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景观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参与最多的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让人在赏心悦目中得到美的享受并在美的思想下潜移默化养成美的性格、美的行为和美的语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通过景观小品的设置,可以让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来。
关键词:校园规划;校园景观;景观设计;植物配置
校园景观的塑造以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展示为核心,其实质是场地与人的活动在时间维度上的叠加。校园文化的核心在人,设计从本质上讲并非是校园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固化,而是为校园文化的萌芽、发展、碰撞、延续提供一个适宜的外部空间环境,尤其对于新校园的建设这一观念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外部空间环境应当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能够体现场地本身的特质与文脉,能够激发各类高层次的活动,并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空间利用的独特模式并最终形成校园文化在户外生活的体现。
云浮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景观设计以适应师生行为模式,延续场地记忆为核心展开,通过积极留白为促进云浮中专校园文化在本校园的延续与发展提供适应的外部空间环境。
1设计思路
1.1场所精神的再现
大学校园的场所精神是在校园生活和校园空间环境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注重构图、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法则的同时, 将对真实生活的关注、体验和思考融入校园绿地景观设计中, 营造一种具有某种精神的场所。当园林景观与自然界的山水景观相交融时, 学生能在大学文化活动中, 开启智慧, 抒发情怀, 创造进取。
1.2延续场地记忆的校园景观
地下场地绝非一个消极物理学概念,即使在设计之前场地也是一个由物质空间、时间与活动构成的镶嵌体,是自然力、人力与想象结合的产物。因此场地本身在地理学、生态学之外亦蕴含了文化上的意义,设计的要义在于满足使用的同时延续场地本身的意义,并为意义的转变提供适宜的途径。
中专教育相对传统学历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我们提倡在校园中适当位置预留空间,以便师生能够以更积极的方式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来。户外家具、小品、装置等以“无主题”的方式在充分研究使用与视线关系的前提下进行设置,不强调主题为学校文化的自然演变留有空间,避免以符号化、口号化的方式对校园文化进行生硬的展示与移植。
1.3 积极留白
景观设计不是对校园文化的简单物化,我们反对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在校园文化与户外空间中形成简单的指代关系,而是借传统山水画的经营之法通过对校园空间的研究和学校教育教学组织的深刻理解为校园文化的生发流出足够的空间。
2景观结构
规划形成“一核两轴”的景观结构。以图书馆为核心,通过南北向的校园主轴形成整个校园空间的骨架,将实训区、教学区、运动区与生活区紧密联系以形成有机整体。同时以师生行为规律为出发点,通过纵贯生活区与教学区的辅轴形成高效的教学-生活轴,丰富空间层次。围绕师生校园生活,打造“礼仪”“学习—生活”“游憩”3条动线,通过对可达性的控制,尺度的变化,边界围合方式的变换营造出不同的校园外部空间氛围以适应校园3大户外活动类型的空间需求,为塑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背景。
3整体布局
校园景观由三部分组成:
教学实训区:教学实训区由主入口广场、学校前广场、观景林、仁智园、教学楼内庭院等组成,是展示校园风貌的核心区域。
生活区:生活区由水岸、学生结、学生公寓内庭院等组成,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
运动区:运动区主要包括运动场地周边的绿化及林下空间,为学生开展体育运动提供荫蔽以及非正式的休息空间。
4节点设计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景观是通过斑块、廊道和基质表现出来的,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其主要成因机制或起源包括干扰、环境异质性和人类种植。在一个整体的景观系统空间中,斑块是景观的重要部位,而在校园景观空间中,景观的斑块表现为景观的节点。
校园主入口广场校园主入口广场采用开敞式广场布置,结合综合楼造型共同组成学校入口区。主入口广场设置大尺度景观水镜,通过水镜的反射创造多层次景观效果。多运用云浮特产的天然石材,作为景观小品。设计主要格调定格为大气、简洁两旁林荫道种植大樟树,为校园门前构建林荫道,提高人行舒适度。
校园前广场校园前广场为校园中轴线从综合楼到图书馆一段,是学校面积最大的门面广场,主要供学生通行,休憩及为进行全校性大规模集演活动提供场所。校园前广场整体铺装大气、开阔,鉴于对现状地形风貌的理解,广场采用视线通廊的设计理念,运用大樟树种植,提供绿荫同时疏开林下空间,巧借园外风景。
景观小品配合校舍建筑采用现代的手法,通过材质质感对比突出效果,而树池结合坐凳设计,线条简洁明朗,同时结合人体尺度进行设计。整个校前广场作为一个统一的景观整体,提高学校环境景观品位。
校园生态绿轴现状地形周边环境优美,地貌风景良好,尤以水资源为佳,设计中考虑把景观水引入校园内,作为校园生活区绿轴的中心景观,通过与水边绿化、校道、广场、内庭等交织和有机融合,最后连通到校园南门现状的开阔水体,由此构成学校的景观生态绿轴。校园的绿轴很好地柔化了校园硬质景观刚硬的线条,为生活区带来一片绿洲。同时,通过景观空间的划分,使得休憩、交通通行、交流等公共活动都能有各自的空间和环境,互不干扰,而视线上则达到景观空间共享。
仁智园在教学楼中间的轴线地带,设计了供师生交流,课余休憩学习的空间--仁智园。由于现状地势高差,首期教学楼--仁智园--二期教学楼天然形成了三级台地,教学园地成为联系整个教学区的公共空间,设计中结合教学楼内庭围合空间,以竹子、绿篱、密灌乔木为主要设计元素进行空间划分。合理地把瞬时人流與聚集人流分开,使得空间互不干扰,而台阶联系了教育园地与教学楼内庭,令横向空间和纵向空间通过教育园地巧妙地延续,如此整个教学区环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风格整体划一。
学生街在学生生活区存在纵横两条学生生活轴线,设计中把这里作为学生日常文化交流的地方,不考虑任何车流通行。
学生街通过高差划分若干个小空间,形成景观秩序,各个小广场都设有树池、坐凳、特色竹园等满足学生进行各种学习、交流、休憩等活动。学生街结合小品进行绿化布置,一方面通过缓坡密植绿化减低学生街对学生公寓的影响,一方面结合“特色竹园”小品结合学生宣传栏,让宣传栏更富新意,而在相对开阔的绿地种植大型常绿遮阴乔木,为学生在此处活动提供一片绿荫环境。
教学楼内庭教学区景观空间以建筑围合的庭院为主,由于楼宇视觉特点,设计中不仅考虑了庭院的交通以及课外交流活动的功能需要,还特别运用平面的抽象图案化处理,达到一种良好的俯视效果,使人自楼上往下望犹如欣赏一幅现代装饰画在草地上增加网格状硬质铺装和联系建筑出入口的斜向道路以满足师生的使用,并且在草地外围加上60厘米宽的溢水沟上覆以白色鹅卵石以模拟隐垣,同时提高排水的效率使草地在雨季和雨季也能保持干爽。紧贴建筑设置整形的树篱作为建筑与园林的过渡,使园景与建筑更好地融合成为一个教学空间。
学生公寓内庭院学生生活区位于校园西南侧,以便利师生生活,提供一个清幽的居住环境为设计宗旨。学生公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学生在学校里的“家”,所以学生公寓内庭院设计以传统院落园林为主要概念,通过明朗的线条围合空间,以植物,树池,坐凳等景观要素划分公共空间与半私密空间,为学生在宿舍区进行学习、休憩、交流等活动提供条件与舒适的环境。 学生公寓同时考虑瞬时大量人流的通行能力,因此在设计中需留出足够的步行空间以满足基本需要。设计上采取直线构图为主,营造轻松活泼的空间氛围,利用植物的栽植减少学生公寓视线上的干扰,结合绿化设置活动场地满足学生的课余活动需求。
5植物配置手法
植物色彩配置――观花植物与观叶植物有机结合
注重植物色彩配置,做到观花植物与观叶植物有机结合,装点校园,四季如春,从而使校园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各个区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为鲜明。
植物层次配置——乔、灌、草、花有机结合
结合现代的楼群,合理配置植物以烘托。乔木、灌木、花、草,错落有致,使校园清新明快,充满活力和生机,
植物季相配置——常青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有机结合
把常青植物与落叶植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以常青植物为主,多采用开花期长,花色艳丽、季相不同的乔木,再配以少数量的落叶植物,达到四季不同景观的效果。常青植物常年的绿色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让人心情愉悦。落叶植物落叶时,让人感到秋冬即将到来,昭示莘莘学子应珍惜大好的时光,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植物效能配置——立体绿化与平面绿化有机结合
立体绿化即指立体空间或垂直面上的绿化;平面绿化是指地面上的绿化。立体绿化与平面绿化有机结合使学校景观更上档次。
6 结语
现代校园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学习场所,更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社会的形形色色在这里浓缩;校园景观又是公众参与最多、最广泛的场所,他的优劣、方便性以及是否美观舒适等都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师生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现代校园景观设计应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自然风貌等,将之营造成快乐、健康、舒适的学习工作生活场所。
注:文章中涉及的公式和图表请用PDF格式打开
关键词:校园规划;校园景观;景观设计;植物配置
校园景观的塑造以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展示为核心,其实质是场地与人的活动在时间维度上的叠加。校园文化的核心在人,设计从本质上讲并非是校园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固化,而是为校园文化的萌芽、发展、碰撞、延续提供一个适宜的外部空间环境,尤其对于新校园的建设这一观念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外部空间环境应当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能够体现场地本身的特质与文脉,能够激发各类高层次的活动,并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空间利用的独特模式并最终形成校园文化在户外生活的体现。
云浮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景观设计以适应师生行为模式,延续场地记忆为核心展开,通过积极留白为促进云浮中专校园文化在本校园的延续与发展提供适应的外部空间环境。
1设计思路
1.1场所精神的再现
大学校园的场所精神是在校园生活和校园空间环境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注重构图、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法则的同时, 将对真实生活的关注、体验和思考融入校园绿地景观设计中, 营造一种具有某种精神的场所。当园林景观与自然界的山水景观相交融时, 学生能在大学文化活动中, 开启智慧, 抒发情怀, 创造进取。
1.2延续场地记忆的校园景观
地下场地绝非一个消极物理学概念,即使在设计之前场地也是一个由物质空间、时间与活动构成的镶嵌体,是自然力、人力与想象结合的产物。因此场地本身在地理学、生态学之外亦蕴含了文化上的意义,设计的要义在于满足使用的同时延续场地本身的意义,并为意义的转变提供适宜的途径。
中专教育相对传统学历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我们提倡在校园中适当位置预留空间,以便师生能够以更积极的方式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来。户外家具、小品、装置等以“无主题”的方式在充分研究使用与视线关系的前提下进行设置,不强调主题为学校文化的自然演变留有空间,避免以符号化、口号化的方式对校园文化进行生硬的展示与移植。
1.3 积极留白
景观设计不是对校园文化的简单物化,我们反对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在校园文化与户外空间中形成简单的指代关系,而是借传统山水画的经营之法通过对校园空间的研究和学校教育教学组织的深刻理解为校园文化的生发流出足够的空间。
2景观结构
规划形成“一核两轴”的景观结构。以图书馆为核心,通过南北向的校园主轴形成整个校园空间的骨架,将实训区、教学区、运动区与生活区紧密联系以形成有机整体。同时以师生行为规律为出发点,通过纵贯生活区与教学区的辅轴形成高效的教学-生活轴,丰富空间层次。围绕师生校园生活,打造“礼仪”“学习—生活”“游憩”3条动线,通过对可达性的控制,尺度的变化,边界围合方式的变换营造出不同的校园外部空间氛围以适应校园3大户外活动类型的空间需求,为塑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背景。
3整体布局
校园景观由三部分组成:
教学实训区:教学实训区由主入口广场、学校前广场、观景林、仁智园、教学楼内庭院等组成,是展示校园风貌的核心区域。
生活区:生活区由水岸、学生结、学生公寓内庭院等组成,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
运动区:运动区主要包括运动场地周边的绿化及林下空间,为学生开展体育运动提供荫蔽以及非正式的休息空间。
4节点设计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景观是通过斑块、廊道和基质表现出来的,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其主要成因机制或起源包括干扰、环境异质性和人类种植。在一个整体的景观系统空间中,斑块是景观的重要部位,而在校园景观空间中,景观的斑块表现为景观的节点。
校园主入口广场校园主入口广场采用开敞式广场布置,结合综合楼造型共同组成学校入口区。主入口广场设置大尺度景观水镜,通过水镜的反射创造多层次景观效果。多运用云浮特产的天然石材,作为景观小品。设计主要格调定格为大气、简洁两旁林荫道种植大樟树,为校园门前构建林荫道,提高人行舒适度。
校园前广场校园前广场为校园中轴线从综合楼到图书馆一段,是学校面积最大的门面广场,主要供学生通行,休憩及为进行全校性大规模集演活动提供场所。校园前广场整体铺装大气、开阔,鉴于对现状地形风貌的理解,广场采用视线通廊的设计理念,运用大樟树种植,提供绿荫同时疏开林下空间,巧借园外风景。
景观小品配合校舍建筑采用现代的手法,通过材质质感对比突出效果,而树池结合坐凳设计,线条简洁明朗,同时结合人体尺度进行设计。整个校前广场作为一个统一的景观整体,提高学校环境景观品位。
校园生态绿轴现状地形周边环境优美,地貌风景良好,尤以水资源为佳,设计中考虑把景观水引入校园内,作为校园生活区绿轴的中心景观,通过与水边绿化、校道、广场、内庭等交织和有机融合,最后连通到校园南门现状的开阔水体,由此构成学校的景观生态绿轴。校园的绿轴很好地柔化了校园硬质景观刚硬的线条,为生活区带来一片绿洲。同时,通过景观空间的划分,使得休憩、交通通行、交流等公共活动都能有各自的空间和环境,互不干扰,而视线上则达到景观空间共享。
仁智园在教学楼中间的轴线地带,设计了供师生交流,课余休憩学习的空间--仁智园。由于现状地势高差,首期教学楼--仁智园--二期教学楼天然形成了三级台地,教学园地成为联系整个教学区的公共空间,设计中结合教学楼内庭围合空间,以竹子、绿篱、密灌乔木为主要设计元素进行空间划分。合理地把瞬时人流與聚集人流分开,使得空间互不干扰,而台阶联系了教育园地与教学楼内庭,令横向空间和纵向空间通过教育园地巧妙地延续,如此整个教学区环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风格整体划一。
学生街在学生生活区存在纵横两条学生生活轴线,设计中把这里作为学生日常文化交流的地方,不考虑任何车流通行。
学生街通过高差划分若干个小空间,形成景观秩序,各个小广场都设有树池、坐凳、特色竹园等满足学生进行各种学习、交流、休憩等活动。学生街结合小品进行绿化布置,一方面通过缓坡密植绿化减低学生街对学生公寓的影响,一方面结合“特色竹园”小品结合学生宣传栏,让宣传栏更富新意,而在相对开阔的绿地种植大型常绿遮阴乔木,为学生在此处活动提供一片绿荫环境。
教学楼内庭教学区景观空间以建筑围合的庭院为主,由于楼宇视觉特点,设计中不仅考虑了庭院的交通以及课外交流活动的功能需要,还特别运用平面的抽象图案化处理,达到一种良好的俯视效果,使人自楼上往下望犹如欣赏一幅现代装饰画在草地上增加网格状硬质铺装和联系建筑出入口的斜向道路以满足师生的使用,并且在草地外围加上60厘米宽的溢水沟上覆以白色鹅卵石以模拟隐垣,同时提高排水的效率使草地在雨季和雨季也能保持干爽。紧贴建筑设置整形的树篱作为建筑与园林的过渡,使园景与建筑更好地融合成为一个教学空间。
学生公寓内庭院学生生活区位于校园西南侧,以便利师生生活,提供一个清幽的居住环境为设计宗旨。学生公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学生在学校里的“家”,所以学生公寓内庭院设计以传统院落园林为主要概念,通过明朗的线条围合空间,以植物,树池,坐凳等景观要素划分公共空间与半私密空间,为学生在宿舍区进行学习、休憩、交流等活动提供条件与舒适的环境。 学生公寓同时考虑瞬时大量人流的通行能力,因此在设计中需留出足够的步行空间以满足基本需要。设计上采取直线构图为主,营造轻松活泼的空间氛围,利用植物的栽植减少学生公寓视线上的干扰,结合绿化设置活动场地满足学生的课余活动需求。
5植物配置手法
植物色彩配置――观花植物与观叶植物有机结合
注重植物色彩配置,做到观花植物与观叶植物有机结合,装点校园,四季如春,从而使校园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各个区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为鲜明。
植物层次配置——乔、灌、草、花有机结合
结合现代的楼群,合理配置植物以烘托。乔木、灌木、花、草,错落有致,使校园清新明快,充满活力和生机,
植物季相配置——常青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有机结合
把常青植物与落叶植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以常青植物为主,多采用开花期长,花色艳丽、季相不同的乔木,再配以少数量的落叶植物,达到四季不同景观的效果。常青植物常年的绿色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让人心情愉悦。落叶植物落叶时,让人感到秋冬即将到来,昭示莘莘学子应珍惜大好的时光,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植物效能配置——立体绿化与平面绿化有机结合
立体绿化即指立体空间或垂直面上的绿化;平面绿化是指地面上的绿化。立体绿化与平面绿化有机结合使学校景观更上档次。
6 结语
现代校园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学习场所,更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社会的形形色色在这里浓缩;校园景观又是公众参与最多、最广泛的场所,他的优劣、方便性以及是否美观舒适等都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师生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现代校园景观设计应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自然风貌等,将之营造成快乐、健康、舒适的学习工作生活场所。
注:文章中涉及的公式和图表请用PDF格式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