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是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展示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激发兴趣、创设条件、科学指导、拓展延伸、评价激励,让学生自读自悟,多读多悟,自求自得,自主习得中张扬个性、丰富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兴趣;条件;指导;拓展;评价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是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展示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途径对个性化阅读进行了探索尝试: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导火索,也是开启高效阅读教学的钥匙:
(一)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以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改进阅读教学方式,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学习阅读课文,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组织读书活动。
1、推荐欣赏。
定期要求学生从所阅读的作品中把自己认为最有借鉴价值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伴,并具体谈谈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色。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不仅多读,而且能有比较、有选择的读,培养鉴赏能力,还能在同学中产生一种竞争效应。
2、开展阅读活动。举办故事会、人物评论会、诗歌朗诵会、作品评讲会、读书征文活动、演讲活动、手抄报比赛等,在展示交流中,相互学习、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共同进步。
二、创设条件
(一)保证阅读时间。
1、学校做好课时调控,每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2、教师减轻课业负担,减少无效劳动和机械重复,把课内时间省下来,保证学生阅读时间。3、家里提倡“亲子共读”,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的读书环境,做到“三个一”——每天陪学生读一会儿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为学生挑选一批可读性强的书。
(二)保证阅读书籍。
通过充实学校图书室书目、建立班级流动图书库、订阅报刊杂志、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等途径建立“个人书橱”——“班级图书架”——“学校图书室”三级图书保障机制,让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
(三)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三、科学指导
(一)正确审美观。
对学生在阅读中由于自我经验局限性出现的一些不正确的理解,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引导纠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二)科学质疑观。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以及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中提到:研究科学的人都把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然而他的真理被具有批判精神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事实推翻。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并积极寻求资料支持。
(三)有效阅读方法:
1、迁移法。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2、“三读法”。
一是浏览性的泛读法。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进行速读训练。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三是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3、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常用的笔记方法有:眉批(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摘录(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提纲(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心得体会(即读后感)。批注(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标点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四、拓展延伸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造成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和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全方位、深层次提高语文的素养。如通过学习《触摸春天》,学生虽已深深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但学生对热爱生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人物(如《千手观音》表演者、张海迪、宋晓波、海伦—凯勒等)只留于表面感动,可以鼓励学生拓展延伸,通过书籍(自传、纪实文学等)、报刊杂志、网上查阅,更进一步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对生命的热爱。
五、评价激励
1、形成性评价。通过收集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准确的数据(包括听力、朗读、作业、背诵、检测等内容),按照认知规律对小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以评价信息来指导学生新的阅读过程。
2、诊断性评价。是对学生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测试、了解,看学生完成具体目标的程度,主要是对因受卷面考试限制而不能测评的知能点进行分散测试。如听力、说话、朗读等。
3、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为确认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的总结性测试。可分为“听力部分”、“朗读部分”、“阅读部分”、“作文部分”等内容:听力测试可以参照英语听力测试的办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年级段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测试题型,对于容易听清的内容采用听记、填空的形式,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判断、选择、问答的形式。朗读测试主要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技巧来进行评价。如朗读的重音、朗读的速度、朗读的停顿、朗读的感情。阅读主要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作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运用、表达能力。
4、综合性评价。在前3种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同桌互评、老师点评、家长馈评等方式,把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发展的成果采用素质发展报告单的形式展示出来。
赞可夫曾说:“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我们应淡化预设,注重生成,让学生自读自悟,多读多悟,自求自得,自主习得,在阅读中张扬个性丰富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兴趣;条件;指导;拓展;评价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是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展示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途径对个性化阅读进行了探索尝试: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导火索,也是开启高效阅读教学的钥匙:
(一)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以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改进阅读教学方式,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学习阅读课文,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组织读书活动。
1、推荐欣赏。
定期要求学生从所阅读的作品中把自己认为最有借鉴价值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伴,并具体谈谈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色。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不仅多读,而且能有比较、有选择的读,培养鉴赏能力,还能在同学中产生一种竞争效应。
2、开展阅读活动。举办故事会、人物评论会、诗歌朗诵会、作品评讲会、读书征文活动、演讲活动、手抄报比赛等,在展示交流中,相互学习、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共同进步。
二、创设条件
(一)保证阅读时间。
1、学校做好课时调控,每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2、教师减轻课业负担,减少无效劳动和机械重复,把课内时间省下来,保证学生阅读时间。3、家里提倡“亲子共读”,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的读书环境,做到“三个一”——每天陪学生读一会儿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为学生挑选一批可读性强的书。
(二)保证阅读书籍。
通过充实学校图书室书目、建立班级流动图书库、订阅报刊杂志、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等途径建立“个人书橱”——“班级图书架”——“学校图书室”三级图书保障机制,让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
(三)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三、科学指导
(一)正确审美观。
对学生在阅读中由于自我经验局限性出现的一些不正确的理解,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引导纠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二)科学质疑观。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以及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中提到:研究科学的人都把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然而他的真理被具有批判精神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事实推翻。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并积极寻求资料支持。
(三)有效阅读方法:
1、迁移法。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2、“三读法”。
一是浏览性的泛读法。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进行速读训练。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三是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3、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常用的笔记方法有:眉批(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摘录(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提纲(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心得体会(即读后感)。批注(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标点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四、拓展延伸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造成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和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全方位、深层次提高语文的素养。如通过学习《触摸春天》,学生虽已深深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但学生对热爱生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人物(如《千手观音》表演者、张海迪、宋晓波、海伦—凯勒等)只留于表面感动,可以鼓励学生拓展延伸,通过书籍(自传、纪实文学等)、报刊杂志、网上查阅,更进一步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对生命的热爱。
五、评价激励
1、形成性评价。通过收集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准确的数据(包括听力、朗读、作业、背诵、检测等内容),按照认知规律对小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以评价信息来指导学生新的阅读过程。
2、诊断性评价。是对学生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测试、了解,看学生完成具体目标的程度,主要是对因受卷面考试限制而不能测评的知能点进行分散测试。如听力、说话、朗读等。
3、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为确认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的总结性测试。可分为“听力部分”、“朗读部分”、“阅读部分”、“作文部分”等内容:听力测试可以参照英语听力测试的办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年级段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测试题型,对于容易听清的内容采用听记、填空的形式,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判断、选择、问答的形式。朗读测试主要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技巧来进行评价。如朗读的重音、朗读的速度、朗读的停顿、朗读的感情。阅读主要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作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运用、表达能力。
4、综合性评价。在前3种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同桌互评、老师点评、家长馈评等方式,把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发展的成果采用素质发展报告单的形式展示出来。
赞可夫曾说:“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我们应淡化预设,注重生成,让学生自读自悟,多读多悟,自求自得,自主习得,在阅读中张扬个性丰富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