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当“怪兽家长”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n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好朋友从上海来香港,带了一箱大闸蟹给我。晚上,两个人啃着蟹喝着酒在灯下叙旧。三杯下肚,俩当妈的当然就开始聊教育。
  她大女儿原来是我家哥哥的同班同学,去年全家搬到上海。她说虽然孩子们上的还是国际学校,但功课确实比在香港紧张。家长们都非常拼,各种家长群热火朝天,上个课外兴趣班,也都奔着参赛得大奖去练的,压力很大。
  说到压力大,谁又不是呢。且不说帝都战神、魔都牛娃,就说“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小朋友吧,从两三岁就开始接受面试培训和各种学习了,因为等他们长大以后,要通过激烈竞争进名校,毕业以后又都喜欢在医生律师银行政府的路上挤着,不拼不行。我们的儿科医生说香港本地小学生十一点睡觉很正常,戴眼镜的孩子也不比内地少。
  不光要拼成绩,十八般武艺也都要拼。两年前哥哥在钢琴课上老跟一个比他大一岁的女孩打照面,那孩子那会儿也就三年级,本地名校生,各种课业重压之下还考到了钢琴八级和小提琴五级,真不知怎么做到的。而且听说这在她的学校很常见。难怪某名校校长说,他们招学生首先要招听话的——不听话的孩子怎能完成这些不可能的任务?不光学生要听话,恐怕家长也得是“怪兽家长”才行——这不是我说的,是一个香港妈妈自己说的,她还以此为题写了两本畅销书。


  我们身在国际学校本来还算轻松,朋友间也基本是一片祥和。但无奈网络世界不断把各种牛妈牛娃的消息传到耳朵里,让我们自愧弗如。再加上他俩陆续上到高年级,就要为“小升初”做准备,而如果以后出国读书的话,好学校的激烈竞争和“亚裔门槛”是绕不过去的,所以我不可能一点不紧张他们的学业,我也会做该做的、一些方向上的事情。
  但是,我還是不想当“怪兽家长”。
  我不想每天送他们去补习学校,不想逼着他们练琴,不想让他们没时间玩儿、运动、看小说,不想他们睡眠时间少于9个小时,更不想天天陪着他们做作业、跟着他们从小学开始再上一遍学——我甚至不觉得这是当家长的责任。
  不是我不重视学习。且不说填鸭式的学习方法好不好,这里还有个教育目标问题,有个时间平衡问题。如果把所有时间都用来抓学习、学技能,那其他方面就会出现短板。而我的人生经验告诉我:光有知识能力的人是过不好一生的。
  尤其是在这个AI(人工智能)横行、知识更新迅猛的时代里,我希望我的孩子既有知识能力,又有学习能力,还有社会能力。尤其是后两种能力,可能才是他们未来安身立命的核心竞争力。
  而能力这个东西,除了天生异秉,都是需要后天发展的,那就要花时间。想要发展学习能力,就要确保除了做作业、刷题、学习某种技能之外,还有时间阅读、观察、思考、提问、讨论、搜索、研究、实验……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要想发展社会能力,就要花时间去接触人、接触社会,要跟小朋友玩,要会做家务、买东西,要跟家人朋友邻居同学老师陌生人打各种交道、处理各种问题,不断积累自己的人际经验和社会能力。
  可是,现在的孩子,有这个时间吗?现在的家长和学校,允许他们花这个时间吗?
  哥哥在北京上幼儿园的时候,班里有个男生,妈妈开一间很大的地产公司,爸爸全职带着他,一家人都很和善可亲。本来几个男生玩挺好,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课后就见不着这孩子了,一放学就走,周末约玩和各种小朋友聚会也都没有他的身影。我一打听,原来他的周一到周日,都被各种学习课和兴趣班排满了,根本没时间干别的。我到现在还记得他个子大大、眼睛细细的样子,虽然是个锦衣玉食前途无量的孩子,我还是为他感到心疼甚至担心。
  因为投资了一个教育培训公司,我前一段时间去参观了一些三线城市的本地名校。确实是名校,每年往北大清华输送不少学生的那种,高中三个年级就好几千人。十六七岁的年轻人早上6点半到校,一直要在拥挤的教室里学到晚上10点,然后回家还要写作业到深夜。如此三年,日复一日。高中既是如此,想必他们小学初中,一路走来的压力应该也不小吧。不客气地说,看到他们,我真没有想到什么人才精英栋梁,只想到了养鸡场。一个人的童年、少年、青春年华这么度过,真的很可悲又无奈。我不觉得当他们18岁考上名校的时候就自动准备好面对自己的人生了,我甚至不确定那时他们是否还能对生活和学习怀有热情。
  当然这绝对不是这些孩子的错。
  我在微博上说到这种事情时,留言里会有一种声音:你有经济条件,你有选择,当然你有底气让孩子轻松一点了。
  这样说的人是不太了解我教育观的由来,也不了解我作为“学霸里的学渣”的心路历程,这没关系。我也承认我的现实选择比大多数同胞要多一些。但其实,我身边那些同样有很多选择的人,做出的选择跟我不一样,比如哥哥幼儿园那个同学的家长,比如专门把孩子从美国送回中国公立学校读书的朋友。所有的选择都是基于家长的价值观、教育观和现实的需要,各有利弊,就看你最看重的到底是什么。


  每个人其实都有选择。我们暂且不说那些未受教育、丧失能力的人,就说普通人吧,大家真的必须非得一定要这么焦虑不可吗?能不能稍微放松一下,除了花钱送孩子早教和培训、逼他们练琴刷题之外,多跟他们玩玩、聊聊、念念书、一起做些有意思的事情?能不能心平气和地在生活中教教孩子做人的道理?能不能用点心,了解一下孩子的成长阶段和学习节奏,允许他们探索、试错、做决定?能不能不要窄化孩子未来人生的可能性,不要把他当成自己投资的一个项目,即使他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也能爱他、以他为荣?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做家长的选择,也是做家长的本分。
  其实做家长的“底气”也正是来自于这些本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他成年之前,我们把这些家庭教育的关键点都顾及到了,才会觉得问心无愧,并且对他的未来感到安心。做到这些可不比送培训班、“推藤”容易。   当然,在竞争激烈的现实和其他人的影响中克服焦虑、坚定教育目标也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自己也时时困惑、时时反省。
  就好像我有一次开会的时候,写字楼人多电梯少,高峰期更紧张,好不容易等到的电梯也往往已经塞满了人。这种时候,大家就会把上下的按钮全按亮,也不管自己是去哪,先上去再说。宁肯先上到顶层再下到地库,或者先下到地库再上到顶层,也不愿意站在那等下一班能上的电梯。
  这就是资源匮乏时人的一种选择,看似理性,其实未必。因为也许在电梯里上上下下花的时间比等候还长,而且这样一来造成了太多无效的搭乘,电梯变得更挤了。
  这也是我们现在教育的状况。资源匮乏、低效、疯狂。很多人不但浪费生命做了无用功,甚至还忘了自己原本要去哪,下错了楼层。
  每当我困惑的时候,就想想“人生是长跑,方向比速度重要”这句话,有帮助。我相信我的孩子们这些年受到的教育是地基式的,挺全面、没跑偏。他们都身心健康、乐观善良、有责任感,有不错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有求知欲和好奇心,知道努力,以后大概率会上一所还不错的学校、毕业以后可以自食其力……这在我看来就是非常达标的教育结果了,没有什么值得焦虑的地方。
  而我内心深处对他们更高的期望是:我希望他们这辈子可以勇敢尝试、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有一个精彩、有变化的人生经历,可以抗打击,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最好还有意愿和能力帮助到他人……有了这些开放式的期望之后,反而不会对眼下的事情感到焦虑了。
  今天,我的一个女性朋友跟我分享了她这个暑假的经历。她家也是每个暑假都带孩子们去国外,但不去旅游景点,也不上那些夏令营。他们会去一些偏远的地方自驾游,随遇而安地住下来,和当地人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她说她想看看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人生,也想让孩子们看到。
  这次他们去了冰岛,住在一个农场里。农场主是位女士,除了经营农场之外还开了家庭旅馆和一个小小的农场动物园。她14岁的小女儿什么活都会干,还特别成熟,会管理、懂交往,跟大家以前印象中的14歲少女完全不一样。
  有一天黄昏,朋友一家和这个姑娘站在围栏前说话,远远地来了她的一个女同学,骑在一匹马上。女同学大声喊她一起去做什么事,少女便应了,然后翻身骑上自己的马,跟女同学一起绝尘而去。朋友说,她的孩子们看着两匹马在夕阳下远去,简直羡慕得目瞪口呆。
  回到香港,她8岁的小儿子说他长大以后想做一个农夫,并且说干就干,在阳台上种了很多植物,天天浇水,苦等收获。
  她说到这些不禁微笑,我听得直想拥抱她。感谢这个世界上所有充满正念和生命力的家长,还有元气满满的孩子们,把我心里的那个“怪兽家长”赶得远远的了。
其他文献
我住所旁边有一座被各类培训机构占满了的大楼,每到下午放学之后,特别是双休日、节假期间,周围停满了车辆,站满了等待孩子下课的家长。可谓车满为患,人满为患,有点像农村赶集那样摩肩接踵。看上去,进进出出的既有学龄前儿童,也有正在读书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其中也不乏已经长大成人的美女、小伙。虽然对现在孩子们的课外辅导班之多有些了解,但是究竟有哪些學习班,却知之甚少。  于是,鼓足了勇气,走进了这座对我
期刊
如果你对人贩子的骗术认知还停留在:“我帮你看会儿孩子”“我是你妈妈的朋友”“小朋友真漂亮,叔叔给你糖吃”这种初级阶段,那么你家的孩子就太危险了!随着家长的警惕性越来越高,人贩子的招数也在不断升级!我们来看看有“经验”的妈妈们怎么说——  招数1:假装“制服”人员,趁机带走孩子  上个星期天下午,我和宝宝在家,拿些积木让他在餐桌上玩,自己躺在客厅沙发上戴着耳机听音乐,听着听着就迷糊了。餐厅靠门口,客
期刊
午夜,门外那一声叹息。冬夜难眠,今晚的月尤其明亮,突如其来的降温,让这午夜的被窝都冷飕飕的,而这个子夜我的无眠,却无关这天气。  因为孩子。  像往常一样,在校门口接儿子回家时,只见他一脸的兴奋。跑步过来的时候,我问孩子是什么原因这么高兴,孩子一脸“意外”地说:“没有啊,没什么事儿。”  拉着孩子的手回家,见他也不想多说什么,我就把这个话题岔了过去。一切一如之前每个夜晚,回家后的晚餐、自修、洗漱等
期刊
一次,我去朋友那办事。下午的时候,朋友接到她7岁儿子打来的电话。儿子在电话里跟妈妈说,他已经把米饭焖上了,正在炒菜呢,发现冰箱里没有西红柿了。  当朋友把这些告诉我时,我很吃惊:一个7岁的小男孩,怎么懂得在妈妈没有回家的时候主动去做饭?问朋友是怎么做到的,朋友说儿子上小学后,她做饭时会把他叫到厨房,告诉他哪些菜怎么做。有时候她下班回家晚了,就会打电话让儿子去做她教过儿子的那些菜,让儿子做好了等她回
期刊
老爹:  我生在一个讲道理的家里,自己的大、小事,都会有一个平等的商量,“民主”这个词就是在家里学会的。现在想一想,能够记得的几件事,当时自己的“道理”也很勉强很强词夺理,有不依不饶的嫌疑,事后也有站不住脚的,只是当时的老爹老妈,还是依了我。孩子需要逐渐地学会讲道理啊!  很庆幸,我们家遇事商量的宽松气氛,直到今天还保持着。从小就以为所有的家庭都是这样,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家庭氛围。这次陕西支教才发
期刊
刚生完老二那段时间,我还没出月子,老公临时有事需要回国一个月,每天晚上都是我一个人带着俩孩子。或许是因为没有依靠,我反而更加强大,也找到了一些方法帮助自己把已经疲惫到极限的身体恢复过来。  老二醒来之前,会有10分钟征兆期。他会先轻轻地、慢慢地动一动、扭一扭、哼两声、再迷迷糊糊地睡着,然后再开始动作大一点,声音大一点,但并没完全醒来。这个时候,我会以最舒服的姿势躺在床上,全身放松,幻想此刻我是躺在
期刊
这天是个雨天。  风吹开了窗前的那本书,走过去一看,上面写着:雨季不再来。  《雨季不再来》是我最近读的一本书。这是一本散文集,本书作者正是我心中永远的三毛。《雨季不再来》是三毛少女时期写的一本记录她雨季的特殊事情,文章富有童趣,语言特别但又易懂。  一提到三毛,我就来劲。虽然我只读过她的这一本书,但从她文章的字里行间,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就好像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她做的事我都理解。我了解很多她的事
期刊
背景:这是一位妻子写给丈夫的信。此信未经任何文字加工,完全是流浪母亲对生存的原生态记录。  本文作者“红”,今年34岁,当年因家境贫寒失去上大学的机会,于是,将改变命运、追求幸福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可是,结果怎样呢?    大昌:  两年以前,我去新疆打工,在那儿摘棉花,挣了2000元钱。当我满怀喜悦回来的时候,你已经与一个杜十娘式的女人好上了。她虽然没有百宝箱,却有二十多万,这二十万让
期刊
韦钰被人称做中国部长“博客”第一人。“在我的一生中,从事过不同的职业,但‘骨子里’是科学工作者。不断地探究是我们的乐趣、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将比较认真地做这件事”    将自己的最新文章上传,回复网友的跟帖,而今已成为韦钰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尽管如此,她却坦言迄今也没弄懂“博客确切的含义”。  与时下流行的博客相比,韦钰的博客显得很另类。几乎看不到任何个人生活经历的展示,她的博客更像一个
期刊
算数、几何、开方程、建模型……这一个个字眼简直是一座更比一座高的大山,“压”着我们长大。小时候,恐怕很多人都因为学不好数学而被父母责备过。不过最近,“学渣”们终于找到一个还击的机会了——“数学不好,还不是因为你们(父母)太害怕数学了!”  父母怕数学,越辅导孩子成绩越差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苏珊·莱文和同事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在那些父母经常辅导孩子数学功课的家庭里,如果父母自己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