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原点和终点,直接影响教学的走向,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终极追求。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根据具体阅读内容,掌握目标制定的方法,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阅读目标;生态阅读;比较阅读;个体阅读
时至今日,课改逐渐进入深水区,人们对课堂效益的关注与探讨也逐渐加强。值得关注的是,片面追求课堂终极效益的做法越来越多,其效果自然是不甚理想。与庄稼收成不好需要检验种子是否优良一样,我们很有必要回归到教学原点上反思。
毋庸置疑,不管是行政命令,还是内在追求,坚守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都是效益至上的拥趸者。但是,对于教学效益到底是多大程度的达成则是很少被真正地重视。事实上,不少教师预设了教学目标,课堂中紧扣其重难点展开教学,也有当堂检测和课后巩固。表面看这样的教学效益应该不错,但为什么教学检测时情况始终不理想呢?其实,问题就出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目标的制定如果不能切合学生的知能基础,定高了学生接受不了;定低了课堂教学几乎是在做无用功。为此,课堂教学之前必须精细地制定出教学目标。笔者以《祝福》为例谈谈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生态阅读,基于疑问点定教学主目标
课文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先行阅读,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事实上不少教师以提高教学效益为名,预先布置一些学习内容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例如,执教《祝福》之前,先布置一个题目:祥林嫂的命运悲剧是谁造成的?实际上,这个问题无意间粗暴地干预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它事先告诉了学生本文叙述的是祥林嫂的悲剧,而这本来应该是需要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自行感悟的。另外,这个问题不应该是一个预习题,而适宜做全文学习结束后的探究题。为此,这样的预习任务就是无效的,自然无法成为恰当而有效的教学原点。
为人师者担负着育人重任,自然需要以提高教学效益为己任,而善于发现与整合学生这些自然呈现的原点就是其当然之要务。带着这种思想,笔者曾经在授课的班级做过一番尝试。
课前,学生自己阅读了《祝福》这篇小说。上课之初,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有学生问:“标题为‘祝福’,是谁为谁祝福?祝福什么?”有学生问:“文中写祝福的场景主要集中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但文章的主要笔墨集中在祥林嫂身上,这两者之间有何关联?”有学生问:“这篇小说是《彷徨》小说集的第一篇,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是什么?”有学生问:“将祥林嫂的死亡安排在祝福夜,目的是什么?”……学生的问题很多,这个时候就要看教师的执教智慧了。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整合出两个核心问题:“在祝福的背景下,谁在福中,谁在悲中?福者与悲者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将这两个内容作为教学的原点,利于学生对初次生态阅读过程中疑问的深度探究。事实证明,将它们处理好,对于其它次要疑问的解答也就顺畅多了。
二、比较阅读,基于相似点制定学习计划
世间万物莫不关联,文学作品之间也会有一定的关系,甚至会很相近。为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作出适度引导,要求学生在原生态读完文本之后,在记忆中搜寻相关的文本或内容,然后进行比较。正所谓“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在对照中总能发现一些别样的现象乃至规律。
多年前,在执教《祝福》时,笔者尝试着这样操作,没想到竟然收获了一个个惊喜。
有学生在上课之初抛出一个问题:“我朦胧地感觉《氓》里的女子与祥林嫂的命运悲剧有所关联,不知大家怎样认识?”细想之后,发现这两个人物之间还是有一定关联的。于是,就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定为《氓》与《祝福》的比较阅读。从这个原点出发,学生先从两位女性的命运层面进行了比较。比较之后,发现她们都没有明显的过错,都是勤俭质朴的劳动妇女形象,但是都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一个被负心汉一纸休书遣送回家;一个被迫改嫁,继而在丧夫失子之后被大伯赶出家门。两者生活年代相差甚远,但是通过比较,学生们竟然从《诗经》中找到中国旧社会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原点。这个发现也促使学生深入思索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就对鲁四老爷、四婶形象的理解上升到社会、阶级的层面,对文学作品的典型性有了深刻把握。更为难得的是,有学生将《氓》中女子的兄弟和《祝福》中的柳妈也进行了比较,发现他们具有共同的“卫道士”本质,继而明晰统治者影响力的巨大。于是,在比较之中,一些以往传统课堂教学不太好操作的教学重、难点得到有效突破。也许,这就是教学“迂回”的魅力所在吧。为此,这对我们所有执教者都具有启示意义:不必执着于自己都没有把握甚至已被证明效益不好的教学原点,换条道路,兴许会获得很多惊喜。
三、个性阅读,基于兴趣点设定自学目标
高中学生的素养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们必然也有自己比较拿手和感兴趣的地方。这些恰恰是新一轮教学的最佳原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理应捕捉和利用的信息。
就《祝福》而言,阅读过文本之后,有学生对鲁迅先生“画眼睛”手法颇感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借用鲁迅的话语“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引入课堂学习,让学生找出文中12处描写眼睛的语句或语段。通过研习,学生对这些描写进行了划分,揣摩祥林嫂的心理活动,并进而探究造成这些状态的社会原因。这样,学生既微观地感受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又从宏观上探究了其命运悲剧的多重缘由,还借机把握了描写眼睛的多种手法。这种在兴趣激发之下的自主学习,由一个原点发散出多个有效增长点,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自然是有效的。有学生对本文的环境描写感兴趣,教师就引导学生从《故乡》的环境描写入手,探究《祝福》与它的异同之处。通过比照,学生发现鲁迅先生善于铺陈社会环境,让主体故事在黯淡、萧瑟的背景下展开,进而为主人公凄惨命运有力张本。《祝福》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巧妙地将祥林嫂的凄然离世与富人家的祥和祝福融合,发挥出强烈的对比作用。借此,学生也体会出造成祥林嫂命运悲剧的罪魁祸首。有学生对柳妈等看客形象感兴趣,教师就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经典论断作引,引导学生探究四婶禁止再次守寡的祥林嫂碰祭器、柳妈劝导祥林嫂“捐门槛”等行为的思想依据。甚至有学生进一步发散,对闰土前后的变化进行了探究,发现背后主宰其言行的统治阶级思想。借助这个兴趣点,学生对人物言行有了更为本质的认识,不仅学会了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也掌握了认知社会人物的法宝。于是,在兴趣指引下的教学原点发挥了极大的张力作用。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但是对于这个原点,我们不可用平常的心态对待,而应学会引导学生在生态阅读的前提下,尊崇兴趣,通过比较、探究的方式,将学习带向高效的终点。
参考文献:
[1] 郭新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订的原[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1.
[2] 罗乃芬. 刍议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制定的“实”与“活”[J].中学教学参考,2014,(34).
作者简介:宋伟(1980— ),男,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阅读目标;生态阅读;比较阅读;个体阅读
时至今日,课改逐渐进入深水区,人们对课堂效益的关注与探讨也逐渐加强。值得关注的是,片面追求课堂终极效益的做法越来越多,其效果自然是不甚理想。与庄稼收成不好需要检验种子是否优良一样,我们很有必要回归到教学原点上反思。
毋庸置疑,不管是行政命令,还是内在追求,坚守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都是效益至上的拥趸者。但是,对于教学效益到底是多大程度的达成则是很少被真正地重视。事实上,不少教师预设了教学目标,课堂中紧扣其重难点展开教学,也有当堂检测和课后巩固。表面看这样的教学效益应该不错,但为什么教学检测时情况始终不理想呢?其实,问题就出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目标的制定如果不能切合学生的知能基础,定高了学生接受不了;定低了课堂教学几乎是在做无用功。为此,课堂教学之前必须精细地制定出教学目标。笔者以《祝福》为例谈谈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生态阅读,基于疑问点定教学主目标
课文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先行阅读,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事实上不少教师以提高教学效益为名,预先布置一些学习内容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例如,执教《祝福》之前,先布置一个题目:祥林嫂的命运悲剧是谁造成的?实际上,这个问题无意间粗暴地干预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它事先告诉了学生本文叙述的是祥林嫂的悲剧,而这本来应该是需要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自行感悟的。另外,这个问题不应该是一个预习题,而适宜做全文学习结束后的探究题。为此,这样的预习任务就是无效的,自然无法成为恰当而有效的教学原点。
为人师者担负着育人重任,自然需要以提高教学效益为己任,而善于发现与整合学生这些自然呈现的原点就是其当然之要务。带着这种思想,笔者曾经在授课的班级做过一番尝试。
课前,学生自己阅读了《祝福》这篇小说。上课之初,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有学生问:“标题为‘祝福’,是谁为谁祝福?祝福什么?”有学生问:“文中写祝福的场景主要集中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但文章的主要笔墨集中在祥林嫂身上,这两者之间有何关联?”有学生问:“这篇小说是《彷徨》小说集的第一篇,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是什么?”有学生问:“将祥林嫂的死亡安排在祝福夜,目的是什么?”……学生的问题很多,这个时候就要看教师的执教智慧了。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整合出两个核心问题:“在祝福的背景下,谁在福中,谁在悲中?福者与悲者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将这两个内容作为教学的原点,利于学生对初次生态阅读过程中疑问的深度探究。事实证明,将它们处理好,对于其它次要疑问的解答也就顺畅多了。
二、比较阅读,基于相似点制定学习计划
世间万物莫不关联,文学作品之间也会有一定的关系,甚至会很相近。为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作出适度引导,要求学生在原生态读完文本之后,在记忆中搜寻相关的文本或内容,然后进行比较。正所谓“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在对照中总能发现一些别样的现象乃至规律。
多年前,在执教《祝福》时,笔者尝试着这样操作,没想到竟然收获了一个个惊喜。
有学生在上课之初抛出一个问题:“我朦胧地感觉《氓》里的女子与祥林嫂的命运悲剧有所关联,不知大家怎样认识?”细想之后,发现这两个人物之间还是有一定关联的。于是,就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定为《氓》与《祝福》的比较阅读。从这个原点出发,学生先从两位女性的命运层面进行了比较。比较之后,发现她们都没有明显的过错,都是勤俭质朴的劳动妇女形象,但是都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一个被负心汉一纸休书遣送回家;一个被迫改嫁,继而在丧夫失子之后被大伯赶出家门。两者生活年代相差甚远,但是通过比较,学生们竟然从《诗经》中找到中国旧社会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原点。这个发现也促使学生深入思索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就对鲁四老爷、四婶形象的理解上升到社会、阶级的层面,对文学作品的典型性有了深刻把握。更为难得的是,有学生将《氓》中女子的兄弟和《祝福》中的柳妈也进行了比较,发现他们具有共同的“卫道士”本质,继而明晰统治者影响力的巨大。于是,在比较之中,一些以往传统课堂教学不太好操作的教学重、难点得到有效突破。也许,这就是教学“迂回”的魅力所在吧。为此,这对我们所有执教者都具有启示意义:不必执着于自己都没有把握甚至已被证明效益不好的教学原点,换条道路,兴许会获得很多惊喜。
三、个性阅读,基于兴趣点设定自学目标
高中学生的素养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们必然也有自己比较拿手和感兴趣的地方。这些恰恰是新一轮教学的最佳原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理应捕捉和利用的信息。
就《祝福》而言,阅读过文本之后,有学生对鲁迅先生“画眼睛”手法颇感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借用鲁迅的话语“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引入课堂学习,让学生找出文中12处描写眼睛的语句或语段。通过研习,学生对这些描写进行了划分,揣摩祥林嫂的心理活动,并进而探究造成这些状态的社会原因。这样,学生既微观地感受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又从宏观上探究了其命运悲剧的多重缘由,还借机把握了描写眼睛的多种手法。这种在兴趣激发之下的自主学习,由一个原点发散出多个有效增长点,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自然是有效的。有学生对本文的环境描写感兴趣,教师就引导学生从《故乡》的环境描写入手,探究《祝福》与它的异同之处。通过比照,学生发现鲁迅先生善于铺陈社会环境,让主体故事在黯淡、萧瑟的背景下展开,进而为主人公凄惨命运有力张本。《祝福》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巧妙地将祥林嫂的凄然离世与富人家的祥和祝福融合,发挥出强烈的对比作用。借此,学生也体会出造成祥林嫂命运悲剧的罪魁祸首。有学生对柳妈等看客形象感兴趣,教师就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经典论断作引,引导学生探究四婶禁止再次守寡的祥林嫂碰祭器、柳妈劝导祥林嫂“捐门槛”等行为的思想依据。甚至有学生进一步发散,对闰土前后的变化进行了探究,发现背后主宰其言行的统治阶级思想。借助这个兴趣点,学生对人物言行有了更为本质的认识,不仅学会了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也掌握了认知社会人物的法宝。于是,在兴趣指引下的教学原点发挥了极大的张力作用。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但是对于这个原点,我们不可用平常的心态对待,而应学会引导学生在生态阅读的前提下,尊崇兴趣,通过比较、探究的方式,将学习带向高效的终点。
参考文献:
[1] 郭新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订的原[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1.
[2] 罗乃芬. 刍议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制定的“实”与“活”[J].中学教学参考,2014,(34).
作者简介:宋伟(1980— ),男,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