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经常性地反思可以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的管理能力。本文以详实的案例为依托,阐述了事后反思的重要性。
一、保护自尊心,挫伤锐气
H同学,男生,天资聪颖,成绩优异。为人高傲,学习懒惰而轻松。从七上开始,他一直保持在年段前10名,并获校内最高奖学金。但是他上课经常要和其它同学讲话,并且不能起模范带头作用。课下还会经常和同学聊网络游戏。八上期末H同学突然掉至年级段22名,且并没有表现出这学期要好好学习的意思。
Z同学,男生,班长,有较高的威信,但是平时表现也不是那种呆板严肃的类型。略有小幽默,成绩优异,一直稳居年段前10名,也和H同学一样,获得过校内最高奖学金。
在一堂复习课上,笔者和学生们一起分析一篇阅读理解。该题一共有5小题,笔者事先走到H旁边,发现H同学并没有花心思认真做,5小题只对了1小题。、于是让H同学站起来报答案。结果做5错4,当场让全班同学笑了4次。于是H同学也尴尬地笑着坐下来了。他内心应该是不好受的,但是,这个不好受,不是教师给他的。是他自己题目错太多,使全班同学感觉很意外而造成的。让笔者意外的是,突然,Z同学,也就是班长,在同学们的笑声中大声说:“让哥来解释吧!”显然,这句话又让全班同学大笑了一次。笔者楞了一下,因为没想到学生会把这种时下比较流行的网络用语用到正规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如果笔者马上批评,肯定会让Z学生觉得很没有面子。尤其是他,还是班长,这会间接影响到他在全班同学前的威信。于是笔者说:也幽了一默:“那就让哥来解释吧!”
全班同学没有想到笔者的反应会是如此自然,他们本来内心期待的班主任对班长的批评并没有出现。而且他们更没有想到平时要经常“唠叨”班内卫生纪律的班主任也懂得“哥”这个网络语言。于是听完笔者这么一说,同学们又笑了。但这次笑完反而安静了,迅速安静下来听班长对于题目的解释。同時笔者留心看了下H同学,H同学因为刚才错太多,被同学嘲笑了,伤了面子,这下倒是很认真地静下心来听班长分析题目,并且表情极度认真。这节课就在看似平静下过去了。
笔者用那句“那就让哥来解释吧!”也用幽默代替了严肃的批评,反而拉近了笔者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同时,骄傲的H同学,如果是被笔者刻意去单独批评,反而会使他不服气。借用班级同学的力量,使他的锐气在全班同学的嘲笑声中挫伤,这个间接批评的效果反而直接批评要好得多。
二、批评先赢心
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这个学生是不可取的,如果可以选择,当然是单独处理效果更好。班级里有个很固执的C女生,来自单亲家庭,性格倔强,脾气略显古怪。有一天笔者因某件小事批评了她,第二天上课她用窗帘把自己给包起来了,于是笔者请她来办公室沟通。当时她肯定是怀着很不好的心情来的,因为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来办公室被老师批评。但是笔者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她,换来的却是她的沉默不语。于是笔者让她在办公室外静一静。过了半小时,她的态度没之前冷漠了,笔者也感觉自己的火气没有刚才那么大了。C女生终于说出了原因,原来她觉得笔者之前对她说的话让她感觉到不高兴,所以就把自己包起来,拒绝听课。原因找到之后,再和她交谈,之后的沟通就比较顺畅了。
先让学生冷静下来,至少这样能避开师生间毫无意义的争论。发生类似的冲突之后的我们可以反思:学生为什么没有和别的老师起冲突?为什么只和我一个人起了冲突?是不是对他/她的要求太高了?他/她为什么不够尊重我?是不是他/她不喜欢我这个老师,所以不喜欢我这门课?
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承认:每次发生矛盾肯定都是双方的。即使学生错了,也不能一味数落学生的过错,事后更要反思下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到位。教学相长,自我反思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三、故意冷落一些学生
L同学在班内成绩属于下等。上课不认真听,课下还会和一些任课老师顶嘴。L同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上课时会突然站起来开窗、关窗。L同学一个人坐在角落也会自说自话。L同学还会心血来潮,比如,在某个课上偷拿了粉笔在地上写下老师的名字;用颜料把推窗户用的铁架整个涂成紫色;看到你把头埋进书包等等。曾经有段时间笔者平均每天要花1小时来教育L同学,虽然我知道他的一些行为和班内同学并不一样,而且班内同学也没有因为他而受到影响。因为大部分时间,L同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但是他也只是在“自娱自乐”,并不影响其他人。
笔者对L同学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不出乱子,安心毕业。但是后来笔者发现,可能是觉得他是特殊学生,所以对他要求比别人低,而他却借此肆无忌惮了。总是有同学告诉笔者:老师,L同学把我的桌子掀翻了。老师,外面风很冷,L同学总是把窗户打开不关等等。 终于,笔者对L同学绝望了。虽然L同学极大地培养了笔者的耐心,但是在八下的时候,笔者还是决定放弃他了。于是就表现为,笔者突然不理他了。如果他做错了,就把他做错的地方改正,但是不和他说一句话。他在上课的时候突然关窗开窗,笔者也不会再偷偷走到他身边小声提醒他,就当没看见。反正全班同学都在很认真听课呢!于是,以前特殊关爱他的班主任彻底消失了。意外反而出现了。L同学上课突然开始比以前认真了。笔者分析问题时,写在黑板上的答案,他能主动提笔记去了。但是笔者依然不动声色。有同学偷偷告诉我,L同学居然在科学课上也能大声答题目了。有个别学生故意闹事,只是为了得到班主任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必须学会鉴别,在适当的时候,故意冷落一些学生。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用我们的热情和爱心感染学生,不断改进教育方法,适应学生的变化,同时,我们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经常在课下或者事后反思,不断增加自己的“晶体智力”。
参考文献:
[1]肖川主编.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
[2]毛文凤主编.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一、保护自尊心,挫伤锐气
H同学,男生,天资聪颖,成绩优异。为人高傲,学习懒惰而轻松。从七上开始,他一直保持在年段前10名,并获校内最高奖学金。但是他上课经常要和其它同学讲话,并且不能起模范带头作用。课下还会经常和同学聊网络游戏。八上期末H同学突然掉至年级段22名,且并没有表现出这学期要好好学习的意思。
Z同学,男生,班长,有较高的威信,但是平时表现也不是那种呆板严肃的类型。略有小幽默,成绩优异,一直稳居年段前10名,也和H同学一样,获得过校内最高奖学金。
在一堂复习课上,笔者和学生们一起分析一篇阅读理解。该题一共有5小题,笔者事先走到H旁边,发现H同学并没有花心思认真做,5小题只对了1小题。、于是让H同学站起来报答案。结果做5错4,当场让全班同学笑了4次。于是H同学也尴尬地笑着坐下来了。他内心应该是不好受的,但是,这个不好受,不是教师给他的。是他自己题目错太多,使全班同学感觉很意外而造成的。让笔者意外的是,突然,Z同学,也就是班长,在同学们的笑声中大声说:“让哥来解释吧!”显然,这句话又让全班同学大笑了一次。笔者楞了一下,因为没想到学生会把这种时下比较流行的网络用语用到正规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如果笔者马上批评,肯定会让Z学生觉得很没有面子。尤其是他,还是班长,这会间接影响到他在全班同学前的威信。于是笔者说:也幽了一默:“那就让哥来解释吧!”
全班同学没有想到笔者的反应会是如此自然,他们本来内心期待的班主任对班长的批评并没有出现。而且他们更没有想到平时要经常“唠叨”班内卫生纪律的班主任也懂得“哥”这个网络语言。于是听完笔者这么一说,同学们又笑了。但这次笑完反而安静了,迅速安静下来听班长对于题目的解释。同時笔者留心看了下H同学,H同学因为刚才错太多,被同学嘲笑了,伤了面子,这下倒是很认真地静下心来听班长分析题目,并且表情极度认真。这节课就在看似平静下过去了。
笔者用那句“那就让哥来解释吧!”也用幽默代替了严肃的批评,反而拉近了笔者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同时,骄傲的H同学,如果是被笔者刻意去单独批评,反而会使他不服气。借用班级同学的力量,使他的锐气在全班同学的嘲笑声中挫伤,这个间接批评的效果反而直接批评要好得多。
二、批评先赢心
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这个学生是不可取的,如果可以选择,当然是单独处理效果更好。班级里有个很固执的C女生,来自单亲家庭,性格倔强,脾气略显古怪。有一天笔者因某件小事批评了她,第二天上课她用窗帘把自己给包起来了,于是笔者请她来办公室沟通。当时她肯定是怀着很不好的心情来的,因为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来办公室被老师批评。但是笔者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她,换来的却是她的沉默不语。于是笔者让她在办公室外静一静。过了半小时,她的态度没之前冷漠了,笔者也感觉自己的火气没有刚才那么大了。C女生终于说出了原因,原来她觉得笔者之前对她说的话让她感觉到不高兴,所以就把自己包起来,拒绝听课。原因找到之后,再和她交谈,之后的沟通就比较顺畅了。
先让学生冷静下来,至少这样能避开师生间毫无意义的争论。发生类似的冲突之后的我们可以反思:学生为什么没有和别的老师起冲突?为什么只和我一个人起了冲突?是不是对他/她的要求太高了?他/她为什么不够尊重我?是不是他/她不喜欢我这个老师,所以不喜欢我这门课?
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承认:每次发生矛盾肯定都是双方的。即使学生错了,也不能一味数落学生的过错,事后更要反思下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到位。教学相长,自我反思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三、故意冷落一些学生
L同学在班内成绩属于下等。上课不认真听,课下还会和一些任课老师顶嘴。L同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上课时会突然站起来开窗、关窗。L同学一个人坐在角落也会自说自话。L同学还会心血来潮,比如,在某个课上偷拿了粉笔在地上写下老师的名字;用颜料把推窗户用的铁架整个涂成紫色;看到你把头埋进书包等等。曾经有段时间笔者平均每天要花1小时来教育L同学,虽然我知道他的一些行为和班内同学并不一样,而且班内同学也没有因为他而受到影响。因为大部分时间,L同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但是他也只是在“自娱自乐”,并不影响其他人。
笔者对L同学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不出乱子,安心毕业。但是后来笔者发现,可能是觉得他是特殊学生,所以对他要求比别人低,而他却借此肆无忌惮了。总是有同学告诉笔者:老师,L同学把我的桌子掀翻了。老师,外面风很冷,L同学总是把窗户打开不关等等。 终于,笔者对L同学绝望了。虽然L同学极大地培养了笔者的耐心,但是在八下的时候,笔者还是决定放弃他了。于是就表现为,笔者突然不理他了。如果他做错了,就把他做错的地方改正,但是不和他说一句话。他在上课的时候突然关窗开窗,笔者也不会再偷偷走到他身边小声提醒他,就当没看见。反正全班同学都在很认真听课呢!于是,以前特殊关爱他的班主任彻底消失了。意外反而出现了。L同学上课突然开始比以前认真了。笔者分析问题时,写在黑板上的答案,他能主动提笔记去了。但是笔者依然不动声色。有同学偷偷告诉我,L同学居然在科学课上也能大声答题目了。有个别学生故意闹事,只是为了得到班主任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必须学会鉴别,在适当的时候,故意冷落一些学生。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用我们的热情和爱心感染学生,不断改进教育方法,适应学生的变化,同时,我们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经常在课下或者事后反思,不断增加自己的“晶体智力”。
参考文献:
[1]肖川主编.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
[2]毛文凤主编.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