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评价优质护理在疝气手术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入选时限:2019年6月-2020年6月,观察对象:76例疝气手术病例样本,以电脑Excel表格分组,38例归入对比组(常规护理)、38例归入研究组(优质护理),比较效果。结果:临床指标:研究组排气、下床以及住院等时间均短于对比组(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总发生率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在疝气手术中配合优质护理,有助优化和缩短患者排气、下床以及住院等时间,同时,还可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因此,优质护理可作为推荐干预模式在疝气手术患者中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疝气;手术;优质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9-159-01
引言
疝气指体内组织、器官通过薄弱点或缺损由正常解剖部位进入其他部位,腹部包块、疼痛为常见症状,若发生嵌顿,可引起肠坏死、弥漫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一旦确诊,应及早治疗[1]。手术是临床治疗疝气的主要方式,多项研究证实,手术护理会对术后恢复造成一定影响,为此,本文以76例疝气手术病例样本为观察对象,配合不同护理,比较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时限:2019年6月-2020年6月,观察对象:76例疝气手术病例样本,以电脑Excel表格分组,38例归入对比组:男27例、女11例,年龄30~70岁,均值数(50.2±12.4)岁;38例归入研究组:男26例、女12例,年龄31~70岁,均值数(50.5±12.6)岁;入组样本符合疝气诊断指南与标准,具有手术治疗指征、耐受性[2],2组样本基线资料对比结果:P>0.05,示研究可行。
1.2 方法
对比组(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按照科室、手术护理常规为患者提供各项基础护理服务。
研究组(优质护理):1)术前,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认知能力、心理状态,根据评估结果给予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心理干预,使其正确认知疾病和治疗知识,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手术,尽可能减轻或消除应激反应对手术的影响;2)术中,提前调节手术室温度、湿度,将需要输注液体放置恒温箱,陪同患者入手术室,再次核对各项基本信息,手术期间全程重视患者体征监测、保暖护理,快速、准确递送手术器械,尽可能使手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降低手术风险;3)术后,加强患者监测,当麻醉消退患者清醒,指导有效呼吸,定期协助更换体位,辅以按摩,参照其身体情况、饮食爱好等,为其制定个体化的膳食计划,当恢复至稳定,及早鼓励和指导下床活动,以期促进功能恢复,出院时,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包括:切口管理、生活行为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根据实际发生类型进行统计计算,与单个病例无关。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4.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n,%),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指标
临床指标:研究组排气、下床以及住院等时间均短于对比组(P<0.05),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总发生率低于对比组(P<0.05),见表2。
3 讨论
疝气病因、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尚在研究阶段,并无确切定论,相关研究发现,疾病发生可能与腹股沟发育不良等先天性因素和腹部抵抗力降低等后天性因素均存在一定关系[3]。腹股沟斜疝是常见疝气类型,在各种疝病中所占比例大约为80%,近年来,疝气发生率在持续上升,手术作为临床治疗疝气主要方式,如何进一步提升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是临床研究重点。
既往疝气手术多配合常规护理,主要为患者提供体征监测、用药指导等基础护理服务,虽然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但整体护理效果不佳,加之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常规护理缺陷愈加明显,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兴干预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强化基础护理,重视护理责任制,旨在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个体化护理服务[4]。本次研究:临床指标:研究组排气、下床以及住院等时间均短于对比组(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总发生率低于对比组(P<0.05);结果说明优质护理在疝气手术中干预效果理想,分析原因在于优质护理可基于患者实际,为其在术前、术中以及术后提供具有针对性和个体化的护理服务,真正满足其一切合理需求,最终获得满意护理效果。
综上,在疝气手术中配合优质护理,有助优化和缩短患者排气、下床以及住院等时间,同时,还可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因此,优质护理可作为推荐干预模式在疝气手术患者中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田冕,李娜,王洁.优质护理用于疝气手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7):112+114.
[2]王宇青.优质护理服务应用在老年疝气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20):151-153+162.
[3]张文倩.对进行手术的疝气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03):265-266.
[4]洪柳.個体化优质护理应用于疝气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03):215-217.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宁县中医院 526300
关键词:疝气;手术;优质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9-159-01
引言
疝气指体内组织、器官通过薄弱点或缺损由正常解剖部位进入其他部位,腹部包块、疼痛为常见症状,若发生嵌顿,可引起肠坏死、弥漫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一旦确诊,应及早治疗[1]。手术是临床治疗疝气的主要方式,多项研究证实,手术护理会对术后恢复造成一定影响,为此,本文以76例疝气手术病例样本为观察对象,配合不同护理,比较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时限:2019年6月-2020年6月,观察对象:76例疝气手术病例样本,以电脑Excel表格分组,38例归入对比组:男27例、女11例,年龄30~70岁,均值数(50.2±12.4)岁;38例归入研究组:男26例、女12例,年龄31~70岁,均值数(50.5±12.6)岁;入组样本符合疝气诊断指南与标准,具有手术治疗指征、耐受性[2],2组样本基线资料对比结果:P>0.05,示研究可行。
1.2 方法
对比组(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按照科室、手术护理常规为患者提供各项基础护理服务。
研究组(优质护理):1)术前,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认知能力、心理状态,根据评估结果给予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心理干预,使其正确认知疾病和治疗知识,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手术,尽可能减轻或消除应激反应对手术的影响;2)术中,提前调节手术室温度、湿度,将需要输注液体放置恒温箱,陪同患者入手术室,再次核对各项基本信息,手术期间全程重视患者体征监测、保暖护理,快速、准确递送手术器械,尽可能使手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降低手术风险;3)术后,加强患者监测,当麻醉消退患者清醒,指导有效呼吸,定期协助更换体位,辅以按摩,参照其身体情况、饮食爱好等,为其制定个体化的膳食计划,当恢复至稳定,及早鼓励和指导下床活动,以期促进功能恢复,出院时,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包括:切口管理、生活行为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根据实际发生类型进行统计计算,与单个病例无关。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4.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n,%),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指标
临床指标:研究组排气、下床以及住院等时间均短于对比组(P<0.05),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总发生率低于对比组(P<0.05),见表2。
3 讨论
疝气病因、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尚在研究阶段,并无确切定论,相关研究发现,疾病发生可能与腹股沟发育不良等先天性因素和腹部抵抗力降低等后天性因素均存在一定关系[3]。腹股沟斜疝是常见疝气类型,在各种疝病中所占比例大约为80%,近年来,疝气发生率在持续上升,手术作为临床治疗疝气主要方式,如何进一步提升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是临床研究重点。
既往疝气手术多配合常规护理,主要为患者提供体征监测、用药指导等基础护理服务,虽然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但整体护理效果不佳,加之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常规护理缺陷愈加明显,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兴干预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强化基础护理,重视护理责任制,旨在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个体化护理服务[4]。本次研究:临床指标:研究组排气、下床以及住院等时间均短于对比组(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总发生率低于对比组(P<0.05);结果说明优质护理在疝气手术中干预效果理想,分析原因在于优质护理可基于患者实际,为其在术前、术中以及术后提供具有针对性和个体化的护理服务,真正满足其一切合理需求,最终获得满意护理效果。
综上,在疝气手术中配合优质护理,有助优化和缩短患者排气、下床以及住院等时间,同时,还可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因此,优质护理可作为推荐干预模式在疝气手术患者中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田冕,李娜,王洁.优质护理用于疝气手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7):112+114.
[2]王宇青.优质护理服务应用在老年疝气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20):151-153+162.
[3]张文倩.对进行手术的疝气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03):265-266.
[4]洪柳.個体化优质护理应用于疝气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03):215-217.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宁县中医院 5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