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央行是时候出手了

来源 :投资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6331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可否认,欧元区局势正在日益恶化。各种事件表明,货币联盟存在缺陷并需要得到纠正。不管决策者和选民是否愿意接受,市场显然是这么认为的。
  正如我们此前所说,欧元区的货币联盟程度“过高”,而财政联盟程度“过低”,所以,我们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得到两个结果:要么“增强”财政联盟,这是市场普遍倾向的解决方式;要么“减弱”货币联盟,结果就是欧元区分裂或解体,但这个结果不那么受欢迎。
  遗憾的是,目前17个欧元区成员国似乎不愿意、也无法迅速就财政联盟的合理形式和必要程度达成共识并予以实施,而这会把欧元区推向另一个结果,那就是无序分裂。
  谁可以阻止这个结果发生?我们很容易地联想到了欧洲央行。
  
  适时考虑央行
  
  从现实角度出发,我们同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愿意把欧洲央行视作唯一有能力(指资产负债表)迅速结束这场震荡全球的危机的欧洲机构。毕竟,央行是独一无二的。在某些方面,它具有天生的垄断性,譬如银行准备金,它通过发行新负债(即银行准备金)可以无限量购买资产,包括发行的所有政府债券。
  众所周知,危机已从最边缘的外围国家逐渐以多米诺骨牌的方式蔓延开来,甚至到核心区,市场预期主权违约风险将提高,欧元区危机会不断发展。而我们认为,如果采取足够有力的行动,欧洲央行或能够以盯住收益率的极限方式来停止危机的蔓延和传染。
  需要说明的是,欧洲央行不是没有这样做过,只是决心和力度不够。2010年5月14日,欧洲央行推出了证券市场计划,在内容和可操作性上就包含了此类方法的要点,但是,央行实施这项计划的决心和力度却不足以平息危机。
  所以,央行不是不可以办到!17个成员国央行“拥有”欧洲央行的归属权,而各国央行又隶属各国政府,如果决心和力度足够强烈,欧洲央行是可以起到欧元区财政联盟的作用。
  
  突破保守线
  
  只是,根据其设计目的和演变来看,央行显然非常保守,它大多数情况下都在强烈抵制类似这样激进的“火箭炮式”想法,并提出各种反对意见。
  例如,“这类行动可能会引发通胀,并违背央行维持物价稳定的使命。”但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在需要这类行动时,通胀可能并不构成威胁;而且,即使存在威胁,央行也可以通过支付超额准备金利率,将利率设定政策与资产负债表规模/结构的决定分离开来。
  又如,“这类行动会让央行涉足财政领域,或降低政府采取必要行动的动机。”的确如此。但是,我们清楚记得,在为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美联储的行动作辩护时,伯南克主席曾明智地提出“非常时期需要非常行动”。
  再如,“这类行动可能会削弱央行的独立性和信誉度,从而影响政策效力。”好吧,对于这种推辞,又让我联想到了一种有关“独立性陷阱”的说法,央行的信誉度最终取决于其行动的结果,而不是行动本身。
  我们留意到,市场上的一种常见说法表示,欧洲央行的唯一使命是维持物价稳定,似乎这样一来就给欧洲央行套上了锁链,无需再考虑欧元区其他更广义的责任。但是,别忘了《欧盟运作条约》,其第105(1)条规定“欧洲系统各央行[欧洲央行居上]的首要责任……应该是维持物价稳定。在不损害物价稳定的原则下,欧洲系统各央行应该支持欧盟的共同经济政策,促进《欧盟运作条约》第3条规定的联盟各项目标的实现”。而这些目标包括了“促进经济、社会和地区的融合,以及各成员国间的团结”。在赋予欧洲系统各央行(以及欧洲央行)的“基本任务”中,包括“促进支付体系的顺利运作”,以及“促进成熟政府顺利采取政策来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性”。
  所以,我们认为,不论愿不愿意,欧洲央行可能都是时候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使命、法定权力和责任了。如果欧元货币本身开始受到威胁(这完全违背《欧盟运作条约》),很难想象欧洲央行如何“维持物价稳定”,更不用说促进欧盟融合了,不是吗?
  
  首先要赢得德国选民同意
  
  不过,欧洲央行要走这条路,确实要面对很多困难。从野村全球的观点出发,最重要的是,央行需要让德国民众相信它放松货币政策不是为了援助岌岌可危的外围国家。
  根据之前媒体的采访,德国央行行长Jens Weidmann坚信不应让欧洲央行承担起应对欧洲危机的主要责任。德国保守党在上周的党派年度会议上也明确表示购买债券是“最终手段”。
  除非有明确迹象显示经济减速而且通缩威胁严重,否则欧洲央行会发现很难让德国民众信服应该采取数量宽松政策。可能只有在金融和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欧洲央行才会采取合理的数量宽松政策。
  在市场担心缺乏政策支持,并开始质疑欧洲货币联盟是否只能再维持几个月甚至几周的时候,这样的结果令人担心。市场或许会逼迫央行更快采取行动。
  (占昕 整理)
其他文献
“这个冬天也许真的很长很冷,与资本市场打交道十余年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绝望与无奈过。”上海一家基金公司销售部门总监11月30日感叹道。  股市寒冬中,基金行业如逆水行舟。在全行业总规模江河日下时,要想保持总规模不流失,只能在目前的市场中抢占更多的相对份额。  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国内基金公司总规模从2010年底时的2.52万亿元下降至2.12万亿元,下降15.87%;总份额从2.43万亿份增至
期刊
11月,市场最终以空方完胜而画上阶段性句号,上证指数期间下跌了5.46%,基金经理也比较谨慎,在市场冲高时大部分偏股型基金进行了减仓。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显示,581只偏股型基金平均跌幅为3.45%,远低于同期上证指数。各类基金中,受伤最严重的当属指数型基金,这是由于股票型基金已经通过仓位调整降低了不少风险,而混合型基金跌幅更小。  有42只基金在11月取得了正收益,业绩表现最好的是投资
期刊
崇拜巴菲特,擅长于自上而下投资策略的李旭利显然对自己的人生做了最坏的一笔配置,并最终让自己走向囹圄。  11月29日,证监会通报,2009年2月28日至当年5月25日期间,李旭利利用职务便利,通过其实际控制的两个证券账户,先于或同期于其管理的基金买入或卖出相同股票两只,非法获利1000万余元。  在目前已经定性为基金经理“老鼠仓”的9人之中,李旭利获利最大。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宋一欣告诉《投
期刊
10月以来债券牛市行情初现端倪,近期证监会释放的“推动债券融资,力促债市统一”信号更为债市长期向好提供了催化剂。多数基金公司纷纷加大对固定收益类投研团队的投入。这其中,数年潜心发展、前瞻布局的银华基金固定收益团队再度光芒绽放。  今年以来,旗下王牌产品银华保本增值基金在同类产品中业绩排名第一,银华信用债、银华增强收益等固定收益类产品业绩表现突出,近日,银华基金又推出了银华永泰积极债券型基金,该产品
期刊
激战5日,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中国书画、瓷器家具工艺品、中国油画及雕塑、古籍善本、名表珠宝翡翠以38.58亿元收官,两件作品过亿,60件作品超千万成交。  然而,同春拍41亿元的成交额相比,距离犹存。  当人们闻到市场冷空气之际,上拍于嘉德的邮品钱币再度向市场吹了一股暖风,两枚名为“蓝军邮”和“全国山河一片红”的珍邮分别改写了记录。    高价出于近现代    离“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
期刊
5年前,世界上最领先的企业是谁?有人会说诺基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用iphone、HTC或者三星。  “为什么曾经的手机帝国会面临调整,”清华大学教授程源在清华创业者训练营中发出质疑,“当很多企业都在走一条路的时候,突然之间会不会冒出另外一条路,杀出另外一个企业,打出一个全新的市场?”  他说的可能性,已在训练营里变成现实,传统企业在新兴模式的诱惑之下,正开枝散叶。  王尧民,一位互联网创业者,也
期刊
距离2011年终场“哨响”尚余20个交易日,一年一度的基金排名战激战正酣。  《投资者报》记者整理Wind资讯数据发现,截至12月1日,王亚伟执掌的华夏策略精选以-4.3%的收益率暂居偏股型基金排行榜榜首,东方龙混合及新华泛资源分别以-5.23%、-5.58%的收益率紧随其后,相差仅约1个百分点。  从近三年情况看,偏股型基金经理“一哥”的地位备受冲击:2009年新华王卫东乘黑马杀入,与王亚伟上演
期刊
从朱尼厄斯到皮尔庞特,再到杰克,在一百多年的时光里,艺术品收藏在摩根家族中一代接着一代传承。如果说那是一种私人行为的话,很多人一定会对此有疑问,为什么这种行为没有转向公司层面?  原因其实很简单。  早期摩根银行是一家合伙制企业。美国早期的银行尤其是投资银行多采用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企业由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两类人组成。这种方式曾一度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组织形式: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既调动了管
期刊
用四面楚歌来形容公募基金当下的境地,十分贴切。这既体现在公募基金内部的竞争中,也体现在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阳光私募、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对公募基金的巨大冲击。  有人形容公募基金公司之间的竞争是,“左口袋的钱跑到右口袋去了”,连续四年的资产规模缩水后,各家公司之间的份额争夺战已现白热化。  《投资者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1月27日,2010年以前成立的60家基金公司市场占有率分化较大
期刊
11月中旬上演的一轮北京秋拍后,市场倍感寒冷,不单成交额缩水,甚至出现拍场近几年少有的大面积流拍。  流拍,对11月开拍的公司是祸,对12月开拍的公司却是福,后者亦能借此空当进行战略调整。  被藏家刘益谦视为排球场上“二传手”的瓷杂,调整力度为最。直如北京匡时董事长董国强所说,“瓷杂的调整力度明显超过书画。”  而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之后,处于战略转型中的拍卖公司们看到了拍场信心的恢复,续写着精品门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