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口腔正畸修复治疗牙周病导致的前牙移位的疗效,并探讨如何改良治疗方法以提高治愈率。
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因牙周病所导致的前牙移位80例,均对患者实行口腔正畸治疗;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观察并记录病人的出血指数、牙周袋的探诊深度、前牙覆盖、覆牙合、牙槽骨高度等等指标,比较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指标之间的差异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80例患者行口腔正畸修复治疗牙周病所致的前牙移位,治疗过程无不良情况出现,移位的牙齿均复位良好,术后牙齿排列较术前整齐,咬合关系明显改善(P<0.05),牙齿的松动程度明显降低(P<0.05),牙周膜的间隙恢复到正常水平,牙齿外形美观。
结论:口腔正畸修复治疗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可以有效地抑制牙周炎的发展、修复牙齿形态,恢复牙齿的排列、修复牙合的创伤、改善牙齿的咀嚼功能、提高牙齿的美观度,并且此治疗方法更加快捷、效果更加持久、稳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口腔 正畸修复 牙周病致前牙移位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631-02
牙周炎是临床牙周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它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以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牙周袋的形成、进行性附着丧失以及牙槽骨吸收,最后导致牙槽骨拔除,这是目前国内成年人丧失牙齿最主要的疾病。而目前对此类患者只要的治疗是牙周的基础治疗、局部用药消除炎症或者全身用药,这些保守治疗方法很难取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牙周病导致前牙移位的病人80例,对其进行口腔正畸修复疗法,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口腔科在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80例牙周病导致前牙移位的患者,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从31岁至58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7.6岁;术前80例患者均行X线牙齿摄片检查,均有阳性显示,主要表现为牙槽嵴倾斜向根尖方向并被水平吸收。80例患者均有临床表现,主要是:前牙伸长并移位、牙齿的间隙明显增宽、牙龈的萎缩、牙周的组织略显萎缩、牙齿稀松、牙齿呈扇形改变、松动度为I到Ⅱ度,并且伴有深覆盖、深覆牙合,口臭、咀嚼功能下降等临床表现。80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患者均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1.2 观察指标。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均对患者进行如下指标的观察以及记录:①牙周袋探诊深度(PD,probing depth):使用牙周探针探测从牙周袋的底部到牙龈边缘的距离远近;②探诊后出血(BOP,bleeding on probing),使用压力控制式探针对牙周袋进行探诊,若在探诊后牙龈沟内存在出血现象,则记录为探诊后出血阳性;③前牙之间的牙槽骨高度:为了尽量减少系统误差,研究使用相同的X线摄片仪、并且在相同的条件下来对患者进行全口曲面断层片的摄像,并测量片中从釉牙骨质边界到牙槽嵴顶部的距离;④前牙覆牙合:测量每个前牙的覆牙合并取其平均值;⑤前牙覆盖:测量每个前牙的覆盖进行并取其平均值。
1.3 治疗方法。对80例患者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口腔正畸修复治疗。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知识的讲解和教育,并嘱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每天早晚刷牙、饭前饭后漱口的习惯。对患者进行牙周洁治和平整牙根面,对有龋齿者治疗龋齿,清除不良的修复体并且处理牙周及牙髓的病变等等,局部用药清除致病因素,并且配合全身抗生素治疗,消除牙周的炎症,必要时可行牙周手术治疗。对患者行两到四个月的牙周基础治疗,待牙周炎的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后,方可开始正畸修复治疗。正畸治疗中使用直丝弓矫正技术,粘结托槽稍微靠近切方,磨牙黏颊面管,治疗中不使用带环。尖牙持续向后行结扎,用钛镍圆丝进行初步的排齐,用曲唇弓或者澳丝压低上下前牙之后,增强支抗,前牙到前牙挂上橡皮链,用滑动法内收前牙。可以依据患牙牙周的支持组织情况和患者的个体差异,适当调节正畸的力度大小。
1.4 疗效评定标准。①治疗成功的标准是在正畸修复治疗后,前牙恢复到正常的功能位置,没有继发咬合损伤。牙周的创伤性炎症痊愈,牙槽骨吸收基本上得到控制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增生,牙齿的松动程度显著减轻,前牙功能和美观度恢复。②治疗失败的标准:在正畸修复治疗中,牙齿出现松动或者脱落,牙周的炎症难以控制,牙槽骨被继续吸收减小,或者出现继发咬合损伤。
1.5 统计方法。采用SPSS13.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验统计;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进行卡方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指标比较。80例患者治疗前牙周袋探诊深度为5.67±0.28mm,治疗后为2.79±0.76mm;探诊后出血治疗前为87.66±3.45ml,治疗后为23.16ml;前牙覆盖治疗前为7.32±1.48mm,治疗后为3.17±0.24mm;前牙覆牙合治疗前为5.39±0.57mm,治疗后为2.43±0.27mm;前牙间的牙槽骨高度治疗前为5.18±1.47mm,治疗后为5.16±1.25mm。治疗结束1年后的前牙牙周袋探诊深度、探诊后出血、前牙覆盖和覆牙合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前牙间牙槽骨高度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牙周病是一种临床上极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患病后牙龈会萎缩,牙骨质减少,牙周组织受到破坏,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并且牙周病所导致的前牙移位严重影响面部的美观。除此之外,因为前牙受到破坏,个别患者出于羞愧心理,不愿意张嘴说话,并逃避参加日常的社交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有相关研究显示,若牙周的炎症尚未得到控制就对牙齿施以正畸牵引,会加重对牙周组织的破坏,加剧牙周附着力的丧失,所以在实施正畸修复之前控制牙周炎是关键。实施正畸治疗,内收并压入移位的患牙,对前牙区行矫正咬合,以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并且通过正畸治疗在舌侧固定以维持这一恢复至正常的咬合,患牙的位置得以恢复至正常水平,咬合关系得以改善,牙周的支持组织得以增长,松动度明显下降,牙齿得以保留。本文显示治疗结束1年后的前牙牙周袋探诊深度、探诊后出血、前牙覆盖和覆牙合均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正畸修复治疗在牙周炎症得以控制的前提下,对恢复牙齿原来位置和功能是十分有效的;而前牙间牙槽骨高度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观察时间只有1年,比较短,牙槽骨的生长速度慢,尚未增长到显示差异的显著性。行正畸治疗时,正畸压进患牙之前应行牙龈的环切术,可使牙齿恢复正常咬合的同时,产生新的附着并且增加牙槽骨的高度,促进对患牙牙周的维护并改善牙齿的美观度。正畸力须轻柔并同时使用间断力,一般一个月加一次力,这样保持的时间更长,可预防移位复发。由于牙槽骨增生吸收十分活跃,本研究将前牙正畸修复治疗的年龄从文献中的年龄范围12岁至20岁扩展到12~58岁,但因中老年人的牙槽骨再生力低于生长发育旺盛的青少年,操作时要慎重调节正畸的牵引力大小,避免用力过大或者过频,导致牙槽骨以及牙周膜的坏死,甚至牙齿的松动和脱落。总而言之,口腔正畸修复治疗牙周病导致的前牙移位,既可以有效地控制牙周的炎症,消除咬合损伤,整齐牙列,保护患牙,恢复牙齿的咀嚼以及美观,还能够使长期稳定保持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红薇.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正畸治疗[J].医学信息.2010,23(12):4849-4849
[2] 赵洪波.正畸修复治疗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9):10-11
[3] 万永明.成人牙周病前牙扇形移位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3):1776-1777
[4] 王爱平.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3):389-390
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因牙周病所导致的前牙移位80例,均对患者实行口腔正畸治疗;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观察并记录病人的出血指数、牙周袋的探诊深度、前牙覆盖、覆牙合、牙槽骨高度等等指标,比较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指标之间的差异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80例患者行口腔正畸修复治疗牙周病所致的前牙移位,治疗过程无不良情况出现,移位的牙齿均复位良好,术后牙齿排列较术前整齐,咬合关系明显改善(P<0.05),牙齿的松动程度明显降低(P<0.05),牙周膜的间隙恢复到正常水平,牙齿外形美观。
结论:口腔正畸修复治疗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可以有效地抑制牙周炎的发展、修复牙齿形态,恢复牙齿的排列、修复牙合的创伤、改善牙齿的咀嚼功能、提高牙齿的美观度,并且此治疗方法更加快捷、效果更加持久、稳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口腔 正畸修复 牙周病致前牙移位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631-02
牙周炎是临床牙周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它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以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牙周袋的形成、进行性附着丧失以及牙槽骨吸收,最后导致牙槽骨拔除,这是目前国内成年人丧失牙齿最主要的疾病。而目前对此类患者只要的治疗是牙周的基础治疗、局部用药消除炎症或者全身用药,这些保守治疗方法很难取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牙周病导致前牙移位的病人80例,对其进行口腔正畸修复疗法,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口腔科在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80例牙周病导致前牙移位的患者,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从31岁至58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7.6岁;术前80例患者均行X线牙齿摄片检查,均有阳性显示,主要表现为牙槽嵴倾斜向根尖方向并被水平吸收。80例患者均有临床表现,主要是:前牙伸长并移位、牙齿的间隙明显增宽、牙龈的萎缩、牙周的组织略显萎缩、牙齿稀松、牙齿呈扇形改变、松动度为I到Ⅱ度,并且伴有深覆盖、深覆牙合,口臭、咀嚼功能下降等临床表现。80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患者均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1.2 观察指标。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均对患者进行如下指标的观察以及记录:①牙周袋探诊深度(PD,probing depth):使用牙周探针探测从牙周袋的底部到牙龈边缘的距离远近;②探诊后出血(BOP,bleeding on probing),使用压力控制式探针对牙周袋进行探诊,若在探诊后牙龈沟内存在出血现象,则记录为探诊后出血阳性;③前牙之间的牙槽骨高度:为了尽量减少系统误差,研究使用相同的X线摄片仪、并且在相同的条件下来对患者进行全口曲面断层片的摄像,并测量片中从釉牙骨质边界到牙槽嵴顶部的距离;④前牙覆牙合:测量每个前牙的覆牙合并取其平均值;⑤前牙覆盖:测量每个前牙的覆盖进行并取其平均值。
1.3 治疗方法。对80例患者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口腔正畸修复治疗。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知识的讲解和教育,并嘱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每天早晚刷牙、饭前饭后漱口的习惯。对患者进行牙周洁治和平整牙根面,对有龋齿者治疗龋齿,清除不良的修复体并且处理牙周及牙髓的病变等等,局部用药清除致病因素,并且配合全身抗生素治疗,消除牙周的炎症,必要时可行牙周手术治疗。对患者行两到四个月的牙周基础治疗,待牙周炎的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后,方可开始正畸修复治疗。正畸治疗中使用直丝弓矫正技术,粘结托槽稍微靠近切方,磨牙黏颊面管,治疗中不使用带环。尖牙持续向后行结扎,用钛镍圆丝进行初步的排齐,用曲唇弓或者澳丝压低上下前牙之后,增强支抗,前牙到前牙挂上橡皮链,用滑动法内收前牙。可以依据患牙牙周的支持组织情况和患者的个体差异,适当调节正畸的力度大小。
1.4 疗效评定标准。①治疗成功的标准是在正畸修复治疗后,前牙恢复到正常的功能位置,没有继发咬合损伤。牙周的创伤性炎症痊愈,牙槽骨吸收基本上得到控制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增生,牙齿的松动程度显著减轻,前牙功能和美观度恢复。②治疗失败的标准:在正畸修复治疗中,牙齿出现松动或者脱落,牙周的炎症难以控制,牙槽骨被继续吸收减小,或者出现继发咬合损伤。
1.5 统计方法。采用SPSS13.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验统计;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进行卡方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指标比较。80例患者治疗前牙周袋探诊深度为5.67±0.28mm,治疗后为2.79±0.76mm;探诊后出血治疗前为87.66±3.45ml,治疗后为23.16ml;前牙覆盖治疗前为7.32±1.48mm,治疗后为3.17±0.24mm;前牙覆牙合治疗前为5.39±0.57mm,治疗后为2.43±0.27mm;前牙间的牙槽骨高度治疗前为5.18±1.47mm,治疗后为5.16±1.25mm。治疗结束1年后的前牙牙周袋探诊深度、探诊后出血、前牙覆盖和覆牙合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前牙间牙槽骨高度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牙周病是一种临床上极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患病后牙龈会萎缩,牙骨质减少,牙周组织受到破坏,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并且牙周病所导致的前牙移位严重影响面部的美观。除此之外,因为前牙受到破坏,个别患者出于羞愧心理,不愿意张嘴说话,并逃避参加日常的社交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有相关研究显示,若牙周的炎症尚未得到控制就对牙齿施以正畸牵引,会加重对牙周组织的破坏,加剧牙周附着力的丧失,所以在实施正畸修复之前控制牙周炎是关键。实施正畸治疗,内收并压入移位的患牙,对前牙区行矫正咬合,以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并且通过正畸治疗在舌侧固定以维持这一恢复至正常的咬合,患牙的位置得以恢复至正常水平,咬合关系得以改善,牙周的支持组织得以增长,松动度明显下降,牙齿得以保留。本文显示治疗结束1年后的前牙牙周袋探诊深度、探诊后出血、前牙覆盖和覆牙合均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正畸修复治疗在牙周炎症得以控制的前提下,对恢复牙齿原来位置和功能是十分有效的;而前牙间牙槽骨高度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观察时间只有1年,比较短,牙槽骨的生长速度慢,尚未增长到显示差异的显著性。行正畸治疗时,正畸压进患牙之前应行牙龈的环切术,可使牙齿恢复正常咬合的同时,产生新的附着并且增加牙槽骨的高度,促进对患牙牙周的维护并改善牙齿的美观度。正畸力须轻柔并同时使用间断力,一般一个月加一次力,这样保持的时间更长,可预防移位复发。由于牙槽骨增生吸收十分活跃,本研究将前牙正畸修复治疗的年龄从文献中的年龄范围12岁至20岁扩展到12~58岁,但因中老年人的牙槽骨再生力低于生长发育旺盛的青少年,操作时要慎重调节正畸的牵引力大小,避免用力过大或者过频,导致牙槽骨以及牙周膜的坏死,甚至牙齿的松动和脱落。总而言之,口腔正畸修复治疗牙周病导致的前牙移位,既可以有效地控制牙周的炎症,消除咬合损伤,整齐牙列,保护患牙,恢复牙齿的咀嚼以及美观,还能够使长期稳定保持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红薇.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正畸治疗[J].医学信息.2010,23(12):4849-4849
[2] 赵洪波.正畸修复治疗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9):10-11
[3] 万永明.成人牙周病前牙扇形移位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3):1776-1777
[4] 王爱平.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3):389-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