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sc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翻译教学内容单一、翻译教学方法滞后、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等诸多问题。目前的翻译教学无法满足信息时代与经济全球化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急需情况,分析了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现状,探讨如何将建构主义理论和方法应用到翻译教学中来。
  关键词:翻译教学;建构主义;英语专业教学
  作者简介:于红霞(1976-),女,辽宁本溪人,大连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辽宁 大连 116044)何志波(1975-),男,黑龙江五常人,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英语口译。(辽宁 大连 116025)
  
  高校本科英语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翻译人才是其重要任务之一。几十年来,大学本科外语院系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其中相当一部分从事翻译工作。虽然近年来一些高校成立了翻译学院或翻译系,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大学外语院系本科仍将是中国翻译人才的主要来源。[1]然而,这些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翻译知识和技能方面所受到的教育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教材中译文单一、译例欠佳、师资不足、教学模式一成不变、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钩等等。在这类矛盾中表现最为突出的莫过于翻译教学模式的单一。当今的高校翻译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要特征。但对于怎么改的问题,广大翻译教师较为迷茫,仍停留在对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修修补补的基础上而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此同时,起源于西方的认知论,特别是认识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各国已逐步盛行。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以及对终生教育理念的倡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国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广大的教育界包括中小学和高校常规的语言教学都纷纷将之引入自身的教学领域,或弥补或革新传统教学的弊端,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似乎给了当今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以某种启示。笔者认为在本科英语专业教学中,应重视翻译人才认知结构的建构,这有助于从事翻译或与其相关职业的毕业生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高效率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使本科生建构起合理、扎实的翻译基础知识结构,也可为翻译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输送更加合格的生源。
  一、建构主义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首先、它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其次、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认识的能动作用,认为认识并非如同镜子照物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直接、简单的反映,而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来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有价值的学习不是对现成事实的接受,而是新的个人意义和个人理解的建立。学习是通过新信息、新知识和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另外,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没有忽视教师的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帮助者、管理者和中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建构主义教学法研究教学的立足点是在“学”上而不是在“教”上,这是它与以往教学法截然不同之处。传统教学包括外语教学,都是侧重于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而忽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然而教育是一个终身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应对变化着的世界。因此,对于外语教师而言,如何帮助学生发展有效的语言学习策略,在学习语言中学会更好思考,已经对外语教学进行重大挑战。
  二、建构主义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1.丰富翻译教学中的练习材料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影响,学习过程以经历情景的形式为标志。[2]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总带有一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习该学科知识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这种热情和快乐又会转化成动力,激励他们更积极更勤奋地学习和探索,从而又获得对新知识的体验。
  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教师总是喜欢将文学作品节选作为学生的主要翻译练习材料。然而,这些材料很少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这些学生毕业后,将会进入政府部门、工商企业、教科文卫等工作。因此,翻译训练材料应侧重于专业性、实用性、时代性较强的文章,突出学生学科领域的特长。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广泛收集国内外最新的报刊等翻译资料作为素材,让学生觉得能够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语言总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科学技术发展,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2.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受儒家教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在当今的高校翻译教学中则表现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绝对主宰;整个教学呈经验型和感悟型。其教学方法总是倾向于教师讲点技巧,学生做些练习之后,教师对练习加以讲解或评价,完全把翻译科当成了一种技能课,忽视了翻译理论的接受,不同语言不同民族思维差异的解释和把握,以及相关语言、思维、文化转换意识的培养。在这类翻译教学中,教师总是试图将自身的翻译知识或对翻译的感悟和经验,以练习和纠错的形式传递给自己的“学徒”。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这类学生可能会背诵一些术语,掌握一些翻译技巧,但一旦进入社会面临实际的翻译问题时总是力所不及。正如巴尔所评价的那样:“这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缺少实际的应变能力,既无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也无团队精神,更无创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3]而这些却是成为合格译员的基本素质,也是将翻译作为专业进行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终极目标之一。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在于我们的翻译教学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于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从而造成了学生迷信教师、书本、权威,而缺乏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想象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非创新人才。这正是我国当前教育的致命弱点。”[4]但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一切知识、经验和技能与感悟的输入,必须以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加以解释与权衡。在实际的翻译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不可能拥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因为我们在翻译决策时所做出的结论“只是基于先前经验之上,自认为是一种合理的假设与推断。而这类经验是个人所独有,不是对他人经验的提炼”。[5]从阐释学的角度而言,这类经验正是个人的“偏见”,而最终的解释则是“视域共融”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的理念,打破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组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翻译认知的自我扩展。
  3.利用丰富的现代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解决情境设置中出现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随着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而现在的网络技术与设施与几十年前相比而言要更加普及完善。教师还可利用学校建立的网络实现外语教学立体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实践与创新的新天地。由于多媒体技术能提供界面较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的环境,恰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环境)相吻合。教师可将翻译素材在网上发布,并可与学生在网上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并可将自己的译文作业在网上公布,共同评议。学生在此环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就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这些网络设施的运用也为解决翻译情境设置中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运用网络,教师可迅捷了解相关领域的翻译市场,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雇主;同时也可与学生就某一翻译问题展开讨论,并迅捷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此外,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翻译水平,利用网络建设紧密围绕翻译主题和学习任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收集多样化的翻译素材,分阶段分批次的建立不同类型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库。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水平进入情境,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意义的建构。例如对文学翻译感兴趣的同学,教师可为他们设计文学方面的情境;对科技感兴趣的学生,教师也可为他们设计科技翻译方面的任务。这样也便于实现因材施教。就学生而言,利用网络他们可以大大缩短组与组、组员与组员、学生个体与教师沟通的时间,提高效率。当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除了与组员协商外,学生还可向专业的翻译网站或翻译专家求助,从而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为日后走上社会从事真正的专业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针对学生特点,充分体现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练习材料,创造翻译实践的机会,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分析、解决翻译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外语翻译能力才能有较大的飞跃,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2): 48-50.
  [2]马万华.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1999,(5):58-61.
  [3]Baer,Brian James and Geoffrey S.Koby.Beyond the Ivory Tower[M].Amsterdam: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2003.
  [4]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J].中国大学教学,2004,(7):15-23.
  [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育的理论基础(上)[J].中学语文教学,2002,(8).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相对而言,一些在学习上有待加强、在思想上需要教导的学生,可以称为“学困生”。如何帮助、教育和转化这些“学困生”,是我们每位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所面临的课题。    一、统一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思想认识    要帮助、教育和转化“学困生”,关键在于统一班主任、科任教师及全班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1.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有信心、有计划、有实施  有些科任教师认为帮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