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刑事和解不捕制度的构想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l889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我国逮捕程序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运用刑事和解理念对逮捕程序进行改革,可以对已达成和解协议的犯罪嫌疑人不采取逮捕措施。兼顾被害人和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双层保护功能,有助于加害人矫正与回归社会,也有助于平复被害人的心理创伤,和解不捕制度具有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又易于实施,可作为我国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突破口,也是和谐社会刑事政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刑事和解;不捕制度;宽严相济
  
  刑事和解是指在犯罪发生后,经由调停人帮助,加害方和被害方直接商谈,就加害方的刑事责任和被害方的补偿达成协议,以解决刑事纠纷的活动。[1]刑事和解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端于北美,随后德国、俄罗斯、新西兰等国都在法律中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根据刑事和解的本质特征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对刑事和解不捕制度下一个这样的定义:刑事和解不捕制度是指对于公安机关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或检察机关决定逮捕的案件,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间已达成和解或经检察机关调解达成和解,犯罪嫌疑人认罪并对被害人进行了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弥补被害人损失的,检察机关应不予逮捕,但另有法律规定的除外。
  
  一、刑事和解不捕制度的理论依据
  要构建我国刑事和解不捕机制,首先要分析这项制度是否具有法理基础。
  (一)刑事和解不捕体现了刑罚制度的价值。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法律的根本价值。“公平和正义”的内涵多样,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可得出不同的认识。刑罚的根本价值也是正义,对正义的理解不同产生不同的刑罚价值观。近代刑事法律制度确立以来最早产生的刑罚正义观是刑罚报应观,刑罚报应观认为刑罚要对犯罪对等回应,让犯罪人承受和犯罪相同甚至更大的痛苦,将痛苦加于刑罚之上以阻止或预防犯罪。随着人们人文关怀精神的发展和报应刑主义无法解决犯罪日益高发的问题,人们开始寻找到了一种新的刑罚价值理论:恢复性正义理论。恢复性正义理论认为刑罚的正义性在于恢复受损的社会关系,将被犯罪行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恢复到一种平等尊严、尊重、关心的程度,而不仅仅是确认某人的罪责。“法律的最终权威来自所保障的社会利益,所以要强调法律所要促进的社会目的,而不在于制裁”,“刑罚本身就是一种恶,用刑罚来控制犯罪是以恶制恶”,所以刑罚应当具有谦抑性,尽量减少因刑罚给人带来的痛苦。刑事和解不捕就是着眼于恢复,通过促进加害方和受害方的和解,恢复正常的社会关系,减少强制措施的实施。
  (二)刑事和解不捕有利于刑事纠纷的解决。传统刑罚理论认为犯罪侵犯了二种法益:直接受害人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相应的刑事案件中存在犯罪人和国家之间的纠纷、犯罪人和直接受害人之间的纠纷这两对纠纷。
  
  二、刑事和解不捕的现实依据
  (一)刑事和解不捕制度和实然法并不冲突。刑事和解不捕制度和现行的法律原则和基本的诉讼程序并不冲突。我国《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对何为“社会危害性”,何为“有逮捕必要”要由检察人员自由裁量。对于达成和解的案件,既然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能达成和解协议,说明已有悔意,自觉认罪,并没有必要逮捕,此时也符合“没逮捕必要”这一条件。因此刑事和解不捕制度符合现行法律,它只是对现行法律规定的进一步明确,使现行法律的规定更加明确和更具刚性。但刑事和解不捕制度又并非和现行制度完全一样,他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被害人在诉讼中的作用增强,更有利于被害人获得损失赔偿等;(2)明确了和解协议的法律效果,和解协议“必然”会导致检察机关不批捕,不捕只是例外情况,而现行法律对和解的效果缺乏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即使同意赔偿更多、履行赔偿协议再积极也不能指望必然得到减轻强制措施的结果,因此达成和解的案件并不多。
  (二)刑事和解不捕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实行宽严相济即对轻罪适用较轻的刑罚,对重罪采取更严厉的惩罚措施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刑事政策。对重罪加大打击和惩罚力度,与此同时对轻罪案件非犯罪化、非刑罚化,适用轻缓的刑事政策也是世界刑事司法发展的趋势。近10年来我国刑事案件发案率呈猛升势头,1996年我国司法机关起诉、审判的案件为50万起,2005年起诉、审判的刑事案件已达100万起,在所有的刑事案件中轻罪占了较大比例[2]。又如贵港市检察院2003年起诉的刑事案件为1495件,2007年起诉的刑事案件1555件,案件激增导致我国司法资源日益紧张。为缓解办案压力,一个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对轻罪和重罪案件进行分流。刑事和解通过在轻罪案件中促使加害方和直接受害方就刑事纠纷达成和解协议,减少了刑罚的运用,减轻了加害方的刑事处罚,体现了“轻轻”的刑事政策,是实行“轻轻”刑事政策的重要机制和措施。
  (三)刑事和解不捕具有司法实践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源泉。近年来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检调对接”、“不捕直訴”[3]的做法。实施“检调对接”、“不捕直诉”取得了一定效果。“如贵港市2007年受理直诉案件81件98人,占审查逮捕总数的5%和4.2%;侦察监督科减少了10%工作量”,“不捕直诉”的实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不捕直诉”省略了审查批捕环节,就难以避免公安机关对一些应当报捕的案件没有报捕。贵港市“2007实施不捕直诉为0。[4]
  “检调对接”、“不捕直诉”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不捕起诉”中出现了“脱逃”“无法归案”等问题,相比之下没有发现因“检调对接”而出现负面作用的报道,笔者认为二者在效果上出现差异原因之一是因为“不捕直诉”中缺乏当事人和解的程序,检察机关无法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真的悔罪,过于绝对的将一切轻罪案件都不予逮捕。而“检调对接”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害方能达成和解协议,说明犯罪嫌疑人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既然已达成和解,作出赔偿等,犯罪嫌疑人实际已受到一定处罚,并且以后的刑事程序中将可能受更轻的处罚,因此犯罪嫌疑人也不太可能采取“脱逃”等方式逃避侦查。从“检调对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和解”对于促进犯罪嫌疑人悔过自新方面的作用。“检调对接”和刑事和解不捕具有相似性,但也有一些区别,主要是“检调对接”中和解结果不必然导致不捕,而刑事和解不捕则是和解了就不捕。“检调对接”的实践也进一步说明了刑事和解的可行性。
  (四)刑事和解不捕有利于解决当前逮捕率过高的问题。2003年1月至2006年5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刑事犯罪嫌疑人2746757人,提起公诉2953418人,[5]逮捕比例高达93%。贵港市检察院2007年被逮捕的轻罪案件共有1084件1619人,占轻罪案件总数的93.61%、94.84%,同年该市共有298件案件436人被法庭宣告缓刑、判处拘役、单处附加刑或免予刑事处分,占轻罪案件总数的25.73%,25.54 %,[6]也就是说有高达28%以上的轻罪案件犯罪嫌疑人可不逮捕的却被逮捕了,造成侦查中强制措施的严厉程序竟然要超过最后法院的判决,这明显对犯罪嫌疑人不公平。为了避免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还有必要通过法律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达成和解协议的没有逮捕必要”。通过刚性的规定将这部分案件排除在逮捕之外,以遏制现在逮捕率过高的问题,对逮捕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必要的限制。
  
  注释:
  [1]参见马静华:《刑事和解制度论纲》,载《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4期,113页。
  [2]参见陈国庆:《试论构建中国式的认罪协商制度》,载陈光中,汪建成,张卫东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2006年卷,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66页。
  [3]参见:《不捕直诉,检调对接成了新名词》,载《检察日报》2006年5月17日第二版。
  [4]参见:贵港市人民检察院办公室2007年年度报表。
其他文献
摘 要: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合理配置,直接关系到刑法对职务犯罪进行有效惩治的功能是否能得到切实的发挥。文章作者长期从事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在对现行职务犯罪侦查权配置和运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将职务犯罪侦查权统一归口检察机关并划归一个部门行使,从而实现职务犯罪侦查权的统一和完整。  关键词:职务犯罪;侦查权;配置;运作    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合理配置与运作与否不仅关系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
期刊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刑事诉讼监督是检察监督工作的中心环节,而立案监督是《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新的职能,也是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刑事诉讼监督职能的具体体现。它包括对侦查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案件和不应当立案侦查而立案侦查的案件进行监督。立案监督在整个诉讼监督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法律职责。但是目前立案监督有关规定仍不够明确,以致在具体实践中面临许多
期刊
摘 要: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关注民生纳入议事日程。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评价检察工作的实践标准。作为法律监督职能重要组成部分,侦查监督工作必须围绕服务保障民生开展各项工作,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侦查监督;科学发展;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我国农村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大背景和政策制度的现实基础与需要,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理论必要性,进而探讨我国农地使用权的制度建立与完善创新。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农地使用权;物权化    一、土地承包經营权的现状  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农民对农用土地的使用,只有社区团体内的分工与分配意义,并不表现为法律上特别是民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真正使农民对农用土地的使用拥
期刊
摘 要: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行使侦查权,是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目前,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监督制约机制尚存在明显缺陷:内部监督软弱性、监督范围狭窄性、监督模式滞后性和外部监督有限性等。弥补我国检察机关现行职务犯罪侦查监督制约机制的缺陷,主要立足于我国检察机关现有监督制约模式的完善,同时要适度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加以改造、利用。  关键词:职务犯罪;侦查权;监督机制    检
期刊
摘 要: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接受外部监督的一项新举措。作为一项新的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人民监督员的选任条件,权责制约,保障机制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本文从两年来的实践中人民监督员监督程序等相关问题作初浅的探讨。  关键词:人民监督员;權责制约;完善机制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人民监督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汽车成为一种消费品也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汽车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快捷享受的同时,也带来矛盾与冲突。其中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大量车祸的发生,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都造成极为沉重的负担与影响。而从“撞了白撞”到“无过错责任原则”以及机动车强制责任险的出现,亦体现了我国的立法机关在寻求一种平衡,即如何更好更公平地分担交通事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期刊
“检察建议书”,是人民检察院在办案过程中,向人民法院再审民事行政裁判时使用的文书,或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对有关单位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为建章立制、加强管理以及认为应当追究有关当事人的党纪或政纪责任,向有关单位正式提出文书。笔者就“检察建议”在民事行政检察与刑事检察实践工作中应用的范围、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一些规律性的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异同处。    一、适用的范围  1、民检部
期刊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行为。司法实践中,只有正确区分合同诈骗罪中罪与非罪的界限,才能做到既严厉打击合同诈骗活动,又及时调整经济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下面,笔者结合多年以来的司法实践,对合同诈骗罪的司法界限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合同诈骗罪的基本特征  (一)合同诈骗罪的客观方面
期刊
摘 要:保险利益原则是海上保险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它在海上货物运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它产生的那天起,人们对其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更是有人提出应该废除保险利益这一概念。本文通过对海上保险利益的涵义和各国立法及实践的分析,浅谈一下自己对保险利益的认定标准的看法。  关键词:保险利益;经济利益;商业便利    一、 保险利益概述  保险利益原则起源于海上保险,发展于海上保险,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