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随笔三题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indswo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孤独
  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在活着时多是孤独、寂寞的:荷尔德林、杜甫、狄金森、凡高……而正是在孤独、寂寞中,他们才创造出了伟大的作品,才完成了他们自己。
  每个优秀的、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心中,都有一片孤独之地,那是他的心灵、精神的安居、安适之地,也是他们的优秀和伟大作品的生发和生成之地。所以,他会异常谨慎且固执地守护着心中的那片孤独之地,尽力不让任何外物打扰和侵扰到它。
  清醒的詩人和艺术家都会努力守护着自己的孤独、寂寞,而反过来,孤独、寂寞也会对他本人起到一种保护作用。
  孤独、寂寞是诗歌和艺术作品的良友,喧嚣、热闹则是其敌人。
  可以说,优秀的、伟大的诗歌永远不会产生于喧嚣、浮躁,永远只在孤独、寂寞、安静中生成。
  诗人和艺术家心中的孤独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普通人的“生活的孤独”。孤独是诗人和艺术家心中的一种很高贵的东西,是他心中的高贵的黄金,无论任何时候,他都不会把它交出去。
  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孤独与普通人的孤独是不能相比的,前者是“伟大的孤独”,因为:前者具有伟大的心灵。只有伟大的心灵,才能产生伟大的孤独。
  通常,人们大都不愿孤独、寂寞,大都认为孤独、寂寞是不美好的。其实不然,孤独、寂寞,恰恰是上天对孤独、寂寞者的一种庇护,是对他的恩赐。
  譬如荷尔德林。通常,人们大都认为荷尔德林是“不幸的”,他在世时很少发表作品,几乎没有声名,几乎不为世人所知,终生孤独、忧悒;而自37岁时,他便精神错乱,在图宾根内卡河畔的一座塔楼上孤独地度过了36年的余生,直至去世。可是在我看来,荷尔德林其实是幸运的,上天对这个“最为纯真的孩子”是很厚爱的,之所以让他在世时几乎没有声名、几乎不为世人所知,就是为了让他在孤独、寂寞、安静中生成并完成他的伟大的诗歌作品。而自37岁后,便完全是荷尔德林的休息时间了:他已完成了他的伟大的诗歌作品,人们、包括神,都已不再苛求他什么。此后的年月,他每日于塔楼上凭窗远眺远处的河流、旷野、山影,此时,焉知诗人的内心所缓缓流过的不是生命的痛苦过后的淡然、旷然、安宁、沉静?
  再譬如杜甫。杜甫在世时若不是孤独、寂寞、困顿,怎会有他的《秋兴八首》《登高》等众多伟大的诗歌?
  所以,那些正处在孤独、寂寞中的人,请不要沮丧,请不要泄气,有可能你是被上天所选中、所庇护、所恩赐者。如果你恰巧拥有伟大的心灵、崇高的思想,那么祝福你:你是幸运的,你是个有福人。
  为“陈述体”诗歌一辩
  这里所说的“陈述体”诗歌,指的是用“陈述体”语言作主体而写作的诗歌。通常所说的“叙事诗”就是一种“陈述体”诗歌。但我所说的“陈述体”诗歌并非单指“叙事诗”,它比“叙事诗”要宽阔得多。“陈述体”诗歌,它的所载颇多,所达也颇高。
  (顺便说一下,这篇文字并非为我自己“一辩”。虽然我的少量诗歌也是用“陈述体”语言写作的,但在当代中国诗人中,就技艺和功力来说,和张曙光、孙文波、黄灿然等几位将“陈述体”诗歌写作到纯熟及至臻于炉火纯青的诗歌大家相比,我只能算是小鱼小虾。)
  平日,常在网上看到少数人对这种“陈述体”诗歌的评价:“散文诗”,“平淡”,“散文化”,“不是诗歌”,等等。其实,这些都是误解或错解。我想用我的认识和经验告诉大家:这些“陈述体”诗歌不是“散文诗”,而是真正的诗歌;不但是诗歌,而且是很好的诗歌,甚至还可能是汉语诗歌的一条新路。一些文字即便写得再有诗意、再像诗歌,它也不是诗歌,而是散文;相反,一些诗歌即便写得再“散文化”、再像散文,它也是诗歌。这些是由其内核、内在的灵魂、精神、品质决定的,而不是由外在的形式决定的。
  这种“陈述体”诗歌因语言的实在、坚实,常给人“容易写”的印象。我想用我的经验告诉大家:真正容易写的是通常用“变动性语言”“跳跃性语言”所写的“常体”诗歌,因为很容易写出层次、变化、灵性、诗意等等。真正不容易写的则是这种“陈述体”诗歌,它需要有足够的天赋、直觉,和足够的经验、功力、内心的力量、对细节的探取能力等,这几方面若有一方面稍差一点,便写不成功。我曾见到一些写“常体”诗歌写得很优秀的诗人,一旦转用这种“陈述体”语言写作,便暴露出了其弱处:他们的“陈述体”诗歌写得像“白开水”,基本上仍是散文,只是把散文分了行而已。这便是“陈述体”诗歌的不易写之处,若功力稍欠,便会写成散文,写成“白开水”,没有层次、变化、诗意,没有深度和光亮。那些认为“陈述体”诗歌很平常、容易写的人,不妨自己动手写一下这种诗歌,我相信很多人写着写着就会感到写不下去了,就会放弃,因为他会发现越写越像散文,越写越像“白开水”;这便是功力的原因。
  用“陈述体”语言写作,写成真正的诗歌,真的是需要相当的功力的。它绝不是简单地将所述事物用日常语言排列、叙述一下而已,而是在诸多事物中要发现闪光的,要对日常语言进行再重组、再架构、再打磨锤炼、再生发、再创造,要有足够的力量上升,要上升到光芒和光华之处。如此,这首“陈述体”诗歌才算写成功了。如果你读起这些“陈述体”诗歌来感觉“好读”“易读”,那只是诗人用他的功力把那些语言衔接处、转行处的“棱角”“粗砺”“不适”等给打磨平了而已。
  和“常体”诗歌的直接飞升不太相同,“陈述体”诗歌大多起飞缓慢,需要低低地滑翔,然后才能飞升起来,因而它们常给人一种“笨拙”“沉朴”“温厚”的印象。让我来告诉你原因:这些“陈述体”诗歌的诗人,大多不是普通之鸟,而是大鹏,他们拥有庞大的体量、厚重的翅膀,因而起飞缓慢,需要低低地滑翔,便常给人一种“笨拙”“沉朴”的印象。但这些大鹏之鸟,一旦起飞,则必至高处,必然宽阔,乃至升入深邃、辽阔、光芒闪耀、令人仰止之处。
  论大诗人与伟大诗人
  在我这里,大诗人和伟大诗人是有区别的。
  大诗人首先要有天生之才,其次他要完成自己,也即写出了足以彪炳后世、具有典范作用的诗歌作品,提供了具有研究价值的诗歌文本。而伟大诗人除了具有上述大诗人的一切,他们还要拥有更伟大的心灵、更崇高的思想、更高阔的精神,要写出更伟大的诗歌作品。并且,常常地,伟大诗人身上还承载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向度,和人格高度。
  以这个为标准,我认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是伟大诗人,而曹操、曹植、王维、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则是大诗人。(大诗人之下还有重要诗人、杰出诗人、优秀诗人等之分。)
  我们可以看到,伟大的诗人都具有伟大的心灵、崇高的思想、执着的精神。他们天生具有一种傻气,而且还有将这种傻气坚定、坚持下去,一傻到底的固执和执着,意志顽强,精神强大。正是这种不知“通变”、不懂“通透”、不会“避害”的固执的傻气,甚至是一种“殉道者精神”,才载着他们的伟大心灵、崇高思想一路执着地向上攀升,一直上升到精神的崇高、深邃、高阔处,从而成为了伟大的诗人。
  上述的伟大诗人中,需要提及一下苏轼。
  客观地讲,苏轼作为一个伟大诗人,其诗词成就及高度是不及前面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几人的。苏轼天生具有一个伟大诗人所应有的一切:才华、格局、胸襟、智慧、思维等等。但他唯独缺了一种固执和执着的傻气。他太过超脱、旷达、通透了,少了笨朴、傻拙的耿倔之气,少了对某种精神高度的执着追求(没有追求到底)。清代词论家周济曾说:“东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画皆尔,词亦尔。”我觉得这个评判是比较恰切的。假如苏轼能够少一分超脱和通透,而多一分固执和执着追求的傻气,那么以他的天生大才,他在诗词的成就和高度上,可能要高阔得多。但也不必苛求他,没有他的超常的超脱、旷达、豪迈、灵澈,也便没有他的襟怀万千、气象阔大、超凡洗尘的宏阔诗篇。作为一个伟大诗人,他是当之无愧的。
  另外还要提及一下辛弃疾。我早年读宋词,最爱的便是苏轼、辛弃疾和李煜。我很想把辛弃疾列入大诗人之列,但在把他的许多诗词重读之后,感觉辛弃疾是“地才”有余,而“天才”不足。所以,我最终没有把辛弃疾列入大诗人之列。客观地说,辛弃疾是稍小于大诗人而又大于重要诗人的。
  通常,大诗人在当时当代就基本可以看出来,就基本可以确定。而伟大诗人,却常常要由后世后代来认出、来确定和命名。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伟大诗人如杜甫、歌德、莎士比亚等,以后都还可以再出现。
  而唯一的例外是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是上天所创造的一个奇迹,生来就自带神性光芒。他在我们这一个人类中是绝无仅有的:前无古人,以后也不会再出现。
其他文献
还是从小学语文课本里飞出来的那一只  黑色的燕子是童年遗留下的倒影  一口一口叼来细小之物  冰冷的墙壁開始升温  它们足够淡定,保持俯视的角度  以轻盈的姿势示人  建筑一个结构完整的家  奶奶进门时抬起头,想起爷爷曾说过的话  “燕子筑巢的人家就是好人家。”  致大海  天空之下一无所有  除了你的心跳  你一定是聆听了太多人的心事  才如此悲伤起伏
白茅   仿佛在瞬间里   有着香甜味的稚嫩就升级为成熟   渐渐打开的身体   越发地接近了传说里的样子   理想里的一切都在伺机而动   听着自己体内血液欢快的奔流声   它时常会有想飞的冲动   只差一阵风了吧   它有时这样想,但每次都很忐忑   六月是一个多雨的季节   很奇怪,它分明更加想念那一阵风声   每一种曲意都自成气候   尘寰,有时更像一个   无覆盖的储物箱   阳光照射不
未曾羡慕春暖花开  也未曾留恋灯红酒绿  唯有淡淡的姿色  让我冲动又无力  我愿我是醉人的妩媚  收获一串串花瓣  我愿你是温馨的微笑  收获一缕缕冬日的阳光  鹤的迁徙  九月,天空是瓶中之蓝  从北向南轮回在秋风生存与消亡的博弈  凌空放肆地藐视山河大海  千里万里,你写下千年壮观的画面  一对对睡在风中的羽,舞动整片人烟荒芜的景致  萧瑟的秋瘦了落日红霞,瘦了粉影醉鸣的羽翔弄影  白云的朝
在一座山的夹缝中  寻找野人的踪迹  寻找石头对天空的喊话  在一条河的夹缝中  寻找一条鱼的进化史  寻找一些被漂白的真相  在一本书的夹缝中  寻找唐风宋韵  寻找前人遗落的故事  在生活的夹缝中  寻找温饱  寻找生存的希望和所谓的意义  这个世界被压成一道道缝  害怕被压扁,我们怎么走得进去  一枚红叶  把全部情感注入血脉  把生命压缩成一枚红叶  飘动,在你的仰望里  让你的目光解读那
在我不知道的地方  我总怀疑那里没有星光和月亮  后来你去了我不知道的地方  我相信你一定为那里带去了它们  因为在目之所及的夜空  我再也看不到星的光和月的亮  黑夜填平了许多  填平了我的空房子和空房子里的空酒杯  唯独填不平  谁深夜里的一声叹息  我曾有幸看见过自己  在不长不短的半生时光里  我曾有幸看见过自己,几次  一次,我看见自己  荡漾在一面碧色的湖里  一起一伏,終被风吹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的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的目标,使本认为是枯燥无味的语文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提问来沟通师生感情,创造愉悦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  课堂上,教师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所“问”之处,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我与世界的关系  有必要摩擦得更紧一些  或许,我在早晨就能变成一枝火柴  我拉开了林中响箭的弓钮  看上去  时间也可以用来点卤,包浆  我想让那些试图追赶我的人  在大海上漂泊  我是浪潮体,他们是滑板体  我想让空间更为弯曲一些  这样,我可以更完美地匿身  要流浪,也得颠起来,去朝霞的故乡  三月雪  像一个盲人,走错了路  但终于,还是回来了  一场迟到的张望者的欢愉  枝头差一点滑倒于
雨水  群山的影子  即将甩在身后  我们感受着  阿拉善的怀抱  像一座巨大的摇篮  白云在荒野中升起  向阳的坡地  洒满坟茔的叹息  马匹和骆驼的蹄声  以诵经的节奏  落入青青草色  铁打的苍鹰  飞掠健美的山脊  锋利的双翼啊  仿佛真理的手势  引领我们一路向西  抵达巴彦浩特  慈悲的雨水  抚摸着我们的头发  落日的指针  再次朝向腾格里沙漠  天际线涌动着  温柔的生命之涛  途
葫芦记  我不能确定该放在哪儿时  单独给你起了一个植物的名字  说好的一根藤上的  我喜欢自己是毛茸茸的小东西  风吹的时候  我就晃动晃动晃动晃动  不安分才能让更大的那一个不省心  不得不中断一切来安抚  可别敷衍风不止我就不想停  我不要自伤哪怕一根汗毛  我希望永远是毛茸茸的小东西  如果你总是三心二意的  我就把毛茸茸的外衣脱掉  分泌黏苦的汁液直至流尽最后一滴  提着干枯的脑袋去见上
像爱那样来了又去  甚至,背影模糊  那是商家的一次营销  所有的,与情无关  少年人年轻人  把七夕当作了一次机会  而我都忘记了这个名字  情太短太苦太悲伤  明天是七夕  我将應邀参加两场诗会  我是一个旁观者  听诗人们歌唱爱情  致母亲  母亲  其实我有好多话要与你说  比如青春,比如生命  还有生活中的点滴  其实,我们应该有很多时间  与你和父亲相聚  但是  我们总是觉得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