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镇平县产业集聚区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对县级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思考,以期为县一级工业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性的参考。
关键词:县级;产业集聚区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一个地方区域经济带动当地整体经济发展的联动效用越来越明显,产业集聚区作为区域经济活力的载体,正在城镇经济体系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不可阻挡的迅猛之势发展,并利用自身优势,成为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
一、产业集聚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只有产业兴盛才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兴旺,产业集聚区建设是市、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非比寻常。
(一)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利于实现富民强县
在一个县的层面,真正要实现富民强县,离不开重要产业的支撑,企业单打独斗难以发挥优势,产业集聚区能够集中整合、优化全县各个方面的优势资源、各方面生产要素、各方面基础设施平台,为各地招商引资打造出名片,为企业发展凝聚合力,为地方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是一个县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引擎。
(二)产业集聚区有利于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发展曾出现过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的现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之前的集聚度差、经济效益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发展路子已经走不通,解决的方法就是搞好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企业转型发展,实现资源、资金、人口、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共享,配合城镇化发展,有效开拓农村市场,拉动当地就业。
(三)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助推县内企业发展
县级产业集聚区由县级政府统一规划,企业相对比较集中,能够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县内企业整体效益和对外竞争力,产业集聚区内的发展环境,不仅适合大型企业的生存,也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原本一些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处于这种模式之中,企业成活率高,存续期要长,生存环境要更好。
二、县级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县级企业存在企业规模有限的制约,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主导产业引领作用不明显
不少县级产业聚区受制于资金、区域等因素制约,总体来说企业规模偏小,并且企业产品大多是初加工的中低档产品,还有一部分是代加工,高精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少,缺乏明星企业,一盘散沙的产业集聚缺少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企业间缺乏协作,未能形成有影响力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一般的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小,引领力有限。
(二)产业多“链”少“条”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产业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不断提高,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不可分。然而很多县一级的工业产业链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企业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需求,在已形成的“链”上,也仅仅只有相关的个别企业,有“链”却不成“条”,衔接不够紧密,依存程度低,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上下游产业链,不能带动繁荣整个产业链。
(三)要素制约依然严重
不少县在聚居区发展上征地难、拆迁难、融资难“三大”难题还没有有效破解。很多项目久议不决、久建不成,困在前期工作,困在资金筹措、土地拆征上,上马落地周期一拖再拖,迟迟不见成效。由于融资困难,部分企业举步维艰,难以实现更大发展,部分续建项目进展缓慢,新上项目开工率低,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再加上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等政策性因素,企业负担加重。
(四)现代企业人才匮乏
目前县级产业集聚区工内大部分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用工待遇等方面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异,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愿意在本地企业就业,人才难以引进,中层技术管理人才和一线技工严重匮乏。并且不少企业都是家族企业,虽然对外挂名股份制,实际还是家族企业,大部分仍沿用家庭式管理模式,经营方式简单,管理制度粗放,根本谈不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扩大规模未来发展是很大制约因素。
三、县级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县级产业集聚区必须创新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的路径,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科学规划引领长远发展
科学规划是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前提。当前国内经济已进入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的发展阶段,继续走粗放式发展道路,资源、环境、国家产业政策都不允许,科学发展的要求也不允许。因此县级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区位优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用前瞻性、系统性的科学规划,统筹解决发展定位、产业体系构建、空间布局优化、重大项目落地、投融资模式设计等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一系列关键问题。
(二)以准确定位带动项目引進
功能定位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建设中是核心问题,县级政府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而是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县具有的综合条件和独特优势,准确合理地进行功能定位,编制产业布局,确定主导产业,在项目引进上突出倾向性,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实施集聚发展,带动全县整体产业的升级发展。对于集聚区确定的主导产业要优先发展,在政策、资金、项目和体制等方面形成合力,利用极化效应实现主导产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三)以政策支持夯实升级保障
产业集聚区的本质是承载企业,服务企业,助推企业腾飞。地方政府应当转变观念,出台相关政策,重塑产业生态,夯实产业升级,要以稳定的政策支持让园区企业不仅能够站得住脚,而且要有明确指导下,能够推动企业换挡升级,发展壮大。要着力在县域范围内营造尊商、护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提升审批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规范征地程序,优化营商环境。
(四)以素质提升做强企业文化
政府要切实加大对开展企业家培训工作的扶持力度,有重点地组织企业家到国内非公有制经济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应定期举办民营企业家培训班,采取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与政府对话等方式,努力提高企业家素质。加强企业与本产业的科研单位、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的合作,推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中高层次管理人才的素质。通过多种措施积极引导外出熟练劳动力回乡创业和就业,并设立专门培训机构,定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输送熟练工人。
(五)以紧抓党建聚力地区繁荣
中国各类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注重从产业工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让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作用,这正是国外同类企业所不具备的基础优势,县级产业集聚区要把抓基层党建作为企业良性发展和实现地区繁荣的有力抓手,把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治理各环节,以企业党建为抓手,凝心聚力,加快产业集聚区企业与本地经济、文化、社会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企业党组织搭建一些企业内部的学习、培训、交流平台,持续推进企业管理层和党员职工干事创业的动力与活力,打造风清气正的企业文化,为本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简介:白笛(1976—),女,汉族,河南省镇平县,中共镇平县委党校,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理论。
关键词:县级;产业集聚区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一个地方区域经济带动当地整体经济发展的联动效用越来越明显,产业集聚区作为区域经济活力的载体,正在城镇经济体系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不可阻挡的迅猛之势发展,并利用自身优势,成为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
一、产业集聚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只有产业兴盛才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兴旺,产业集聚区建设是市、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非比寻常。
(一)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利于实现富民强县
在一个县的层面,真正要实现富民强县,离不开重要产业的支撑,企业单打独斗难以发挥优势,产业集聚区能够集中整合、优化全县各个方面的优势资源、各方面生产要素、各方面基础设施平台,为各地招商引资打造出名片,为企业发展凝聚合力,为地方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是一个县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引擎。
(二)产业集聚区有利于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发展曾出现过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的现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之前的集聚度差、经济效益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发展路子已经走不通,解决的方法就是搞好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企业转型发展,实现资源、资金、人口、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共享,配合城镇化发展,有效开拓农村市场,拉动当地就业。
(三)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助推县内企业发展
县级产业集聚区由县级政府统一规划,企业相对比较集中,能够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县内企业整体效益和对外竞争力,产业集聚区内的发展环境,不仅适合大型企业的生存,也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原本一些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处于这种模式之中,企业成活率高,存续期要长,生存环境要更好。
二、县级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县级企业存在企业规模有限的制约,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主导产业引领作用不明显
不少县级产业聚区受制于资金、区域等因素制约,总体来说企业规模偏小,并且企业产品大多是初加工的中低档产品,还有一部分是代加工,高精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少,缺乏明星企业,一盘散沙的产业集聚缺少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企业间缺乏协作,未能形成有影响力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一般的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小,引领力有限。
(二)产业多“链”少“条”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产业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不断提高,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不可分。然而很多县一级的工业产业链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企业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需求,在已形成的“链”上,也仅仅只有相关的个别企业,有“链”却不成“条”,衔接不够紧密,依存程度低,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上下游产业链,不能带动繁荣整个产业链。
(三)要素制约依然严重
不少县在聚居区发展上征地难、拆迁难、融资难“三大”难题还没有有效破解。很多项目久议不决、久建不成,困在前期工作,困在资金筹措、土地拆征上,上马落地周期一拖再拖,迟迟不见成效。由于融资困难,部分企业举步维艰,难以实现更大发展,部分续建项目进展缓慢,新上项目开工率低,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再加上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等政策性因素,企业负担加重。
(四)现代企业人才匮乏
目前县级产业集聚区工内大部分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用工待遇等方面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异,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愿意在本地企业就业,人才难以引进,中层技术管理人才和一线技工严重匮乏。并且不少企业都是家族企业,虽然对外挂名股份制,实际还是家族企业,大部分仍沿用家庭式管理模式,经营方式简单,管理制度粗放,根本谈不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扩大规模未来发展是很大制约因素。
三、县级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县级产业集聚区必须创新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的路径,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科学规划引领长远发展
科学规划是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前提。当前国内经济已进入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的发展阶段,继续走粗放式发展道路,资源、环境、国家产业政策都不允许,科学发展的要求也不允许。因此县级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区位优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用前瞻性、系统性的科学规划,统筹解决发展定位、产业体系构建、空间布局优化、重大项目落地、投融资模式设计等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一系列关键问题。
(二)以准确定位带动项目引進
功能定位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建设中是核心问题,县级政府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而是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县具有的综合条件和独特优势,准确合理地进行功能定位,编制产业布局,确定主导产业,在项目引进上突出倾向性,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实施集聚发展,带动全县整体产业的升级发展。对于集聚区确定的主导产业要优先发展,在政策、资金、项目和体制等方面形成合力,利用极化效应实现主导产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三)以政策支持夯实升级保障
产业集聚区的本质是承载企业,服务企业,助推企业腾飞。地方政府应当转变观念,出台相关政策,重塑产业生态,夯实产业升级,要以稳定的政策支持让园区企业不仅能够站得住脚,而且要有明确指导下,能够推动企业换挡升级,发展壮大。要着力在县域范围内营造尊商、护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提升审批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规范征地程序,优化营商环境。
(四)以素质提升做强企业文化
政府要切实加大对开展企业家培训工作的扶持力度,有重点地组织企业家到国内非公有制经济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应定期举办民营企业家培训班,采取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与政府对话等方式,努力提高企业家素质。加强企业与本产业的科研单位、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的合作,推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中高层次管理人才的素质。通过多种措施积极引导外出熟练劳动力回乡创业和就业,并设立专门培训机构,定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输送熟练工人。
(五)以紧抓党建聚力地区繁荣
中国各类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注重从产业工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让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作用,这正是国外同类企业所不具备的基础优势,县级产业集聚区要把抓基层党建作为企业良性发展和实现地区繁荣的有力抓手,把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治理各环节,以企业党建为抓手,凝心聚力,加快产业集聚区企业与本地经济、文化、社会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企业党组织搭建一些企业内部的学习、培训、交流平台,持续推进企业管理层和党员职工干事创业的动力与活力,打造风清气正的企业文化,为本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简介:白笛(1976—),女,汉族,河南省镇平县,中共镇平县委党校,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