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in81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在人们心目中是很高深的课题,它既抽象又深奥。尤其在小学阶段,对刚刚接触数学的孩子来说更是望而生畏。这就给我们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让孩子们从生动鲜活的实际生活自然地接受数学生活,又能把枯燥的数学生活还原到实际生活,首要问题是弄清二者的关系。
  生活是数学的土壤,数学是生活的种子,它随着生活实践的考验而不断加深,它把生活中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抽象化,让学生的思维程序化,或者说,这一思维过程让事物之间的联系显现得更加具体,更加规范,是发现规律的过程。比如:出操排队,学生的感知就是我站在什么位置,我的前后左右都是谁。每个人按要求站好后就形成整齐、规律、秩序井然的方队。这就是生活经验。数学就是把这一生活经验以缜密的逻辑思维进行分析、总结、判断和推理,而后把它抽象化,以数字的形式加以记录说明,用运算符号表达出各数字之间的联系。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比如购物、坐车等事件,如果直接从数学的高度进行枯燥的数学运算,脱离了实际生活,也就是把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变成另一种陌生的模式,就很难接受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出情景交融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数字计算转为鲜活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孩子们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一、数学情境生活化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生活感悟还比较抽象,只有用具体的数字才能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使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明朗化、具体化。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在增强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中让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让他们很自然地走进数学生活。这样,就可以在兴趣中解决问题,看似深奥的数学知识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例如:在《分桃子》课堂上创设一下情境,让学生每人拿出8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提问:你会怎样分?你会装在几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几个桃子?
  学生会出示以下答案:
  8÷8=1盘,
  8÷7=1盘多一个
  8÷6=1盘多2个
  ……
  8÷1=8盘。
  教师归纳在上述分桃子的答案里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有剩余,有剩余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就把数学知识放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知识会感觉很轻松
  二、数学理解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能够捕捉生活现象,从生活现象里归纳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效果的最好办法。在教学中,防止生搬硬套,脱离实际。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观察,提炼,总结,发挥,既能把生活实际抽象成数学问题,又能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还原到实际生活中,从感知中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完成由感到悟的升华。在这一过程中强调潜移默化,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展现多彩的生活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例如:在春游活动中,根据公园门票价格表,教师和学生的人数,让学生自己安排购票方式,最后通过比较,选出最省钱的一种,这样不仅让学生很自主地把生活和数学联系到了一起,还培养了学生的理财意识,可以说事半功倍。
  三、数学概念生活化
  数学概念是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对生活规律的认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要消化、吸收抽象的数学概念不是件容易的事,只能死记硬背。这就增加了数学的枯燥性,增加了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难度。
  比如讲乘法分配律:(a b)c =ac bc。单从公式本身讲在学生看来没什么意义,只能死记硬背,如果把它放在生活情境中就不一样了。老师可以这样安排:要求学生写大字,左边的同学每天写5个,右边的同学每天写3个,两天后结果会怎样?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1)(5 3)×2=16,
其他文献
新纲要指出: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在教学活动中对师幼互动的理解是:师幼互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幼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传递的纽带。然而现在家庭中的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幼儿在家中娇生惯养、唯我独尊,或多或少就会表
我国氟牙症流行区较广,导致前牙变色,使患者的面容美观受到损害,尤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目前,国内多采用贴面方法对氟斑牙进行美容性修复。贴面主要有树脂类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