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20年来,中国建筑装饰业发展迅速,年增长率近20%,远远高于同时期GDP的增长速度。2008年,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的大背景下,国内建筑装饰行业仍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对培育及扩大内需,活跃国内市场,创造、增加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在2008年度建筑装饰百强企业评价活动中,一些省份多年没有百强企业,一些过去一直榜上有名的企业纷纷落榜。这些企业曾经在建筑装饰领域叱咤风云,在当地至今仍享有盛誉。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经营范围大都局限于本省、本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深圳、北京等地的建筑装饰企业在百强排行榜上所占比例逐年增大。在2008年度百强评价活动中,有33家深圳企业、18家北京企业上榜。这些企业也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大都在全国范围内拓展市场,业务甚至覆盖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
立足区域,进军外埠市场是突破瓶颈的有效途径
从建筑装饰百强企业申报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一,2008年度百强企业的工程产值总额仅占全行业产值的6%,占公装产值的13%,这表明,“行业大,企业小,离散度高”这一问题依然突出,装饰行业依然缺乏主导市场秩序的企业团队;二,2008年度百强企业前10名工程结算收入总额和利润总额较上一年度并无明显增长,有些企业甚至略有减少,这印证了业内普遍存在着的看法:年度工程产值30亿元是难以突破的瓶颈。
随着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经济复苏,这为建筑装饰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建筑装饰企业单纯依靠本地市场已经难以在竞争处于强势地位。
2009年,国内经济,尤其是地产行业在国家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将给建筑装饰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如何在全国市场范围内抢得“奶酪”,不仅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实力,更需要企业有洞悉国内市场的敏锐眼光和占领外埠市场的勇气。引用一句话:胜利是不会向我们走来的,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一种眼光加一种勇气,这是我们建筑装饰企业要具备的。
小企业也需要“品牌+营销”
长期以来,小装饰企业车在国内消费者心目中始终与“劣质”,“不诚信”划等号,价格成为小型装饰企业惟一的竞争武器,而这正是小装饰企业产生“马太效应”的问题所在。简单的降价竞争直接导致装饰成本下降,产品品质根本无法保证。品牌营销与小装饰企业渐行渐远。
成绩在乎起点。纵观国内装饰行业,99%以上为民营企业,而其中以中小企业居多。无法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导致企业年复一年“驴打滚”;受资本的制约,人才及技术脱节,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一个非良性链条逐渐形成,对于企业来说,这不亚于一场醒不来的恶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致使企业筋疲力尽。
从规划角度来说,把品牌作为基点,所有外围工作都围绕此而辐射开,是较绩优的规划方式。装饰企业以品牌为基点,从工程质量着手,把好每一道关,一个工程谋声誉,十个工程积品牌。当品牌成熟后,营销也自然而然进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一劳永逸,中小装饰公司何乐而不为?
区域企业更需要规模效应
在2008年度建筑装饰百强企业评价活动中,有33家深圳企业、18家北京企业上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省份甚至没有一家装饰企业进入行业百强。这种现象说明国内装饰企业规模效应“分割”比较突出。
从深圳和北京装饰企业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一是技术规模效应;二是产品规模效应。
京深两地装饰企业大多通过专业化分工,大规模的施工投入,使得装饰工程技术含量高、综合性强、实用,消费者的满意度高。如深圳装饰总公司承装的深圳华润君悦酒店,由于大量技术力量的投入,使得其他装饰公司的品质难以匹敌,最终,赢得客户的青睐,从装饰投入和难度上超越对手,形成技术规模带来的特定市场反应和企业效益。
在经济规模的保证下,大规模装饰公司的各种风格及品种齐全。北京建峰建设装饰公司在承接渤海银行北京分行过程中,由于需求呈多样性,但都可在该公司得到满足,节省了装修成本,使得其他工程消费者定向该公司进行消费,形成了消费专门渠道和共同行为。由于消费者集中,该装饰公司承装量大,因规模经营形成了消费的专业化,给该公司带来了经济和品牌上的双重收益。
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装饰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即使是装饰设计的分工细化程度也很高,不同的设计事务所一般擅长某一类工程的设计,在其专长范围内比国内的设计单位整体水平明显要高,并且提供的服务更加到位。在日本,专门从事商业设计、咨询的专业公司就有1000家左右,其中有十几家企业每年经营收益都达到约100亿元。
装饰企业应根据客户对使用功能和装饰风格的不同需要将市场分为不同的客户群体,勾勒出细分的市场轮廓,并准确把握本企业的经营特色,合理确立目标市场,凭借某些专项技术或技能,选择某个或若干个专业做深、做透、做精,成为该专业的行家能手,形成并发展比较优势,使其作品在服务、技术、质量、成本或工艺等方面显著区别于其他企业。
由此我们应该反思,没有行业百强企业的省份,是否进行了技术和规模双重效应的把握?是否在市场竞争中寻找到了差异?
不可否认,目前行业内一些企业的发展仍充满艰辛,简单的价格竞争依然困扰着这些企业,但是只要坚持拓宽视野,依靠规模,打造特色,拉开差异,走品牌营销之路,企业发展必然会走出“马太效应”的困局。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在2008年度建筑装饰百强企业评价活动中,一些省份多年没有百强企业,一些过去一直榜上有名的企业纷纷落榜。这些企业曾经在建筑装饰领域叱咤风云,在当地至今仍享有盛誉。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经营范围大都局限于本省、本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深圳、北京等地的建筑装饰企业在百强排行榜上所占比例逐年增大。在2008年度百强评价活动中,有33家深圳企业、18家北京企业上榜。这些企业也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大都在全国范围内拓展市场,业务甚至覆盖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
立足区域,进军外埠市场是突破瓶颈的有效途径
从建筑装饰百强企业申报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一,2008年度百强企业的工程产值总额仅占全行业产值的6%,占公装产值的13%,这表明,“行业大,企业小,离散度高”这一问题依然突出,装饰行业依然缺乏主导市场秩序的企业团队;二,2008年度百强企业前10名工程结算收入总额和利润总额较上一年度并无明显增长,有些企业甚至略有减少,这印证了业内普遍存在着的看法:年度工程产值30亿元是难以突破的瓶颈。
随着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经济复苏,这为建筑装饰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建筑装饰企业单纯依靠本地市场已经难以在竞争处于强势地位。
2009年,国内经济,尤其是地产行业在国家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将给建筑装饰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如何在全国市场范围内抢得“奶酪”,不仅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实力,更需要企业有洞悉国内市场的敏锐眼光和占领外埠市场的勇气。引用一句话:胜利是不会向我们走来的,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一种眼光加一种勇气,这是我们建筑装饰企业要具备的。
小企业也需要“品牌+营销”
长期以来,小装饰企业车在国内消费者心目中始终与“劣质”,“不诚信”划等号,价格成为小型装饰企业惟一的竞争武器,而这正是小装饰企业产生“马太效应”的问题所在。简单的降价竞争直接导致装饰成本下降,产品品质根本无法保证。品牌营销与小装饰企业渐行渐远。
成绩在乎起点。纵观国内装饰行业,99%以上为民营企业,而其中以中小企业居多。无法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导致企业年复一年“驴打滚”;受资本的制约,人才及技术脱节,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一个非良性链条逐渐形成,对于企业来说,这不亚于一场醒不来的恶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致使企业筋疲力尽。
从规划角度来说,把品牌作为基点,所有外围工作都围绕此而辐射开,是较绩优的规划方式。装饰企业以品牌为基点,从工程质量着手,把好每一道关,一个工程谋声誉,十个工程积品牌。当品牌成熟后,营销也自然而然进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一劳永逸,中小装饰公司何乐而不为?
区域企业更需要规模效应
在2008年度建筑装饰百强企业评价活动中,有33家深圳企业、18家北京企业上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省份甚至没有一家装饰企业进入行业百强。这种现象说明国内装饰企业规模效应“分割”比较突出。
从深圳和北京装饰企业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一是技术规模效应;二是产品规模效应。
京深两地装饰企业大多通过专业化分工,大规模的施工投入,使得装饰工程技术含量高、综合性强、实用,消费者的满意度高。如深圳装饰总公司承装的深圳华润君悦酒店,由于大量技术力量的投入,使得其他装饰公司的品质难以匹敌,最终,赢得客户的青睐,从装饰投入和难度上超越对手,形成技术规模带来的特定市场反应和企业效益。
在经济规模的保证下,大规模装饰公司的各种风格及品种齐全。北京建峰建设装饰公司在承接渤海银行北京分行过程中,由于需求呈多样性,但都可在该公司得到满足,节省了装修成本,使得其他工程消费者定向该公司进行消费,形成了消费专门渠道和共同行为。由于消费者集中,该装饰公司承装量大,因规模经营形成了消费的专业化,给该公司带来了经济和品牌上的双重收益。
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装饰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即使是装饰设计的分工细化程度也很高,不同的设计事务所一般擅长某一类工程的设计,在其专长范围内比国内的设计单位整体水平明显要高,并且提供的服务更加到位。在日本,专门从事商业设计、咨询的专业公司就有1000家左右,其中有十几家企业每年经营收益都达到约100亿元。
装饰企业应根据客户对使用功能和装饰风格的不同需要将市场分为不同的客户群体,勾勒出细分的市场轮廓,并准确把握本企业的经营特色,合理确立目标市场,凭借某些专项技术或技能,选择某个或若干个专业做深、做透、做精,成为该专业的行家能手,形成并发展比较优势,使其作品在服务、技术、质量、成本或工艺等方面显著区别于其他企业。
由此我们应该反思,没有行业百强企业的省份,是否进行了技术和规模双重效应的把握?是否在市场竞争中寻找到了差异?
不可否认,目前行业内一些企业的发展仍充满艰辛,简单的价格竞争依然困扰着这些企业,但是只要坚持拓宽视野,依靠规模,打造特色,拉开差异,走品牌营销之路,企业发展必然会走出“马太效应”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