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的措施
内部控制即内控的概念产生于美国,最早被定义为包括为保护资产安全,检查会计资料精确性及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益,以及鼓励员工遵守既定管理政策的组织计划及企业内部采用的所有协调判决书法与衡量工具。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控制环境;2)会计制度;3)控制程序。后外延定义为一个过程,包括以下目标:1)经营效益与效果;2)财务报告的可靠性;3)相关法律与规定的遵守。在我国,内控自查是企业内控的重要形式,包括内控会计自查和审计部门的自查,以及各级管理部门为减少企业自身风险进行的自我检查。毫无疑问,企业内控制度有利于暴露企业经营和管理弊端,纠正自身错误,因此,对监控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企业规模扩大过快,决策者对控制风险的意识较差,对内控不够重视,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存在。内控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对此,本文加以专门研究。
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
财政部颁布的两部有关内部控制的试行法规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台的 《独立审计准则第1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有关内部控制法规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评价只有原则性的规定, 其方向指引、操作性、推广性及可评价性不够。致使内部控制和审计的有效性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存在短板弱链。近几年, 我们审计人员对东北、西北等十多家国有企业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有效性测试时发现, 有35%以上的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 对某些关键控制点没有掌握好, 导致整个链条的运行中断或短板处出现漏洞, 使内部控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2)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善,但执行不力,主要是从领导到员工均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思想上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流程的设计固然重要, 但有效的执行更重要。执行不力,设计再完美的制度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在对部分企业内部制度有效性测试过程中发现, 有25%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美, 但是没有认真执行或执行不力, 导致内部控制实际运行中出现问题。3)审计监督有效性不够。在一些企业中内部控制体系健全, 但对控制制度实际执行情况缺乏审计监督或监督不力。有些企业对审计机构设立不重视, 审计的职能与作用发挥有限, 长期不委托审计人员开展符合性测试,使制度执行的有效性缺乏验证。4)缺乏后续审计,审计意见不能落实到位。内部控制审计在找出制度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出具审计报告后就将其束之高阁,待来年检查同一单位时,却发现原来存在的问题仍然存在。究其原因是未能巩固审计成果。
正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问题
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问题应引起企业管理层及审计人员的注意,内部控制不是越严越好,只有有效的内部控制才是最好的。对于企业来说,内部控制应该是有效的。这里的有效,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能有效地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产生效率和效益。一套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必须确保以下三大目标和实现:第一,经营的效果和效率(操作性目标);第二,即财务和管理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信息型目标);第三,遵守现行法规和规章制度(遵从性目标)。这三大目标满足不同的需要,又相互交叉互为制约。因此,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要相互协调,决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既要有制约作用,又要有协调机制,以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
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
提高企业的内控环境
内控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内控机制的建设与执行,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与整体的战略措施,加强与完善企业的内控环境,最主要的就是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
企业的管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分配,在这样的关系里,股东有权利将企业的管理权授权给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应从股东的利益出发,将企业的内控机制做到最好;另一种是企业的股东与高层管理者,要履行对股东的承诺,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良好的企业内控机制是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
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
加大业务活动层面的风险评估力度。全面实施企业各主要业务的风险评估工作,建立起企业统一、完整的业务活动重要风险数据库。
推行风险管理报告制度
建立自上而下的重大风险评估及报告机制,积极推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辨识管控重点,实现对重大风险的动态管理。
风险报告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强化投资审计。审计是投资决策在“拍板”之前的最后一道程序,由于投资决策的完结,意味着投资立项的结束和建设项目的上马。因此,加强对项目决策的审计约束,以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二是重视决策风险规避。企业投资项目与其他长期投资建设项目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高风险性。这种风险来源于投资项目各种内、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建立风险评估管理机制,将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
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而一个良好的管理系统,有助于企业内控机制的提高,更有助于内控标准的建立和修正。通过这样的管理系统,企业的内部员工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企业的内控机制制度,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加强自我管理,并及时得知他们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信息,使自身的工作状态不再松懈,这样员工就会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进而使管理系统得到更好的规划。
对企业内控机制进行有效监督
很多大企业的规章制度很丰富,厚厚的一摞,但其中的一些制度早就已经跟不上时代了,而很多好的制度并没有容纳到其中。对于上述的种种情况,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企业的内控机制根本得不到良好的实施,如今的监督检查机制要以身作则,注重自我监督与检查,各级管理人员也要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内控制度的监督,有效的利用内控制机制度,不断的提高内控机制的管理水平,减少各类风险的发生。
(刘芳单位:黄石捷德万达金卡有限公司;彭义谦单位:恒利企业管理(杭州)有限公司)
内部控制即内控的概念产生于美国,最早被定义为包括为保护资产安全,检查会计资料精确性及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益,以及鼓励员工遵守既定管理政策的组织计划及企业内部采用的所有协调判决书法与衡量工具。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控制环境;2)会计制度;3)控制程序。后外延定义为一个过程,包括以下目标:1)经营效益与效果;2)财务报告的可靠性;3)相关法律与规定的遵守。在我国,内控自查是企业内控的重要形式,包括内控会计自查和审计部门的自查,以及各级管理部门为减少企业自身风险进行的自我检查。毫无疑问,企业内控制度有利于暴露企业经营和管理弊端,纠正自身错误,因此,对监控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企业规模扩大过快,决策者对控制风险的意识较差,对内控不够重视,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存在。内控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对此,本文加以专门研究。
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
财政部颁布的两部有关内部控制的试行法规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台的 《独立审计准则第1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有关内部控制法规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评价只有原则性的规定, 其方向指引、操作性、推广性及可评价性不够。致使内部控制和审计的有效性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存在短板弱链。近几年, 我们审计人员对东北、西北等十多家国有企业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有效性测试时发现, 有35%以上的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 对某些关键控制点没有掌握好, 导致整个链条的运行中断或短板处出现漏洞, 使内部控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2)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善,但执行不力,主要是从领导到员工均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思想上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流程的设计固然重要, 但有效的执行更重要。执行不力,设计再完美的制度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在对部分企业内部制度有效性测试过程中发现, 有25%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美, 但是没有认真执行或执行不力, 导致内部控制实际运行中出现问题。3)审计监督有效性不够。在一些企业中内部控制体系健全, 但对控制制度实际执行情况缺乏审计监督或监督不力。有些企业对审计机构设立不重视, 审计的职能与作用发挥有限, 长期不委托审计人员开展符合性测试,使制度执行的有效性缺乏验证。4)缺乏后续审计,审计意见不能落实到位。内部控制审计在找出制度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出具审计报告后就将其束之高阁,待来年检查同一单位时,却发现原来存在的问题仍然存在。究其原因是未能巩固审计成果。
正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问题
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问题应引起企业管理层及审计人员的注意,内部控制不是越严越好,只有有效的内部控制才是最好的。对于企业来说,内部控制应该是有效的。这里的有效,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能有效地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产生效率和效益。一套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必须确保以下三大目标和实现:第一,经营的效果和效率(操作性目标);第二,即财务和管理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信息型目标);第三,遵守现行法规和规章制度(遵从性目标)。这三大目标满足不同的需要,又相互交叉互为制约。因此,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要相互协调,决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既要有制约作用,又要有协调机制,以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
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
提高企业的内控环境
内控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内控机制的建设与执行,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与整体的战略措施,加强与完善企业的内控环境,最主要的就是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
企业的管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分配,在这样的关系里,股东有权利将企业的管理权授权给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应从股东的利益出发,将企业的内控机制做到最好;另一种是企业的股东与高层管理者,要履行对股东的承诺,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良好的企业内控机制是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
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
加大业务活动层面的风险评估力度。全面实施企业各主要业务的风险评估工作,建立起企业统一、完整的业务活动重要风险数据库。
推行风险管理报告制度
建立自上而下的重大风险评估及报告机制,积极推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辨识管控重点,实现对重大风险的动态管理。
风险报告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强化投资审计。审计是投资决策在“拍板”之前的最后一道程序,由于投资决策的完结,意味着投资立项的结束和建设项目的上马。因此,加强对项目决策的审计约束,以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二是重视决策风险规避。企业投资项目与其他长期投资建设项目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高风险性。这种风险来源于投资项目各种内、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建立风险评估管理机制,将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
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而一个良好的管理系统,有助于企业内控机制的提高,更有助于内控标准的建立和修正。通过这样的管理系统,企业的内部员工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企业的内控机制制度,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加强自我管理,并及时得知他们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信息,使自身的工作状态不再松懈,这样员工就会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进而使管理系统得到更好的规划。
对企业内控机制进行有效监督
很多大企业的规章制度很丰富,厚厚的一摞,但其中的一些制度早就已经跟不上时代了,而很多好的制度并没有容纳到其中。对于上述的种种情况,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企业的内控机制根本得不到良好的实施,如今的监督检查机制要以身作则,注重自我监督与检查,各级管理人员也要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内控制度的监督,有效的利用内控制机制度,不断的提高内控机制的管理水平,减少各类风险的发生。
(刘芳单位:黄石捷德万达金卡有限公司;彭义谦单位:恒利企业管理(杭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