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虎年即将到来之际,《国企》杂志组织评选的“2009年度中央企业十大新闻”正式发布了。
在国内外媒体中,这应该是第一次以中央企业为主角组织的新闻评选活动。
这十大新闻是对中央企业在艰难环境中寻求突破的2009年的一个记录和小结。浏览一下,会发现不少值得回味之处。
比如,关于企业并购整合的入选新闻有4例,这反映了央企在经济低迷时期积极拓展的行动轨迹。又如,把武广高铁开通和3G牌照发放结合看,一个是地理上的交通效率提升,一个是虚拟的信息通道的效率提升,一虚一实,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也有我们认为应该入选而最终未入选的一些新闻,比如宋志平任“双料央企董事长”,华润整合三九收官,等等。
还有一大新闻需要格外强调—三大央企高管落马。我们曾考虑过回避这样的负面新闻,但最终还是将其列入候选名单。因为,央企的迅猛发展是好事,但也容易冲昏一些人的头脑。纵马扬鞭、意气风发;翻身落马,委实可悲!
这样的负面新闻也引起了几乎所有评委的一致关注。它的入选,正是期望产生正面的作用。
本次评选活动,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各司局、研究中心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各大知名院校及管理咨询机构多位专家的支持与协助。在此,本刊深表谢意。
13G时代元年
三大央企手握三种制式
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电信运营商发放三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标志着我国进入3G时代。
其中,中国移动获TD-SCDMA技术制式的牌照,中国联通获WCDMA技术制式的牌照,中国电信获CDMA2000技术制式的牌照。中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三种3G制式并存的市场。各运营商也加速了3G建设的步伐,并且陆续展开了3G业务的商用。
自此,中国人集可视电话、手机音乐、手机上网于一体的新生活方式正式起步。
中国经济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加快我国工业化步伐、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信产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前导性产业、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电信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与2G相比,由3G本身所构成的产业链延伸更宽更广,产业规模巨大,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十分显著。据专家预计,发展TD-SCDMA可以带动民族通信企业实现约18万亿元的市场价值,并带动半导体、微电子、设备制造、原料、精密仪器加工、芯片、软件等产业集群的成长。因此,3G对于我国经济而言,不仅具有催化剂的作用,而且是一个巨大的推进器。发展3G和各种超3G以及4G技术,有望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重要拉动力量。
发展3G,可以使信息传输速度显著提升,传输质量大幅提高,使无限丰富多样的增值信息服务不断涌现,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通信方式乃至生活和娱乐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发展3G,可以使我国电信企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以及电信服务方式实现质的飞跃,有利于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抢占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发展3G,尤其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有利于我国在3C(计算机、通信、电子消费产品)技术和产品的融合以及三网(通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融合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中赢得主动,取得主导地位,从而真正占领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对于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完成,全面实现现代化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从电信业发展实际出发,发展3G应坚持以下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即“政府主导、统筹兼顾、科学规划、严格管制、有序竞争”。
——政府主导。制定标准、划分频谱资源以及市场准入、普遍服务等是政府要做的事情,政府一定要处于主导地位。
——统筹兼顾。要充分考虑方方面面的关系,把各方利益关系协调起来。首先要统筹三大制式之间的矛盾,形成以TD-SCDMA为主流制式,三大制式竞争发展的格局;二是统筹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特别跨国公司的关系;三是统筹多样化服务与普遍服务的关系;四是统筹竞争与管制的关系。
——科学规划。对投资导向、投资规模、投资范围进行科学规划。3G布局一定要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符合电信业发展需要。坚决杜绝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等乱投资和过度投资问题。
——严格管制。我国电信行业管制不到位是导致目前不规范竞争和恶性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在3G时代一定要强调严格管制,对于违法、违规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要加大惩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有序的市场秩序,保证3G的顺利发展。
——有序竞争。如果前面各项措施全部到位,就会为电信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倡自由竞争、公平竞争,提倡差异化竞争,使各类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2中粮入主蒙牛
央企携手民企典型案例
2009年7月6日,中粮集团宣布联手厚朴基金以港币每股17.6元的价格投资61亿港元收购蒙牛公司20%的股权。中粮集团与厚朴投资共同组建一家新的公司(中粮集团持股70%),分别向蒙牛认购新股,以及向老股东购买现有股份。新公司在分别完成相关收购后将持有蒙牛扩大后股本的20%,成为“中国蒙牛”第一大股东。
在此笔交易中,中粮集团是长期持股的战略投资者,在蒙牛未来的董事会11名董事中占3个名额,均为非执行董事。中粮集团不参与蒙牛的具体经营管理,不改变现有的经营团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不改变目前的战略方向。
“粮库”与“奶库”联姻之后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本土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频频上演并购大戏。中国企业除了进军海外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机会和资源外,大规模投资并购和企业重组的目标也开始锁定国内市场。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中粮集团联合厚朴投资上演的一出“牵牛记”。
2009年7月6日,中粮集团宣布联手厚朴基金以港币每股17.6元的价格投资61亿港元收购蒙牛公司20%的股权,成为中国蒙牛第一大股东。如何理解以中粮入主蒙牛为代表的国内并购热潮呢?
首先我们来搞清楚企业并购的动机。刨除为了追逐个人或者管理层利益之外,无非是以下几种类别:企业长期战略投资;目标价值企业被低估;政治力量扶持。
坊间传闻更加偏向于后两种。不过在笔者看来,中粮入主蒙牛主体上还是属于企业的长期战略投资行为,在本质上只是一起简单的战略投资案。对于蒙牛而言,也只是作为一家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面向中国市场、需要资本援助的公司引入战略投资人的一种行为。
这是由于,中粮集团致力于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食品巨头,以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客户网络、成熟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等资源和经验为核心竞争力,介入到种植采购、贸易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销物流、品牌推广和食品销售整套流程。其全球竞争和品牌优势与蒙牛在乳制品行业的品牌优势和营销经验优势互补,有利于中粮集团发挥全产业链优势,为投资者创造更大的价值回报。同时,引入私募基金,有利于优化蒙牛的股份制股权结构,形成了我国新型企业并购的 “国有资本+民营资本+战略投资者”的多元化混合经营模式。
中国最大“粮库”与中国最大“奶库”的联姻,大大提升了中国食品行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为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做出了贡献,也吹响了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集结号。不过,在看到该项资本并购案的利益和亮点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冷静思考,注意到其中所蕴含的风险和代价。
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来看,纵然是全产业链的战略,也应该是有主业的,而不能“从飞机到零部件”都要做。而中粮收购蒙牛案,发展乳业有可能对其主营业务的诉求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尽管在并购后中粮就宣称“三不”,即中粮集团不参与蒙牛的具体经营管理,不改变现有的经营团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不改变其战略方向,在11人的董事会中也仅仅占有3个非执行董事名额,但从企业文化磨合的角度来看,中粮是“中央军”,崇尚职业经理精神和正规的管理体系,而蒙牛是“草莽英雄”, 团队文化以兄弟情谊和血性为主,管理决策以快速和“不含糊”闻名,由此所带来的文化风格与团队精神均有相当大的差异,能否实现1+1>2的结果还是个未知数。所以,蒙牛乳业是否能成为中粮期待的新的利润增长部门,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对中国企业的国内并购热潮也要保持一份冷静和耐心。
3中铝受挫力拓
收购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2009年6月5日,力拓集团宣布撤销于2009年2月12日达成的协议,并将依据双方签署的合作与执行协议向中铝公司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迄今数额最大的海外投资交易遭否决。
中铝公司收购力拓集团可谓一波三折,困难重重。先是2009年2月12日,中铝公司与力拓集团联合宣布,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力拓集团将接受中国铝业195亿美元现金注资;之后的2009年3月16日,澳官方表示就此交易的审查时间将再延长90天;随后该交易先后获得了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德国联邦企业联合管理局、巴西保护经济行政委员会、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到2009年6月5日,协议正式撤销。
三看中铝收购力拓失败
中铝195亿美元收购力拓失败,无疑是2009年中国经济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事件。其中,有三点值得特别关注。
一、中铝收购力拓虽然失败,但其尝试本身有诸多重大含义。早在2008年初中铝对力拓第一次收购(以137亿美元收购力拓9%股权)时就引发过激烈争论,甚至是全国性的非议,认为以每股58英镑价格买入后,到当年底缩水70%多,已造成巨额浮亏。但我认为中国的高速增长和巨额资源需求,本身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抓住时机争购海外资源性产业,像金融海啸后力拓处于严重困境并希望并购时就更应如此。这是大势所趋,不容有违,也是中国大型企业“走出去”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的快速崛起必然导致全球经济格局的实力消长,也必然会传导到资源控制力方面的分配格局。关键是选择好并购的时机与价格。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资源性产业的价格会继续走高,只要资源优质且能够顺利到手,适当的亏损会因其日后的升值而弥补。2009年第二次对力拓股权的收购价格显然是合适的,只是因为其他的政治性原因而受挫。尽管收购失败并损失颇重,但其所带来的经验教训,以及所蕴含的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大量内涵,不通过这样的实践尝试则无从了解。
二、目前的国企海外收购必须区分三类并购,做好对象选择。中铝收购失败显然不是价格、市场等纯商业原因,而是政治障碍。道理很简单:中铝注资对身处困境的力拓很有利,其股价因中铝收购而涨,又因收购受阻而跌,亦不属价格问题;但澳方却会因为中铝的国企背景,担心其背后的国家最高权力对澳重要矿产资源命脉的控制。中国的海外并购已多次遇到这样的政治障碍并导致重大并购的全盘失败或局部失败,这一点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国企海外并购有三类选择,一是像力拓这样的优质企业,二是没有政治性影响的中等企业即所谓“中间并购地带”,三是问题性企业。并购第一类企业有诸多几乎不可避免和不可预测的政治麻烦,而并购第三类企业(像TCL并购汤姆逊)会有诸多经营性麻烦,两者皆会造成得不偿失的风险和损失。而中间地带的海外企业并购没有一类企业那么热门,也不会过于烫手,又不像三类企业那样有太多的文化、业务整合上的问题,应该成为这一阶段海外并购的选择重点。
三、中铝收购失败也告诉我们,民营企业应逐步成为中国海外资源并购的重要力量。今后的海外并购特别是资源性产业的并购中,遇到政治性障碍的概率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用“国家经济安全”这柄干预之剑插手于跨国并购。观察与研究表明,越是有政府背景的国企,其所遇政治性反弹就越大,而且往往不可逾越。因此,中铝并购(以及其他央企并购)失利的一大教训,就是必须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特别是重大资源性资产的并购。据了解,已有众多民营企业在北美、南美、非洲等地进行了成功的资源性企业的并购。但之所以仍是未成气候,瓶颈有二:一是资金,二是信用。资金方面,建议成立专项并购基金,通过试点,逐步将大量资金纳入并由民企实施并购。信用方面,要对民企进行信用排队梳理和提升。
4东航上航合并
合纵连横改写民航格局
2009年11月30日,东航上航重组方案获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通过。这标志着东航上航联合重组工作已基本完成监管部门的审核,将进入最后资产交割阶段。
2009年6月8日,东航、上航双双停牌后,有关东航与上航的重组就开始成为舆论的热点。2009年6月30日,“东上重组”启动,宣布上航将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并保留品牌。2009年8月20日,获得民航局的批准。2009年10月9日,重组等相关事项分别获两家公司临时股东大会高票通过。
善借东风力扶摇上青天
针对备受关注的东航上航重组合并案,社会各界反应不一,争议迭起。
焦点一:“惺惺相惜”还是“包办联姻”。
在全球经济低迷、航空业步履维艰的背景之下,企业若根据自身真实状况,基于自由意愿,自主协商决定合并,或许是件好事。不过,两航均由国有资本控股,又分别获得国家70亿元和地方10亿元的注资,因此,坊间多认为,此次重组当来自行政决策层,而非单纯的市场行为。
焦点二:“弱弱连手”还是“资源协整”。
正面分析认为,两航合并有助东航资源整合,并斩获在上海航空枢纽的基地控制力。但利空观点称,因两航业绩都很差,且有东航往年吸收合并春秋航空等消化不良的例子在先,因此,东航未论收购成效之前,必须设法克服高得惊人的负债率,否则两航合并就是“弱弱连手”。
焦点三:“风险加注”还是“行业救赎”。
专家表示,金融危机之时恰为行业调整良机,两航此时合并,成本相对低位,实乃“抓住了这轮行业调整良机的尾巴”。但业内认为,两航基地相同,线路高度重合,互补性并不强,且在品牌、文化和管理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加之合并后依然资不抵债,仍有退市和破产的风险。
相比夭折的“东新恋”,“东上之合”总算定谱成曲、陌上开花。纵观此役,一言以概之,即“此曲和五弦,此花开五叶”——
之于两大主角:通过股份置换的方式,生存濒危的东航在自家门口“迎娶”上航,以求浴火重生;虽成东航全资子公司,但上航独立品牌、独立运营、债务债权能够存续下去,俨然已是最佳战果;而合并方案在股东大会的高票通过,以及投资者对现金选择权的放弃,也说明这场联姻虽有政府推手,却也符合众意民心。
之于两个娘家:刘、马两帅空降,70亿元注资输血,高层赴沪商讨,这些明确昭示了全球经济危机之下,国务院国资委作为央企老板,力挽东航、盘活资产、再造航企巨头的坚定信念。而上海市政府于央企东航所享有的话语权,对其建设国际枢纽、筹办世博会、协调区域经济、加速城市发展,可谓远近战略协同,长效利益颇丰。
三是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军工央企不断创新、高速发展的趋势,必然带来相关的产业大整合。代表性的案例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2008年开始的重组整合。2008年11月6日,重组整合后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正式成立。2009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首次申报美国《财富》世界500强并成功入选,成为中国首家跻身世界500强的军工企业,终于站在了与EADS、波音公司等世界级军工企业同台竞技的新起点上。
关注这几大看点,我们会意识到,军工央企不再默默无闻,不是一个盲目的判断。随着中国对自主创新的不断强化,随着不得不进行的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产业整合能力的军工央企,一定会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舞台上发出更强的声音。
7中亚管道开通
里海天然气送往珠三角
2009年12月1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土库曼斯坦分别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总统共同出席“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开通仪式。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长1833公里,以土库曼斯坦为起点,横穿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进入我国新疆,每年将向我国输送400亿立方米天然气。建成通气后,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经管道进入我国后,将通过西气东输二线运至包括上海、广州在内的中西部、长三角、珠三角共14个省市和地区,南端终点为香港。
中石油中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新近成立的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建设、运营和管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投资的中亚天然气管道。
千秋壮观一“气龙”
中国和中亚由东到西被一条连绵不断的山链标志出来,从阿尔泰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一直延伸到高加索山。这些山脉彼此相连伸展,浑然一体,雄踞于欧亚大陆之上,见证了中国与中亚渊深流远的历史联系:中国的苜蓿、葡萄、胡桃、胡麻、胡瓜、豌豆、茉莉、胡椒、胡萝卜、菠菜等许多作物,都是千百年间从中亚陆续引入的。如今引进的,则是一条漫长的“气龙”,其中涌动的是对中国能源有重要意义的天然气。
中亚各民族在长期纷扰的历史中,共同对世界起了两种独特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矛盾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地区干旱和巨大山脉的阻截,隔开了中国、印度、中东和欧洲等文明;另一方面,它的古代商路,也为周围诸文明提供了一条细弱的但又延绵不绝的联系纽带,是各种文明的交汇处。自1498年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大西洋至印度洋海路开通后,中亚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地位日渐下降。西方世界的海上探险、贸易和政治扩张活动,以及近代工业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最终使古代丝绸之路被逐渐废弃。到19世纪上半叶,中国同中亚之间的贸易关系基本上完结了,中国与中亚在各个方面也一同陷入了衰落的逆流。直到21世纪的到来,随着中国的迅猛崛起,这股逆流才被有力地扭转了。
2009年12月14日,胡锦涛主席与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三国总统一起主持了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仪式。这条输气管道西起土库曼斯坦的阿姆河右岸的天然气田,穿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从新疆的霍尔果斯口岸进入中国境内,全长达1833公里。这也是一项国际化程度很高的项目,除中国、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外,俄罗斯、德国、英国和美国的一些企业也参与了这项浩大的工程。
这条管道进入中国境内后,与西气东输二线衔接,再继续向东延伸,最终东达上海,南抵广州和香港,北至北京。根据中国和土库曼斯坦于2007年7月签署的天然气合作总协议,在未来的30年里,土库曼斯坦将向中国每年供应天然气300亿立方米,这相当于2007年中国国内天然气总产量的一半。这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中,有130亿立方米出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参与开发的阿姆河右岸天然气项目,其余的170亿立方米由土库曼斯坦能源公司提供。根据中国和土库曼斯坦于2008年8月签署的另一项协议,土库曼斯坦将向中国每年增供1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也就是说,在未来几年里,土库曼斯坦通过这条管道向我国提供的天然气有望提升至每年4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8年我国天然气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这对保障我国天然气供应,改善能源结构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于中亚国家而言,这条天然气管道开辟了新的出口渠道,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带动许多相关经济领域的发展。中国与中亚之间紧密合作的潜力巨大,历史上曾有过的一派千秋壮观的景象,突然间又重新显露出来。
8巨资收购Addax
中石化抱回一个金娃娃
2009年8月18日,中国石化正式对外宣布,以每股52.8加元的价格收购总部位于瑞士的Addax石油公司,以当时汇率计算,收购总价相当于75 .6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公司进行海外资产收购的最大一笔成功交易。
2009年2月起,中国石化开始跟踪收购Addax公司,并于6月24日以52.8加元/股价格成功签署收购协议。8月6日,该收购项目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核准。2009年8月18日,收购协议规定的交割条件都已满足,成功完成了交割。
善用和慎用软实力定价权
不足10倍市盈率,折合每桶13.5美元,收购一家加拿大上市的油气公司,中石化抱回了一个金娃娃。这笔收购从酝酿到收官,用了仅仅6个月。
Addax总部在瑞士,上市在加拿大,总探明储量5亿桶。官方公布的收购价72.4亿美元,考虑综合因素折计原油成本约13.5~16美元/桶。如果考虑到上述地区蕴藏的天然气储量,实际成本或许能平衡在7美元/桶上下。2008年该公司实现总收入37.62亿美元,净利润7.84亿美元。
相比财务效应,这笔收购对中石化的战略影响更甚。2008年,中石化原油产量为0.4亿吨。因为下游需求巨大,中石化当年加工原油达到了1.73亿吨,这也就意味着中石化有70%多的原油依赖于进口,受制于国际油价的波动,这给中石化的生产经营增加了更多的成本。2009年3月,中石化董事长苏树林在一次内部会议中就强调,油气资源不足是制约中国石化发展的突出瓶颈。他表示,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是不可替代的。这也是为什么中石化提出了“全力打造上游长板”的要求。
对于中石化而言,突入上游的难度很大。国内优质油田基本已经开发殆尽。提高采收率、加大勘探投入技术研发等成为主要的手段。在中石化到2020年的远景规划中,国内外油气当量产量的目标是达到1亿吨。要实现上述的目标,走出去是必须的选择。
中石化并购Addax公司成功,促使海外油气产量剧增。Addax公司年产原油约700万吨。其原油储量相当于中石化的八分之一,产量相当于中石化2008年产量的17.5%。
这么大个便宜怎么就让中石化捡着了?原来加蓬新有国逝,尼日利亚憎恶油管,伊拉克地缘争端,这些资源就如同“夺宝奇兵”里的稀世奇珍,打打杀杀之后剩下的没准就只是美丽的联想。Addax董事会难言之隐之下急于脱手,压倒多数支持公司出售计划。
事态最新的发展有些让中石化始料不及。2009年11月中,伊石油部已拒绝了中石化参与该国石油项目第二次招标的申请,理由是其收购的ADDAX公司在库尔德地区的石油合同违反了伊拉克法律。Addax公司在地缘政治不稳定国家和地区的油气田资产面临着特殊的估值风险。
巧合的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大两则新闻都在2009年中揭底,中石化成功标购ADDAX相距中铝战略投资力拓失败仅仅50天的时间。同样是中央国企进军国际上游资源,同样是执行国家战略而志在必得,结果为何南辕北辙?
无疑,国家软实力在促成中石化迅速拿下ADDAX公司方面居功至伟:ADDAX公司油气田所在国都是中国的传统谊邦,我们对亚非拉兄弟的无私援助终于在国际政治以外有了回报。但是,央企海外并购在运用这种国家软实力时,更要注意别被这种实力蒙住了眼。实际上,中石化在伊拉克遇到的窘境,是中、美全球能源竞争在中东的冲突点,商业企业必须约束自己利用国际政治关系的边界。如果中石化将收购ADDAX公司的动作推迟半年,收获是否更大?
火中取粟,不仅仅需要漏船载酒的运气和破釜沉舟的勇气,更要冷静的判断力。
9中国建筑上市
2009年全球股市最大IPO
2009年7月29日, 中国建筑上市,这是2009年全球股市最大IPO上市。中国建筑本次以4.18元/股的价格发行120亿股,发行后总股本为300亿股。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501.6亿元,其中网上发行的60亿股股票将于2009年7月29日起上市交易。
反危机的中流砥柱
在2009年这么一个特殊的年份,准许中国建筑上市体现出金融政策对国家反危机的总经济政策的积极配合。
2009年7月29日,中国建筑以4.18元/股的价格发行120亿股,发行后总股本为300亿股。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501.6亿元,成为2009年全球股市最大IPO。
中国建筑选择这个时机上市,绝非偶然。恰逢中国处于反危机的攻坚阶段,中国建筑承担着刺激中国经济的重任。2009年,中国出口对GDP的贡献是负的四个百分点,拉动GDP要依赖投资与消费,由于居民面对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消费在短时间内难以承担拉动GDP的重任,于是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而中国建筑在中国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所占的份额巨大。该公司在2009年的全球500强中排名292位,作为承包商在全球排名第七位,占国内建筑市场份额3.5%,占国内房建面积的4.3%。中国建筑参与了国内国际许多著名的大项目,例如中央电视台、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北京国贸三期、香港迪士尼乐园、哈大铁路等。中国建筑作为国有企业,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中国反危机的微观主体责任。
换言之,中国建筑可以看做是国家投资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落实者和践行者,在最近的年份存在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建筑核心主业为建筑和房地产,为国内唯一一个拥有房建、市政、公路三个特级总承包资质的公司,而且于2009年还获得铁路建设的资质,打破了中铁集团在轨道建设领域的垄断。中国未来仍将继续加大在铁路与城市轨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期高速增长为中国建筑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在国家反危机的阶段,中国建筑在某种意义上承担了落实国家刺激经济政策的任务。在2009年这么一个特殊的年份,准许中国建筑上市体现出金融政策对国家反危机的总经济政策的积极配合。
中国建筑整合了相关行业的各种资源,主营业务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国际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设计与勘察业务。如果从房地产开发链条的角度看,中国建筑实现了纵向一体化,从勘察、设计、建筑、到房地产开发与销售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消弭集团内部的同业竞争。
中国建筑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预计10年内,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将达到20万亿元。前一阶段,中国房地产发展并不是很正常,高企的房价引发了沸腾的民怨。可以预见,政府在提供住房的公共产品服务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为解决住房问题,抑制过高房价,政府可能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应。而中国建筑作为国有企业,将承担更多的经济适用房建设的责任,这意味着中国建筑在城市化的后一阶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10三大高管落马
央企反腐倡廉任重道远
陈同海被判刑:2009年7月15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中石化原总经理陈同海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陈同海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康日新被“双规”:2009年8月5日,经中央纪委有关负责人证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康日新因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张春江被“双规”:2009年12月28日,中央纪委负责人证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裁张春江因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让阳光遏制腐败
一段时间以来,国企高管频频落马。每每看到这样的消息,在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打击腐败,严惩不贷庆幸的同时,一丝悲凉越过心头。
说起来,已经落马的陈同海、康日新、张春江这三人都非等闲之辈。他们是央企高管,更曾是当代的人才、精英。陈同海原就职于国家计委,工作业绩优秀被派到中石化掌控国家石油石化半壁江山;康日新被称做中国的核掌门,是央企百余“一把手”中的唯一的党的十七大中央委员;张春江,中国通信领域年轻有为的改革人物。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过程中,本来迎接他们的应该是不断攀升的“红地毯”和亿万民众的仰视和敬重,然而半路落马,着实可惜。可惜他们不能再坚持自己为之奋斗多年的信仰,一失足成千古恨;可惜他们在萌生犯罪的瞬间没有遇到制度的壁垒,让培养他们的成本付诸东流。
市场经济是一个有利于创造财富的经济,也是易于“制造”腐败的经济。客观上我们承认,市场经济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不仅让你有创造欲望,一夜成名,也引诱你投机取巧,侥幸“过海”。然而,海非一池小水,你能侥幸过去吗?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非你之财,据为己有,恐惧将伴你“过海”。前一阵子听到一位逃亡国外的腐败分子难以承受恐惧之心要回国自首,他过了空间的海,过不了人生的海。何必呢,将自己辉煌人生做赌注,伸手被捉,赔了多占的,赔了今日的,还得搭上自己的未来,把昨天的辉煌也赔上,遗臭万年!
上文可惜的是他们个人的修养,不仅把自己给毁了,还玷污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给国家造成损失。下文思考的是他们卑鄙恶劣的伎俩为何能够得手,不仅把他们自己搭了进去,还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受到损失。培养一个干部,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付出成本,辛辛苦苦培养出的干部,一瞬间就被腐败俘虏了,那肯定是制度存在漏洞,监督出了问题。笔者记得美国的富兰克林总统曾经说过,大概意思是“如果一个组织存在不被监督的权利,那将会是很危险的”。回想我们的一些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是不是存在对某些领导、部门主管监督的真空,让他有机会产生邪念、萌生侥幸。制度是对下的,不是约束某些领导的;领导制定制度是对人不对己,自己破坏制度被修饰为“灵活”和发展“需要”,使人们形成惯式,有制度也不能去监督领导。其结果呢,腐败萌生,害了领导,也害了组织。
阳光是个好东西,无论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在阳光下你只能成长,阳光可以遏制你阴暗的东西,包括想法,长此以往,你就只有成长的习惯了。阳光就是公平,就是制度,就是监督,利人、利己、利组织。国资委不断改进的纪检检查工作、业绩考核体系以及正在推进的以董事会建设为代表的公司治理变革,就是遏制腐败的阳光。
《国企》评选“三大央企高管落马”进入十大新闻,亦可称之为阳光的一束,它们共同沐浴央企发展,沐浴央企高管成长,相信给央企抹黑的类似之事会越来越少。
在国内外媒体中,这应该是第一次以中央企业为主角组织的新闻评选活动。
这十大新闻是对中央企业在艰难环境中寻求突破的2009年的一个记录和小结。浏览一下,会发现不少值得回味之处。
比如,关于企业并购整合的入选新闻有4例,这反映了央企在经济低迷时期积极拓展的行动轨迹。又如,把武广高铁开通和3G牌照发放结合看,一个是地理上的交通效率提升,一个是虚拟的信息通道的效率提升,一虚一实,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也有我们认为应该入选而最终未入选的一些新闻,比如宋志平任“双料央企董事长”,华润整合三九收官,等等。
还有一大新闻需要格外强调—三大央企高管落马。我们曾考虑过回避这样的负面新闻,但最终还是将其列入候选名单。因为,央企的迅猛发展是好事,但也容易冲昏一些人的头脑。纵马扬鞭、意气风发;翻身落马,委实可悲!
这样的负面新闻也引起了几乎所有评委的一致关注。它的入选,正是期望产生正面的作用。
本次评选活动,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各司局、研究中心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各大知名院校及管理咨询机构多位专家的支持与协助。在此,本刊深表谢意。
13G时代元年
三大央企手握三种制式
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电信运营商发放三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标志着我国进入3G时代。
其中,中国移动获TD-SCDMA技术制式的牌照,中国联通获WCDMA技术制式的牌照,中国电信获CDMA2000技术制式的牌照。中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三种3G制式并存的市场。各运营商也加速了3G建设的步伐,并且陆续展开了3G业务的商用。
自此,中国人集可视电话、手机音乐、手机上网于一体的新生活方式正式起步。
中国经济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加快我国工业化步伐、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信产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前导性产业、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电信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与2G相比,由3G本身所构成的产业链延伸更宽更广,产业规模巨大,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十分显著。据专家预计,发展TD-SCDMA可以带动民族通信企业实现约18万亿元的市场价值,并带动半导体、微电子、设备制造、原料、精密仪器加工、芯片、软件等产业集群的成长。因此,3G对于我国经济而言,不仅具有催化剂的作用,而且是一个巨大的推进器。发展3G和各种超3G以及4G技术,有望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重要拉动力量。
发展3G,可以使信息传输速度显著提升,传输质量大幅提高,使无限丰富多样的增值信息服务不断涌现,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通信方式乃至生活和娱乐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发展3G,可以使我国电信企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以及电信服务方式实现质的飞跃,有利于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抢占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发展3G,尤其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有利于我国在3C(计算机、通信、电子消费产品)技术和产品的融合以及三网(通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融合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中赢得主动,取得主导地位,从而真正占领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对于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完成,全面实现现代化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从电信业发展实际出发,发展3G应坚持以下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即“政府主导、统筹兼顾、科学规划、严格管制、有序竞争”。
——政府主导。制定标准、划分频谱资源以及市场准入、普遍服务等是政府要做的事情,政府一定要处于主导地位。
——统筹兼顾。要充分考虑方方面面的关系,把各方利益关系协调起来。首先要统筹三大制式之间的矛盾,形成以TD-SCDMA为主流制式,三大制式竞争发展的格局;二是统筹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特别跨国公司的关系;三是统筹多样化服务与普遍服务的关系;四是统筹竞争与管制的关系。
——科学规划。对投资导向、投资规模、投资范围进行科学规划。3G布局一定要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符合电信业发展需要。坚决杜绝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等乱投资和过度投资问题。
——严格管制。我国电信行业管制不到位是导致目前不规范竞争和恶性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在3G时代一定要强调严格管制,对于违法、违规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要加大惩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有序的市场秩序,保证3G的顺利发展。
——有序竞争。如果前面各项措施全部到位,就会为电信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倡自由竞争、公平竞争,提倡差异化竞争,使各类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2中粮入主蒙牛
央企携手民企典型案例
2009年7月6日,中粮集团宣布联手厚朴基金以港币每股17.6元的价格投资61亿港元收购蒙牛公司20%的股权。中粮集团与厚朴投资共同组建一家新的公司(中粮集团持股70%),分别向蒙牛认购新股,以及向老股东购买现有股份。新公司在分别完成相关收购后将持有蒙牛扩大后股本的20%,成为“中国蒙牛”第一大股东。
在此笔交易中,中粮集团是长期持股的战略投资者,在蒙牛未来的董事会11名董事中占3个名额,均为非执行董事。中粮集团不参与蒙牛的具体经营管理,不改变现有的经营团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不改变目前的战略方向。
“粮库”与“奶库”联姻之后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本土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频频上演并购大戏。中国企业除了进军海外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机会和资源外,大规模投资并购和企业重组的目标也开始锁定国内市场。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中粮集团联合厚朴投资上演的一出“牵牛记”。
2009年7月6日,中粮集团宣布联手厚朴基金以港币每股17.6元的价格投资61亿港元收购蒙牛公司20%的股权,成为中国蒙牛第一大股东。如何理解以中粮入主蒙牛为代表的国内并购热潮呢?
首先我们来搞清楚企业并购的动机。刨除为了追逐个人或者管理层利益之外,无非是以下几种类别:企业长期战略投资;目标价值企业被低估;政治力量扶持。
坊间传闻更加偏向于后两种。不过在笔者看来,中粮入主蒙牛主体上还是属于企业的长期战略投资行为,在本质上只是一起简单的战略投资案。对于蒙牛而言,也只是作为一家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面向中国市场、需要资本援助的公司引入战略投资人的一种行为。
这是由于,中粮集团致力于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食品巨头,以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客户网络、成熟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等资源和经验为核心竞争力,介入到种植采购、贸易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销物流、品牌推广和食品销售整套流程。其全球竞争和品牌优势与蒙牛在乳制品行业的品牌优势和营销经验优势互补,有利于中粮集团发挥全产业链优势,为投资者创造更大的价值回报。同时,引入私募基金,有利于优化蒙牛的股份制股权结构,形成了我国新型企业并购的 “国有资本+民营资本+战略投资者”的多元化混合经营模式。
中国最大“粮库”与中国最大“奶库”的联姻,大大提升了中国食品行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为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做出了贡献,也吹响了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集结号。不过,在看到该项资本并购案的利益和亮点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冷静思考,注意到其中所蕴含的风险和代价。
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来看,纵然是全产业链的战略,也应该是有主业的,而不能“从飞机到零部件”都要做。而中粮收购蒙牛案,发展乳业有可能对其主营业务的诉求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尽管在并购后中粮就宣称“三不”,即中粮集团不参与蒙牛的具体经营管理,不改变现有的经营团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不改变其战略方向,在11人的董事会中也仅仅占有3个非执行董事名额,但从企业文化磨合的角度来看,中粮是“中央军”,崇尚职业经理精神和正规的管理体系,而蒙牛是“草莽英雄”, 团队文化以兄弟情谊和血性为主,管理决策以快速和“不含糊”闻名,由此所带来的文化风格与团队精神均有相当大的差异,能否实现1+1>2的结果还是个未知数。所以,蒙牛乳业是否能成为中粮期待的新的利润增长部门,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对中国企业的国内并购热潮也要保持一份冷静和耐心。
3中铝受挫力拓
收购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2009年6月5日,力拓集团宣布撤销于2009年2月12日达成的协议,并将依据双方签署的合作与执行协议向中铝公司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迄今数额最大的海外投资交易遭否决。
中铝公司收购力拓集团可谓一波三折,困难重重。先是2009年2月12日,中铝公司与力拓集团联合宣布,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力拓集团将接受中国铝业195亿美元现金注资;之后的2009年3月16日,澳官方表示就此交易的审查时间将再延长90天;随后该交易先后获得了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德国联邦企业联合管理局、巴西保护经济行政委员会、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到2009年6月5日,协议正式撤销。
三看中铝收购力拓失败
中铝195亿美元收购力拓失败,无疑是2009年中国经济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事件。其中,有三点值得特别关注。
一、中铝收购力拓虽然失败,但其尝试本身有诸多重大含义。早在2008年初中铝对力拓第一次收购(以137亿美元收购力拓9%股权)时就引发过激烈争论,甚至是全国性的非议,认为以每股58英镑价格买入后,到当年底缩水70%多,已造成巨额浮亏。但我认为中国的高速增长和巨额资源需求,本身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抓住时机争购海外资源性产业,像金融海啸后力拓处于严重困境并希望并购时就更应如此。这是大势所趋,不容有违,也是中国大型企业“走出去”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的快速崛起必然导致全球经济格局的实力消长,也必然会传导到资源控制力方面的分配格局。关键是选择好并购的时机与价格。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资源性产业的价格会继续走高,只要资源优质且能够顺利到手,适当的亏损会因其日后的升值而弥补。2009年第二次对力拓股权的收购价格显然是合适的,只是因为其他的政治性原因而受挫。尽管收购失败并损失颇重,但其所带来的经验教训,以及所蕴含的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大量内涵,不通过这样的实践尝试则无从了解。
二、目前的国企海外收购必须区分三类并购,做好对象选择。中铝收购失败显然不是价格、市场等纯商业原因,而是政治障碍。道理很简单:中铝注资对身处困境的力拓很有利,其股价因中铝收购而涨,又因收购受阻而跌,亦不属价格问题;但澳方却会因为中铝的国企背景,担心其背后的国家最高权力对澳重要矿产资源命脉的控制。中国的海外并购已多次遇到这样的政治障碍并导致重大并购的全盘失败或局部失败,这一点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国企海外并购有三类选择,一是像力拓这样的优质企业,二是没有政治性影响的中等企业即所谓“中间并购地带”,三是问题性企业。并购第一类企业有诸多几乎不可避免和不可预测的政治麻烦,而并购第三类企业(像TCL并购汤姆逊)会有诸多经营性麻烦,两者皆会造成得不偿失的风险和损失。而中间地带的海外企业并购没有一类企业那么热门,也不会过于烫手,又不像三类企业那样有太多的文化、业务整合上的问题,应该成为这一阶段海外并购的选择重点。
三、中铝收购失败也告诉我们,民营企业应逐步成为中国海外资源并购的重要力量。今后的海外并购特别是资源性产业的并购中,遇到政治性障碍的概率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用“国家经济安全”这柄干预之剑插手于跨国并购。观察与研究表明,越是有政府背景的国企,其所遇政治性反弹就越大,而且往往不可逾越。因此,中铝并购(以及其他央企并购)失利的一大教训,就是必须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特别是重大资源性资产的并购。据了解,已有众多民营企业在北美、南美、非洲等地进行了成功的资源性企业的并购。但之所以仍是未成气候,瓶颈有二:一是资金,二是信用。资金方面,建议成立专项并购基金,通过试点,逐步将大量资金纳入并由民企实施并购。信用方面,要对民企进行信用排队梳理和提升。
4东航上航合并
合纵连横改写民航格局
2009年11月30日,东航上航重组方案获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通过。这标志着东航上航联合重组工作已基本完成监管部门的审核,将进入最后资产交割阶段。
2009年6月8日,东航、上航双双停牌后,有关东航与上航的重组就开始成为舆论的热点。2009年6月30日,“东上重组”启动,宣布上航将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并保留品牌。2009年8月20日,获得民航局的批准。2009年10月9日,重组等相关事项分别获两家公司临时股东大会高票通过。
善借东风力扶摇上青天
针对备受关注的东航上航重组合并案,社会各界反应不一,争议迭起。
焦点一:“惺惺相惜”还是“包办联姻”。
在全球经济低迷、航空业步履维艰的背景之下,企业若根据自身真实状况,基于自由意愿,自主协商决定合并,或许是件好事。不过,两航均由国有资本控股,又分别获得国家70亿元和地方10亿元的注资,因此,坊间多认为,此次重组当来自行政决策层,而非单纯的市场行为。
焦点二:“弱弱连手”还是“资源协整”。
正面分析认为,两航合并有助东航资源整合,并斩获在上海航空枢纽的基地控制力。但利空观点称,因两航业绩都很差,且有东航往年吸收合并春秋航空等消化不良的例子在先,因此,东航未论收购成效之前,必须设法克服高得惊人的负债率,否则两航合并就是“弱弱连手”。
焦点三:“风险加注”还是“行业救赎”。
专家表示,金融危机之时恰为行业调整良机,两航此时合并,成本相对低位,实乃“抓住了这轮行业调整良机的尾巴”。但业内认为,两航基地相同,线路高度重合,互补性并不强,且在品牌、文化和管理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加之合并后依然资不抵债,仍有退市和破产的风险。
相比夭折的“东新恋”,“东上之合”总算定谱成曲、陌上开花。纵观此役,一言以概之,即“此曲和五弦,此花开五叶”——
之于两大主角:通过股份置换的方式,生存濒危的东航在自家门口“迎娶”上航,以求浴火重生;虽成东航全资子公司,但上航独立品牌、独立运营、债务债权能够存续下去,俨然已是最佳战果;而合并方案在股东大会的高票通过,以及投资者对现金选择权的放弃,也说明这场联姻虽有政府推手,却也符合众意民心。
之于两个娘家:刘、马两帅空降,70亿元注资输血,高层赴沪商讨,这些明确昭示了全球经济危机之下,国务院国资委作为央企老板,力挽东航、盘活资产、再造航企巨头的坚定信念。而上海市政府于央企东航所享有的话语权,对其建设国际枢纽、筹办世博会、协调区域经济、加速城市发展,可谓远近战略协同,长效利益颇丰。
三是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军工央企不断创新、高速发展的趋势,必然带来相关的产业大整合。代表性的案例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2008年开始的重组整合。2008年11月6日,重组整合后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正式成立。2009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首次申报美国《财富》世界500强并成功入选,成为中国首家跻身世界500强的军工企业,终于站在了与EADS、波音公司等世界级军工企业同台竞技的新起点上。
关注这几大看点,我们会意识到,军工央企不再默默无闻,不是一个盲目的判断。随着中国对自主创新的不断强化,随着不得不进行的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产业整合能力的军工央企,一定会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舞台上发出更强的声音。
7中亚管道开通
里海天然气送往珠三角
2009年12月1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土库曼斯坦分别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总统共同出席“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开通仪式。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长1833公里,以土库曼斯坦为起点,横穿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进入我国新疆,每年将向我国输送400亿立方米天然气。建成通气后,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经管道进入我国后,将通过西气东输二线运至包括上海、广州在内的中西部、长三角、珠三角共14个省市和地区,南端终点为香港。
中石油中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新近成立的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建设、运营和管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投资的中亚天然气管道。
千秋壮观一“气龙”
中国和中亚由东到西被一条连绵不断的山链标志出来,从阿尔泰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一直延伸到高加索山。这些山脉彼此相连伸展,浑然一体,雄踞于欧亚大陆之上,见证了中国与中亚渊深流远的历史联系:中国的苜蓿、葡萄、胡桃、胡麻、胡瓜、豌豆、茉莉、胡椒、胡萝卜、菠菜等许多作物,都是千百年间从中亚陆续引入的。如今引进的,则是一条漫长的“气龙”,其中涌动的是对中国能源有重要意义的天然气。
中亚各民族在长期纷扰的历史中,共同对世界起了两种独特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矛盾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地区干旱和巨大山脉的阻截,隔开了中国、印度、中东和欧洲等文明;另一方面,它的古代商路,也为周围诸文明提供了一条细弱的但又延绵不绝的联系纽带,是各种文明的交汇处。自1498年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大西洋至印度洋海路开通后,中亚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地位日渐下降。西方世界的海上探险、贸易和政治扩张活动,以及近代工业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最终使古代丝绸之路被逐渐废弃。到19世纪上半叶,中国同中亚之间的贸易关系基本上完结了,中国与中亚在各个方面也一同陷入了衰落的逆流。直到21世纪的到来,随着中国的迅猛崛起,这股逆流才被有力地扭转了。
2009年12月14日,胡锦涛主席与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三国总统一起主持了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仪式。这条输气管道西起土库曼斯坦的阿姆河右岸的天然气田,穿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从新疆的霍尔果斯口岸进入中国境内,全长达1833公里。这也是一项国际化程度很高的项目,除中国、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外,俄罗斯、德国、英国和美国的一些企业也参与了这项浩大的工程。
这条管道进入中国境内后,与西气东输二线衔接,再继续向东延伸,最终东达上海,南抵广州和香港,北至北京。根据中国和土库曼斯坦于2007年7月签署的天然气合作总协议,在未来的30年里,土库曼斯坦将向中国每年供应天然气300亿立方米,这相当于2007年中国国内天然气总产量的一半。这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中,有130亿立方米出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参与开发的阿姆河右岸天然气项目,其余的170亿立方米由土库曼斯坦能源公司提供。根据中国和土库曼斯坦于2008年8月签署的另一项协议,土库曼斯坦将向中国每年增供1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也就是说,在未来几年里,土库曼斯坦通过这条管道向我国提供的天然气有望提升至每年4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8年我国天然气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这对保障我国天然气供应,改善能源结构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于中亚国家而言,这条天然气管道开辟了新的出口渠道,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带动许多相关经济领域的发展。中国与中亚之间紧密合作的潜力巨大,历史上曾有过的一派千秋壮观的景象,突然间又重新显露出来。
8巨资收购Addax
中石化抱回一个金娃娃
2009年8月18日,中国石化正式对外宣布,以每股52.8加元的价格收购总部位于瑞士的Addax石油公司,以当时汇率计算,收购总价相当于75 .6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公司进行海外资产收购的最大一笔成功交易。
2009年2月起,中国石化开始跟踪收购Addax公司,并于6月24日以52.8加元/股价格成功签署收购协议。8月6日,该收购项目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核准。2009年8月18日,收购协议规定的交割条件都已满足,成功完成了交割。
善用和慎用软实力定价权
不足10倍市盈率,折合每桶13.5美元,收购一家加拿大上市的油气公司,中石化抱回了一个金娃娃。这笔收购从酝酿到收官,用了仅仅6个月。
Addax总部在瑞士,上市在加拿大,总探明储量5亿桶。官方公布的收购价72.4亿美元,考虑综合因素折计原油成本约13.5~16美元/桶。如果考虑到上述地区蕴藏的天然气储量,实际成本或许能平衡在7美元/桶上下。2008年该公司实现总收入37.62亿美元,净利润7.84亿美元。
相比财务效应,这笔收购对中石化的战略影响更甚。2008年,中石化原油产量为0.4亿吨。因为下游需求巨大,中石化当年加工原油达到了1.73亿吨,这也就意味着中石化有70%多的原油依赖于进口,受制于国际油价的波动,这给中石化的生产经营增加了更多的成本。2009年3月,中石化董事长苏树林在一次内部会议中就强调,油气资源不足是制约中国石化发展的突出瓶颈。他表示,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是不可替代的。这也是为什么中石化提出了“全力打造上游长板”的要求。
对于中石化而言,突入上游的难度很大。国内优质油田基本已经开发殆尽。提高采收率、加大勘探投入技术研发等成为主要的手段。在中石化到2020年的远景规划中,国内外油气当量产量的目标是达到1亿吨。要实现上述的目标,走出去是必须的选择。
中石化并购Addax公司成功,促使海外油气产量剧增。Addax公司年产原油约700万吨。其原油储量相当于中石化的八分之一,产量相当于中石化2008年产量的17.5%。
这么大个便宜怎么就让中石化捡着了?原来加蓬新有国逝,尼日利亚憎恶油管,伊拉克地缘争端,这些资源就如同“夺宝奇兵”里的稀世奇珍,打打杀杀之后剩下的没准就只是美丽的联想。Addax董事会难言之隐之下急于脱手,压倒多数支持公司出售计划。
事态最新的发展有些让中石化始料不及。2009年11月中,伊石油部已拒绝了中石化参与该国石油项目第二次招标的申请,理由是其收购的ADDAX公司在库尔德地区的石油合同违反了伊拉克法律。Addax公司在地缘政治不稳定国家和地区的油气田资产面临着特殊的估值风险。
巧合的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大两则新闻都在2009年中揭底,中石化成功标购ADDAX相距中铝战略投资力拓失败仅仅50天的时间。同样是中央国企进军国际上游资源,同样是执行国家战略而志在必得,结果为何南辕北辙?
无疑,国家软实力在促成中石化迅速拿下ADDAX公司方面居功至伟:ADDAX公司油气田所在国都是中国的传统谊邦,我们对亚非拉兄弟的无私援助终于在国际政治以外有了回报。但是,央企海外并购在运用这种国家软实力时,更要注意别被这种实力蒙住了眼。实际上,中石化在伊拉克遇到的窘境,是中、美全球能源竞争在中东的冲突点,商业企业必须约束自己利用国际政治关系的边界。如果中石化将收购ADDAX公司的动作推迟半年,收获是否更大?
火中取粟,不仅仅需要漏船载酒的运气和破釜沉舟的勇气,更要冷静的判断力。
9中国建筑上市
2009年全球股市最大IPO
2009年7月29日, 中国建筑上市,这是2009年全球股市最大IPO上市。中国建筑本次以4.18元/股的价格发行120亿股,发行后总股本为300亿股。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501.6亿元,其中网上发行的60亿股股票将于2009年7月29日起上市交易。
反危机的中流砥柱
在2009年这么一个特殊的年份,准许中国建筑上市体现出金融政策对国家反危机的总经济政策的积极配合。
2009年7月29日,中国建筑以4.18元/股的价格发行120亿股,发行后总股本为300亿股。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501.6亿元,成为2009年全球股市最大IPO。
中国建筑选择这个时机上市,绝非偶然。恰逢中国处于反危机的攻坚阶段,中国建筑承担着刺激中国经济的重任。2009年,中国出口对GDP的贡献是负的四个百分点,拉动GDP要依赖投资与消费,由于居民面对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消费在短时间内难以承担拉动GDP的重任,于是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而中国建筑在中国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所占的份额巨大。该公司在2009年的全球500强中排名292位,作为承包商在全球排名第七位,占国内建筑市场份额3.5%,占国内房建面积的4.3%。中国建筑参与了国内国际许多著名的大项目,例如中央电视台、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北京国贸三期、香港迪士尼乐园、哈大铁路等。中国建筑作为国有企业,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中国反危机的微观主体责任。
换言之,中国建筑可以看做是国家投资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落实者和践行者,在最近的年份存在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建筑核心主业为建筑和房地产,为国内唯一一个拥有房建、市政、公路三个特级总承包资质的公司,而且于2009年还获得铁路建设的资质,打破了中铁集团在轨道建设领域的垄断。中国未来仍将继续加大在铁路与城市轨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期高速增长为中国建筑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在国家反危机的阶段,中国建筑在某种意义上承担了落实国家刺激经济政策的任务。在2009年这么一个特殊的年份,准许中国建筑上市体现出金融政策对国家反危机的总经济政策的积极配合。
中国建筑整合了相关行业的各种资源,主营业务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国际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设计与勘察业务。如果从房地产开发链条的角度看,中国建筑实现了纵向一体化,从勘察、设计、建筑、到房地产开发与销售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消弭集团内部的同业竞争。
中国建筑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预计10年内,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将达到20万亿元。前一阶段,中国房地产发展并不是很正常,高企的房价引发了沸腾的民怨。可以预见,政府在提供住房的公共产品服务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为解决住房问题,抑制过高房价,政府可能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应。而中国建筑作为国有企业,将承担更多的经济适用房建设的责任,这意味着中国建筑在城市化的后一阶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10三大高管落马
央企反腐倡廉任重道远
陈同海被判刑:2009年7月15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中石化原总经理陈同海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陈同海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康日新被“双规”:2009年8月5日,经中央纪委有关负责人证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康日新因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张春江被“双规”:2009年12月28日,中央纪委负责人证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裁张春江因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让阳光遏制腐败
一段时间以来,国企高管频频落马。每每看到这样的消息,在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打击腐败,严惩不贷庆幸的同时,一丝悲凉越过心头。
说起来,已经落马的陈同海、康日新、张春江这三人都非等闲之辈。他们是央企高管,更曾是当代的人才、精英。陈同海原就职于国家计委,工作业绩优秀被派到中石化掌控国家石油石化半壁江山;康日新被称做中国的核掌门,是央企百余“一把手”中的唯一的党的十七大中央委员;张春江,中国通信领域年轻有为的改革人物。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过程中,本来迎接他们的应该是不断攀升的“红地毯”和亿万民众的仰视和敬重,然而半路落马,着实可惜。可惜他们不能再坚持自己为之奋斗多年的信仰,一失足成千古恨;可惜他们在萌生犯罪的瞬间没有遇到制度的壁垒,让培养他们的成本付诸东流。
市场经济是一个有利于创造财富的经济,也是易于“制造”腐败的经济。客观上我们承认,市场经济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不仅让你有创造欲望,一夜成名,也引诱你投机取巧,侥幸“过海”。然而,海非一池小水,你能侥幸过去吗?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非你之财,据为己有,恐惧将伴你“过海”。前一阵子听到一位逃亡国外的腐败分子难以承受恐惧之心要回国自首,他过了空间的海,过不了人生的海。何必呢,将自己辉煌人生做赌注,伸手被捉,赔了多占的,赔了今日的,还得搭上自己的未来,把昨天的辉煌也赔上,遗臭万年!
上文可惜的是他们个人的修养,不仅把自己给毁了,还玷污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给国家造成损失。下文思考的是他们卑鄙恶劣的伎俩为何能够得手,不仅把他们自己搭了进去,还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受到损失。培养一个干部,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付出成本,辛辛苦苦培养出的干部,一瞬间就被腐败俘虏了,那肯定是制度存在漏洞,监督出了问题。笔者记得美国的富兰克林总统曾经说过,大概意思是“如果一个组织存在不被监督的权利,那将会是很危险的”。回想我们的一些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是不是存在对某些领导、部门主管监督的真空,让他有机会产生邪念、萌生侥幸。制度是对下的,不是约束某些领导的;领导制定制度是对人不对己,自己破坏制度被修饰为“灵活”和发展“需要”,使人们形成惯式,有制度也不能去监督领导。其结果呢,腐败萌生,害了领导,也害了组织。
阳光是个好东西,无论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在阳光下你只能成长,阳光可以遏制你阴暗的东西,包括想法,长此以往,你就只有成长的习惯了。阳光就是公平,就是制度,就是监督,利人、利己、利组织。国资委不断改进的纪检检查工作、业绩考核体系以及正在推进的以董事会建设为代表的公司治理变革,就是遏制腐败的阳光。
《国企》评选“三大央企高管落马”进入十大新闻,亦可称之为阳光的一束,它们共同沐浴央企发展,沐浴央企高管成长,相信给央企抹黑的类似之事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