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可庄可谐。“剥皮诗”就是“谐”趣诗的一种。“剥皮诗”是“拟古诗”的昵称,顾名思义就是把古人或别人现成的诗稍加修改,运用颠倒、增删、仿拟或者改动个别字等手法,使旧诗产生新意、妙趣横生的一种独特的谐趣诗体。
古往今来,许多“剥皮诗”或讥或讽,或令人喷饭,或发人深省。
“剥皮诗”中令人喷饭者居多。
宋人程颢写过一首《春日偶成》:
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相传,清代有人看见朋友怕老婆怕到跪在老婆床前,事后朋友竟解释为抽空学拜年。于是,此人将《春日偶成》改动几个字,写成了一首《惧内即景》:
云淡风清近晚天,傍花随柳跪床前。
时人不识余心苦,将谓偷闲学拜年。
此诗把怕老婆者挖苦得可谓入木三分。还有一首专咏“惧内”的“剥皮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题为《近试上张水部》的诗是唐代诗人朱庆余所作,描写了一个新婚女子的温柔。到了清代,徐枕亚将此诗改了七个字,使原诗中的新娘子变成了一个蛮不讲理的泼妇:“洞房昨夜翻红烛,待晓堂前骂舅姑。妆罢高声问夫婿,须眉豪气几时无?”令人叫绝。
传至今的“剥皮诗”,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让人深省的,那就是带血的笑了。
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名诗《芙蓉楼送辛渐》原来是这样写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诗人不为功名利禄所惑,保持廉洁如玉的美好志向,从而成为后人陶冶情操的学习榜样。
1926年,在北伐军的打击下,直系军阀吴佩孚节节败退,不得已退守河南洛阳。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他扬言从此不问国事,只愿在洛阳饮酒看花颐养天年。当时在北伐军中的谢觉哉闻讯后,仿王昌龄的诗写了一首讽刺吴佩孚的剥皮诗:“白日青天竟倒吴,炮声送客火车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雄心在酒壶。”
鲁迅先生曾“剥”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燃你熟了,正好办酒席!”讥讽当年学阀摧残迫害青年的卑劣行径。
以上所选的“剥皮诗”,都是顺原诗创意而下,还有一种反意“剥皮诗”。
汪精卫因刺杀摄政王载沣而被捕时曾口占一首五言绝句:
慷慨过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后来汪精卫叛变了,于是有个叫陈剑魂的人在报纸上发表一首《改汪精卫诗》的诗:
当时慷慨过燕市,曾羡从容作楚囚。
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
这首剥皮诗剥去了汪精卫的画皮,使汪精卫丑态毕露。
郭沫若也曾将曹植的《七步诗》“剥皮”: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亦灰。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将七步诗变成了兄弟相助,相互成全的褒义诗。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饶有情趣的“剥皮诗”。
偶听某一小学生吟到:“日照烤炉生紫烟,遥看香肠挂前面。口水流下三千尺,摸摸兜里没有钱。”网络中的“剥皮诗”更多,这里就不赘述了。
总之,我们细细玩味这些“剥皮诗”,就会感到其寓庄于谐,妙趣横生,虽短小精悍,但韵味无穷。
可见,“剥皮诗”通过对文字实施剥皮、剔肉、脱胎、换骨等“酷刑”,从而炮制的一种谐趣诗,使原意更好或失去原意,借古讽今,变成另一种意义,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剥皮诗”是一种仿拟之作,在我们的生活和写作中,借助一种文体或者名篇进行再创造是允许的,不过要注意创新,要赋予新意,不能流于形式、流于低俗。
张锦舟,教师,现居河南上蔡。
古往今来,许多“剥皮诗”或讥或讽,或令人喷饭,或发人深省。
“剥皮诗”中令人喷饭者居多。
宋人程颢写过一首《春日偶成》:
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相传,清代有人看见朋友怕老婆怕到跪在老婆床前,事后朋友竟解释为抽空学拜年。于是,此人将《春日偶成》改动几个字,写成了一首《惧内即景》:
云淡风清近晚天,傍花随柳跪床前。
时人不识余心苦,将谓偷闲学拜年。
此诗把怕老婆者挖苦得可谓入木三分。还有一首专咏“惧内”的“剥皮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题为《近试上张水部》的诗是唐代诗人朱庆余所作,描写了一个新婚女子的温柔。到了清代,徐枕亚将此诗改了七个字,使原诗中的新娘子变成了一个蛮不讲理的泼妇:“洞房昨夜翻红烛,待晓堂前骂舅姑。妆罢高声问夫婿,须眉豪气几时无?”令人叫绝。
传至今的“剥皮诗”,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让人深省的,那就是带血的笑了。
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名诗《芙蓉楼送辛渐》原来是这样写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诗人不为功名利禄所惑,保持廉洁如玉的美好志向,从而成为后人陶冶情操的学习榜样。
1926年,在北伐军的打击下,直系军阀吴佩孚节节败退,不得已退守河南洛阳。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他扬言从此不问国事,只愿在洛阳饮酒看花颐养天年。当时在北伐军中的谢觉哉闻讯后,仿王昌龄的诗写了一首讽刺吴佩孚的剥皮诗:“白日青天竟倒吴,炮声送客火车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雄心在酒壶。”
鲁迅先生曾“剥”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燃你熟了,正好办酒席!”讥讽当年学阀摧残迫害青年的卑劣行径。
以上所选的“剥皮诗”,都是顺原诗创意而下,还有一种反意“剥皮诗”。
汪精卫因刺杀摄政王载沣而被捕时曾口占一首五言绝句:
慷慨过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后来汪精卫叛变了,于是有个叫陈剑魂的人在报纸上发表一首《改汪精卫诗》的诗:
当时慷慨过燕市,曾羡从容作楚囚。
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
这首剥皮诗剥去了汪精卫的画皮,使汪精卫丑态毕露。
郭沫若也曾将曹植的《七步诗》“剥皮”: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亦灰。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将七步诗变成了兄弟相助,相互成全的褒义诗。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饶有情趣的“剥皮诗”。
偶听某一小学生吟到:“日照烤炉生紫烟,遥看香肠挂前面。口水流下三千尺,摸摸兜里没有钱。”网络中的“剥皮诗”更多,这里就不赘述了。
总之,我们细细玩味这些“剥皮诗”,就会感到其寓庄于谐,妙趣横生,虽短小精悍,但韵味无穷。
可见,“剥皮诗”通过对文字实施剥皮、剔肉、脱胎、换骨等“酷刑”,从而炮制的一种谐趣诗,使原意更好或失去原意,借古讽今,变成另一种意义,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剥皮诗”是一种仿拟之作,在我们的生活和写作中,借助一种文体或者名篇进行再创造是允许的,不过要注意创新,要赋予新意,不能流于形式、流于低俗。
张锦舟,教师,现居河南上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