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戏”的改编

来源 :蒲松龄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编《聊斋志异》为通俗说唱与民间戏剧样式的第一人是蒲松龄。“聊斋戏”已成为客观存在的独立艺术形式,并经历了初级、中级、高级、成熟等四个阶段。改编“聊斋戏”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尊重原著;重新组合;多篇合并。结合《仇大娘》、《祯姑》不同的改编方法详尽论述,肯定“聊斋戏”对于“聊斋文化”广泛传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磨难曲》是蒲松龄的晚期作品,约成于六十岁之后。《磨难曲》第十二回“闻唱思家”在全剧中最具音乐性。在这一回中,蒲松龄用[玉娥郎]这支抒情曲牌,恰当而深刻地表现了张鸿渐离
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聊斋俚曲集》中有一指示代词“乜”。这一指示代词不仅在功能上具有兼表近指和远指的独特性,而且在使用范围上也只限于俚曲所反映的鲁中淄川一带的
【正】1991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白话〈聊斋志异〉动物故事精选》,台益燕编选,148页。1991年齐鲁书社,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1991年辽宁人民出版社,《白话〈聊斋〉全本
期刊
淄博市的文化建设总是被一次次机遇所垂青;淄博市的决策者总是善于抓住机遇乘势而为。所以,淄博市的文化建设,总是集亮点频现而成为光彩夺目之华章,这是有着高远的政治透视和
本文从音韵、文字、训诂、方言多个视角对聊斋俚曲的部分俗字做了考察,阐明了这些俗字在形、音、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俗字的来源、流变的情况。
聊斋俚曲是有故事有人物,容说唱、戏剧于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以明清俗曲为主要声腔、体现一代人文精神的、堪称通俗演唱之最的俚曲。重故事情节、重人物形象刻画是聊斋俚曲家
小说通过对阿纤一家人生情状和阿纤生活态度的叙述,传达出了对当时世情的讥刺,其内在底蕴则是对平实真切的尘世生活情状的深层感触与品味,其艺术想象是对人情物理的深入体察
蒲松龄所说的“西园”,王氏兄弟诗词中也多有描写.王如水有诗《三兄(王体正)邀饮西圃,观人辟台》:
期刊
吴庆峰先生<〈醒世姻缘传〉歇后语汇释>一文(见<蒲松龄研究>2000年第3-4期合刊),对广大读者理解<醒世姻缘传>中的许多歇后语有很大的帮助,但该文对部分歇后语的解释也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