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语文湖南独立命题已是第四年,研读2007年高考湖南语文卷,总的印象如下:稳中有变,更趋完善;着眼能力,个性鲜明。下面分两点陈述。
一、特点及评价
1.整体结构稳定,题型增改明显
从今年的试卷上可以再一次看出,湖南命题人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今年的试卷基本继承了去年的格局,保持了相对稳定。仍然是“语基”“阅读”“写作”三大块,最稳定的是两篇现代文阅读题和“语基”部分的“字形题”“病句题”,保持了2006年高考的模样。但整套试卷变化之大颇有些令人咋舌,主要有以下十处:①总的题量由原先的21道小题变成了22道小题;②不再分Ⅰ、Ⅱ卷,解决了文言文阅读题“脚踏两只船”的问题;③字音题由“句子”形式的考查变成了“词语”形式的考查,避免了考查面过于狭窄以致不利于发现考生真实水平的问题;④恢复了汉语中成语应有的地位,成语运用题取代了去年的双音节词语的运用题;⑤将语言衔接题重新请进了考场;⑥文言文阅读中的一道选择题变成了主观题;⑦诗歌鉴赏题由两首作品的比较鉴赏改成了单首作品的鉴赏,分值下调1分,命题形式上还改变了先前“框”得太死的毛病;⑧默写题分成了必填(2分)和选填(4分)两部分,更趋人性化;⑨文章赏析题的分数下调了2分;⑩作文题文体改变了去年限制过死的弊端,考生既可以写议论文又可以写记叙文了。这无疑更符合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也顾及到了考生的个体差异。
如此多的变化,在全国各套试卷中是绝无仅有的。这是湖南命题人虚心采纳来自各方面意见的结果,也是他们深思熟虑的结果,更是他们一丝不苟、追求尽善尽美的表现。笔者认为它标志着湖南卷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相信2008年的变化不会太大。
2.能力考查力度加大,选材更加贴近教材
2007年高考语文湖南卷客观题中增加了“语言衔接题”,而这一道题实际上也渗透了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
【原题展示】(2007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第5题)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某校邀请著名学者刘教授来校讲学,在向全校师生作介绍时,校长的话中有这样一段:“刘教授是我校的校友,他长期从事学术研究,成果丰富,贡献卓著,去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A.这既是他本人的荣耀,也是敝校的荣耀
B.这既是他的光荣,也是我们学校的光荣
C.这既是我校的自豪,也是他本人的自豪
D.这既是他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
【分析】这道题,看起来是在去年高考湖南卷的基础上新增的一道题目,其实不然。前年高考湖南卷就有语言衔接题,反响不错,退隐一年后,又重现江湖了。这道题考查了“语言连贯”和“语言得体”两种知识。一些考生受定势思维影响,只注意“语言连贯”,于是错误地选择了A项。的确,从“他本人”说到“敝校”,顺应上文先陈述“他”怎么样(而不是“敝校”怎么样),也体现了一种层进关系,更符合讲话的逻辑。根据这一点又可以排除C项。至于D项“是全国人民的骄傲”显然不合语境,这从“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而不是“世界×××”,再加之是“校友”的身份可知。那么A、B中哪一项更好呢?结合语境可知,选项内容属于“讲话”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它必须符合“口语”特点,那么“敝校”这一文言色彩浓的词语就该“枪毙”。答案自然就是B项了。
显然,同是衔接题,今年在前年的基础上增加了“得体”的考查内容。从理论上说,能力考查力度的确加大了。
再如,文言文阅读中的一道选择题变成了主观题,这一改变可能缘于上海卷的启示,只是因为刚开始,所以难度小,但显然有加大考查表述能力力度的趋势。
【原题展示】(2007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第14题。原文略)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分析】要作答此题,必须将“此”字放入语境思考,那么也就必须读懂原文中下面一段文字:“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好在这一段话讲的“买椟还珠”的故事学生大都熟悉,因此也就不难在“此”的前面“筛”选出答案:指墨子“若辩其辞”。
这种题型可算是“与时俱进”的新品种,明年高考应会保留。当然,为了增强区分度,可能会加大一些难度;但撇开文字障碍不说,难度应该略低于现代文阅读题,题型也应该同现代文阅读题类似。
不能不指出的是今年湖南卷的文言文材料看似较深,实际上与教材关联很紧:中学教材里不仅有韩非子的文章,而且有“买椟还珠”的故事。考生看懂了“买椟还珠”一节,整篇文章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启示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千万不可将教材当“鸡肋”而一味地向课外进军。
另外,现代文大阅读打破了人们的惯常思维,用上了谁都不会纳入考虑之列的鲁迅的文章,再一次唤起人们对鲁迅作品以及教材的重视。鲁迅的散文、杂文,中学课本里不少,回忆人物的就有《藤野先生》等,因此,选《忆刘半农君》作材料实在是与教材的很好对接。同时,也表现了命题人超强的反押题能力。众所周知,去年才考过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我们在感叹湖南卷命题人在反押题上面煞费苦心之余,还应该看到他们的良苦用心:学生平时不能好高骛远,要克服思维定势,不要人云亦云,不要有“押宝”心理……
至于今年湖南卷的字音、字形、成语题的考查点大都出自课本,名句名篇背诵的考查就更不必说了。
二、亮点及启示
2007年高考语文湖南卷除了上面分析到的几道题值得称道外,作文题也是一大亮点。
去年湖南卷作文题的局限性主要是内容、文体限制过死,考生自由驰骋的空间太小,2007年湖南卷作文题就显得“漂亮”多了。
从题目来看,“诗意地生活”能够激活考生的感情,能够唤起考生对过往日子的回忆或对美好未来的畅想,加之“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这一提示兼要求,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考生“瞎编”了。这对倡导中学生真情为文是很有好处的。当今许多考生的作文已没有了自己的东西。不是“大话历史”就是“编造故事”,外加排比句的堆砌,从文中已经很难看到考生自己的体验、感受。这一限制虽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但考生在写作中起码也要融入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对生活的体悟,有利于引导考生“写生活,写自己,写真情,写公理”。从这一点来说,此题导向性不错。
另外,本题在文体上改变了去年限制过死的弊端,考生既可以写议论文又可以写记叙文,这无疑更符合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也顾及到了考生的个体差异。使那些善于表达细腻感情的考生和逻辑思维发达、长于说理的考生都能够尽展其才,真正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
当然,要写好此题也并非易事,关键还不在于“的”“地”之别,而在于“诗意”二字如何看待和把握。
帕斯卡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人类的一种追求,一种理想。可当今太多的人将“油里油气、痞里痞气”当作了“时尚”,无谓的调侃、轻佻的嬉笑和缺少智慧的所谓诙谐成了许多人自鸣得意的本事或“风度”;到处是低级趣味的笑话,到处是庸俗无聊的“表演”,人们在躁动不安的世俗生活中,已经很少再有诗意的体验。这是令人忧虑也是我们应该坚决抵制的现象。这道题目也许正是针对这一社会风气所表现出来的人们精神的失落而设。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诗意生活”的理解,实际上也是要求考生谈自己的理想。校园虽然同社会有差别,然而校园族中的不少人早已被社会上的不良习气熏染得面目全非,过着一种行尸走肉的生活。许多学生的生活也有着诸多的烦恼,有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比如同学之间闹矛盾,被老师误解,与父母有代沟,为了升学不得已去做很多看似没有意义的乏味的题目等等。现实生活中似乎难寻诗意,但一个“地”字其实就已经强调要写我们应该怎样去生活,而不是到哪里寻找诗意的生活。那么,你是如何在这烦恼中提升自我,超越烦恼,如何在精神上寻找充分的自由?你这样做过没有?如果没有,那么,你觉得现在应该怎么做,将来应该怎样做。所有这些都可以进入笔端。
凡是思想境界比较高的同学,凡是对人生有过较深刻思考的同学,写作这道题目,应该是得心应手的。因此,这道题目也告诉考生,要写作好文章先要好好为人。从这一个角度看,此题还有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另外,习惯了“大话历史人物”的考生,在写到李白、苏轼后一定不要忘记写自己,否则就严重犯规了。如果写记叙文,让自己进入文中当然没问题;如果写议论文,则只能夹叙夹议了。否则,“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就无从谈起了。
美中不足的是,湖南卷的科技文阅读材料几年来都是生物、医学类文章,虽然在反宿构方面效果非凡,但也难免给人选材过于狭窄之感。(编辑 文 墨)
一、特点及评价
1.整体结构稳定,题型增改明显
从今年的试卷上可以再一次看出,湖南命题人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今年的试卷基本继承了去年的格局,保持了相对稳定。仍然是“语基”“阅读”“写作”三大块,最稳定的是两篇现代文阅读题和“语基”部分的“字形题”“病句题”,保持了2006年高考的模样。但整套试卷变化之大颇有些令人咋舌,主要有以下十处:①总的题量由原先的21道小题变成了22道小题;②不再分Ⅰ、Ⅱ卷,解决了文言文阅读题“脚踏两只船”的问题;③字音题由“句子”形式的考查变成了“词语”形式的考查,避免了考查面过于狭窄以致不利于发现考生真实水平的问题;④恢复了汉语中成语应有的地位,成语运用题取代了去年的双音节词语的运用题;⑤将语言衔接题重新请进了考场;⑥文言文阅读中的一道选择题变成了主观题;⑦诗歌鉴赏题由两首作品的比较鉴赏改成了单首作品的鉴赏,分值下调1分,命题形式上还改变了先前“框”得太死的毛病;⑧默写题分成了必填(2分)和选填(4分)两部分,更趋人性化;⑨文章赏析题的分数下调了2分;⑩作文题文体改变了去年限制过死的弊端,考生既可以写议论文又可以写记叙文了。这无疑更符合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也顾及到了考生的个体差异。
如此多的变化,在全国各套试卷中是绝无仅有的。这是湖南命题人虚心采纳来自各方面意见的结果,也是他们深思熟虑的结果,更是他们一丝不苟、追求尽善尽美的表现。笔者认为它标志着湖南卷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相信2008年的变化不会太大。
2.能力考查力度加大,选材更加贴近教材
2007年高考语文湖南卷客观题中增加了“语言衔接题”,而这一道题实际上也渗透了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
【原题展示】(2007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第5题)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某校邀请著名学者刘教授来校讲学,在向全校师生作介绍时,校长的话中有这样一段:“刘教授是我校的校友,他长期从事学术研究,成果丰富,贡献卓著,去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A.这既是他本人的荣耀,也是敝校的荣耀
B.这既是他的光荣,也是我们学校的光荣
C.这既是我校的自豪,也是他本人的自豪
D.这既是他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
【分析】这道题,看起来是在去年高考湖南卷的基础上新增的一道题目,其实不然。前年高考湖南卷就有语言衔接题,反响不错,退隐一年后,又重现江湖了。这道题考查了“语言连贯”和“语言得体”两种知识。一些考生受定势思维影响,只注意“语言连贯”,于是错误地选择了A项。的确,从“他本人”说到“敝校”,顺应上文先陈述“他”怎么样(而不是“敝校”怎么样),也体现了一种层进关系,更符合讲话的逻辑。根据这一点又可以排除C项。至于D项“是全国人民的骄傲”显然不合语境,这从“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而不是“世界×××”,再加之是“校友”的身份可知。那么A、B中哪一项更好呢?结合语境可知,选项内容属于“讲话”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它必须符合“口语”特点,那么“敝校”这一文言色彩浓的词语就该“枪毙”。答案自然就是B项了。
显然,同是衔接题,今年在前年的基础上增加了“得体”的考查内容。从理论上说,能力考查力度的确加大了。
再如,文言文阅读中的一道选择题变成了主观题,这一改变可能缘于上海卷的启示,只是因为刚开始,所以难度小,但显然有加大考查表述能力力度的趋势。
【原题展示】(2007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第14题。原文略)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分析】要作答此题,必须将“此”字放入语境思考,那么也就必须读懂原文中下面一段文字:“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好在这一段话讲的“买椟还珠”的故事学生大都熟悉,因此也就不难在“此”的前面“筛”选出答案:指墨子“若辩其辞”。
这种题型可算是“与时俱进”的新品种,明年高考应会保留。当然,为了增强区分度,可能会加大一些难度;但撇开文字障碍不说,难度应该略低于现代文阅读题,题型也应该同现代文阅读题类似。
不能不指出的是今年湖南卷的文言文材料看似较深,实际上与教材关联很紧:中学教材里不仅有韩非子的文章,而且有“买椟还珠”的故事。考生看懂了“买椟还珠”一节,整篇文章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启示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千万不可将教材当“鸡肋”而一味地向课外进军。
另外,现代文大阅读打破了人们的惯常思维,用上了谁都不会纳入考虑之列的鲁迅的文章,再一次唤起人们对鲁迅作品以及教材的重视。鲁迅的散文、杂文,中学课本里不少,回忆人物的就有《藤野先生》等,因此,选《忆刘半农君》作材料实在是与教材的很好对接。同时,也表现了命题人超强的反押题能力。众所周知,去年才考过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我们在感叹湖南卷命题人在反押题上面煞费苦心之余,还应该看到他们的良苦用心:学生平时不能好高骛远,要克服思维定势,不要人云亦云,不要有“押宝”心理……
至于今年湖南卷的字音、字形、成语题的考查点大都出自课本,名句名篇背诵的考查就更不必说了。
二、亮点及启示
2007年高考语文湖南卷除了上面分析到的几道题值得称道外,作文题也是一大亮点。
去年湖南卷作文题的局限性主要是内容、文体限制过死,考生自由驰骋的空间太小,2007年湖南卷作文题就显得“漂亮”多了。
从题目来看,“诗意地生活”能够激活考生的感情,能够唤起考生对过往日子的回忆或对美好未来的畅想,加之“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这一提示兼要求,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考生“瞎编”了。这对倡导中学生真情为文是很有好处的。当今许多考生的作文已没有了自己的东西。不是“大话历史”就是“编造故事”,外加排比句的堆砌,从文中已经很难看到考生自己的体验、感受。这一限制虽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但考生在写作中起码也要融入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对生活的体悟,有利于引导考生“写生活,写自己,写真情,写公理”。从这一点来说,此题导向性不错。
另外,本题在文体上改变了去年限制过死的弊端,考生既可以写议论文又可以写记叙文,这无疑更符合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也顾及到了考生的个体差异。使那些善于表达细腻感情的考生和逻辑思维发达、长于说理的考生都能够尽展其才,真正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
当然,要写好此题也并非易事,关键还不在于“的”“地”之别,而在于“诗意”二字如何看待和把握。
帕斯卡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人类的一种追求,一种理想。可当今太多的人将“油里油气、痞里痞气”当作了“时尚”,无谓的调侃、轻佻的嬉笑和缺少智慧的所谓诙谐成了许多人自鸣得意的本事或“风度”;到处是低级趣味的笑话,到处是庸俗无聊的“表演”,人们在躁动不安的世俗生活中,已经很少再有诗意的体验。这是令人忧虑也是我们应该坚决抵制的现象。这道题目也许正是针对这一社会风气所表现出来的人们精神的失落而设。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诗意生活”的理解,实际上也是要求考生谈自己的理想。校园虽然同社会有差别,然而校园族中的不少人早已被社会上的不良习气熏染得面目全非,过着一种行尸走肉的生活。许多学生的生活也有着诸多的烦恼,有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比如同学之间闹矛盾,被老师误解,与父母有代沟,为了升学不得已去做很多看似没有意义的乏味的题目等等。现实生活中似乎难寻诗意,但一个“地”字其实就已经强调要写我们应该怎样去生活,而不是到哪里寻找诗意的生活。那么,你是如何在这烦恼中提升自我,超越烦恼,如何在精神上寻找充分的自由?你这样做过没有?如果没有,那么,你觉得现在应该怎么做,将来应该怎样做。所有这些都可以进入笔端。
凡是思想境界比较高的同学,凡是对人生有过较深刻思考的同学,写作这道题目,应该是得心应手的。因此,这道题目也告诉考生,要写作好文章先要好好为人。从这一个角度看,此题还有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另外,习惯了“大话历史人物”的考生,在写到李白、苏轼后一定不要忘记写自己,否则就严重犯规了。如果写记叙文,让自己进入文中当然没问题;如果写议论文,则只能夹叙夹议了。否则,“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就无从谈起了。
美中不足的是,湖南卷的科技文阅读材料几年来都是生物、医学类文章,虽然在反宿构方面效果非凡,但也难免给人选材过于狭窄之感。(编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