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
一、注重指导
1、构建和谐环境。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但决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说教者。就语文教学活动而言,教师与学生应成为心贴心的朋友,只有这样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才能有师生平等对话,才能有心与心的交融,才能有思想火花的迸发。著名青年教育家魏书生在给陌生学生上课时不是抓紧时间上课,而是不惜用时间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陌生学生成为自己无所不谈的知己。从而在下面的教学中学生就无所顾忌,使得他的课堂显得鲜活、轻松、有效。
2、创设良好情境。人的思维、灵感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出来的,当前的课堂应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局,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合理安排学生课桌的位置,腾出大量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不无谓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同时还可以借助音响、影像等现代化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情趣,使学生个体与教学内容相融,与情境产生共鸣。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用武之地,还学生课堂这人的权利。
3、巧设教学问题。教学中内容的设计、方法的选择,都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应全面考虑学生的能力情感、教学过程及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巧妙,要找准切入点。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我的具体方法是:读题提问和围绕重点词句提问。文题是文章精彩的浓缩,像人的眉眼,它精炼的文字有着无比深刻的内涵。是作者对全文精辟的概括和总结,课题中的每字、每词都有它的作用,比如《金色的鱼钩》一课我就抓住“金色”这个词来指导提问,学生分析、比较选择最有价值的几个问题。例如:为什么用金色?为什么不用红色?我认为“金”字一定有它的作用,这样反复推敲后,再让学生读文,体会“金”字的真正内涵,体会“金”字的份量。这样会使学生对老班长在照顾伤员过程中的艰难经历及良苦用心,体会得淋漓尽致。同样重点词、句跟课文有着一触即发的联系,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全文了。像《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通篇课文都是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展开的,理解一个“神机妙算”,也就把握了课文的关键。所有的借箭过程都是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最好的诠释,这样文章的脉络就一目了然了。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符合摘苹果效应,既看得到,又够得到。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学共同合作,作出正确答复,让每个孩子的思维都能够插上理想的翅膀,自由飞翔。
4.善于“调力”和“放手”。在教学中孩子的灵感、思维往往会受到教学内容、自身兴趣、知识面宽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出现思维偏移、真空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密切关注、校正,随时调整影响孩子的外界因素,做到用力的平衡。在教学中教师可多用教学技巧,多抖教学“包袱”,用自己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的肢体语言来吸引孩子,提高兴趣,完成学习任务。
魏书生先生说:“教师不替说学生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言外之意就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去说、去做。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以及家庭背景不尽相同,于是课堂上会出现相持、争执,难分的局面。这是很难得的,这说明孩子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灵感往往由此产生,此时教师不能熟视无睹,错失良机,应因势利导,顺水推舟,让孩子的思维扶摇直上。但也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真正担负起引导者、促进者的责任。
二、注重训练
语文教学的新提法:感悟、体验、领悟,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空间目标的具体落实。可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两个偏见,一是重感悟、轻训练,二是重人文内涵、轻于对文字的揣摩。变以往的重训练弃感悟为如今的重感悟而弃训练。造成语言文字本体的失落淡化,造成孩子知识营养不良。语文教学过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点也是这两点统一。教师要在两者统一上把握尺度,理解文字、工具、人文三者关系,体会训练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总之,科学有效的训练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一环,因为语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宜采取循环往复的方式,正如孔子所云:“学而时习之”。
三、注重育人
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是教孩子知识,关键是教孩子成人。今日的教学要以明日国家建设人才素质要求、德才兼备的标准来指导。不要只注视孩子的成绩如何,而不考虑孩子的能力,才干如何,能否适应将来的社会建设。语文教学并非是空洞的说教,有言曰:“善学者明其理,善教者明其道”。要让孩子通过学习得到审美的情趣、提高文化品位,让孩子认识社会,领悟做人的道理。
总之, 如何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是供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是需教师深思的,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有关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本人只是略抒拙见,同仁给予批评。
一、注重指导
1、构建和谐环境。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但决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说教者。就语文教学活动而言,教师与学生应成为心贴心的朋友,只有这样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才能有师生平等对话,才能有心与心的交融,才能有思想火花的迸发。著名青年教育家魏书生在给陌生学生上课时不是抓紧时间上课,而是不惜用时间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陌生学生成为自己无所不谈的知己。从而在下面的教学中学生就无所顾忌,使得他的课堂显得鲜活、轻松、有效。
2、创设良好情境。人的思维、灵感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出来的,当前的课堂应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局,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合理安排学生课桌的位置,腾出大量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不无谓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同时还可以借助音响、影像等现代化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情趣,使学生个体与教学内容相融,与情境产生共鸣。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用武之地,还学生课堂这人的权利。
3、巧设教学问题。教学中内容的设计、方法的选择,都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应全面考虑学生的能力情感、教学过程及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巧妙,要找准切入点。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我的具体方法是:读题提问和围绕重点词句提问。文题是文章精彩的浓缩,像人的眉眼,它精炼的文字有着无比深刻的内涵。是作者对全文精辟的概括和总结,课题中的每字、每词都有它的作用,比如《金色的鱼钩》一课我就抓住“金色”这个词来指导提问,学生分析、比较选择最有价值的几个问题。例如:为什么用金色?为什么不用红色?我认为“金”字一定有它的作用,这样反复推敲后,再让学生读文,体会“金”字的真正内涵,体会“金”字的份量。这样会使学生对老班长在照顾伤员过程中的艰难经历及良苦用心,体会得淋漓尽致。同样重点词、句跟课文有着一触即发的联系,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全文了。像《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通篇课文都是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展开的,理解一个“神机妙算”,也就把握了课文的关键。所有的借箭过程都是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最好的诠释,这样文章的脉络就一目了然了。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符合摘苹果效应,既看得到,又够得到。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学共同合作,作出正确答复,让每个孩子的思维都能够插上理想的翅膀,自由飞翔。
4.善于“调力”和“放手”。在教学中孩子的灵感、思维往往会受到教学内容、自身兴趣、知识面宽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出现思维偏移、真空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密切关注、校正,随时调整影响孩子的外界因素,做到用力的平衡。在教学中教师可多用教学技巧,多抖教学“包袱”,用自己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的肢体语言来吸引孩子,提高兴趣,完成学习任务。
魏书生先生说:“教师不替说学生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言外之意就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去说、去做。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以及家庭背景不尽相同,于是课堂上会出现相持、争执,难分的局面。这是很难得的,这说明孩子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灵感往往由此产生,此时教师不能熟视无睹,错失良机,应因势利导,顺水推舟,让孩子的思维扶摇直上。但也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真正担负起引导者、促进者的责任。
二、注重训练
语文教学的新提法:感悟、体验、领悟,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空间目标的具体落实。可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两个偏见,一是重感悟、轻训练,二是重人文内涵、轻于对文字的揣摩。变以往的重训练弃感悟为如今的重感悟而弃训练。造成语言文字本体的失落淡化,造成孩子知识营养不良。语文教学过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点也是这两点统一。教师要在两者统一上把握尺度,理解文字、工具、人文三者关系,体会训练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总之,科学有效的训练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一环,因为语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宜采取循环往复的方式,正如孔子所云:“学而时习之”。
三、注重育人
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是教孩子知识,关键是教孩子成人。今日的教学要以明日国家建设人才素质要求、德才兼备的标准来指导。不要只注视孩子的成绩如何,而不考虑孩子的能力,才干如何,能否适应将来的社会建设。语文教学并非是空洞的说教,有言曰:“善学者明其理,善教者明其道”。要让孩子通过学习得到审美的情趣、提高文化品位,让孩子认识社会,领悟做人的道理。
总之, 如何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是供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是需教师深思的,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有关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本人只是略抒拙见,同仁给予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