下无法识别出各方,则投诉是非法的,需要更正或补充;后者意味着需要在不明确诉讼类型和请求实体法的性质的情况下,总体上指定诉讼的主题,但也有必要避免过于极端模糊和抽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没有明确列举“可以被判定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情况,但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首先,将上述司法实践与我国的民事诉讼相结合。实际上,对于某些明显具有法律规定的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情况,应裁定不予受理。其次,如何处理“涉及面广,敏感度高,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也是对我国整个司法体系的考验,如果该案的政治和社会影响隐含在申请人登记立案之中,无疑将成为立案登记制度改革的内在摩擦。最后,建议通过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或法院对文件模板的公开询问和发布流程指导视频,为实施案件注册系统提供良好的社会评估基础,并为案件提交法院正式复审提供明确的依据。
  (二)逐步建立立案登记制度完善诉讼体系
  根据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理论,诉讼要求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诉讼和请求、当事人和法院主管及范围管辖权。关于诉讼和请求,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当事人已经完成了提起诉讼的行为,并且有效地完成了对被告的指控;其二,当事人的请求和诉诸利益得到法律的承认。此时,当事人与当事人提起的诉讼之间存在利益关系;第三,法律没有明确禁止合并或增加诉讼;第四,不构成诉讼重复;第五,没有任何一方拒绝就仲裁合同,非起诉合同等共识或法律制度设计提起诉讼。就法院主管和管辖权而言,该争端的特征是法律争端,即前提是法院可以判决,在此基础上,争端必须在当事方选择的诉讼法院的管辖权之内,也就是说,它符合领土管辖权和层级管辖权的法律要求。对于当事人,有必要满足当事人的专门性,能力和诉讼能力以及资格要求。从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体系来看,我国在将诉讼条件与诉讼要求混为一谈之后,在诉讼要求体系的构建上仍然缺少当事人的资格,一方面,建议在起诉和诉讼要求分开后,在司法实践中对其进行优化和强化,以满足司法审查的需要;诉讼条件之间关系的审查和转换应基于我国的实际审判结构,而不是简单地运用外国的诉讼要求原则强加在我国诉讼体系之上。
  应该认识到,起诉条件与诉讼要求之间的区别是当前立案登记制度改革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两者之间的混乱现状形成,不仅源于对我国诉讼条件的理解存在偏差,还归因于长期以来对法院职能的理解和行使司法权有偏见。首先,在立案登记制度的框架下,诉讼的实质是提起民事诉讼程序,而法院的受理活动是从外在条件上判断诉讼是否符合诉讼的基本条件。因此,不应把立案登记制度下的起诉和受理活动用以判断案件实质性问题的价值观念和实际功能。起诉条件与诉讼要件的混同,不仅使案件受理庭的压力大大增加,更使得起诉受理阶段的程序价值被忽视;除此之外,起诉条件与诉讼要件之间的逻辑联系也是相对应的,法院的审查活动不能一锤定音,我国诉讼条件和要求的混亂直接导致人们混淆了诉讼评估体系。此外,纪律原则被用于评估诉讼要素,而诉讼要素作为案件判决的前提。如果对两者进行统一评估,将会造成混乱。
  因此,为了响应公众对立法的期望和正义的眼光,旨在保护诉讼人权利的立案登记制度应着眼于具体的诉讼人和其相应的诉讼请求,诉讼的功能应当简化,转变为启动诉讼程序。在将诉讼要件与登记要件分开的过程中,存在两个关键问题:首先,应确定区分标准,并且应将诉讼要件明确分为起诉和审判环节,并着重于审查起诉状适用性、法院的主管和管辖权以及当事人的能力和起诉受理过程中的诉讼能力水平。其次,在此过程中应采用合理的程序设计,并应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以确保立案登记实现其预设的系统效益。
  结束语
  总得来说,随着我国立案登记制度的逐渐改进、诉讼程序重构和诉讼体系的完善指日可待,同时我国立法的进步也将指导司法程序逐渐规范化。在我国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法制建设将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的诉权和合法权益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曹云吉.民事诉讼正当当事人判断标准的建构——兼谈起诉条件的“双重高阶化”[J].北方法学,2019,13(05):87-96.
  [2]曾念唯.论我国民事诉讼起诉条件的重构[J].青年与社会,2019(10):38-39.
  [3]张艳琼. 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9.
  [4]张伟.论我国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度的完善[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04):108-111.
  [5]林茜.立案登记制下我国民事起诉条件的检视与重构[J].研究生法学,2017,32(04):36-47.
其他文献
摘要: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助学金评定工作的前提,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关键,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18〕16号,对认定对象、工作原则、认定依据、工作程序等做出了新的规定。本文结合山东WM职业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践,探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精准资助;高校;经济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智能设备的广泛普及,为新媒体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对传统媒体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传媒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互联网对传媒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行详细阐述,对当前传统媒体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科学的融合发展策略,推动传媒产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新媒体;
期刊
摘要:共青团与企业中心密切合作,帮助青年成长发展,引导青年科学发展服务型企业。本文论述了企业中共青团的作用,以及当前企业共青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领导企业青年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国有企业;青年成长成才;培养  前言:  青年团是党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提供援助和保留的重要力量。中国青年企业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反映了企业在现实生活中的进步,这些变化影响共青團的工作作风和内容。
期刊
摘要:内地班的民族团结工作至关重要,但在教育实践中,内地班往往对学生的学业质量比较重视,而对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稍弱。本文深度调研内地班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后,从提升政治站位、把握民族团结教育重点工作任务方面进行了思考,以希冀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带来启发。  关键词:内地班;民族团结;教育;思考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教育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统筹谋划、
期刊
摘要:随着光纤基础设施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微信、微博、短视频和在线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大量涌现。新媒体平台的迅速崛起,为我们获取新闻资讯、表达观点等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途径,使公共舆论的表达权、舆论场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交互方式、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缩短了网络舆情的萌芽期和扩散期。因此,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和治理难度也与日俱增。本文旨在通过
期刊
摘要: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成员国通过由“自主贡献”代替“分配任务”的方式转变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承诺在2020年达成目标。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在参考国家自主贡献承诺的基础上建立了四个指标的自主贡献度评价体系,并提出提高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度的方法。  关键词:因子分析法;动态综合评价;国家自主贡献  一、引言  《巴黎协定》把控制本世纪全球平均空气温度上升幅度在2摄氏度以内,控制全球空气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网络新媒体在国有企业获得广泛应用,同样也使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对国企党建工作做出创新改建,应对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成为有关部门以及人员需要面对和亟待解决为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对新媒体时代下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国企;党建工作;挑战  前言:信息技术的快速变化发展,新媒体技术位于国企党建工作
期刊
摘要:在我国,非规范性条款大量存在于民事部类法律规范之中。新颁布的《民法典》同样如此。《民法典》中的非规范性条款可以具体划分为宣示性条款、立法目的条款、纯粹道德性条款和学理性条款四种类型。加强对非规范性条款的研究,从裁判法属性、调整性规范和行为法属性三个维度把握非规范性条款,才能确保《民法典》的准确适用。  关键词:《民法典》;非规范性条款  在现行的民事单行法中,非规范性条款多有体现。新颁布的《
期刊
摘要: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战略构想,回答了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世界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贡献了中国智慧,新时代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路径,成为必然要求。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危机;挑战;中国智慧  一、建构共同话语体系: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理念共识  话语源自实践,实践决定话
期刊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衡,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不一致,导致民间纠纷产生频繁,之前的单一纠纷解决机制已经无法满足化解矛盾的需求。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就成为当前解决纠纷“爆炸”,走出纠纷解决困境的基本出路。  关键词:民间纠纷;多元化机制;公力救济;私力救济  一、民间纠纷概述  (一)民间纠纷的类型及特点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民间纠纷包括一般民事纠纷和轻微刑事纠纷两大类。民间纠纷的基本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