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80多岁的六姑诉说的时候,颇有点穿越的感觉,仿佛莫言小说《蛙》里的人物活生生地来到眼前。
村里人都叫她“六姑”,小一辈儿的叫“六姑奶奶” ,
因她在家里排行老六,也因为六姑这些年在村里名声、地位和辈分都很高。
计生专干六姑与李老太
六姑是村里的接生婆,1935年出生在这个村。20多岁因为接生远近闻名,当了妇联主任,一辈子也没走出过这个村子。今年已有80岁高龄,也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党员之一。
这天是党员活动日,六姑也颤颤巍巍来了,领了20块误工补贴。开会的时候,因为宣读报告时间有点长,六姑脑袋耷拉下来,双手搭在拐杖上,像是睡着了。党员会结束的时候,我去叫她,扶她起来,往门口走。
她盯着我看半天:“你是新来的吗?”
“不是,来两年了,我是村官,每次您来,我都跟您说一遍。”
“哦,老了记性不好啦,当年我是咱们村的妇联主任、团委书记……唉,我的事儿,没跟您说过呢吧,我得跟您说说……”老太太瞬间哽咽了,从裤兜里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手绢,我一看那阵势,赶紧把老人扶进屋,倒了杯水坐下。
“我得跟你们反映一下,你们不能不管我呀,我一辈子兢兢业业,你去打听打听,左邻右舍有多少孩子、还有孩子他们的爹妈都是我接生的啊,我那会儿我连我自己孩子都顾不上管,爹妈也顾不上,我妈死的时候我都没在身边,我现在我落这么个下场你说。”六姑记性不好,但是口齿非常清楚,即使哽咽说起过去的事儿,一点不含糊。
“您别着急,您跟我说,谁惹着您了?”村委会阿姨们说,六姑去年冬天刚刚因为脑梗住院,还患有白内障,要是情绪激动,出点问题就麻烦大了。我希望她能平息情绪,尽快把要求讲出来,看我能做什么尽量满足老人家。
老人听我这么一问,更激动了:“小李都一次性给了一万块,她可是我带出来的,以前没有交待也就算了,现在,你们说说,她都退休一次性给钱了,谁给我一分钱啊。我这么些年。”
我听明白了,老人退休在家25年了,一直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当她听说,当年接她班的小李有了离职补助后,心里不太平衡了。也想以同样的名义,获得一定的补偿。
1990年,孙子出生后,六姑就没再给别人接生过,村里培养了新的计生专干,也就是现在的李老太太,今年也70多岁了。李老太太接手妇联工作的时候,计划生育政策正轰轰烈烈在基层开展,老太太一点不含糊,村里怀孕妇女的情况她了如指掌,凡是二胎,谁都别想逃过她的一双手。
“村里人都不待见她。”有一天下午,张阿姨一边剔牙一边说。“可什么了,她现在,你看她可怜巴巴一个人搬城里住,一共一个儿子,儿媳妇不能生,领养了一个孙女,还是个兔唇。你们说,是不是报应啊。”
“李老二,他那叔,他儿媳妇不一直想要个儿子么,第二个,都7个月了,愣是给人抓去做了手术,到现在,人一家看见她就骂,老死不相往来,你说说。”
“我觉得(ji?o zhe)老太太也挺可怜的,你说说,她这么着,为了什么呀?谁给过她一分钱啊,除了那点工资吧,到老了,也没个说法,政府人也没这政策管你呀,你也不是人家正儿八经计生委的人,是不是?”
去年冬天,关于李老太太的离职问题,村委会成员开过一个会。因为关于当年这部分计生专干,政府尚且没有政策,被当做村务,交给村里自行解决。村委会决定,一次性奖励李老太太1万元。这个决定参照了附近几个村的标准。本来以为,事情就算了结了。没想到,又有别的麻烦浮出水面。
曾经的榜样
“我那时候,我都有孩子了,我就说,想下地干活,不想干这个了,可是我爸爸那时候就说了,你快去吧人命关天的,人家谁一辈子生几回娃啊,都乡里乡亲的,你得为人民服务。我爸爸也是老党员,他这么说我来着,这么着呢,我就一干这么些年。”六姑喝了点水,开始回忆过去。
“你说我这吃饭呢,吃得好好地,突然人上我家找我来了,说快生了,让我去,我这撂下碗筷就得去呀,着急忙慌的,你说生孩子这人命关天啊,也等不得。我孩子小的时候儿吧,也是。还不到一周(一岁)呢,晚上七八点钟,人有人说不行了,快生了,我就得去呀,抱着孩子一起上人家家去,我这都生完了给人家,弄利索了,我一看,边儿上,我们家孩子也在人家家里睡着了。没办法,放下孩子,我自个儿回去,第二天起来再上人家抱孩子去。”
“您去家里给人接生,他们给您付钱吗?”我问。
“那时候,都讲这个,为人民服务。接生一个呢,大队这儿给记2个工分,完了一分钱没有。也不像现在,说人家家里头多多少少的给点,那时候也穷,谁家也没有东西给,就生下我就赶紧得走。”
“也不是每天都有孩子出生啊,您平时有别的收入吗?”
“平时不生孩子,就下地劳动干活,也挣点工分,养活一家子。有一回孩子大一点了,放学回来,大晌午的,我这正做饭呢,有人生孩子说难产让我给看看去,我把我爸爸叫过来帮忙做饭,结果呢,下午生产队有事儿临时呢就把我爸爸叫走了,孩子就锁在房子里。等我那完事儿了,回来一看孩子没在家,吓坏我了,到处找。放学回来以后,孩子说,到了上学点自己翻墙跳出来去上学去了,我那会儿啊,我就抱着我们家孩子哭啊,太对不住我们家孩子了。”六姑说着,又跟着一把鼻涕一把泪,我把纸巾放在她手边,但她还是习惯用一块老旧的手绢儿。
六姑讲的这个事儿并不陌生,小时候,我们常常读到一种关于榜样的事迹,他们无私奉献可以舍小家为大家。现如今,这样一个曾经的榜样就活生生地在我面前,我的心情却无比复杂。
六姑无怨无悔地干到了退休。村里人说,当年六姑的手是神手,只要有六姑在就没有生不下来的孩子。到了80年代末,医疗条件已经有所改善,但是村里人生孩子还是习惯找六姑。
“我啊,使那听诊器一听,使这双手上去一摸,我就知道这孩子胎位正不正,胎心准不准。有一回我给一个孕妇摸肚子,我说怎么这么硬啊,听着胎心也不太正常,我就建议她赶紧上医院。结果7个月的时候,她下地干活,把孩子给生出来了,赶紧送保温箱才把这孩子救过来。” “那会儿,村里发了一个听诊器,还有一些简单的消毒工具,剪子纱布什么的。后来区里奖励我一个小秤,这么大一点儿,给哪个小孩儿出生了,给幺一下子(秤一下)。就靠着这么点东西,全凭我这看呐,那孩子刚生出来都是血胡麻擦的,全都是我一个人给收拾干净,给洗干净包好,等大人小孩都平平安安的了,才走。
后来,我送走六姑,她的表情是舒展的,念叨着:“我得跟你们说说,说说我这心里就舒坦了。”我并没有给她任何承诺,只是答应六姑,把这些事儿整理成一份材料,告诉她政府相关部门的电话和办公室的方位,找什么人怎么走。但是事情毕竟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没有哪一个现行的政策,也没有哪一个现在的干部,会为过去的事情埋单。
另一种说法
六姑走了以后,村委会的干部开始轮番教育我。
“以后碰上这样儿的事儿,你就不能接。听她唠叨两句得了,拿什么补偿?”
“国家都没有政策给解决,村里有什么义务给她办?找谁去?当年的队长,你去找他们去,都死了不知道多少年了。”
“孩子啊,能理解你可怜老太太,我们也都瞅着不容易,但是我跟你说啊,可不她说的那样儿,我们可都给她东西了,我记得我当时,我们家人(丈夫)给她一斤白糖呢,有的给几个鸡蛋,搪瓷缸子什么的,都给点,人都有心,谁不知道找人帮忙得意思意思啊,你说。”
“今儿,她上这找咱,咱应了她给跟老李一样的钱,明天,就一屁股人追着你要旧账,知道吧!大队拢共多少钱啊,不搞建设了?不环境整治了?不给村民发福利了?就都填窟窿去吧,那哪儿成啊,不成。”
“给你打一比方吧,好比说,你们家房子是你爷爷时候盖的,盖房子的时候呢,说的这个工钱当时呢给的不多,但是就都结了。到你爸爸时候呢,有人来翻盖,盖高了工钱也涨了,到你这个时候呢,把这房子给卖了,卖了个好价钱。结果呢,在你爷爷辈的时候,给你家盖房子的工人来找你分这个房钱,说得给点补贴,辛苦盖房子不容易,怎么怎么着,你觉得会给么?”
我想了想,觉得这个比方从逻辑上说不通,但是又说不出来哪儿不对。不过有一点,六姑大半辈子的接生工作,就像在给这个村子盖房子,一栋一栋房子盖起来,六姑也看着一批一批的孩子长大,又生了他们的孩子。我在想,如果不是因为李老太太已经获得的那一万块离职补贴,或许,当她在村头晒太阳,听来往的乡亲喊她一声“六姑、六姑奶奶”的时候,心里是满足的,并且可以一直这样满足下去,直到满足地离开这个世界。
老百姓的事儿没有小事儿,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有时候他们掩藏在平静之下,错综复杂,一团乱麻,你以为你找到了一个线头,顺着这线头就可以理清当年的旧事,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必须小心翼翼去维护一种大家共同维护的秩序和平静,一旦处理不周埋下隐患,假以时日必定会出问题。在农村,像六姑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有很多,我能做的,就是陪老人说说话,听她絮叨絮叨,可能不一定会像老人期待的那样能解决多少问题,但是他们心里能通过诉说得些安慰,也是好的。
村里人都叫她“六姑”,小一辈儿的叫“六姑奶奶” ,
因她在家里排行老六,也因为六姑这些年在村里名声、地位和辈分都很高。
计生专干六姑与李老太
六姑是村里的接生婆,1935年出生在这个村。20多岁因为接生远近闻名,当了妇联主任,一辈子也没走出过这个村子。今年已有80岁高龄,也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党员之一。
这天是党员活动日,六姑也颤颤巍巍来了,领了20块误工补贴。开会的时候,因为宣读报告时间有点长,六姑脑袋耷拉下来,双手搭在拐杖上,像是睡着了。党员会结束的时候,我去叫她,扶她起来,往门口走。
她盯着我看半天:“你是新来的吗?”
“不是,来两年了,我是村官,每次您来,我都跟您说一遍。”
“哦,老了记性不好啦,当年我是咱们村的妇联主任、团委书记……唉,我的事儿,没跟您说过呢吧,我得跟您说说……”老太太瞬间哽咽了,从裤兜里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手绢,我一看那阵势,赶紧把老人扶进屋,倒了杯水坐下。
“我得跟你们反映一下,你们不能不管我呀,我一辈子兢兢业业,你去打听打听,左邻右舍有多少孩子、还有孩子他们的爹妈都是我接生的啊,我那会儿我连我自己孩子都顾不上管,爹妈也顾不上,我妈死的时候我都没在身边,我现在我落这么个下场你说。”六姑记性不好,但是口齿非常清楚,即使哽咽说起过去的事儿,一点不含糊。
“您别着急,您跟我说,谁惹着您了?”村委会阿姨们说,六姑去年冬天刚刚因为脑梗住院,还患有白内障,要是情绪激动,出点问题就麻烦大了。我希望她能平息情绪,尽快把要求讲出来,看我能做什么尽量满足老人家。
老人听我这么一问,更激动了:“小李都一次性给了一万块,她可是我带出来的,以前没有交待也就算了,现在,你们说说,她都退休一次性给钱了,谁给我一分钱啊。我这么些年。”
我听明白了,老人退休在家25年了,一直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当她听说,当年接她班的小李有了离职补助后,心里不太平衡了。也想以同样的名义,获得一定的补偿。
1990年,孙子出生后,六姑就没再给别人接生过,村里培养了新的计生专干,也就是现在的李老太太,今年也70多岁了。李老太太接手妇联工作的时候,计划生育政策正轰轰烈烈在基层开展,老太太一点不含糊,村里怀孕妇女的情况她了如指掌,凡是二胎,谁都别想逃过她的一双手。
“村里人都不待见她。”有一天下午,张阿姨一边剔牙一边说。“可什么了,她现在,你看她可怜巴巴一个人搬城里住,一共一个儿子,儿媳妇不能生,领养了一个孙女,还是个兔唇。你们说,是不是报应啊。”
“李老二,他那叔,他儿媳妇不一直想要个儿子么,第二个,都7个月了,愣是给人抓去做了手术,到现在,人一家看见她就骂,老死不相往来,你说说。”
“我觉得(ji?o zhe)老太太也挺可怜的,你说说,她这么着,为了什么呀?谁给过她一分钱啊,除了那点工资吧,到老了,也没个说法,政府人也没这政策管你呀,你也不是人家正儿八经计生委的人,是不是?”
去年冬天,关于李老太太的离职问题,村委会成员开过一个会。因为关于当年这部分计生专干,政府尚且没有政策,被当做村务,交给村里自行解决。村委会决定,一次性奖励李老太太1万元。这个决定参照了附近几个村的标准。本来以为,事情就算了结了。没想到,又有别的麻烦浮出水面。
曾经的榜样
“我那时候,我都有孩子了,我就说,想下地干活,不想干这个了,可是我爸爸那时候就说了,你快去吧人命关天的,人家谁一辈子生几回娃啊,都乡里乡亲的,你得为人民服务。我爸爸也是老党员,他这么说我来着,这么着呢,我就一干这么些年。”六姑喝了点水,开始回忆过去。
“你说我这吃饭呢,吃得好好地,突然人上我家找我来了,说快生了,让我去,我这撂下碗筷就得去呀,着急忙慌的,你说生孩子这人命关天啊,也等不得。我孩子小的时候儿吧,也是。还不到一周(一岁)呢,晚上七八点钟,人有人说不行了,快生了,我就得去呀,抱着孩子一起上人家家去,我这都生完了给人家,弄利索了,我一看,边儿上,我们家孩子也在人家家里睡着了。没办法,放下孩子,我自个儿回去,第二天起来再上人家抱孩子去。”
“您去家里给人接生,他们给您付钱吗?”我问。
“那时候,都讲这个,为人民服务。接生一个呢,大队这儿给记2个工分,完了一分钱没有。也不像现在,说人家家里头多多少少的给点,那时候也穷,谁家也没有东西给,就生下我就赶紧得走。”
“也不是每天都有孩子出生啊,您平时有别的收入吗?”
“平时不生孩子,就下地劳动干活,也挣点工分,养活一家子。有一回孩子大一点了,放学回来,大晌午的,我这正做饭呢,有人生孩子说难产让我给看看去,我把我爸爸叫过来帮忙做饭,结果呢,下午生产队有事儿临时呢就把我爸爸叫走了,孩子就锁在房子里。等我那完事儿了,回来一看孩子没在家,吓坏我了,到处找。放学回来以后,孩子说,到了上学点自己翻墙跳出来去上学去了,我那会儿啊,我就抱着我们家孩子哭啊,太对不住我们家孩子了。”六姑说着,又跟着一把鼻涕一把泪,我把纸巾放在她手边,但她还是习惯用一块老旧的手绢儿。
六姑讲的这个事儿并不陌生,小时候,我们常常读到一种关于榜样的事迹,他们无私奉献可以舍小家为大家。现如今,这样一个曾经的榜样就活生生地在我面前,我的心情却无比复杂。
六姑无怨无悔地干到了退休。村里人说,当年六姑的手是神手,只要有六姑在就没有生不下来的孩子。到了80年代末,医疗条件已经有所改善,但是村里人生孩子还是习惯找六姑。
“我啊,使那听诊器一听,使这双手上去一摸,我就知道这孩子胎位正不正,胎心准不准。有一回我给一个孕妇摸肚子,我说怎么这么硬啊,听着胎心也不太正常,我就建议她赶紧上医院。结果7个月的时候,她下地干活,把孩子给生出来了,赶紧送保温箱才把这孩子救过来。” “那会儿,村里发了一个听诊器,还有一些简单的消毒工具,剪子纱布什么的。后来区里奖励我一个小秤,这么大一点儿,给哪个小孩儿出生了,给幺一下子(秤一下)。就靠着这么点东西,全凭我这看呐,那孩子刚生出来都是血胡麻擦的,全都是我一个人给收拾干净,给洗干净包好,等大人小孩都平平安安的了,才走。
后来,我送走六姑,她的表情是舒展的,念叨着:“我得跟你们说说,说说我这心里就舒坦了。”我并没有给她任何承诺,只是答应六姑,把这些事儿整理成一份材料,告诉她政府相关部门的电话和办公室的方位,找什么人怎么走。但是事情毕竟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没有哪一个现行的政策,也没有哪一个现在的干部,会为过去的事情埋单。
另一种说法
六姑走了以后,村委会的干部开始轮番教育我。
“以后碰上这样儿的事儿,你就不能接。听她唠叨两句得了,拿什么补偿?”
“国家都没有政策给解决,村里有什么义务给她办?找谁去?当年的队长,你去找他们去,都死了不知道多少年了。”
“孩子啊,能理解你可怜老太太,我们也都瞅着不容易,但是我跟你说啊,可不她说的那样儿,我们可都给她东西了,我记得我当时,我们家人(丈夫)给她一斤白糖呢,有的给几个鸡蛋,搪瓷缸子什么的,都给点,人都有心,谁不知道找人帮忙得意思意思啊,你说。”
“今儿,她上这找咱,咱应了她给跟老李一样的钱,明天,就一屁股人追着你要旧账,知道吧!大队拢共多少钱啊,不搞建设了?不环境整治了?不给村民发福利了?就都填窟窿去吧,那哪儿成啊,不成。”
“给你打一比方吧,好比说,你们家房子是你爷爷时候盖的,盖房子的时候呢,说的这个工钱当时呢给的不多,但是就都结了。到你爸爸时候呢,有人来翻盖,盖高了工钱也涨了,到你这个时候呢,把这房子给卖了,卖了个好价钱。结果呢,在你爷爷辈的时候,给你家盖房子的工人来找你分这个房钱,说得给点补贴,辛苦盖房子不容易,怎么怎么着,你觉得会给么?”
我想了想,觉得这个比方从逻辑上说不通,但是又说不出来哪儿不对。不过有一点,六姑大半辈子的接生工作,就像在给这个村子盖房子,一栋一栋房子盖起来,六姑也看着一批一批的孩子长大,又生了他们的孩子。我在想,如果不是因为李老太太已经获得的那一万块离职补贴,或许,当她在村头晒太阳,听来往的乡亲喊她一声“六姑、六姑奶奶”的时候,心里是满足的,并且可以一直这样满足下去,直到满足地离开这个世界。
老百姓的事儿没有小事儿,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有时候他们掩藏在平静之下,错综复杂,一团乱麻,你以为你找到了一个线头,顺着这线头就可以理清当年的旧事,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必须小心翼翼去维护一种大家共同维护的秩序和平静,一旦处理不周埋下隐患,假以时日必定会出问题。在农村,像六姑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有很多,我能做的,就是陪老人说说话,听她絮叨絮叨,可能不一定会像老人期待的那样能解决多少问题,但是他们心里能通过诉说得些安慰,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