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将艺术的快速发展一部分归功于物质条件的满足,精神空缺的填补,当社会经济达到一定程度,人们自然地对设计产生出实用之外的更多追求。当人们厌倦了快节奏、看腻了大高楼、想探一探钢筋水泥之外的究竟时,便逐渐出现了自然生态、人文风情备受追捧的现象。人们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走马观花式的旅行,而是更加渴望寻找一处与大自然极为接近的、环境宜人的地方,以回归自然的心态去追寻陶渊明式的生活竟成了大多“城里人”心底的渴望。于是人们再也不能为标准化的模式所满足,旅行者也不再安心于温饱与大床,这样的趋势使得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世界各地涌现出的家庭旅馆急剧增加,掀起了“民宿风潮”。
一、民宿热
这个在中国还算很是稚嫩的“舶来品”在国外已经历史恒远。在日本,民宿是观光的招牌,它的起源较早并且发展相对完善,无论是在平静的海湾,还是山谷深处,亦或是闹市中心,都有民宿的身影。其近百年的历史以及其富有家庭氛围、乡土气息著称,重视利用天然环境、天然资源,搭配当地特色的文化外,更是具备了娱乐、休闲等功能,让旅行者甚至是慕名而去的住客能够充分享受居住空间。欧洲的民宿大多是以农场辅民宿的方式呈现,比如英国是最早将农业与观光结合的国家,因此也是以观光农场经营民宿这种传统方式;法国民宿的兴起则是具有一些功利而不那么浑然天成,法国政府为了保存历史文物古迹和农家生活文化,鼓励且大力支持当地民宿保有古老农庄的原型。而中国的民宿起源是体验乡野生活,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快节奏的发展,城市中的人们在饱尝城市生活的甜美与苦楚之间,开始更加向往乡村的生活,而这一趋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在民宿的发展历程中,介于家庭与宾馆之间的形式为主要的模式,一向以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等来进行改造或设计;在介于家庭与宾馆之间的民宿形式,民宿主人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部分民宿的规模常常视主人的居家环境而定,可以展现出主人对待生活,追求何种生活的姿态。有些民宿主人个性安居乐业,只要生活中有点新鲜有点小幸福就很满足,这样就很适合经营传统的民宿,民宿建设中也能透露出主人的态度与追求。
而作为当下比较流行的旅行居住形式的民宿,则是呈现出多样的个性,世界各地对于民宿的兴起,因环境与文化生活不同而展现出不同差异,但依然脱离不了旅行者在旅行期间对于居住空间的需求,这里的需求大约是超越了居住的基本诉求。不同于传统旅店,民宿追求让人体验当地人文与感受、民宿主人的情怀与服务,更加关注居住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而人们这些态度的改变,对独特的追求,将对民宿的需求推向了更多元的变化。基于大众选择民宿的心理动机——逃避城市、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等等, 使得民宿的设计者也或许是民宿的主人需要花更多的心思, 不仅要满足功能需要,还要突显设计的可圈可点之处,最不可疏忽的便是由内而外散发的地域文化和自然风光。
二、“伪民宿”——改造、变异
与众不同、新鲜感十足的地方民宿住宅,有依山傍水、有坐落山林、有当地建筑,有笑容可掬的老板娘……一切似乎都在以“城里人”向往的生活所构建。在台湾,民宿众多,也比较发达,这些民宿不仅会提供住宿,往往与住客有着很好的互动,比如在花莲的民宿,老板会带着住客出海打鱼,这些都是民宿的附加值,居住加体验,与旅游相结合。
然而近年来,随着民宿风大热,除去真正向往这种体验的人群,又涌现出一批趁热盲目“跟风”的群众,他们整齐划一,像是约好了似的,在猎奇心态作祟下竞相体验。随着这一类受众——猎奇、消费、高端等需求的出现,质朴的民宿主人开始膨胀,不再以分享自我生活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小生意,开始关注起那些盲目跟风的受众,致使本该万分“接地气”的民宿开始有了新的变化。这些失去自我的民宿开始摈弃该有的原生态,开始改造,追求洋气、高端,却少了应有的自然美好,逐渐失去了民宿的意义,开始变味。它们将原本用来讲述自家“故事”的环境彻底改造成迎合“城里人”本该拥有的口味。看着白炽灯笼罩下的大堂,颇有点现代化意味的房间,整洁素净的白床单,以及规整冰冷的房内装修,简单划一的空间分割方式……总有种熟悉但疏离的感觉,仿佛又到了出差在外,拎着公文包入住,倒头就睡的城里宾馆,是乡间里依山傍水的——“宾馆”。
树大招风,这恐怕得“归功于”民宿的过分流行,正因为它的“热”逐渐招引了同类型行业的觊觎,在这个消费社会中,能够吸引消费者、吸引消费资金时常成为被追捧的方向。因此城市里不少的快捷酒店、青年旅舍甚至星级酒店都开始向“民宿”看齐,争相想要搭上“民宿”这条大船,他们用一些刻意的改造使自己冠上了“民宿”的美称,导致诸多民宿与其他同类型住宿行业的差异越来越小,这就大大远离了民宿的初衷。而酒店的运营者策划了这场“我是民宿” 的阴谋。他们从改造酒店宾馆的外形开始,可能是黑白灰的素色墙体组合而成的徽派建筑,围上一圈花草;入内,看到昏黄的灯光下穿着中式服饰的接待,轻声细语,房间内的花雕床太亮太滑总像是油漆还未干,精细的雕工怕是造价不菲,是否用力过猛?空间内整齐划一的格局虽还是少许透露着宾馆的气息,却被用木頭板搭成的内顶,木头板做的背景墙所缓解……这样一个建筑在高楼大厦中颇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自然是会吸引人,也难怪你能在车水马龙的大道两旁也找到所谓“民宿”的“熟悉的感觉”。民宿的本质,本应该是利用民居改建、保持当地民居风格,彰显地域人文特色,具有当地民俗民风个性。然而这样的商业化模式抹杀其本质,费尽心思招引来的人群能否为这城市里车水马龙间的——“民宿”留下,怕是日久见人心。
三、资本入注
有时间的地方就有记忆,有记忆的地方就有历史,有历史的地方就有怀旧,有怀旧的地方就有复古。这是作为人们追求民宿生活的另一支撑,只因复古的情怀作为一种普遍的情绪,无处不在,由此可见,人们本身对怀旧复古的追求不言而喻,这也就解释了一些住客在旅居之中选择民宿、一些设计师以旧物改造民宿。传统民宿的主人是房屋主人、当地农民,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酒店经营者和管理者,而是民宿服务的提供者、乡村生活的分享者,无论是“老板”,还是“老板娘”,都应担当着这样的角色。
“民宿是必须规模化才能有收益的行业,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资本运作。”这个在中国相对稚嫩的行业,近些的年发展实在有些迅猛,不可阻挡之势头。这都是借了大批投资者之力,投资者们也选择跟风,看好民宿行业,于是豪掷资本入注,投资建造起了一个又一个的 “豪华民宿”项目,将民宿的配置强行拉高,各种商业模式,各种高端贵气的设计,硬件设施的堆积,豪华装修等等,将民宿做出了星级酒店的规格。在深圳竟有个投资者推出了有100多个房间的民宿,还有更多的星级酒店进入了莫干山,甚至有很多民宿的造价已经超过500万,还有国外设计师团队加盟。这样强大的条件下,造出的“民宿” 可还是原来那个小而美的“民宿”?在2016年5月31日结束的首届中国(桐庐)国际民宿发展论坛上,有共计30个项目在大会当场完成签约,总投资60亿元。这么庞大的数额,是要做房地产还是做民宿?我们追寻的情怀呢?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民宿?当下,民宿之所以受到部分年轻消费者、家庭消费者和中产阶级消费者的青睐,正是因为在民宿可以享受到一种有情怀、有个性、有家有园、有归属感的体验。
在世界各地兴起的风格多样的民宿正改变着旅者甚至是大众对于入宿的追求。前段时间播出的综艺节目《亲爱的客栈》正是以经营客栈为背景展开,这让我们看到民宿的发展热潮,久久并未褪去,甚至将会延续。民宿的发展,未来将会走向何归宿?
一、民宿热
这个在中国还算很是稚嫩的“舶来品”在国外已经历史恒远。在日本,民宿是观光的招牌,它的起源较早并且发展相对完善,无论是在平静的海湾,还是山谷深处,亦或是闹市中心,都有民宿的身影。其近百年的历史以及其富有家庭氛围、乡土气息著称,重视利用天然环境、天然资源,搭配当地特色的文化外,更是具备了娱乐、休闲等功能,让旅行者甚至是慕名而去的住客能够充分享受居住空间。欧洲的民宿大多是以农场辅民宿的方式呈现,比如英国是最早将农业与观光结合的国家,因此也是以观光农场经营民宿这种传统方式;法国民宿的兴起则是具有一些功利而不那么浑然天成,法国政府为了保存历史文物古迹和农家生活文化,鼓励且大力支持当地民宿保有古老农庄的原型。而中国的民宿起源是体验乡野生活,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快节奏的发展,城市中的人们在饱尝城市生活的甜美与苦楚之间,开始更加向往乡村的生活,而这一趋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在民宿的发展历程中,介于家庭与宾馆之间的形式为主要的模式,一向以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等来进行改造或设计;在介于家庭与宾馆之间的民宿形式,民宿主人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部分民宿的规模常常视主人的居家环境而定,可以展现出主人对待生活,追求何种生活的姿态。有些民宿主人个性安居乐业,只要生活中有点新鲜有点小幸福就很满足,这样就很适合经营传统的民宿,民宿建设中也能透露出主人的态度与追求。
而作为当下比较流行的旅行居住形式的民宿,则是呈现出多样的个性,世界各地对于民宿的兴起,因环境与文化生活不同而展现出不同差异,但依然脱离不了旅行者在旅行期间对于居住空间的需求,这里的需求大约是超越了居住的基本诉求。不同于传统旅店,民宿追求让人体验当地人文与感受、民宿主人的情怀与服务,更加关注居住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而人们这些态度的改变,对独特的追求,将对民宿的需求推向了更多元的变化。基于大众选择民宿的心理动机——逃避城市、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等等, 使得民宿的设计者也或许是民宿的主人需要花更多的心思, 不仅要满足功能需要,还要突显设计的可圈可点之处,最不可疏忽的便是由内而外散发的地域文化和自然风光。
二、“伪民宿”——改造、变异
与众不同、新鲜感十足的地方民宿住宅,有依山傍水、有坐落山林、有当地建筑,有笑容可掬的老板娘……一切似乎都在以“城里人”向往的生活所构建。在台湾,民宿众多,也比较发达,这些民宿不仅会提供住宿,往往与住客有着很好的互动,比如在花莲的民宿,老板会带着住客出海打鱼,这些都是民宿的附加值,居住加体验,与旅游相结合。
然而近年来,随着民宿风大热,除去真正向往这种体验的人群,又涌现出一批趁热盲目“跟风”的群众,他们整齐划一,像是约好了似的,在猎奇心态作祟下竞相体验。随着这一类受众——猎奇、消费、高端等需求的出现,质朴的民宿主人开始膨胀,不再以分享自我生活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小生意,开始关注起那些盲目跟风的受众,致使本该万分“接地气”的民宿开始有了新的变化。这些失去自我的民宿开始摈弃该有的原生态,开始改造,追求洋气、高端,却少了应有的自然美好,逐渐失去了民宿的意义,开始变味。它们将原本用来讲述自家“故事”的环境彻底改造成迎合“城里人”本该拥有的口味。看着白炽灯笼罩下的大堂,颇有点现代化意味的房间,整洁素净的白床单,以及规整冰冷的房内装修,简单划一的空间分割方式……总有种熟悉但疏离的感觉,仿佛又到了出差在外,拎着公文包入住,倒头就睡的城里宾馆,是乡间里依山傍水的——“宾馆”。
树大招风,这恐怕得“归功于”民宿的过分流行,正因为它的“热”逐渐招引了同类型行业的觊觎,在这个消费社会中,能够吸引消费者、吸引消费资金时常成为被追捧的方向。因此城市里不少的快捷酒店、青年旅舍甚至星级酒店都开始向“民宿”看齐,争相想要搭上“民宿”这条大船,他们用一些刻意的改造使自己冠上了“民宿”的美称,导致诸多民宿与其他同类型住宿行业的差异越来越小,这就大大远离了民宿的初衷。而酒店的运营者策划了这场“我是民宿” 的阴谋。他们从改造酒店宾馆的外形开始,可能是黑白灰的素色墙体组合而成的徽派建筑,围上一圈花草;入内,看到昏黄的灯光下穿着中式服饰的接待,轻声细语,房间内的花雕床太亮太滑总像是油漆还未干,精细的雕工怕是造价不菲,是否用力过猛?空间内整齐划一的格局虽还是少许透露着宾馆的气息,却被用木頭板搭成的内顶,木头板做的背景墙所缓解……这样一个建筑在高楼大厦中颇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自然是会吸引人,也难怪你能在车水马龙的大道两旁也找到所谓“民宿”的“熟悉的感觉”。民宿的本质,本应该是利用民居改建、保持当地民居风格,彰显地域人文特色,具有当地民俗民风个性。然而这样的商业化模式抹杀其本质,费尽心思招引来的人群能否为这城市里车水马龙间的——“民宿”留下,怕是日久见人心。
三、资本入注
有时间的地方就有记忆,有记忆的地方就有历史,有历史的地方就有怀旧,有怀旧的地方就有复古。这是作为人们追求民宿生活的另一支撑,只因复古的情怀作为一种普遍的情绪,无处不在,由此可见,人们本身对怀旧复古的追求不言而喻,这也就解释了一些住客在旅居之中选择民宿、一些设计师以旧物改造民宿。传统民宿的主人是房屋主人、当地农民,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酒店经营者和管理者,而是民宿服务的提供者、乡村生活的分享者,无论是“老板”,还是“老板娘”,都应担当着这样的角色。
“民宿是必须规模化才能有收益的行业,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资本运作。”这个在中国相对稚嫩的行业,近些的年发展实在有些迅猛,不可阻挡之势头。这都是借了大批投资者之力,投资者们也选择跟风,看好民宿行业,于是豪掷资本入注,投资建造起了一个又一个的 “豪华民宿”项目,将民宿的配置强行拉高,各种商业模式,各种高端贵气的设计,硬件设施的堆积,豪华装修等等,将民宿做出了星级酒店的规格。在深圳竟有个投资者推出了有100多个房间的民宿,还有更多的星级酒店进入了莫干山,甚至有很多民宿的造价已经超过500万,还有国外设计师团队加盟。这样强大的条件下,造出的“民宿” 可还是原来那个小而美的“民宿”?在2016年5月31日结束的首届中国(桐庐)国际民宿发展论坛上,有共计30个项目在大会当场完成签约,总投资60亿元。这么庞大的数额,是要做房地产还是做民宿?我们追寻的情怀呢?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民宿?当下,民宿之所以受到部分年轻消费者、家庭消费者和中产阶级消费者的青睐,正是因为在民宿可以享受到一种有情怀、有个性、有家有园、有归属感的体验。
在世界各地兴起的风格多样的民宿正改变着旅者甚至是大众对于入宿的追求。前段时间播出的综艺节目《亲爱的客栈》正是以经营客栈为背景展开,这让我们看到民宿的发展热潮,久久并未褪去,甚至将会延续。民宿的发展,未来将会走向何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