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修课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等五个系列。内容涉及阅读鉴赏、文化经典、口语交际以及写作等方面。
设立选修课程,就是想要从不同侧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探究、应用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化体验,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多样性目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选修课程的教学实际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从理论到实践,都还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探索与努力。也正基于此,笔者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提出几点思考。
一、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几个误区。
(一)放任自流,对选课缺乏指导
许多学校开设选修课程时,对学生缺乏选课指导,放任自流,学生选课缺乏理性思考,盲选盲从。
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和高中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因此,学校在开设选修课程时应对学生选课进行充分的指导。许多学生由于缺乏指导,对各种选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了解不够,对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了解不够,造成不知如何选择或盲目跟从。有的学生甚至在学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所选的课程不适合自己。因此,学生在选课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合情合理、细致深入的指导。
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有五个系列十几门课程,涉及内容繁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放任自流,那么选修课程目标就很难实现。
(二)对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认识不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都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它们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必修课程由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模块组成,侧重语文的基础性。选修课程有五个系列十几个模块,侧重学生个性发展。许多教师在选修课的教学上,对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对课程内容缺乏应有的延伸拓展,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或应考的复习辅导课。而有的学校则邯郸学步,没有结合中学语文的实际情况,没有结合本校学生基础,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所有这些,都偏离了选修课程的目标。
(三)片面追求感官刺激,过度使用多媒体
在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无疑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具有内容集中、容量增大、手段先进、图像艳丽、色彩鲜明等特点,课堂教学更为直观、生动,容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部分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忽视了学情的研究,片面追求学生的感官刺激,无节制地使用多媒体,致使课堂教学华而不实。
(四)标新立异,过分强调学生的课堂活动
选修课的对象,基本上是对这一课程兴趣比较浓厚或者想在这一方面有所专长的同学,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也就促成了许多教师标新立异,过分强调学生的课堂活动,忽视学生知识的积累,结果课堂可谓热热闹闹,学生的实际收效却甚少。
以上所举只是管中窥豹,远非问题的全部。但是,这些问题和误区足以影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的实现,值得我们重视。
二、 立足课程目标,找准选修课程实施的切入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开设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因此,开设语文选修课,是根据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学生语文基础、学习需求以及自我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研究“教学与发展”时,提出了最近发展水平的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即现有发展区),另外一种是最近发展水平(即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水平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学生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独立地解决问题,但是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在集体合作学习中,却能够解决问题。维果茨基强调:好的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根据维果茨基的教学理论,我们可以把“最近发展水平”的理念作为实施选修课程的一个切入点。选修课的教学,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学为本位,以学生开放成长为本位,立足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从“最近发展区”入手,找寻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最佳结合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不同侧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只有立足课程目标,找准切入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才有坚实的基础,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三、 开拓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选修课内容和形式有较大的灵活性,不同类型选修课的课程目标也存在着差异,学生的期望值也更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时,在深入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大胆开拓教学模式,努力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对于选修课程的教学,一般的模式是:根据五个系列,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先秦诸子选读等课程,分专题予以授课。这种通行的做法,实际上还是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来上。
笔者认为,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突破选修教材的原有体系,统筹安排,大胆取舍,把选修课程分成精读、讲读、略读、自读四个模块,分别采取精析精讲、以讲助读、点例示范、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每个模块又有所侧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能发展学生个性,更好达成课程目标。
(一)精析精讲
精析精讲的内容主要包括古代诗歌鉴赏和先秦诸子选读两部分。这一内容,教师精析,学生精读,重点突破。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诗歌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经过必修教材几个古典诗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古代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侧重学生方法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时如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让学生明白,鉴赏诗歌,从意象、意境入手,探究作者情感,分析作者表情达意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尤其是诗歌的表现手法,形式多样,学生容易混淆,较难掌握,需重点突破。同时还应交给学生答题模式,让他们掌握答题技巧。当然,古代诗歌的鉴赏,并不能拘泥于高考要求,更应让学生从古代诗歌中汲取营养,丰富文学底蕴。
先秦诸子散文,是文化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论语》《孟子》《庄子》选读,要精析精讲。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什么是传统思想?什么是文化经典?这就是传统思想!这就是文化经典!学经典,毫无疑问要重点学习孔孟论著。而以庄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思想,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顺应自然、安时处顺、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难道不值得我们21世纪的现代人借鉴吗?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重点学习教材选取的《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章节,还要拓展延伸,适当增加一些选修课本中没有的重要章节,联系孔子、孟子、庄子的生平,把他们的思想讲深讲透。同时,与其他诸子论著作比较阅读,融会贯通。当然,我们也应教育学生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文化经典,分清他们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以讲助读
古代散文鉴赏、语言文字运用等选修内容,组成讲读模块,采用以讲助读的模式。这一模块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辅之以教师讲解,师生互动完成。
古代散文的鉴赏,注意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培养文言语感、掌握写作技巧。教学时侧重围绕散文的文体特征,指导学生提高散文的写作能力。在与诗歌比较阅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诗文在创造形象上的区别。从而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艺术特色,明白文章在写作上没有固定的格式,贵在鲜活。
《语言文字运用》平常接触较多、使用频率较高又贴近生活,教学应突出时代性、基础性和实用性,讲清特点,把握规律。充分运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力求做到语言运用规范、连贯、得体。
(三)点例示范
采取点例示范教学模式的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等,教师选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作范例讲读,重在以点带面,点拨引导,讲授方法,“授之以渔”。
比如《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老师范例讲读《杜甫》《鲁迅》这两篇传记,侧重点评人物传记、人物评述的一般写法,指导学生掌握人物传记的一般规律,了解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让学生用这些方法自主学习其他传记,以点带面,加深理解,从而提高传记作品的读写能力,汲取杰出人物的精神力量。
《新闻阅读与实践》属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范畴。教学时可选取其中的《奥运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世界选择北京》《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澳星风险发射》等有时代性、代表性的课文作为范例,介绍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新闻的基本特征,以点带面,从筛选整合信息入手,培养学生基本的传媒素养,使他们能读懂思想内容、分析语言特色、探讨时代精神、尝试新闻实践。从而掌握新闻鉴赏和实践的一般规律,提高准确理解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
对于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等选修课程,则采用自主探究的模式。教师只需设置学习目标,提出学习要求,检查学习效果,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拓展视野,从中汲取艺术营养,激发审美情趣,提高艺术欣赏与创造的能力。
教师如果能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总之,选修课程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执教选修课程时,如果能立足“选修”目标,找准切入点,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就能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更好地实现选修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宁化第一中学)
设立选修课程,就是想要从不同侧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探究、应用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化体验,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多样性目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选修课程的教学实际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从理论到实践,都还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探索与努力。也正基于此,笔者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提出几点思考。
一、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几个误区。
(一)放任自流,对选课缺乏指导
许多学校开设选修课程时,对学生缺乏选课指导,放任自流,学生选课缺乏理性思考,盲选盲从。
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和高中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因此,学校在开设选修课程时应对学生选课进行充分的指导。许多学生由于缺乏指导,对各种选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了解不够,对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了解不够,造成不知如何选择或盲目跟从。有的学生甚至在学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所选的课程不适合自己。因此,学生在选课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合情合理、细致深入的指导。
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有五个系列十几门课程,涉及内容繁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放任自流,那么选修课程目标就很难实现。
(二)对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认识不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都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它们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必修课程由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模块组成,侧重语文的基础性。选修课程有五个系列十几个模块,侧重学生个性发展。许多教师在选修课的教学上,对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对课程内容缺乏应有的延伸拓展,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或应考的复习辅导课。而有的学校则邯郸学步,没有结合中学语文的实际情况,没有结合本校学生基础,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所有这些,都偏离了选修课程的目标。
(三)片面追求感官刺激,过度使用多媒体
在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无疑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具有内容集中、容量增大、手段先进、图像艳丽、色彩鲜明等特点,课堂教学更为直观、生动,容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部分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忽视了学情的研究,片面追求学生的感官刺激,无节制地使用多媒体,致使课堂教学华而不实。
(四)标新立异,过分强调学生的课堂活动
选修课的对象,基本上是对这一课程兴趣比较浓厚或者想在这一方面有所专长的同学,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也就促成了许多教师标新立异,过分强调学生的课堂活动,忽视学生知识的积累,结果课堂可谓热热闹闹,学生的实际收效却甚少。
以上所举只是管中窥豹,远非问题的全部。但是,这些问题和误区足以影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的实现,值得我们重视。
二、 立足课程目标,找准选修课程实施的切入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开设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因此,开设语文选修课,是根据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学生语文基础、学习需求以及自我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研究“教学与发展”时,提出了最近发展水平的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即现有发展区),另外一种是最近发展水平(即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水平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学生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独立地解决问题,但是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在集体合作学习中,却能够解决问题。维果茨基强调:好的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根据维果茨基的教学理论,我们可以把“最近发展水平”的理念作为实施选修课程的一个切入点。选修课的教学,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学为本位,以学生开放成长为本位,立足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从“最近发展区”入手,找寻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最佳结合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不同侧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只有立足课程目标,找准切入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才有坚实的基础,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三、 开拓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选修课内容和形式有较大的灵活性,不同类型选修课的课程目标也存在着差异,学生的期望值也更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时,在深入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大胆开拓教学模式,努力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对于选修课程的教学,一般的模式是:根据五个系列,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先秦诸子选读等课程,分专题予以授课。这种通行的做法,实际上还是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来上。
笔者认为,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突破选修教材的原有体系,统筹安排,大胆取舍,把选修课程分成精读、讲读、略读、自读四个模块,分别采取精析精讲、以讲助读、点例示范、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每个模块又有所侧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能发展学生个性,更好达成课程目标。
(一)精析精讲
精析精讲的内容主要包括古代诗歌鉴赏和先秦诸子选读两部分。这一内容,教师精析,学生精读,重点突破。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诗歌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经过必修教材几个古典诗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古代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侧重学生方法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时如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让学生明白,鉴赏诗歌,从意象、意境入手,探究作者情感,分析作者表情达意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尤其是诗歌的表现手法,形式多样,学生容易混淆,较难掌握,需重点突破。同时还应交给学生答题模式,让他们掌握答题技巧。当然,古代诗歌的鉴赏,并不能拘泥于高考要求,更应让学生从古代诗歌中汲取营养,丰富文学底蕴。
先秦诸子散文,是文化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论语》《孟子》《庄子》选读,要精析精讲。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什么是传统思想?什么是文化经典?这就是传统思想!这就是文化经典!学经典,毫无疑问要重点学习孔孟论著。而以庄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思想,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顺应自然、安时处顺、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难道不值得我们21世纪的现代人借鉴吗?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重点学习教材选取的《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章节,还要拓展延伸,适当增加一些选修课本中没有的重要章节,联系孔子、孟子、庄子的生平,把他们的思想讲深讲透。同时,与其他诸子论著作比较阅读,融会贯通。当然,我们也应教育学生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文化经典,分清他们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以讲助读
古代散文鉴赏、语言文字运用等选修内容,组成讲读模块,采用以讲助读的模式。这一模块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辅之以教师讲解,师生互动完成。
古代散文的鉴赏,注意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培养文言语感、掌握写作技巧。教学时侧重围绕散文的文体特征,指导学生提高散文的写作能力。在与诗歌比较阅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诗文在创造形象上的区别。从而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艺术特色,明白文章在写作上没有固定的格式,贵在鲜活。
《语言文字运用》平常接触较多、使用频率较高又贴近生活,教学应突出时代性、基础性和实用性,讲清特点,把握规律。充分运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力求做到语言运用规范、连贯、得体。
(三)点例示范
采取点例示范教学模式的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等,教师选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作范例讲读,重在以点带面,点拨引导,讲授方法,“授之以渔”。
比如《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老师范例讲读《杜甫》《鲁迅》这两篇传记,侧重点评人物传记、人物评述的一般写法,指导学生掌握人物传记的一般规律,了解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让学生用这些方法自主学习其他传记,以点带面,加深理解,从而提高传记作品的读写能力,汲取杰出人物的精神力量。
《新闻阅读与实践》属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范畴。教学时可选取其中的《奥运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世界选择北京》《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澳星风险发射》等有时代性、代表性的课文作为范例,介绍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新闻的基本特征,以点带面,从筛选整合信息入手,培养学生基本的传媒素养,使他们能读懂思想内容、分析语言特色、探讨时代精神、尝试新闻实践。从而掌握新闻鉴赏和实践的一般规律,提高准确理解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
对于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等选修课程,则采用自主探究的模式。教师只需设置学习目标,提出学习要求,检查学习效果,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拓展视野,从中汲取艺术营养,激发审美情趣,提高艺术欣赏与创造的能力。
教师如果能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总之,选修课程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执教选修课程时,如果能立足“选修”目标,找准切入点,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就能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更好地实现选修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宁化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