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蔬菜设施特别是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蔬菜产业的升级,提高了蔬菜的产业效益。但另一方面,蔬菜设施创造的特殊环境,也为蔬菜病虫的繁殖和周年危害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病虫害种类增加,危害加重,对农民收入产生较大影响。斑潜蝇即是其中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害虫,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斑潜蝇属于双翅目潜蝇科害虫,成虫体长1.3~2.3毫米,翅长1.3~2.3毫米,浅灰黑色,胸背板亮黑色,腹面黄色,复眼酱红色。幼虫蛆状, 初无色,后变为浅橙黄至金黄色,长3毫米,后气门呈圆锥状,顶端3分叉。
2.生活简史斑潜蝇繁殖力强,发育周期短,一年内发生多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在我国北方地区,斑潜蝇很难在野外越冬,主要以各种虫态在温室内越冬。待翌年春季天气转暖后,雌成虫即将叶片剌破,产卵并吸食汁液,卵在适宜的温湿度下孵化为幼虫。幼虫共3龄,老熟幼虫咬破叶片表皮,钻出叶面,自由掉落在土壤或下部叶片上化蛹。经试验:15℃成虫寿命10~14天,卵期13天左右,幼虫期9天左右,蛹期20天左右;30℃成虫寿命5天,卵期4天,幼虫期5天左右,蛹期9天左右;25℃条件下每雌产卵量约183粒。
二、发生特点
1.发生规律(1)幼虫在田间分布不均匀,地边密,中间稀。地边幼虫约占调查总量的2/3以上,而蛹几乎全部集中在地边。(2)以大棚、温室等保护地设施菜为中心,危害程度由重到轻向四周呈放射状扩展,特别是在晚春气温回升后向露地迁徙和深秋气温降低后迁回设施时,其规律性更为明显。(3)每年冬季至翌年5月危害温室、大棚蔬菜;番茄斑潜蝇一般于3月中旬开始出现,5月中旬出现第一个峰值,6月下旬出现第2个峰值,7月中下旬至8月份,基本上没有活动。到9月中下旬出现最高峰,10月下旬以后虫口数量下降。10月底迁回大棚、温室。一般虫口高峰期与危害高峰相差10~15天。(4)垂直分布,上部叶片多于中部叶片,中部叶片多于下部叶片。(5)成虫具有趋光性、趋绿性、趋黄性,一天中,中午12时数量最多,下午2~4时活动最旺盛,日落停止,雨天成虫少,雨后开始大量出现。
2.寄生的主要蔬菜受害最为严重的是菜豆、黄瓜、豇豆、葫芦、芹菜、番茄。为害高峰期虫株率达到100%。成虫、幼虫均可危害作物,幼虫潜于叶内危害,蛀食叶肉,形成白色虫道,虫道沿叶脉呈不规则蛇形走向,其两侧有黑色线状虫粪。
三、综合防治
1.加强植物检疫斑潜蝇成虫迁飞能力有限,主要靠活体植物通过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因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特别是对美洲斑潜蝇高发区的蔬菜调动,更应加大检疫力度。
2.农业防治(1)提倡粮菜轮作,降低虫口密度,尽量避免寄主作物连作和“插花”种植(也就是混作)。(2)充分利用地表化蛹这一特点,在作物生长前期定期浇水淹灭土壤中的蛹。(3)加强苗期防治,培育无虫苗。(4)蔬菜收获后,及时清理残枝落叶,并集中烧毁,降低虫口数量。
3.生物防治(1)释放姬小蜂、反颚茧蜂、潜蝇茧蜂控制种群数量。(2)使用昆虫生长调节剂来影响成虫生殖、卵的孵化和幼虫的蜕皮与化蛹,如5%抑太保2000倍液或5%卡死克乳油2000倍液。
4. 物理化学防治(1)闷棚熏蒸。抓住春季斑潜蝇成虫由温室、大棚向大田迁移和秋季成虫反向迁移这两个关键时期,在揭棚前或扣棚后对温室进行1~2次熏蒸,杀死成虫,减少虫源。(2)黄板诱杀。根据美洲斑潜蝇的趋黄性特点,在田间设置黄板进行诱杀,每亩悬挂33厘米×17厘米黄板10~15块,一般4~5天换一次。(3)适时用药。注意抓好“早、准、匀”,且每天上午9~11时施药效果好,此时是成虫羽化高峰期,最好连片防治。“早”就是抓好苗期防治,大田要在受害作物某叶片有幼虫5头时防治;“准”即要掌握在幼虫2龄前施药;“匀”是喷药时要在叶背面喷匀,喷洒用1.8%集琦虫螨克2500~3000倍液或1.8%爱福丁乳油3000倍液,20%康福多浓可溶剂4000倍液,40%绿菜宝1000~1500倍液等效果均较好。此外,还可选用5%氟虫清悬浮剂、5%氟虫脲乳油、5%氟啶脲乳油等防治。
陕西省咸阳市农广校 宋燕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斑潜蝇属于双翅目潜蝇科害虫,成虫体长1.3~2.3毫米,翅长1.3~2.3毫米,浅灰黑色,胸背板亮黑色,腹面黄色,复眼酱红色。幼虫蛆状, 初无色,后变为浅橙黄至金黄色,长3毫米,后气门呈圆锥状,顶端3分叉。
2.生活简史斑潜蝇繁殖力强,发育周期短,一年内发生多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在我国北方地区,斑潜蝇很难在野外越冬,主要以各种虫态在温室内越冬。待翌年春季天气转暖后,雌成虫即将叶片剌破,产卵并吸食汁液,卵在适宜的温湿度下孵化为幼虫。幼虫共3龄,老熟幼虫咬破叶片表皮,钻出叶面,自由掉落在土壤或下部叶片上化蛹。经试验:15℃成虫寿命10~14天,卵期13天左右,幼虫期9天左右,蛹期20天左右;30℃成虫寿命5天,卵期4天,幼虫期5天左右,蛹期9天左右;25℃条件下每雌产卵量约183粒。
二、发生特点
1.发生规律(1)幼虫在田间分布不均匀,地边密,中间稀。地边幼虫约占调查总量的2/3以上,而蛹几乎全部集中在地边。(2)以大棚、温室等保护地设施菜为中心,危害程度由重到轻向四周呈放射状扩展,特别是在晚春气温回升后向露地迁徙和深秋气温降低后迁回设施时,其规律性更为明显。(3)每年冬季至翌年5月危害温室、大棚蔬菜;番茄斑潜蝇一般于3月中旬开始出现,5月中旬出现第一个峰值,6月下旬出现第2个峰值,7月中下旬至8月份,基本上没有活动。到9月中下旬出现最高峰,10月下旬以后虫口数量下降。10月底迁回大棚、温室。一般虫口高峰期与危害高峰相差10~15天。(4)垂直分布,上部叶片多于中部叶片,中部叶片多于下部叶片。(5)成虫具有趋光性、趋绿性、趋黄性,一天中,中午12时数量最多,下午2~4时活动最旺盛,日落停止,雨天成虫少,雨后开始大量出现。
2.寄生的主要蔬菜受害最为严重的是菜豆、黄瓜、豇豆、葫芦、芹菜、番茄。为害高峰期虫株率达到100%。成虫、幼虫均可危害作物,幼虫潜于叶内危害,蛀食叶肉,形成白色虫道,虫道沿叶脉呈不规则蛇形走向,其两侧有黑色线状虫粪。
三、综合防治
1.加强植物检疫斑潜蝇成虫迁飞能力有限,主要靠活体植物通过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因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特别是对美洲斑潜蝇高发区的蔬菜调动,更应加大检疫力度。
2.农业防治(1)提倡粮菜轮作,降低虫口密度,尽量避免寄主作物连作和“插花”种植(也就是混作)。(2)充分利用地表化蛹这一特点,在作物生长前期定期浇水淹灭土壤中的蛹。(3)加强苗期防治,培育无虫苗。(4)蔬菜收获后,及时清理残枝落叶,并集中烧毁,降低虫口数量。
3.生物防治(1)释放姬小蜂、反颚茧蜂、潜蝇茧蜂控制种群数量。(2)使用昆虫生长调节剂来影响成虫生殖、卵的孵化和幼虫的蜕皮与化蛹,如5%抑太保2000倍液或5%卡死克乳油2000倍液。
4. 物理化学防治(1)闷棚熏蒸。抓住春季斑潜蝇成虫由温室、大棚向大田迁移和秋季成虫反向迁移这两个关键时期,在揭棚前或扣棚后对温室进行1~2次熏蒸,杀死成虫,减少虫源。(2)黄板诱杀。根据美洲斑潜蝇的趋黄性特点,在田间设置黄板进行诱杀,每亩悬挂33厘米×17厘米黄板10~15块,一般4~5天换一次。(3)适时用药。注意抓好“早、准、匀”,且每天上午9~11时施药效果好,此时是成虫羽化高峰期,最好连片防治。“早”就是抓好苗期防治,大田要在受害作物某叶片有幼虫5头时防治;“准”即要掌握在幼虫2龄前施药;“匀”是喷药时要在叶背面喷匀,喷洒用1.8%集琦虫螨克2500~3000倍液或1.8%爱福丁乳油3000倍液,20%康福多浓可溶剂4000倍液,40%绿菜宝1000~1500倍液等效果均较好。此外,还可选用5%氟虫清悬浮剂、5%氟虫脲乳油、5%氟啶脲乳油等防治。
陕西省咸阳市农广校 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