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前概念”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前概念是学生在深入理解数学概念之前的已有观念,是理解概念的基础,并不具有系统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从而有效把握学情,带领学生逐步突破,实现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 前概念 调查 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44
  “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新知建构之前的主观认知,也是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教师要准确把握“前概念”,为学生有效深入学习数学概念做好进阶准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只是依据自己的主观推测,往往过于简单、盲目,导致出现不少错误的判断。那么,在教学中究竟应如何运用“前概念”呢?
  一、反思原有知识,完善认知结构
  前概念是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元认知,大多存在着一些误区,有的还保留着原有认知所带来的负迁移。因此,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研究,从中找到前期存在的问题,顺应学生的需求,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比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通过调查,发现约有31%的学生用画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解释平行的概念。也就是说,学生认识的平行概念,是基于平行四边形来建构的,但这个概念又相当模糊,如何才能澄清这个概念呢?为此,教师带领学生反思已经学过的内容:“想一想,为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后认为,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平行,而平行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不相交。两者的区别在于,平行四边形是一个图形,而平行表示的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和平行具有一定的从属关系,并且平行四边形还有很多属性,比平行要丰富得多。
  以上环节,教师借助前概念,带领学生反思原有认知,不但澄清了原有误区,深入理解了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而且让学生系统建构,从而体现出数学概念学习的阶段性和发展性,大大完善了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参考多种版本,重组教学结构
  相同的数学内容在不同的教材版本中有着不同的编排结构,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结构,让数学课堂更加有效呢?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前概念,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到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比如,“垂直与平行”这一内容,在人教版中,先学习垂直与平行的概念,然后学习平行线与垂线段的画法;在北师大版中,先让学生认识平行,并画出平行线,然后认识垂直,再画出垂线段;在苏教版中,先让学生根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关系,认识垂直并画出垂线段,然后根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并画出平行线。显然,北师大版的编排更利于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建构平行和垂直的画法。而人教版是先从认知结构入手,然后再动手操作。根据前概念可知,学生在学习垂直之前,并不能将垂直看成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理解“相交和平行是反映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因此,最终可将教学结构调整为“平行与相交”“垂直与距离”这两个方面(如图1)。
  以上环节,教师根据前概念,结合不同版本教材的编排设计,重组课堂教学结构,使其更加严谨合理,更利于学生思维的生长。
  三、顺应学生思维,提升教学实效
  前概念对教师而言,就像是学生思维的DNA,从中能够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认知误区,使教师可以顺应学生的思维结构,设计有效的课堂问题。
  比如,在教学“垂直”时,根据对前概念的调查,约有70%左右的学生认为,垂直就是一条竖着的直线,这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认识,如何进行正确的修复呢?教师可以先出示一组特例,让学生观察两幅图中哪一幅图是直的,哪一幅图是斜的(如图2)。学生认为图2中左边是斜的,右边是直的。接着,教师又出示一组特例(如图3),学生终于发现,垂直应该是相交的角是直角。最后,教师再出示一组图例(如图4),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垂直哪些是相交,学生的知识由此得到了巩固。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前概念的应用,教师可以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维,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的起点,有效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生长点。这样的教学植根于学生,更能够抓住学生的认知需求,让学生踏阶而行,大大提升课堂实效。
  (责编 李琪琦)
其他文献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课标精神,我认为数学练习要精心设计、讲究艺术。新课程理念下练习设计的方式要注重以下五个特性。  一、以实效性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应用  华罗庚曾经说过: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而新课程理念赋予了数学新
[摘 要]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得是否恰当、合理,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可从数学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准确性、生活化三个方面出发,研究如何运用数学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探索、认识、应用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语言 应用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36  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
[摘 要]通过对“7的乘法口诀”教学的思考,教师教学前应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所学知识,获得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乘法口诀 以学定教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49  因参加优质课比赛,所以选择了经典课题——“7的乘法口诀”。
课堂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笔者不断追寻有效课堂,以下是同一内容两次教学后的比较与反思。  第一次教学: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谈话  师:请小朋友们从文具盒里拿出准备好的一根棉线,把它随意放在桌上,然后用手捏住这根线的两端,看看把它拉紧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引导):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
应用题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难啃的“骨头”,使师生伤透了脑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教师明白应用题教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存在“骨肉相连”的关系。下面,笔者对可以用倒推、列表、一一列举等策略加以解决的特殊问题之外的一般性应用题进行探究,以期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用生活知识补充一般性应用题  应用题的“源头活水”不在数学,而在生活,所以笔者认为把应用题理解为生活题更为恰当些。单从数学的角度
[摘 要]数学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经验。通过“2、5、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教学的分析与探究,教师应变复习旧知为梳理经验、变新授教学为分享经验、变巩固总结为优化经验,从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完善自己的数学经验。  [关键词]数学课堂 变革 发展 数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课堂反馈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各种信息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利用信息反馈来调控教与学的过程,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课堂教学反馈从本质上说是教师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外显,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反馈。但许多教师未能意识到这一点,简单地认为反馈就是请学生回答问题,把课堂教学反馈单一化、随意化。针对这些现象,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安
[摘 要]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怎样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素材,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学习提供乐于长生的土壤。  [关键词]整合 素材 更新 丰富 乐学 数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4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
“一一列举”,即列举法是一种借助对具体事物的特定对象从逻辑上进行分析并将其本质内容全面地、一一地罗列出来的一种手段,再针对列出的项目一一提出改进的方法。列举法是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克劳福特创造的属性列举法基础上形成的,是具体运用发散性思维来克服思维定势的一种创造技法。该技法人为地按照某种规律列举出创造对象的要素分别加以分析研究,以求创造性地设计解决问题的落脚点和方案。列举法运用了分解和分析的方
[摘 要]学习理论是研究教学、理解儿童数学学习的基础理论,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态下,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个性化学习与共生性发展的和谐共振、相互促进、在动态中发展的过程。准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科学地把握好思维完全打开、交流充分展开、对比适度拉开、内心不断敞开等实践要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个性化 共生性 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